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沿着一条平均侧线,对于可利用的地球物理资杆进行了汇编和比较,这条平均刚线是从热那亚(意大利城市)附近的利古里亚海岸开始、向犯穿越亚平宁山脉和波河盆地、到达伦巴第湖地区(Lombardian lakes).这一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从利古里亚到P琪anian一亚得里亚地壳过渡区的上地壳构造,及其与浅部地质特征、与下地壳的关系.沿着几条南北向浏线的重力和航磁异常与地震勘探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地震方法有好几种,其可靠性也不同.波河盆地是用一个常规的密集的近垂直反针刚线(NVR)网络进行勘探的,而穿越亚平宁山脉地区只能利用宽角反针(WAR)的方法.本文描述了这两种地震方法的局限,.难以对不同地质背景中的不同资料进行比较.还强调了在一层厚的不规则冲积层覆盖的条件下进行地球物理探测所遇到的困难,正如在亚平宁山脉地区那样. 这条综合剖面证明了从利古里亚到亚得里亚之间区域的上、下地壳内都存在着明显的间断面.  相似文献   

2.
滕吉文 《地球物理学报》1979,22(04):346-350
中国地壳与上地幔的地球物理探测对于全球板块构造和其动力系统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论述了爆炸地震、大地电磁测深、重力测量、航空磁测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和进展,最后提出了地壳与上地幔地球物理探测的任务与展望。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壳与上地幔的地球物理探测对于全球板块构造和其动力系统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论述了爆炸地震、大地电磁测深、重力测量、航空磁测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和进展,最后提出了地壳与上地幔地球物理探测的任务与展望。  相似文献   

4.
用Pg波走时反演首都圈地区的上地壳速度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弄清首都圈地区上地壳速度精细结构,本文使用了迄今为止在我国大陆最为密集炮间距高分辨折射和宽角反射/折射综合地震测深剖面一天津一北京一赤城剖面的Pg波走时资料。反演了首都圈地区的上地壳速度结构。根据上地壳速度结构特征,可将整个剖面大致分为华北盆地拗陷区和燕山台褶隆起区,其中华北盆地又可以细分为黄骅拗陷、沧县隆起、骥中拗陷等,大厂拗陷、通县隆起、北京拗陷和京西隆起为燕山隆起区的前缘部分。华北平原区以低速结构的拗陷为主,地表速度较低,基底埋深深,盖层厚,垂直速度梯度大;而在燕山山区则以高速结构的隆起为主,地表速度较高,基底埋深浅,盖层较薄,垂直速度梯度小。基底面起伏大,最深处达到6km以上,最浅处不足1km。  相似文献   

5.
冯梅  安美建 《地震学报》2008,30(2):114-122
对穿过中国大陆东部、中部、北部和西部4个不同地区的8条地震射线路径的波形进行拟合分析,反演得到了各路径下方的一维平均波速结构.反演得到的地壳和上地幔波速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分区特征,该特征与已知的大地构造单元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吻合较好. 表明面波波形拟合方法是一种可靠的探测地壳和上地幔波速结构的方法,且比单纯利用基阶面波频散对上地幔结构探测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6.
黎城断裂是晋获断裂构造带上的重要构造单元,查明其构造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在黎城盆地北缘针对黎城断裂进行了地球物理勘探和地质考察,对黎城断裂的活动性进行研究。浅层地震勘探和高密度电法勘探的结果表明,黎城断裂是一条第四系活动断裂,倾角较陡。地质剖面考察的结果表明晋获断裂受黎城断裂的影响明显,南北段存在巨大差异。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判断黎城断裂为第四系活动断裂,其对晋获断裂的控制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7.
中国北部及蒙古地区上地幔P波速度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建平  曾融生 《地震学报》1998,20(6):580-589
利用CDSN以及境外的数字地震台网观测的宽频带体波波形资料,采用体波波形反演方法,对中国北部及蒙古地区的上地幔平均P波速度结构以及部分地区的横向不均匀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上地幔盖层的P波速度较低(约7.8~8.0 km/s),平均盖层厚度约60 km,在410和665 km附近存在速度跳跃分别为0.29和0.55 km/s左右的速度间断面.准噶尔盆地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约7.7 km/s.上地幔盖层具有较高的速度梯度(平均速度梯度>0.005 5/s)和较大的厚度(90~100 km),在140 km深处P波速度可达8.2 km/s左右.贝加尔湖附近上地幔盖层的平均P波速度介于8.0~8.05 km/s之间,上地幔盖层厚度约30 km.   相似文献   

8.
安徽贵池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重要的铜多金属矿集区,随着浅表找矿难度的加大,急需了解矿集区深部结构为深部找矿提供深部找矿提供指示.为揭示贵池矿集区深部地壳结构格架、控岩、控矿构造和岩浆系统的空间结构,深化对成矿作用的认识,在该区实施了两条长度各约60 km垂直于构造走向的反射地震和MT探测剖面,通过对MT数据有针对性的去噪和反演,获得了研究区10 km以浅的地电结构;通过对反射数据的层析反演静校正、叠前保幅多域去噪、精细速度分析和叠前时间偏移等处理,获取了该地区地壳结构的地震成像剖面.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和针对性处理的区域重磁数据,对两条综合探测剖面的反演处理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解释,研究发现了本区地层的构造反射特征、地壳结构特征和Moho特征,厘定了盖层与基底之间的区域滑脱面、中下地壳滑脱面和Moho面的深度和形态.发现了地壳上冲和俯冲的反射特征,可能是华夏块体与扬子块体晋宁期发生板内碰撞的痕迹.高坦断裂是一个深达地壳级的断裂,其南北两侧具有不同的重磁特征、电性结构特征和地震反射特征,该断裂可能是深部流体上涌的通道,岩浆和地幔热液沿断裂上涌并沿地层和裂隙侵入中上地壳,形成岩基或岩体,或与围岩发生强烈矿化作用形成贵池矿集区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9.
Baki.  MK 《内陆地震》1994,8(1):81-90
利用地质及地球物理观测方法解释岩石物理特性的实验结果巴卡耶夫M.Kh(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地震学研究所,塔什干)INTERPRETATIONFORTHELABORATORYRESULTSOFMOUNTAINROCKPHYSICALPROPERTIESO...  相似文献   

10.

利用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得到2007年6月-2014年7月新丰江水库地区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及中上地壳P波三维速度结构模型,并进一步研究库区序列分布及速度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库区中上地壳不同深度P波速度存在显著横向不均匀性,浅部库区速度高于周缘,在5~10 km上地壳从库坝下游白田至库尾锡场NW方向存在高速异常体以及2个低速间断区域,低速间断区分别位于人字石断裂与南山-坳头断裂交汇处以及1962年6.1级地震震源区,库水可能沿低速间断区的人字石断裂、石角-新港-白田断裂下渗至13~14 km的地壳.在10~14 km地壳以NE走向的大坪-岩前断裂为界,NW侧为最高速度6.2 km·s-1的高速区域,SE侧从库区中部回龙至库坝下游白田为显著低速异常区域,是可能的库水渗透影响区域,亦是库区中强地震集中区.库区地震多发生在高速体内部、高低速过渡带或低速的渗水通道两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跨越阴山造山带及鄂尔多斯块体北部的长剖面进行人工源宽角反射/折射地震探测,采集了地震记录中Sg震相的走时,并进行了反演,求得了沿剖面辖区的上地壳S波速度结构模型.同时利用P波和S波速度结构求取了剖面沿线上地壳中泊松比的分布.根据所得到的地震波场属性与结构,结合该区已有的地质研究成果和钻孔信息,推断了剖面沿线不同构造块体的物性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沿该剖面自南向北包括鄂尔多斯块体北部、呼包凹陷盆地、阴山造山带和苏尼特褶皱系等四大不同构造块体,它们无论是在地震波速度结构、泊松比分布特征以及岩性构造特征等方面均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沿剖面各构造块体的矿产资源以及油、气、煤等能源的赋存及勘探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2.
13.
总结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已完成的深地震资料, 发现下地壳普遍存在似层状强反射, 认为下地壳的强反射为基性或超基性岩浆底侵引起的, 后者可能与岩石圈地幔拆沉有关. 在综合分析该地区区域地球物理、地质资料的基础上, 提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球动力学演化模式. 该模式认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自二叠纪末经历了碰撞挤压、拆沉伸展、底侵熔融等重要地球动力学过程, 并最终形成了长江中下游巨型成矿带.  相似文献   

14.
研究解决地震预报这一科学技术上的重大课题,已不限于地震学科的独立作战,预报的重要意义、问题的复杂性及预计成功的希望也吸引着空间科学技术等多种学科的科学家们的兴趣和努力。众所周知,在地壳表层及近地空间存在着力、声、光、电、磁学等各种变化多端的地球物理场变化,它们的激发成因和传播过程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目前从分析观测现象所揭示出来的变化特点和规律来看,尽管尚未弄清它们发生发展的过程,但发现它们中的一些现象都与地震孕育的震源物理条件有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