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应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法推断南通市地壳应力场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南通市及周边地震台2001-2011年的波形资料,拾取P波初动,应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法研究了该地区的地壳应力场方向,在本研究中使用了1391个P波初动.而在计算中,我们根据每个地震离南通市距离的不同赋予其P波初动符号不同的权重,加权后P波初动数据的总权重为289.39,加权后的初动符号矛盾比为0.37.研究结果表明:主压应力轴方位和倾角分别为97°和53°;中间应力轴方位和倾角分别为196°和7°;主张应力轴方位和倾角分别为291°和36°.只搜索到一个最优解,说明研究数据的分辨率还是相当高的.南通市位于华北应力分区和华南应力分区之间,所得主压应力方位介于华北应力分区主压应力场方向NEE-EW和华南应力分区主压应力方向NWW之间,这体现了应力场的连续性.此外,主压应力轴倾角较大,其它两个应力轴倾角相对较小,和穿过南通市的NNW向正断性南通—上海断裂相吻合,反映了本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435个地震的1580条P波数据,通过综合震源机制解方法,根据地震与网格点之间的距离不一样来确定P波符号的权重,反演得到了湖南地区0.2°×0.2°的二维构造应力场.相较以往利用震源机制求解应力场的方法,该方法不仅能直接采用P波初动资料反演应力场而略去计算震源机制的中间步骤,而且能够尽可能多地使用本地区小震P波数据对应力场方向进行限定.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湖南地区综合震源机制解总体分布特点为逆断型和不确定型;P轴倾角近水平,方位具有一定的分区性,总体上呈NWW-SEE向;T轴倾角偏高,方位在局部地区变化较大,统一性相对较差;湖南地区整体上受NWW向的挤压应力,对该区的活动断裂具有一定的控制,这或许也是该区地震多发生于郴州、娄邵、湘西州所构成的NW向空间条带的主要原因之一;湖南地区主要受菲律宾海板块NWW向的推挤作用,其次才受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的影响,西面虽受印度洋与欧亚板块的水平碰撞,但由于碰撞主要引起青藏高原向东扩张,同时又受到云贵高原的阻隔,其影响至本区已大为减弱. 相似文献
3.
基于435个地震的1580条P波数据,通过综合震源机制解方法,根据地震与网格点之间的距离不一样来确定P波符号的权重,反演得到了湖南地区0.2°×0.2°的二维构造应力场.相较以往利用震源机制求解应力场的方法,该方法不仅能直接采用P波初动资料反演应力场而略去计算震源机制的中间步骤,而且能够尽可能多地使用本地区小震P波数据对应力场方向进行限定.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湖南地区综合震源机制解总体分布特点为逆断型和不确定型;P轴倾角近水平,方位具有一定的分区性,总体上呈NWW-SEE向;T轴倾角偏高,方位在局部地区变化较大,统一性相对较差;湖南地区整体上受NWW向的挤压应力,对该区的活动断裂具有一定的控制,这或许也是该区地震多发生于郴州、娄邵、湘西州所构成的NW向空间条带的主要原因之一;湖南地区主要受菲律宾海板块NWW向的推挤作用,其次才受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的影响,西面虽受印度洋与欧亚板块的水平碰撞,但由于碰撞主要引起青藏高原向东扩张,同时又受到云贵高原的阻隔,其影响至本区已大为减弱.
相似文献4.
5.
利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获取了川滇块体及周边区域2007年8月至2013年4月75次3.5级以上中等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合哈佛大学历史地震震源机制解,分析了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其构造动力学背景。结果表明:1)川滇块体各不同断裂带、块体内部各次级块体之间、块体内外表现出不同的震源机制解空间分布特征,揭示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滇块体及周边地区应力场的非均匀性;2)研究区各主要断裂带所反映的与构造背景作用一致的震源机制分布特征表明,川滇块体及周边近期断层破裂方式主要受到各个断裂带的构造活动以及次级块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控制;3)丽江-小金河断裂带上特殊的震源机制特征和发震应力轴的分布特征,进一步证实了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对高原逃逸物质的抵挡和屏蔽的作用;4)震源深度分布特征表明,川滇块体及周边地震震源深度主要分布于15km的上地壳,优势分布在5~15km的范围,揭示出研究区的地壳脆性孕震层位于5~15km的上地壳。 相似文献
6.
计算了2001年1月至2018年9月鄂尔多斯块体西南缘地区(33°—38°N,103°—109°E)ML≥3.0地震的震源机制,分析了该区域震源机制解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平均矩张量技术反演了该区域的构造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震源机制类型以走滑型和逆冲型为主,其空间分布基本与区域构造动力背景和断裂性质一致,少量不符合区域构造性质的震源机制则反映了局部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区域构造变形主体为NE向压缩,NW向相对扩张,反映了青藏高原块体对鄂尔多斯块体的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格点尝试法首先分区对鄂尔多斯地块周边的 30 0 0多个小震震源机制解进行了处理。结果显示 ,在震源机制解覆盖的时段内 ,地块周边地区的平均构造应力场有以下特征 :地块周边主要以水平构造作用力为主 ,且其主压应力轴走向以地块西南侧为中心 ,从北至东呈扇形展布。在分区基础上 ,对各区的平均主应力轴分布进行了扫描 ,得到了其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其中渭河、六盘山和银川区的构造应力场相对稳定 ,临汾和同心区的构造应力场变化复杂 ,临河、包头、呼和、大同和太原区的构造应力场变化与该区的几次中强地震有密切关系。另外 ,地块周边除个别区外大多数区域在 1992年和 1996年前后 ,主压应力轴走向有趋近于N75°E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动态遗传算法及其在P波初动震源机制解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动态遗传算法对P波初动震源机制解进行反演计算,并与前人常用的反演计算方法对比,认为遗传算法在P波初动 震源机制解中的应用是有很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用震源机制解确定东北地区地壳应力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中、强震震源机制资料和区域小震平均解给出了中国东北地区地壳应力场的分布。由多个震源机制的平均结果得到,东北南部地区(42°30’以南)主压应力方向为NE70°。东北中部地区(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东南部)主压应力方向近似NE100°,它与深源地震震源机制解P轴一致,可能该区应力场分布受深源地震影响,东北北部地区(黑龙江省和内蒙北部)主压应力方向为NE58°。东北地区浅源地震震源机制解P轴仰角大多数小于30°,表明该区以水平应力为主。由震源机制结果也讨论了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断层活动状况。 相似文献
10.
位于青藏块体和华北块体之间的鄂尔多斯块体及其周缘地区是中国大陆构造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从1300年至今,在块体周边断陷盆地和西南缘断裂带上发生了五次8级以上的地震.为了了解该地区现今地壳运动、应变状态以及断裂滑动分布,我们收集了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2009-2013年、国家GPS控制网、跨断陷盆地的8个GPS剖面等共527个流动站和32个连续站GPS观测数据,获得了高空间分辨率的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进一步用均匀弹性模型计算了应变率分布.结果表明,块体内部GPS站点向NEE方向运动,速度变化较小,应变率大多在(-1.0~1.0)×10-8/a之间;山西断陷带构造运动与变形最为强烈,盆地相对于鄂尔多斯块体为拉张变形,应变率为(1.0~3.0)×10-8/a,相对于东部山地则为挤压变形,应变率为(-2.0~-3.0)×10-8/a,盆地西侧断裂(如罗云山断裂、交城断裂)以拉张运动为主,拉张速率为2~3 mm·a-1,盆地东侧断裂主要以右旋缩短运动为主,速率为1~3 mm·a-1;河套断陷带西部的临河凹陷处于较强的张性应变状态,应变率为(2.0~3.0)×10-8/a;块体西南边缘处于压缩应变状态,应变率为(-1.0~-2.0)×10-8/a,六盘山断裂存在明显的地壳缩短运动,速率约为2.1 mm·a-1,速率在断裂附近逐渐减小,反映了断裂处于闭锁状态;相对于鄂尔多斯块体内部渭河断裂带为左旋运动,速率为1.0 mm·a-1,盆地处在弱拉张变形状态. 相似文献
11.
Modern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inverted from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troductionTheinversionapproachofregionalstressfielddevelopedinrecent10to20yearsprovidesausefultoolforstudyingthemeanstressinagivenregion(Angeller,1979;Ellsworth,1981,Xu,Ge,1984).Becauseitusesmultitudinousfaultsinsteadofsinglefault,itcanremovetheinhomogeneityoflocalmediumsoastorevealtheregionalstressinformation.Besides,thismethodproducesaRvalue,whichisdefinedby(O-2--q)/(q--q),andmaydescribestherelativemagnitUdeofintermediateprincipalstress,whereq,acand%arethemaximum,theintermediateandthemi… 相似文献
12.
采用综合震源机制方法,利用503393个P波极性数据反演了台湾地区的三维应力结构.对于给定点,根据该点及邻近区域地震的所有P波极性数据采用地震综合震源机制进行估算,P波极性数据的权重由高斯距离函数给定.该方法可以采用大量P波极性数据,包括不能确定单个地震震源机制的P波极性数据.与传统的震源机制确定应力场的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以提供更好的震源机制的平均结果并覆盖更为广泛的地区.本文求得了台湾及邻区0.25°×0.25°×2.5 km的综合震源机制.初步结果表明,P轴和T轴方向在Moho间断面附近变化明显.P轴和T轴方向在15~45 km深度范围内与P波速度异常相关,描绘出菲律宾板块在台湾西北部的北西向俯冲消减.该三维应力场结果可为台湾地区的地球动力学过程提供新的约束. 相似文献
13.
14.
Introduction With the model of double couple point source, both orientations of the T, B, and P axes of a singl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and parameters of the two nodal planes may be determined.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under ″the model of the best double couple″ can also be given by seis- mic moment tensor, such as those provided by Harvard CMT solutions. The orientations of the T, B, and P axes from one earthquake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released stress, but they cannot be re- gar…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及邻区地壳应力场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综合震源机制方法,利用5 002条P波极性数据反演黑龙江地区二维应力结构,求得该区0.5°×0.5°综合震源机制解.初步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构造应力场总特征基本一致,具有明显的继承性,主压应力和主张应力的优势方向明显,与板块运动关系具有成因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