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虢顺民  Tappo  P 《地震学报》1990,12(4):389-398
阿斯南7.5级地震的主破裂属于挤压-剪切性质.在断层逆冲盘和尾端,发育大量平行或斜交于主断面的次生张性裂缝.主破裂带长36km,垂直位错量1.5——2m,水平位错量1.5m. 地震破裂带上发育许多古地震、古断错.根据各种断错参数的测量和对比分析,发现同级地震原地重复发生的时间间隔约为596年.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地震考察小组一行三人应阿尔及利亚国家科研中心(ONRS)代主任贝尼尼邀请,从1981年6月12日到26日赴阿尔及利亚参加1980年10月10日阿斯南地震科学讨论会,并于会后到地震灾区进行了考察,还访问了有关科研单位。现将有关情况汇编如下:  相似文献   

3.
继1986年9月1日—10月14日中法科学家在甘肃省河西地区进行活断层联合考察之后,法国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构造地质学教授塔波尼尔等四人与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和兰州地震研究所的部分科研人员于1987月10月10日—11月14日再次赴甘肃省河西地区进行了活断层联合考察。这次考察的重点内容是活断层位错定量测量和年代测定。本文介绍了这次考察的概况及其取得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5.
6.
根据中法地震科技合作计划书的规定,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兰州地震研究所活断层考察组一行4人于1987年6月14日至7月8日赴法国、意大利考察。参加联合考察的有,法国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塔波涅尔(P.Tapponnier)教授,伯丽泽尔(G.Pelzer)博士、  相似文献   

7.
综合长2500公里的喜马拉雅山弧的地貌构造特征,从南到北可确定五个带:(1)印度-恒河平原和锡瓦利克山脉的上中新世到现代的磨拉石带;(2)小喜马拉雅的南倾冲断层和推覆体带;(3)大喜马拉雅带,它由片岩、片麻岩和花岗岩组成;(4)由含化石的寒武纪到始新世沉积层组成的特提斯带;(5)白垩纪到始新世放射长石层和含蛇绿岩复理石带,即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带。  相似文献   

8.
肖和平 《华南地震》1991,11(1):62-64
本文根据湖南省城步、邵东三次民间流传的历史地震现场调查和地震地质条件等资资,研究了这些地震参数和发震成因,认为这些地震是构造地震。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有关1931年8月11日新疆富蕴8.0级地震、1932年12月25日甘肃昌马7.5级地震和1937年1月7日青海托索湖7.5级地震的考察情况,包括对这三次内陆地震破裂带进行考察的目的及这些破裂带的特征;并指出,内陆破坏性大震是当前地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最后提到,将这次考察的详细情况及所获得的重要资料已拍了电影和录象  相似文献   

10.
1920年海原8(1/2)级地震是近代在中国大陆内部发生的一次最大地震。本文概述了作者等人于1982—1984年对这次地震形成的地震断层带进行考察的初步结果。1.海原地震断层全长237公里。共由6段地震断层组成,各段呈有规律的斜列状组合而成,其中右行斜列部位为张性的下陷区,左行斜列部位为挤压性隆起区。显示左旋走滑活动性质。2.地震断层上左旋水平位移分布是不均匀的,其中以中部第3段位移量最大,最大水平错距14米,向两端逐渐变小。在同一段地震断层内水平位移也分布不均,中部较高,两端渐小,以致消失。显示出多个峰值的位错特征,这可能与海原地震复杂的破裂过程有关。垂直位移的分布与水平位移相反,较大的垂直位移分布在各段地震断层端部的斜列部位,中部垂直位移量较小。由此表明,海原地震断层是一条以左旋走滑性质为主的地震断层带。3.海原地震的发震断层是在老构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条新的左旋走滑断层,其左旋走滑活动的起始时间大致是晚更新世中期。  相似文献   

11.
1984年5月21日23时37分在南黄海火星沙附近发生了6.2级地震,这是南黄海近六十年来最强烈的一次地震。这次地震引起了群众很大的惊慌,社会反响较大。本文首先扼要地介绍了这次地震的概况及其社会反响;接着分别概述了震前的监视预报;震后一天内的应急对策,包括国家地震局及江苏省和上海市地震部门迅速测定地震参数,较快较准地确定地震类型和判断震情趋势,快速地上报下达震情,及时地为各级政府领导作出正确决策、采取应急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据此安定了民心,较快地稳定了社会秩序;继而叙述了震后持续的一系列对策,以使社会秩序更为安定,避免和减少了因人为恐慌而造成的损失;最后提出了几点启示,包括震前对策固然重要,而震后对策也同样非常重要等。  相似文献   

12.
断层系、地震及其关系的分形研究——以中国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建 《地震学报》1998,20(3):295-299
运用分形理论以中国为例对断层系、地震及其关系进行了分形研究,探讨了断层系分维值D和地震活动分维值D的意义,并根据D,D的差异进行了断层系、地震综合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对古浪、老虎山和海原断层断层泥中石英颗粒外部及内部显微构造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了断层泥内石英颗粒的破坏过程。通过溶蚀特征和显微构造特征的分类,确定了三条断层的活动时期及活动方式。最后讨论了显微构造特征的地震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8.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中央断裂映秀-南坝段地震地表破裂、地表形变及断裂上余震迁移等特征的详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白映秀至南坝,断层活动方式表现为由逆冲逐渐过渡为逆冲-右旋走滑、再到走滑分量与逆冲分量大致相当,同时断层两盘滑动伴有相对弱旋转活动;(2)在断层总体走向NE向、逆冲为主兼右旋走滑活动方式下,局部表现为走向NW向、逆冲为主兼左旋走滑活动方式;(3)地震裂缝与单侧破裂面关系,以及地表重叠缩短形变特征表明,断层活动、应变能释放是在近EW向区域构造应力及NE向局部构造应力综合作用下的结果.依据断层沿线地表裂缝产状的变化,粗略推出映秀至南坝段主应力方向由SEE向NEE方向变化,与前人使用CAP(Cut and Pasate)方法求出的主余震源机制方向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和贵州省地震局于2013年10月25—27日在贵州贵阳市联合举办了“历史地震与地震预报论坛——2013贵阳学术交流会议”。来自中国地震局及其直属单位以及各省、市地震局等30多个单位的10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17.
《华南地震》2009,29(2):F0003-F0003
广东省工程抗震研究院主动承担国家和省里有关科研项目和研究课题,在科技领域勇攀高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实践难题,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科研任务。在翔实的实际资料基础上,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探索新理论的应用,大力推动了地震科技创新。近年来先后参加了国家973项目“强地震下重大工程的动力响应及其对工程结构影响规律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图集》华北、东北地区地震构造图验审会议继四川成都召开的西部地区、广西桂林召开的东南地区地震构造图验审会议后,于5月10—16日在河北石家庄召开,历时七天。在与会代表和《图集》编委的共同努力下、在河北省地震局的大力协助下,达到了预期目的,已胜利结束。会议验审冀、晋、蒙、辽、吉、黑、陕、宁、豫、鲁等十幅图件。代表除来自上述十省(区)地震局(办)的编者外,还有《图集》负责和参加单位的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  相似文献   

19.
《国际地震动态》2012,(7):46-48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和河北省地震局于2012年5月15-20日在河北石家庄市联合举办了"中国地震监测预报论坛暨地震观测与预报新技术新方法"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20.
《国际地震动态》2010,(11):42-44
1会议概况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首次联合举办的学术大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13次学术大会)于2010年10月17日至20日在浙江省宁波市召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