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冈底斯西段措勤地区三叠纪牙形石生物地层特征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西藏措勤县江让乡敌布错北缘的碳酸盐岩地层原来认为是中二叠世"下拉组",然而,最新的牙形石生物地层学研究否定了这种认识。在这套碳酸盐岩地层中识别出了三叠纪的4个牙形石带(组合带),即:Neogondolella carinata带、Neospathodus triangularis-Ns.homeri组合带、Chiosella timorensis带、Paragondolella inclinata-Pg.polygnathiformis组合带。牙形石动物群的对比研究表明,新建的嘎仁错组的时代为早三叠世印度期至中三叠世拉丁期末期,珠龙组采样层段的时代为中三叠世拉丁期末期至晚三叠世卡尼期的早期。 相似文献
2.
3.
4.
西藏西部狮泉河地区二叠纪和三叠纪牙形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西藏西部阿里狮泉河地区的昂杰组、下拉组和左左组中发现牙形石化石。昂杰组的牙形石组合大致对比于中二叠世空谷期早中期Mesogondolella idahoensis-Vjalovognathus shindyensis组合带。下拉组顶部的牙形石组合大致对比于晚二叠世长兴期晚期Clarkina changxingensis带。左左组中含有早三叠世的Neospathodus sp.和Gladigondolella sp.,左左组和下拉组整合接触,左左组主体时代为三叠纪。狮泉河地区在早二叠世末期就开始由冈瓦纳相碎屑岩沉积转变为特提斯相碳酸盐岩沉积,在晚二叠世长兴期和早三叠世依然维持在海相沉积环境中。冈底斯西部在晚二叠世和三叠纪为古陆的观点有待于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5.
牙形石广泛分布于寒武纪至三叠纪的海洋里。三叠纪牙形石的种类、形态、大小和产出频率受海水盐度、深度、温度和水动力条件等因素控制,不同的牙形石生态特征即牙形石相反映不同的沉积环境,所以,根据三叠纪牙形石相和牙形石特征属种的丰度,不但可区分三叠纪不同的沉积相区(台地相区、台地边缘相区、盆地相区),恢复三叠纪古地理面貌,而且可划分出牙形石生物地理区。中国早三叠世牙形石归属特提斯生物大区亚洲生物省,并可进一步划分出两个生物亚省和若干生态区。 相似文献
7.
8.
布卡拉曼加拉贝氏牙形石动物群首次在西藏阿里日土县多玛区脱塔拉剖面的吞龙共巴组底部发现,主要由Rabeignathus bucaramangus,Sweetognathus whitei,Sweetognathus ironatus和Mesogondolella cf.bissilli组成,指示的地层时代为Artinskian中晚期-Kungurian早期.此前,该动物群仅发现于美国犹他州、堪萨斯州、哥伦比亚的布卡拉曼加、帕米尔东南部和中国滇西保山地区.该牙形石动物群的产出地点位于班公湖以北、龙木错以南的喀喇昆仑地层分区,跨越了班公湖-怒江断裂带北界,而这一动物群被认为是冈瓦纳北缘浅海区特有的浅水相类型,因此推测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可能不是冈瓦纳大陆的北界. 相似文献
9.
布卡拉曼加拉贝氏牙形石动物群首次在西藏阿里日土县多玛区脱塔拉剖面的吞龙共巴组底部发现,主要由Rabeignathusbucaramangus,Sweetognathuswhitei,Sweetognathusironatus和Mesogondolellacf.bissilli组成,指示的地层时代为Artinskian中晚期—Kungurian早期。此前,该动物群仅发现于美国犹他州、堪萨斯州、哥伦比亚的布卡拉曼加、帕米尔东南部和中国滇西保山地区。该牙形石动物群的产出地点位于班公湖以北、龙木错以南的喀喇昆仑地层分区,跨越了班公湖-怒江断裂带北界,而这一动物群被认为是冈瓦纳北缘浅海区特有的浅水相类型,因此推测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可能不是冈瓦纳大陆的北界。 相似文献
10.
布卡拉曼加拉贝氏牙形石动物群首次在西藏阿里日土县多玛区脱塔拉剖面的吞龙共巴组底部发现,主要由Rabeignathus bucaramangus,Sweetognathus whitei,Sweetognathus ironatus和Mesogondolella cf.bissilli组成,指示的地层时代为Artinskian中晚--Kungurian早期。此前,该动物群仅发现于美国犹他州、堪萨斯州、哥伦比亚的布卡拉曼加、帕米尔东南部和中国滇西保山地区。该牙形石动物群的产出地点位于班公湖以北、龙木错以南的喀喇昆仑地层分区,跨越了班公湖-怒江断裂带北界,而这一动物群被认为是冈瓦纳北缘浅海区特有的浅水相类型,因此推测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可能不是冈瓦纳大陆的北界。 相似文献
11.
四川通江诺水河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牙形石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川东北地区碳酸盐台地相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划分一向存在分歧,因为在二叠系与三叠系之间发育一套40-100m的白云岩的时代缺乏古生物依据。针对这一问题,在四川通江诺水河剖面进行地层古生物研究,在剖面34层和41层的白云岩中首次分别发现了牙形石化石Hindeodus latidentatus、Hindeodus typicalis和Hindeousminutus,Hindeous parvus、Isarcicella cf.staeschei、Isarcicella isacica。根据当前国内外古生物学的研究成果,34层的牙形石属于晚二叠世长兴期的化石,41层中的牙形石为早三叠世印度期的化石。结合两者的之间的岩石地层特点,初步将通江诺水河剖面的二叠系-三叠系的界线置于38层与39层、即白云岩与灰岩之间。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排列了贵州奥陶系14个牙形石带,论述了牙形石生物地层特征、层序、分布规律,以及它们和宏观化石的关系,并和中国南部奥陶系牙形石带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记述的牙形石动物群,均产自西藏林周县麦隆岗村的上三叠统麦隆岗组顶部,共计8属20种。其中Epigondolella属在此剖面上产出丰富。根据该属的不同种和种群特征,该牙形石动物群可明显地划分出4个牙形石组合带,自下而上:Epigondolella multidentata带,E.sp.C带,E.postera带,E.bidentata带。这些牙形石带,时代属中晚诺利期。 相似文献
15.
黔中三叠纪牙形类生物地层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是对黔中平坝、安顺早—中三叠世新近发现的牙形类生物地层初步研究成果的报导。在该区首次对大冶组、安顺组、青岩组及边阳组内建立了9个牙形类带或组合带。因该区地处华南三叠系相变的台地边缘带,其研究成果对于贵州乃至国内外三叠纪地层的进一步划分和对比,以及沉积相和古生态的探讨,都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青海大通中寒武统毛家沟群产丰富的牙形石,共有7属8种,以原牙形石占优势,而副牙形石仅有少数个体。与华北和华南相比,这一组合所含副牙形石的比重明显降低,而且缺乏等类型。 相似文献
17.
第五届国际牙形石会议(ECOS)于1988年7月25日至28日在联邦德国法兰克福森根堡自然博物馆举行.会议由著名牙形石专家,国际地层委员会第一副主席、森根堡博物馆馆长齐格勒(W.Zieg-ler)教授主持.这次会议共有28个国家106位代表参加,是牙形石研究者的一次国际盛会.我国共有8位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是我国学者出席ECOS会议人数最 相似文献
18.
华南寒武纪牙形石生物地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认为寒武纪副牙形石均为时限较长的分子,不能用于进行详细的地层划分和对比。得出这种认识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地质条件;其二是研究程度。安太庠充分利用中国华北和东北南部有利的地质条件,基于辽宁、河北、山东等剖面,于1982年提出了华北... 相似文献
19.
牙形石(Conodont)是一类分类位置尚未查明的海生动物的某种器官,组成这些器官的微小成分呈分散状态保存成为化石.这些化石个体微小,其大小一般在0.1~0.5毫米之间,最大可达2毫米.颜色呈琥珀褐 相似文献
20.
青海大通中寒武统毛家沟群产丰富的牙形石,共有7属8种,以原牙形石Jiangshanodusaf.triangulus、Gapparodusbisulcatus、Phakelodustenuis占优势,而副牙形石Westergaardodina、Prooneotodus仅有少数个体。与华北和华南相比,这一组合所含副牙形石的比重明显降低,而且缺乏Laiwugnathus、Furnishina等类型(图版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