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笔者在冻土观测中发现:个别日08时观测时冻土器中的水没有冻结,而交班(08时)后复读时,却有冻结现象发生.笔者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为:观测时由于把内管抽出,使外界的冷空气进入外套管,同时内管也遭受了冷空气侵袭,破坏了热平衡,以至于出现了冻结.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冻土观测中发现 :个别日 0 8时观测时冻土器中的水没有冻结 ,而交班 (0 8时 )后复读时 ,却有冻结现象发生。笔者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为 :观测时由于把内管抽出 ,使外界的冷空气进入外套管 ,同时内管也遭受了冷空气侵袭 ,破坏了热平衡 ,以至于出现了冻结。冻土观测点滴@刘全华$许昌市气象局!河南许昌461000 @徐景华$许昌市气象局!河南许昌461000  相似文献   

3.
阎海庆 《气象》1982,8(1):31-31
在冬季的冻土观测中,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值班员来回挤压内管,发现管内水并未冻结。可是当接班员巡视仪器时,冻土却有几个厘米。于是引起一场争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比较纯净的水,如不受震动,那么到温度低于0℃时也常不会结冰;这叫做过冷却水。过冷却水是很不稳定的,只要稍微摇动一下,就会冻结起来。冬季湿球纱布溶冰后,到观测时有时纱布尚未冻结;但  相似文献   

4.
冻土观测是指量取含有水分的土壤因温度下降到0℃或以下呈冻结状态时的冻结厚度。而在冻土观测记录中,有时5、10厘米深地温已为0℃或以下,但冻土器内管仍无冻结冰柱。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查看附近地表面,会发现土壤的确冻结了。显而易见,这种记录有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记录呢? 一、仪器安装使用方面 1、冻土器内管水量不足,顶部为空气所充塞。 2、内管里的链子断开,下部的重锤将软橡皮管拉长。 3、内、外管的0线与地面不齐平。 4、外管内有落进的降水(或外管破裂处渗进水)或其它物,其热容量缓解了降温速度和幅度。  相似文献   

5.
冻土观测是我国北方气象台站冬季气象观测的常规项目,对北方寒冷地区的生产与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冻土器是冻土观测的主要仪器,但目前被北方地区所广泛使用的冻土器在设计上存在一定弊端,常因固定链的断裂而发生观测记录丢失和冻土器使用周期缩短的情况。为了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冻土器的原有设计进行了改进,选取了更具优势的替代性材料,从而大大提高了观测效果。  相似文献   

6.
冻土观测分析王吉兴(张掖地区气象局734000)“冻土是指含有水分的土壤因温度降到0℃或以下时而呈冻结的状态,是反映土壤热状况的一项指标,在研究地表和大气的热量交换上有一定的意义”。由冻土的定义可知,与冻土说明:①因08时不进行80cm,160cm地...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由于冻土器周围草层根系生长旺盛,冻土器安装不规范,内外管不良以及冻土器内形成过冷却水等原因,导致地面温度低却未出现冻土层的异常情况。建议安装前清除冻土器周围旺盛的草根,注意内外管零线与地面齐平,保持外管内部干燥,检查内管是否漏水,雪后注意巡视和观测,以期提高冻土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常见的冻土测量错误原因及防范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引言 冻土是指含有水分的土壤因温度下降到0℃或以下时而呈冻结的状态,这种现象在气象学上称为冻土.该项目是中国北方地区许多气象台站的冬季观测项目之一.它是以灌注在橡胶皮管中水的冻结深度为记录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每天08时观测一次.在观测地温表以后,把冻土器的铁盖连同橡皮内管取出来,用一手拿住橡皮管而以另一手摸测管内冰柱的下端与哪一刻度线相近(从零厘米线进行计算,即冻土深度),以厘米为单位,只取整数,小数四舍五入.冻土深度不足0.5 cm,记"0",冻土全部融化或没有冻土时,冻土栏不填.  相似文献   

9.
在地面观测中,每逢冬季雨雪过后,地面温度表在耙松的湿地上很容易与土壤冻结在一起,以至于给20时地温表的调整带来麻烦。个别台站的值班人员遇到这个问题时往往采取小刀撬、温水浇等不恰当的方法处理,结果造成了地面最高、最低温度表折断碎裂或者改变了土壤的自然状态,影响记录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在长期的观测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一种简单易行的办法。19时巡视仪器前后,如果发现地面温度表已成冻结状态,则在观测地温之前,  相似文献   

10.
日常地面观测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交接班时(1)检查室内外所有仪器的安置是否正确,有无破损(包括线缆)。冬季尤其要注意检查冻土器的安置是否正常,有无漏水,内管有无破损,管内固定观测结冰用的链子或铜丝、线绳有无断裂,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以免影响08时观测。  相似文献   

11.
冻土器无记录的原因赵翠珍(清水河县气象局)冻土是指含有水分的土壤因温度下降至0℃或以下时而呈冻结的状态。由于测定冻土的冻土器是一装在特制硬橡胶管内的带有刻度的胶皮内管,因此,测得的冻土记录与自然地面的冻结深度往往不同,在地面温度降至0℃或以下时,内管...  相似文献   

12.
秋末冬初常遇到冻土记录与地温记录不配合的问题,为此我们统计了1979—1983年五年冻土与地温资料,发现地面最低温度小于-4.0℃无冻土有29天,08时5厘米地温在0℃以下无冻土22天,甚至08时5厘米地温为-1.9℃尚无冻土。这种差异在开始冻结的浅层土壤中最为明显。冻土是由含水分的土壤温度降到0℃以下时而出现的冻结现象。影响土壤增热和冷  相似文献   

13.
观测错是目前我们测报工作中较容易出 现的错情。它包括读数、查算、统计等。怎 样才能减少观测错?我的体会是: 一、利用巡视仪器之时看实测与自记差 值。规范规定:每次定时观测,一般应在正 点前30分钟左右巡视观测场及所用仪器。我 除了按规范规定进行巡视外,还采用对干湿 球及气压表进行读数(记在脑子里),然后 进行查算的办法。看其实测与自记差值是否 符合一般的变化规律,如果违反了一般变化 规律,立刻找原因。例如:在一次定时观测 巡视仪器中,发现当时的本站气压与前三小 时本站气压差值为负值,但自记迹线是上升 的,当时立即查看上一班前三小时气压表的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地面气象观测中,冻土的自动观测一直未能实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基于频域反射(Frequency Domain Reflectometry,FDR)测量原理,通过测量土壤介电常数变化实现冻土测量的方法,设计了一种基于平面电容传感器分层检测冻土的传感器,土壤冻结时,其内部水分会相变为冰,水的介电常数远大于冰,利用水冻结相变后引起介电常数急剧变化的特性,建立了基于土壤介电常数、地温反演冻土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典型土壤实验室冻结试验及外场对比观测试验,结果表明:冻土传感器能正确分辨土壤冻结状态,测量数据与人工观测趋势一致,相关系数可达0.99以上,平均测量误差小于3cm,基于介电特性的冻土传感器可以准确连续测量土壤的冻结深度及其生消变化。  相似文献   

15.
加强地面观测仪器的巡视工作,确保仪器工作状态良好,是保证观测记录真实、完整、准确的重要环节。夏季,气温高,蒸发快,且常有强降水。因此,夏季巡视仪器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经常巡视湿球水盂,防止盂中水分蒸发量大而未及时加水影响湿球温度表示值的真实、...  相似文献   

16.
1 观测到的雾某日 0 7:1 0 ,观测员接班巡视仪器时 ,能见度较好 (≥ 1 0 .0 km) ,没有轻雾、雾现象 ( 0 5时能见度 1 2 .0 km) ,观测员刚从观测场回到值班室 ,从窗口看到外面大雾弥漫 ,观测能见度只有0 .2 km;另一日 ,0 8时观测时能见度记录 1 2 .0km( 0 5时能见度 1 2 .0 km)  相似文献   

17.
冻土是不少台站在冬季的观测项目。它是利用灌注在橡皮内管中水的冻结深度 (长度 )作为记录的 ,《规范》规定每天0 8时观测 1次。在检查台站的记录时发现 ,有时地面温度较低 ,甚至 5cm地温降到了 0℃以下 ,也没有冻土记录。从表面看没有冻土记录有疑误 ,但仔细分析应属正常情况。①地面温度表及浅层地温表安装在没有自然覆盖的裸地处 ,而冻土器是安装在有自然覆盖的地段。根据气象学理论 ,两地段的地面温度及浅层地温有较大的差异 ,在夜间有自然覆盖的地方地温偏高。②冻土器安装的允许误差是± 3cm ,因此台站冻土器的起点 (即零点 )位…  相似文献   

18.
冻土器观测是地面气象观测项目之一.虽经多年使用,但至今仍没有改进.各站在冬季的观测使用中,最普遍出现的故障是内管中的铁链中断,中断后的链子堆积在冰柱上端而无法确定冻土刻度.冰柱稍短时,由于铁链堆积重量大造成冰柱整体下滑,出现记录失真.因此,发现铁链中断时,要及时修复.下面介绍快速修复冻土器的方法及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9.
小型蒸发器口沿上附有一个上端向外张开成喇叭状的金属丝网圈(蒸发罩),其作用是防止鸟兽饮水. 我站为夜间不守班的3次站,每天20点观测后都习惯把蒸发罩取下,第2天08点前再戴上,以防夜间有降水时,由于蒸发罩的缘故蒸发量失真.然而夏天早晨五六点钟鸟类活动频繁,经常在观测场内停留,如果仍在08点观测前巡视仪器时再去戴蒸发罩,难免出现鸟类吸饮蒸发皿中的水的现象(尤其是干旱时期),致使所测蒸发量失真.  相似文献   

20.
晁华  徐红  王当  王小桃  朱玲  顾正强 《气象科技》2017,45(1):116-121
利用辽宁省61个气象站1964—2013年的冻土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相关性分析、不同气候期对比等方法,结合ArcGIS分析了辽宁省冻土的空间和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辽宁省冻土随纬度呈带状分布;土壤冻结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冻结期在10月至翌年5月,冬末春初冻结的面积和深度达到最大值;冻结日自北向南逐渐推迟,消融日则相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冻土深度随温度的上升而减小;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与最大冻土深度呈显著负相关,是影响冻土深度的重要因素;从各气候期100cm等深度线也可以明显看出最大冻土深度呈逐渐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