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口-孙河断裂是北京市区隐伏的正倾滑活动断裂,其地震危险性备受关注.将槽探研究活动断层古地震的经验引入到钻探工作中,提出了通过土芯识别断层崖崩积层的模式,并采用三重管取芯技术在南口-孙河断裂带附近采集了连续的原状土芯.通过断坎前崩积层识别、地层累计位移限定与下降盘地层增厚现象分析等方法,初步建立了断裂带距今60ka以来由13次地表位错事件组成的古地震序列.根据复发间隔的差异,将地震活动历史分为3个时段.距今60~40ka之间发生了3次地震,复发间隔为10ka左右.40~25ka之间发生了6次地震,复发间隔多为2.5ka左右.25ka以来发生了4次地震,复发问隔变化较大,其中最近3次地震的复发间隔为5ka左右.复发间隔小的时期也是断层滑动速率大的时期.单次事件的同震位移为0.8—2.2m,均值为1.4m,矩震级相当于6.7~7.1级.研究认为通过钻探技术研究正断层的古地震事件是可行的,但要获得完整的古地震序列,需要足够密集的钻孔和连续的原状土芯.  相似文献   

2.
在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大地震中,沿发震断裂带多处出现了明显的地震落石现象。地表调查发现,典型的最新地震落石发育区均存在非常典型的具原地复发特征的多期古地震落石现象,且落石表面常见薄层(厚度≤2mm)钙膜发育。在对几处典型古地震落石钙膜进行系统采样的基础上,应用稀酸淋滤法,开展了地震落石钙膜的U系年代测定分析工作。测年结果指示,其年龄主要分布在69 980a、36 300a、14 900~12 700a、6 030a、4 720a、3 560~3 530a、2 010~1 090a、760a和230a左右。这一结果与地表观测到的地震落石多期性特征基本吻合,也与古地震探槽和古地震滑坡所揭示的古地震事件年龄大致吻合,这进一步证实了玉树活动断裂带附近的地震落石发育具有明显的多期性特征,并且多期落石很可能与该区的古地震活动之间存在密切的成因联系。进一步结合野外调查结果及已有的古地震研究资料推断,该区几处较大规模的古地震落石现象应该主要是Q3p晚期以来较大强度古地震事件的反映,其中发生在3 560~3 530a BP和14 900~12 700a BP左右的2期古地震事件的强度可能最大。上述探索性研究工作表明,地震落石的钙膜测年有可能成为研究活动构造区古地震活动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2005年前山西地震危险性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一系列断裂盆地为主体的断裂盆地带是山西的地震构造带和未来地震的主要危险区,叙述地的新生性,第四纪活动度,盆地和剪切运动和拉张运动特征及盆地的现代地壳运动特征和现代地壳应力场特征,分析了盆地的特征,地震震级一频度模式,古地震复发间隔和地震活动周期,山西历史强震前的地震活动图像及盆地的各项特征和地震活动的关系,在此基础得到,2005年山西基本上不具备发生M≥7地震的危险性,其发震概率在0.05~0.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动态数学模型、周期图、熵谱分析、灰色预测、时间分布函数等方法结合地震活动的迁移规模,对我国新疆和青海两省区7级左右地震活动周期和未来强震地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新疆地区强震复发周期为9年;北天山温泉至中苏交界一带,南天山阿克苏、柯坪及南天山库尔勒以东一带可能是未来7级强震的危险区;青海及邻区7级左右地震复发周期为10年,1990年共和7级地震之后,青海省将是6级左右地震活动时段,除甘青交界祁连山地震带外发生7级左右地震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5.
乌鲁木齐地区活动断裂强震复发概率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庆  谢富仁  王峰 《地震地质》2007,29(4):776-786
基于乌鲁木齐地区活动断裂的定量研究和区域地震活动性的分析,特别是对活动断裂(带)上的古地震和现代地震资料进行的系统、详细的分析与总结,以西山断裂为例,建立了反映该断裂地震地质特点和运动学属性的复发模式和概率模型。复发模式的建立兼顾了泊松和准周期2种模式。概率模型的建立包括2个层次上的内容:分析断裂上的古地震和历史强震目录(1863—2006年)以获得地表破裂型地震(MS≥6.7)的平均复发间隔;分析活动断裂所在潜在震源区的现代地震目录(1970—2006年,MS=2.0~5.0)以确定中等以上地震(MS≥5.0)的平均复发间隔;利用专家意见法组合相应的Poisson模型和BPT模型计算活动断裂各级地震的复发概率。计算结果表明,西山断裂地表破裂型地震的100a发震概率为4.0%,50a发震概率为3.6%。另外根据古地震资料、断裂规模和倾向滑动速率获得的西山断裂(带)的最大发震能力为7.5级。该研究综合应用了本地区的最新地震地质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描述了断裂上地震活动的复杂性,可以较全面地评估乌鲁木齐地区活动断裂的地震危险性,该研究方法适合于地震地质资料较难完整获取的地区  相似文献   

6.
在考虑地震失稳的滑动-弱化特征后,研究了估计大地震重复间隔的问题,建议了一种计算大地震重复间隔的方法,给出了计算复发间隔的公式。同时,应用这个方法计算了海原断裂带、华山山前断裂带、贺兰山东麓断裂带和小江西支断裂带的8级大震复发间隔,它们分别为3466年、2043年、2688年和975年。这些数值与古地震研究给出的实际古地震复发间隔甚为一致,说明建议的计算方法可以应用于活动断裂地震复发时间和地震危险性的估计。  相似文献   

7.
地震复发模型及云南强震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凤桐 《地震研究》2003,26(2):103-111
研究了中国西南及邻区8级大震和云南强震(M≥6 3/4)活动规律后得出:8级大震活动幕具有54年左右周期以及大震主体地区由南向北推移现象;云南三个主要地震活动区带分别具有57年、47年地震轮回特征及lgTn=2.137-03.97lgn规律。提出了弹簧一活塞地震复发模型,并对强、大地层周期性复发现象给出了合理的物理解释。据此预测,云南地区2001年以前处于强、大地震平静期,2022年至2049年将处于强、大地震活动期。由于三大地震轮回的重叠,该活动期将是云南历时最长、释放地层能量特别巨大的地层活跃时期。  相似文献   

8.
鲜水河断裂带强震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鲜水河断裂带为研究区,首先依据断裂带的地震活动特征,确定整个断裂带的应变积累速率;然后根据GPS观测资料给出的水平应变率和地质给出的鲜水河断裂带断层分段及其相应各段的滑动分布,确定断裂带分段的应力、应变积累速率和强震复发间隔.在此基础上,采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定量研究断裂带上1893年以来M6.7级以上地震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断裂带强震复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上强震的发生有利于后续地震的发生.强震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影响了断裂带各分段的强震复发间隔,还影响了整个断裂带上的强震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2012年9月7日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洛泽河一带5.7、5.6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和前兆异常及地震活动特征、流体和形变动态变化和预测指标分析发现:地震前4级地震活动水平增强、出现小震活动空区;前兆异常开始于震前1年左右;短期异常有由外围向震中迁移的现象;临震异常出现的时间较为集中,在震前一周内。对该地区5.0级以上强震的预报和研究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海原活动断裂带的古地震与强震复发规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海原断裂是中国西部的一条重要活动走滑断裂带, 1920年沿该带发生的8.5级强震形成了230 km长的地表破裂带和10 m的左旋走滑位移. 为了揭示这条重要发震断裂的强震活动规律, 沿断裂带的3个段落开挖了17个探槽, 揭示了大量的古地震事件, 并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 利用古地震分析的逐次限定方法研究了海原断裂带的强震复发规律. 研究发现, 海原断裂带的3个段落具有分段差异的古地震活动历史; 古地震破裂有3种尺度, 即单段破裂、双段破裂和全段破裂. 另外, 整个海原断裂带的古地震丛集现象也十分明显, 第1丛集期在距今4600~6300 a期间, 第2丛集期发生在距今1000~2800 a期间. 海原断裂带的古地震活动习性对于认识大陆走滑断裂的破裂特征和强震复发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