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对典型的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方法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非对称传感器的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综合用烈度仪,其由非对称结构的三分量传感器和基于ARM嵌入式系统的专用数据采集器组成。经过测试,该地震烈度仪的专用数据采集器具有大于107 dB的动态范围;其非对称三分量传感器结构中,所选的单分量B类传感器的加速度误差小于0.8%,动态范围大于105 dB,而所选的三分量C类传感器的加速度误差小于5%,动态范围大于61 dB。该地震烈度仪的各项指标均满足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综合应用的各项技术要求,且功耗低、成本低,适合于高密度布设。  相似文献   

2.
经中国地震局批准,自:《2015-03-01起,2项地震预警行业标准实施,分别为DB/T 59-2015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地震烈度仪》;《DB/T 60-2015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站》。此外,《DB/T 58-2014地震名称确定规则》已于2015-01-01实施。  相似文献   

3.
地震发生后处于不同地震烈度区域的地物受灾程度不同。快速准确地获取地震影响或波及范围内地震烈度空间分布,是震后应急救援的重要依据和主要参数。依托云计算技术,以云服务方式构建地震烈度速报系统,提供可扩展、可配置、开放透明的地震影响场分析应用服务,将是我国烈度速报系统研究开发与应用中的一项新技术和发展趋势。本文依托研究小组自主研发的地理知识云服务系统GeoKSCloud,以福建省为研究区域,在提出适用于福建省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场地校正方法的基础上,开展了地震影响场分析云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工作,分析了地震影响场分析云服务的运行机制和服务组合工作流;实现了地震烈度衰减关系计算方法、场地放大因子校正方法、网格点场地类别属性获取、网格点沿地震衰减长短轴方向的坐标变换等相关原子服务的云服务封装,以及支撑数据云存储、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云服务门户的开发与集成;最后,以1604年发生在泉州近海7.5级大地震为震例,在云服务门户进行了全省范围内所有等间距网格点地震峰值加速度(基岩PGA和地表PGA)的计算、插值,并进行计算结果与实际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因充分考虑了具体场地的放大效应,构建的地震影响场分析云服务,不仅较传统单凭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确定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方法更加精细化,而且提供的服务与传统的网络服务相比具有可扩展、可配置、开放透明等明显优势,可为我国烈度速报系统研究与应用提供一个共性技术与支撑服务平台,创新地震烈度速报的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4.
利用山东地区38个GNSS基准站2011~2016年连续6a的观测数据,对山东地区地壳垂向形变场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山东地区地壳垂向形变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形变量最大的区域为山东西南部地区,形变速率约为-24.0mm/a;西北部地区形变速率较大,为-15.0mm/a;东南部以及沿海地区沉降速率较小,为-0.5~3.0mm/a;而在中部地区(泰山山脉)呈隆升趋势,形变速率为0.3~5.0mm/a。  相似文献   

5.
2017-06-16 、06-18湖北省秭归县和巴东县先后发生M4.3、M4.1地震,武汉城市圈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台网先后获取这2个事件13组和11组强震动记录。对2次地震进行反应谱和傅里叶谱分析,获取峰值加速度和仪器烈度图,得到仪器烈度值最大为7.1度,与震中现场灾害评估烈度7度、大部分地区5度基本一致,充分体现了武汉城市圈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示范工程项目建设成效。  相似文献   

6.
对内蒙古东部地区不同区域5个预警基准站同台测震和强震在2022-06的连续波形数据进行背景噪声特征分析。结果表明,5个预警基准站测震的RMS值均低于强震,且RMS值在30 d内变化不大,背景噪声源较为稳定。各基准站测震与强震1~20 Hz频带内各频点噪声功率谱均受人为活动影响,呈现较强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大于2 Hz频段。对比功率谱密度(PSD)概率密度函数(PDF)分布发现,强震在记录小于10-1 Hz噪声信号时不可靠,且在14 Hz左右的峰值频段会受近场干扰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高性能机械式力平衡加速度计为主,24位数据采集、动态范围大于或等于90 dB的工业级MEMS烈度观测系统为辅,温州珊溪水库区域高密度烈度台网的建设完成使区域内强震动观测系统实现高密度、数字化、网络化覆盖,提高了该地区的地震烈度速报能力和地震观测动态范围。该台网充分利用MEMS烈度计成本低、易扩充、好管理、组网灵活方便的特点,其在浙江省地震监测中的首次成功应用将推动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针对我国城市地震烈度速报系统需要大量布置地震数据采集点的实际情况,提出以ARM作为微处理器,控制模数转换芯片转换由MEMS加速度计采集的振动信号,并通过以太网进行数据传输的强震动数据采集方案,获得的信号符合地震观测数据采集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9.
采用基于TCP/IP协议的因特网作为信息传递手段,地震预警系统可以实现在任何时间、地点对接入因特网内任何节点的预警设备进行访问和控制。实践表明,在预警设备数据的传输过程中将产生延时并有一定的延时不确定性,这将降低整个预警系统的效能。针对延时特性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分析了地震预警系统延时的主要组成,然后重点介绍了网络延时测试实验及其结果,这为武汉城市圈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示范工程项目后续预警台站的全面建设打下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一、CORS技术概述 (一)CORS的工作原理 CORS是一个在较大的区域内均匀布设多个连续运行GPS参考站,在网络CORS系统中可采用虚拟参考站技术。虚拟参考站技术就是利用地面布设的多个参考站组成GPS连续运行网络,综合利用各个基站的观测信息,通过精确的误差模型修正距离相关误差,在用户站附近产生一个物理上不存在的虚拟参考站,与用户站构成短基线或者超短基线差分,用户站接收该基准站的差分信息进行定位。该系统解决了RTK作业距离上的限制问题,并保证了用户的精度,得到高精度的定位结果。CORS技术目前在方法上分成VRS、FTK、主辅站技术等。  相似文献   

11.
介绍山东地壳运动GNSS观测网络概况,以及GNSS观测数据的应用实例,表明该网络为监控山东地区主要构造块体、主要断裂带的活动水平提供了连续可靠的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12.
山洪灾害是中国高频发、高死亡率的自然灾害之一。水雨情站网的合理布设及优化,有利于捕获区域暴雨、洪水情势变化的时空异质性,可显著提高中小流域山洪预警的精度,增强山洪灾害防御能力。本文以山洪灾害高发的福建省顺昌县为例,提出了面向山洪预警的水雨情站网布设方法。县内现状雨量和水位站网监测密度分别为37 km2/站和76 km2/站,主要分布在平原主干河流地区,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内站网布设不足,小流域暴雨山洪监测和预警能力较弱。针对上述问题,综合分析流域降雨时空特征、历史山洪灾害与山洪灾害预警预报需求,对研究区水雨情站网进行了合理性分析和布设研究,建议增设雨量站3座、水位站3座,其中一座水位站同时监测降雨过程,调整后县内雨量站和水位站的监测密度达到34 km2/站和68 km2/站。本文研究对山洪灾害高发区的水雨情站网布设具有参考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遂昌县国土部门今年五月份在全县六个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推出了地质灾害防治“明白墙”。“明白墙”上详细标明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具体位置、类型、规模、监测责任人、预警信号、紧急撤离的方向和预定避灾地点等内容。并公布了灾情速报电话。  相似文献   

14.
由于近期天气多变,加之地质灾害发生带有一定的不可确定性和突发性,汛期的地灾预警预报工作到了最关键时期。为此,济源市国土资源局早动手、早安排、早部署,制订方案,划定351个地灾隐患点和13个高易发区、12个中易发区,确定防治责任单位及职责,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预报、速报、值班、巡查制度,加强汛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确保安全度汛。  相似文献   

15.
地震烈度是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强弱程度的度量。地震烈度在地震区划、建筑物与生命线工程抗震设计、灾害防御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震后评定的地震烈度图是地震应急救援、恢复重建等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震后快速确定地震烈度具有重要救灾与减灾意义。本文在论述地震应急及其对遥感应用需求的基础上,回顾了遥感技术及其在地震应急研究与应用中的发展历程,概述了中国地震应急遥感应用的基本思路、地震灾害和地震烈度遥感定量评估方法,展示了该方法在巴楚-伽师地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鲁甸地震等震后实际应急应用效果。最后,指出了目前震害遥感定量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震害遥感定量评估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山东山西组是煤和煤成气的重要富集层位。以综合地层学理论为核心,以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等方法,将山东地区二叠系典型剖面淄博与鲁西(彭庄)、济阳坳陷山西组,进行对比研究,建立地层对比格架。经综合分析研究,得出山东地区山西组在纵向与横向上的变化趋势。造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晚石炭世鲁西是由东南向西北海侵。太原组上部灰岩的顶界,山西组泥岩的底部形成于突发性海侵向海退转化时。  相似文献   

17.
为增强国家大地点坐标的安全性,在网络伪距差分方法基础上提出一种网格伪距差分方法。该方法将经纬线网格的交点作为虚拟参考站,将基准站的伪距改正数内插到网格虚拟参考站上,播发各虚拟参考站坐标和伪距改正数,最终实现流动站用户伪距差分定位。实验表明,该方法能获得与多基准站伪距差分定位方法相当的精度,实时水平方向定位精度优于1 m。  相似文献   

18.
加密自动站资料引入中尺度模式初值响应的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M5中尺度数值模式,针对2004年6月30日成都地区的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是否引入加密自动站资料形成模式初值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MM5模式较好地再现了这次强降水过程,初值对预报效果存在不同程度影响。加密自动站资料引入,对降水强度有一定影响,对降水落区有所改善,使各方案模拟的辐合上升运动区范围扩大,相对湿度增大,地面感热与潜热有不同程度增加。初值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水汽场上。因此,模式初值的改善,特别是水汽场的改善,将对模式降水模拟结果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滑坡灾害严重,特别是2008年之后,灾情显著加剧,如何预防滑坡灾害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有效途径。滑坡灾害的预警模型研究是滑坡灾害预防领域的核心课题。本文对四川省滑坡灾害危险性进行了评价,并开展了滑坡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研究。①以确定性系数的方法量化坡度、地形起伏度、水文地质岩性、植被覆盖度、地震烈度和年均降雨量因子,建立逻辑回归模型,定量地进行四川省滑坡灾害危险性区划,并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四川省滑坡灾害高危险性区域成“Y”字型分布,此外川中、川东北地区滑坡灾害危险性也非常高,这与四川省滑坡灾害的空间分布情况相符。②在前期滑坡灾害与降雨量统计分析、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基础上,以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为静态因子,日降雨量数据为动态因子,通过逻辑回归模型的结果,确定以当日降雨量概率化值、滑坡灾害危险性值、前一日降雨概率化值、前两日降雨概率化值、前三日降雨概率化值为临灾模型影响因子,各因子对预警结果影响程度按上述顺序递减,建立了地质-气象耦合的临灾气象预警模型。通过检验区数据对模型的检验表明,该预警模型能成功预警80%以上的滑坡灾害;通过滑坡灾害群发个例检验发现,该预警模型与四川省现用模型相比,预警区域明显减小,空报率和漏报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0.
随着石油资源可用量的不断减少,页岩气、油页岩、油砂与稠油作为一种新能源,近年来备受人们的重视。山东省存在着丰富的油页岩资源。近年来笔者通过收集前人相关资料、野外地质填图、钻探编录、典型矿区考察、关键样品化验分析等手段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初步认识了山东地区油页岩的资源特征及其形成环境,对未来山东地区油页岩矿的预测及潜力的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