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介绍了新版地震观测报告的格式,以及如何利用jopens系统及数据库生成地震观测报告,提供可定制的数据服务。新版地震观测报告不仅具有可读性,信息详实,并且方便计算机读取,为后续的地震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相似文献   

2.
HNS.BAS是一个地震数据处理软件,用于把地震数据处理成中国地震局要求的地震观测报告。此软件在输入地震数据时,操作便捷,并具有多种数据处理功能,最后自动生成地震观测报告。  相似文献   

3.
丹江口水库区地震观测30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近30年来丹江口水库区地震观测台网完整记录到的蓄水过程的水库诱发地震序列,回顾了地震观测台网的建设和调整过程,阐明了所取得的观测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最后讨论了如何完善地震观测台网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闽台两岸区域地震监测台网及地震监测能力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闽台两岸地震台网的历史与现状,现今地震观测台网布局及监测及台站使用仪器类型的历史沿革。同时,使用1993 ̄1994年两岸分别出版的地震观测报告,系统分析了同一地震中两岸台网分别测定的地震参数的差异,探讨了引起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提出了今后联合进行台湾海峡地震监测预报与地球结构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简要介绍了利用电子走时表和网上地震目录对单台地震观测报告的震相数据进行初步检查的方法及其软件实现,认为,利用该方法可找出观测报告中分析错误和误差较大的震相,可作为一种对单台地震观测报告进行检查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现代地震观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以来,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定量地震学研究的深入使地震观测技术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地震观测的目标由单纯实现地面运动向地震记录的转化发展为实现地面运动向地震记录的转化、地震观测设备向地震观测系统的转化和研究成果向常规工作的转化。本文结合数字地震学的发展,对现代地震观测技术的特点进行了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数字地震观测报告是计算视应力等重要参数的基础性资料。JOPENS数据服务可提供地震目录,为使用ESSA软件计算视应力等参数提供了前提,但ESSA与JOPENS数据服务没有程序接口,需要从JOPENS数据服务网站手工下载地震目录并按需求人工筛选数据编制成数字地震观测报告。针对手工编制数字地震观测报告效率低且容易出错的问题,利用MATLAB开发出一套程序,对数字地震观测报告的编制实现了自动化处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出错率,能够更好地为地震分析预报工作提供数据服务。  相似文献   

8.
根据云南省地震信息“十五”项目的规范和要求,设计并开发了云南省地震观测数据库系统软件。软件包括前兆模拟观测数据库管理软件(由数据源绘图检查、数据入库与管理、数据库绘图检查组成)、前兆模拟观测数据库文件上报软件和地震速报目录数据库管理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立,解决了地震观测数据入库问题和数据库完整性问题,可为分析预报人员和地震科研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  相似文献   

9.
参照与地震专业相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震行业标准和科技文献编排规范,对地震观测量和单位、测项类型、仪器名称、防震减灾术语等规范编写分类介绍;学术论文、科技报告的构成及规范编写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隔河岩水库蓄水前即开始对穿越库区的主要断裂进行监测,并设立了地震观测台网,蓄水后库尾区诱发了一系列微震,形成几次水库诱发地震高潮期。本文通过库区近4年的形变观测资料的初步分析,论述了蓄水后库区地壳的稳定性及诱发地震与断层活动的关系,探讨了今后诱发较大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斜拉桥地震破坏的计算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地震曾破坏了大量的桥梁结构。然而,尽管目前世界上斜拉桥数目正以指数函数规律增长,但还没有任何斜拉桥经历过强地震,斜拉桥可能的地震破坏形式、破坏机理还是一个有待探索的领域。本文对本世纪几次大地震中严重破坏的桥梁进行损坏部分的震害原因分析,总结出一般桥梁结构地震破坏机理及破坏形式。利用大型结构分析程序MSC/NASTRAN,对斜拉桥地震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综合考虑结构地震反应的三维性、行波效应、非  相似文献   

12.
CZB-1型竖直摆钻孔仪运行以来,一直缺乏与之配套的日常数据处理软件.工作中,台站人员采用传统方法处理,手工操作多,日常数据处理任务重,出错率较高.为了提高CZB-1型竖直摆钻孔倾斜仪数据处理的效率,减轻台站人员工作负担,依据地倾斜数据处理的相关要求及规范,利用Delphi软件开发环境,结合Access数据库与SQL ...  相似文献   

13.
开展天地一体化地震观测是目前推动地震短临科学研究取得突破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卫星观测为主要手段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是实现对我国及临区进行地震电磁效应高精度、大范围和大动态连续观测的有效途径,并且为地震短临预报开创空基监测的新思路。地面传输系统是连接地震电磁卫星各应用系统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它的科学设计是地震电磁卫星项目建设的基础。本文拟从国内外发展现状、系统建设指导思想、系统组成、链路功能描述、系统运行性能指标等方面对我国即将建设的地震电磁卫星地面传输系统进行简要分析介绍,从而为地震电磁卫星地面传输系统初步设计的完成提供一个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吉林省地震局前兆台网中心的软硬件构成、数据库设计、前兆台网中心的运行以及数字化前兆资料的管理,并对数字化前兆资料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申春生  张振勋 《地震》1993,(4):58-62
本文介绍一种前兆观测方法——壤中气汞定点观测。作者近年来在研究和推广水汞观测的同时,在四川、河北、北京等地开展了壤中气汞定点观测试验。在此据试验结果初步探讨壤中气汞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及应用前景,还将介绍采气、测定方法,以供有关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16.
根据地震流动观测实践经验,归纳总结了地震流动观测在提升地震监测能力,开展地震科学研究方面的作用和意义。着重介绍根据不同地区日照情况和设备功耗水平,确定流动地震台站关键设备参数的方法;针对流动观测特点设计制作地震流动观测防护装置、专用底座和集成装置;通过开展软土场地和水泥地面对比观测,分析两种观测环境下背景噪声特点,为改进和发展地震流动观测实用技术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17.
简要叙述了青海地区6个钻孔应变台站的观测概况,通过分析,认为主要存在观测技术系统和观测环境变化这两类干扰。在排除各类干扰后,发现只有乐都台和湟源台在汶川地震前出现了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