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出口增加值对中国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利用2010年中国非竞争型多区域投入产出表,测算了30个省区市30个产业的出口增加值,揭示分产业出口增加值的区域分布格局;并通过构建和计算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对比出口增加值与地区生产总值的产业结构差异,结合阐述出口增加值带动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结果显示:出口增加值的规模与结构高度化程度在空间上都存在东中西梯度差异;出口增加值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越高,即区域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越深,分工越高级,对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带动作用就越显著。因此,区域间出口增加值的结构差异,是拉大区域间产业结构差异的因素之一,导致了区域产业结构的“马太效应”。根据研究结论,建议各区域通过创新驱动、产业技术溢出、延长产业链等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出口增加值结构,从而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
深圳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首先根据经济增长态势把深圳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然后在分析深圳产业结构演进的内容变化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演替的发展阶段进行判识,发现深圳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替在阶段判识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文中还总结了深圳产业结构演进具有变化快、调整及时有效以及政策的催化推动作用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演变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采用多部门经济模型和基于统计角度的GDP产业结构贡献度测算方法,分析1953--2003年河南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下降,大体上服从Growth函数,具有长、短波复合变动规律,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着阶段性和周期性特点。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减小,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增加,人为调整产业结构和市场与经济自身调节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效用和特点。  相似文献   

4.
基于产业结构贡献统计的多部门经济模型,分析1951—2012年广西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时间差异和2002—2012年广西各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差异。受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下不同政策手段与方式的影响,在时间上广西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呈两阶段波动收敛,在空间上三大经济区呈自西向东梯度推移的规律性变化,因受二产不断增加因素的影响,14个城市间产业结构变动过程差异显著,且三大经济区和14个城市的经济政策使产业结构变动与区域经济增长呈反向变化。后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开放统一要素市场,促进要素资源流动,构建分工合理与布局科学的产业体系,逐步以间接调控方式并遵循市场规律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应成为国家从宏观层面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时需要考量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重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结构效应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通过对重庆经济增长的份额-偏离分析表明,经济增长主要是第三产业的竞争力因素推动的,产业结构效应为负。由于轻重工业竞争力弱,工业发展慢于全国。重工业比重大,效益低,从而使工业总体经济效益远低于全国。重庆应大力扶植新的支柱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构筑三大经济发展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6.
产业结构的成长与区域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结构成长是产业结构研究的主体内容,随着区域产业结构的成长,其所构成的经济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空间发生新的变化和组合;而各个空间客观上存在着资源差别、位置差别和由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形成的发展水平的差别。因而,产业结构的成长在不同的区域将会形成不同的结构形态,这是区域经济具有不同发展性质与方式的根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经济的区域格局构成了各种不同性质的经济区,研究产业结构的成长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机理,对制定区域产业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运用平均数指数分析法,利用江苏省各市2000—2011年的相关经济数据,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从业人员增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江苏省各市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及其空间差异。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空间分异现象明显;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当地的经济发展速度在2000—2011年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不能盲目依靠产业结构调整。最后,对各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区域经济韧性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从经济维持性和恢复性2个方面定量化分析中国31省(市)(未包含港澳台数据)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经济韧性特征,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①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维持性较高,中部地区的经济维持性普遍较低;经济恢复性较高的省市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而东部和西部地区经济恢复性较低,经济维持性和经济恢复性呈现一定的负相关。②各省(市)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经济维持性普遍较高,经济维持性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在东部沿海区域和沿长江经济带地区,而经济维持性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③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第二产业表现出了较强的经济韧性,而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第三产业经济韧性较好。④影响2次经济危机中韧性能力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的,区位条件、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和人均GDP的解释力较强,但在2次经济周期中的作用方向不同。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要素分析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9  
杨晓光  樊杰  赵燕霞 《地理学报》2002,57(6):701-708
利用中国各省1990~199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取丹尼森要素分析法,对影响中国各省区工业GDP增长的各要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资本投入是20世纪90年代GDP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中国各省资本投入的增长差异并不能很好的解释地区经济的差异。而由技术进步和资源优化所呈现的全要素生产率越来越成为地区的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也是90年代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由此得出:在现有的条件下,未来中国地区经济差异将出现扩大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在对相关文献及统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区域分解。各省份对全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性较大,集中度较高;各省份贡献取决于初始经济规模、平均增长速度和当期发展速度;东部地区在继续保持绝对高贡献率的情况下,经济贡献率出现了有条件地向中西部部分省份转移,宏观经济政策起到一定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要素在不同省份间的表现。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率对劳动生产率、资本存量的依赖性强且区域差异性明显,决定了各省份对全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变化;而对劳动力、第三产业发展、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依赖性较低,有条件地优化和提升这些要素将会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泰尔指数和GIS地图技术分析了2001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和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研究表明:全国省域层面金融发展差异显著小于经济发展差异,经济发展差异呈缩小趋势,而金融发展差异呈扩大趋势;经济发展差异主要由四大板块间差异形成,而金融发展差异主要由东部10个省份间差异形成;金融发展格局显著不同于经济发展格局,区域经济发展表现出显著的地带性差异,区域金融发展没有表现出地带性差异,西部省份金融比率提升显著,中部6个省份经济增长提速明显,但金融发展显著滞后。这意味着在区域层面上,经济发展只是影响金融发展的因素之一,其他因素如国家宏观调控、金融空间组织、金融机构的信用区域分配等都会影响区域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吸引外资和扩大对外贸易,积极地参与了经济全球化的过程。这一方面成为推动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另一方面也成为改变地区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文章将从外资和外贸两个角度,分析我国各地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及其对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的影响。分析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外资为代表的全球化力量对我国区域发展格局的影响越来越大,强化了我国区域发展差异,形成了“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局面。强有力的国家干预成为缩小区域差异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产业结构与新疆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13,他引:2  
高志刚 《干旱区地理》2004,27(4):592-596
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产业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演进。本文在对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总体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新疆各层面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的计量分析,得出一些重要结论: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结构因素是重要的增长源泉,区域产业结构差异会直接导致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的差异;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与高级化程度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自治区政府应运用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加强对区域产业分工和产业协调发展的宏观指导,最大限度地发掘和调动各区域的潜力,推动不同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产业结构和区域特色经济。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群与日本区域经济发展及其对中国东北区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杨晓慧 《地理科学》2003,23(5):542-546
分析了日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得出日本区域经济仍具有非均衡发展的特点,用传统经济地理学对日本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作出了解释;然后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群理论,分析了日本产业集群的发展特点,探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机制,提出了日本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关系十分密切的结论。最后,从培育产业集群的角度,探讨了促进中国东北区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东北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与环境污染耦合度格局及工业结构解析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40  
马丽  金凤君  刘毅 《地理学报》2012,67(10):1299-1307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由于从自然界提取资源并进行加工, 最后并排放废弃物质到自然界, 区域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通过各自元素的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形成经济环境耦合关系。本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 通过建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 对中国350 个地级单元的经济环境耦合度和协调度计算后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研究发现, 中国经济环境系统整体上处于低耦合低协调状态, 东部沿海地区的都市经济区和中部重要人口产业集聚区耦合度和协调度相对较高, 远西部和东中部偏远地区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相对较低。根据各地级单元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耦合度和协调度可以将现有国土划分为经济环境和谐区、经济环境磨合区、经济环境拮抗区及经济环境低耦合区4个类型区。通过对4 种类型区的工业结构分析后发现, 不同类型区工业结构存在很大差异。经济环境和谐区工业以电子机械、设备制造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主;经济环境磨合区工业主要以机械装备制造和部分污染性的冶金、化工、电力产业为主;经济环境拮抗区工业则以钢铁、石化、煤炭、建材、发电等污染性行业为主, 是中国污染性行业最集中的地区, 也是未来环境质量面临最大风险的地区;经济环境低耦合区工业则以初级产品加工和生产为主。  相似文献   

16.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入境旅游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是一个对环境高度敏感的产业。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给中国的旅游业,尤其是入境旅游业带来的影响日渐明显。依据相关的数据,首先分析了金融危机带给我国入境旅游业的总体影响。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入境旅游经济增长必然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接着运用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对此次危机给我国不同地区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深度剖析。根据以上分析,系统地提出了以下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1)目标市场的重新定位与选择。(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入境旅游空间格局。(3)适应市场需求,调整旅游产品开发策略。(4)拉动与开拓广阔的国内旅游市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区域经济地理研究发展历程评述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区域经济地理研究历史悠久,是传统地理学初期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该文旨在描述我国区域经济地理研究的发展历程,认识我国区域经济地理研究的优良传统,从而探讨其继承和发展问题.我国的区域经济地理研究经历了起源、描述与分析、区域研究体系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区域经济地理学建立与应用4个阶段,前2个阶段逐步深入形成了中华文化范畴内的区域经济地理研究特色,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研究基础,后2个阶段继承传统与引进学习并重,在解决区域经济地理问题上发挥了重大作用.评述区域经济地理研究所经历的独特过程,分析其在当今我国经济地理研究中发挥的作用,探讨继承与发展等对现实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上海浦东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浦东开发在我国30年经济改革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分析浦东不同发展阶段主要开发内容与特征的基础上,归纳出了浦东区域发展路径的5个特点:实施外源型产业战略与设立较高产业进入门槛、拓展融资渠道与建立创投基金、重视功能分区与发挥产业集聚效益、注重政策引导与政策适时更新、建立高效政府与扶持中介服务机构。从提升浦东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角度,指出了应该着力解决浦东外资依赖严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以提升浦东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区域非均衡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中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表现为区域的产业空间集中化和中心城市增长,以及产业活动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聚集并形成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海南应结合“十一五”规划,顺应空间非均衡发展的客观规律,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施以中心城市带动全省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