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取晋北-南京线高压直流沿线的地电场台站资料,分析统计典型干扰时段内各台站地电场所受影响情况。结果表明:1)当直流输电线路瞬时干扰水平小于地电场自身非平稳变化幅度时,地电场无明显反应;2)在直流输电线路末端换流站接地地区,直流输电对地电场观测具有显著影响,与换流站观测点的地下介质结构有关;3)地电场受高压输电干扰一般出现方波形态,干扰幅度大小基本与台站到换流站之间的距离呈正相关,但也存在例外。  相似文献   

2.
野外观测站元数据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元数据是解决数据共享问题的技术手段之一。元数据和数据集中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通过实现数据导航的功能,对数据集进行访问、管理、查询、分析。目前在国家主要的科研领域,建有很多的野外观测站。为了更好地组织和利用这些数据,建立国家野外观测站元数据标准。在此基础上,并建立元数据网上查询系统,提供对元数据的管理、查询、检索和发布等功能,实现科学数据的共享、组织、管理,使野外观测数据在科学研究中得到更好应用。  相似文献   

3.
对山东省2018年水平摆数据进行跟踪分析,总结自然环境、人为干扰、系统故障和地球物理事件固体潮汐等干扰的特征。结果表明,气压和降雨影响显著,气压骤变同步引起固体潮畸变,降雨引起趋势性变化;人为干扰主要有调零、标定、人员进洞和仪器调修,会造成固体潮畸变,使标定过程中数据出现突跳;观测系统故障主要有供电故障、数采故障和传感器故障,多表现为数据错误;水平摆记录到大量的地球物理事件,说明水平摆有较强的映震能力。  相似文献   

4.
数字地质填图是指在计算机辅助下,通过野外观测路线的调查,对地质、地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多源地学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地质制图,从而实现区域地质调查数据的野外获取及其成果的数字化统一性再现。1∶25万大庸市幅—吉首市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湖南部署的首个数字地质填图图幅。  相似文献   

5.
数字地质填图是指在计算机辅助下,通过野外观测路线的调查,对地质、地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多源地学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地质制图,从而实现区域地质调查数据的野外获取及其成果的数字化统一性再现。1:25万大庸市幅一吉首市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湖南部署的首个数字地质填图图幅。  相似文献   

6.
国际地磁学和高空物理协会前秘书长福岛直教授,在日本主持了“国际地球观测百年纪念”大会,为表彰世界上对地球观测作出贡献的地磁台站,特颁发金质、银质两种纪念章。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湖北省地震局武汉地磁台荣获银质纪念章。受福岛直教授委托,国际地磁学和高空物理协会中国联络员、中国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地  相似文献   

7.
针对城市微动探测快速实施的需求,开发了一套可视化微动探测数据快速处理软件。该软件主要功能包括微动野外观测报表校核、数据格式转换、微动有效授时数据段挑选、台阵数据截取、台阵参数计算、频散曲线提取及测线显示等,可较大地提高微动线型台阵观测及数据处理速度。沿着本文思路,可同样进行三角形台阵滚动观测数据的快速处理。  相似文献   

8.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原名《地壳形变与地震》 ,是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局第一地形变监测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中国地震局第二地形变监测中心、中国地震局综合观测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学术刊物。本刊宗旨是在推动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学科发展基础上 ,利用大地测量学理论和方法 ,监测、研究地壳运动与变形的机理 ,探讨地震孕育、发生与地壳形变的关系 ,运用上述理论成果与观测结果促进大陆地球动力学和地球物理场模型的建立 ,为地震科学与地震预报服务。其学科领域涉及大地测量学、地球重力学、地球动力学、地…  相似文献   

9.
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是研究开采沉陷和建筑物破坏规律的最可靠手段。目前,实地观测数据在后期的处理过程中大多都是采用传统的支距法等方法,将观测值改正到工作面的走向和倾向方向上,使得观测站布设与数据处理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地表移动和变形计算精度也受到较大的影响。针对传统的地表移动观测站数据处理存在的问题,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一种地表移动观测站数据处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原名《地壳形变与地震》 ,是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局第一地形变监测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中国地震局第二地形变监测中心、中国地震局综合观测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学术刊物。本刊宗旨是在推动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学科发展基础上 ,利用大地测量学理论和方法 ,监测、研究地壳运动与变形的机理 ,探讨地震孕育、发生与地壳形变的关系 ,运用上述理论成果与观测结果促进大陆地球动力学和地球物理场模型的建立 ,为地震科学与地震预报服务。其学科领域涉及大地测量学、地球重力学、地球动力学、地…  相似文献   

11.
高台地震台分量式钻孔应变仪的效能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甘肃省地震局高台地震台新安装的YRY-4型分量钻孔应变仪的观测数据的分析表明,此仪器的观测结果能真实客观地反映高台地区地应力的变化,其观测资料连续、稳定、可靠,可为地球物理和地震预报的研究提供准确可信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1 引言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已于 1 998年正式启动 ,中国地震局、总参测绘局、中国科学院、国家测绘局共同承担了这项任务。该网络由基准网、基本网和基本区域网等构成 ,其中 ,基准网有 2 5个GPS连续观测站 ,辅以VLBI、SLR和绝对重力观测以及水准联测 ,而绝对重力测量结果及其精度为各基本网的相对重力联测提供精确控制和检核基准。网络工程的实施 ,为我国防震减灾、科学基础研究和国防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也为当今地球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实验基地。地壳运动和地球内部的物质迁移势必引起重…  相似文献   

13.
开展500kV和220kV高压输电线路对GPS观测的影响实验,发现高压输电线路产生的电磁和无线电干扰对GPS接收机内部噪声无显著影响,而GPS观测的多路径效应受高压输电线路的影响显著,并且其影响量值与电压值及与高压线的距离成正比。同时,高压输电线路对接收机捕获数据的性能、接收机钟的稳定性、观测信号L1、L2载波信噪比、观测值周跳以及基线和点位坐标的解算精度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中国近海潮汐图较系统地研究了中国近海潮汐对地倾斜固体潮观测的影响。计算出不同海域的几个主要潮波(M_2、S_2、O_1和K_1~-波)对我国北京、广州等22个观测站地倾斜固体潮的海潮改正值,讨论了中国大陆地区倾斜负荷潮汐的地理分布特征。计算结果说明中国大陆地区均存在着倾斜负荷潮汐效应,并受中国近海潮汐的控制,所以在利用倾斜固体潮观测资料作地球物理解释工作时,必须顾及中国沿海的海潮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地球物理勘探之地震勘探(以下简称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以下简称物探)的一个技术手段,测量的任务是依据地震勘探设计,在必要的控制测量的控制下,将测线的物理点采用一定的测量方法放样到实地,为地震勘探野外施工、资料处理及解释提供符合要求的测量成果和图件。  相似文献   

16.
介绍地震地电阻率交流观测的原理及方法、观测系统的要求及主要技术指标,并在受地铁干扰严重的江宁台进行实验观测。初步观测结果表明,该系统观测结果与直流观测结果相当,能满足台站实际观测需求,同时达到抗干扰目的。证明采用交流供电方法进行地电阻率观测,能够在较强干扰背景下获取较高的信噪比,很好地抑制城市地铁、轻轨以及其他因素引起的电磁干扰。
  相似文献   

17.
电法勘探是根据岩石和矿石电学性质(如导电性、电化学活动性、导磁性和介电性,即所谓“电性差异”)来找矿和研究地质构造的一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是通过仪器观测人工的、天然的电场或交变电磁场,分  相似文献   

18.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是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壳运动监测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学术刊物。本刊宗旨是在推动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学科发展基础上,利用大地测量学理论和方法,监测、研究地壳运动与变形的机理,探讨地震孕育、发生与地壳形变的关系,运用上述理论成果与观测结果促进大陆地球动力学和地球物理场模型的建立,为地震科学与地震预报服务。其学科领域…  相似文献   

19.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是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壳运动监测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学术刊物。本刊宗旨是在推动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学科发展基础上,利用大地测量学理论和方法,监测、研究地壳运动与变形的机理,探讨地震孕育、发生与地壳形变的关系,运用上述理论成果与观测结果促进大陆地球动力学和地球物理场模型的建立,为地震科学与地震预报服务。其学科领域…  相似文献   

20.
0引言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是空间技术、信息技术与地球科学融合的产物。基础性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正在成为国家信息资源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21世纪,全球空间信息获取、处理技术进入全面更新的阶段,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信息资源相继投入民用,海量数据的增长速度成倍提高,目前仅全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