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动态数学模型、周期图、熵谱分析、灰色预测、时间分布函数等方法结合地震活动的迁移规模,对我国新疆和青海两省区7级左右地震活动周期和未来强震地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新疆地区强震复发周期为9年;北天山温泉至中苏交界一带,南天山阿克苏、柯坪及南天山库尔勒以东一带可能是未来7级强震的危险区;青海及邻区7级左右地震复发周期为10年,1990年共和7级地震之后,青海省将是6级左右地震活动时段,除甘青交界祁连山地震带外发生7级左右地震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2.
利用连续小波变换对全天山地区1790年1月至1997年12月的地震活动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全天山地震活动即存在约11O年的大震活跃周期和50年左右的地震活动幕,也存在与太阳黑子活动相关的周期,并且这些周期是随时间变化的。与此同时,新疆南、北天山等地震带1893年以来也普遍存在相对比较稳定的11年和50年左右地震活动周期,只是在不同年份有较大的波动。连续小波变换揭示了新疆地震活动周期的时变性。根据新疆大震活动的11年左右周期可推测2006~2007年左右新疆地区有可能再次发生7级左右大地震,2002~2005年之间地震活动相对偏弱,Ms≥4.7级中强震次数偏少,活动强度为5级和6级地震。  相似文献   

3.
利用连续小波变换分析和研究了 1 970年 1月— 2 0 0 1年 1 2月新疆地区 30年来的地震活动情况。结果表明 ,新疆地震活动存在比较稳定的 1 0年左右活动周期 ,并存在 5年和 1 7年左右的不稳定的准活动周期 ,也就是说新疆地区地震活动既存在比较稳定的优势周期 ,也存在一定的时变性。根据 MS≥ 4.7地震时间序列的连续小波变换结果可推测 ,2 0 0 2— 2 0 0 5年新疆地区地震活动相对偏弱 ,中、强地震的发生次数偏少 ,有可能发生 5级或 6级地震 ,而到 2 0 0 6— 2 0 0 7年新疆有可能再次发生 7级左右的大地震。  相似文献   

4.
对研究区内(31°~37°N,110°~117°E)1970年至今的37年中全部16次ML5.0左右地震前弱震活动图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震前出现的异常图像有地震窗口效应、弱震空区、地震丛集、小震群活动、弱震条带和地震空段等六种。地震窗口效应和弱震空区重现率最高(均为0.75);小震群活动和地震丛集重现率居中(分别为0.56和0.53);地震空段和弱震条带重现率最低(分别为0.38和0.33)。另根据这些异常的时间进程分析,它们对研究区内未来ML5.0左右地震的预测可进行跟踪。弱震空区或地震丛集可作为年度异常指标使用;出现小震群活动,可作为进入短期预测阶段的标志;如地震窗口出现异常,则可进一步确认进入短期预测阶段。由此可见,弱震活动异常图像对预测研究区内ML5.0左右地震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谢明富 《华南地震》1991,11(2):59-60
我们在研究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地震(M≥4 3/4)活动中曾指出,该带自1400年后地震活动存在300年左右的周期。在1700年至今的第二活动期内,地震发生随时间分布有什么特征呢?利用文献中的方法研究了本带从1749年2月28日广东云浮5级地震到1987年8月2日江西寻乌5.3级地震的时间分布,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设1749年广东云浮5级地震时间为t_1,后面该带内连续发生的地震时间依次为t_2,t_3……t_i,相连两次地震的时间间隔则为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地震活动性指数 A(b)对本世纪初以来的全球地震活动性作定量的研究,着重探讨全球地震活动随时间的变化.根据求 A(b)指数的结果,对阿部胜征和巴特、杜达的两种不同的世界地震目录作了对比分析.本世纪的全球地震活动总趋势是一种有起伏的衰减.全球深震和浅震活动水平分别在1950-1952年和1952-1955年有一个显着的下降,使得后半世纪的浅震活动水平普遍降低了0.3左右,浅震和深震的总体水平下降了0.2左右.浅震和深震的总体变化幅度小于二者的相对变化幅度.1959年以后,相对变化的成分十分显着.   相似文献   

7.
区域古地震复发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闵伟  张培震  邓起东 《地震学报》2000,22(2):163-170
在对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和华北构造区西缘过渡区主要断裂活动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详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探槽资料,剖析了研究区一万年以来古地震活动在时、空、强分布上的特征.研究区区域古地震复发模式表现为两种密集程度不同的丛集形式:一种是历时300年左右;另一种是历时1000年左右.古地震复发行为表现为显著的阶段性和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8.
试论全天山地震活动的韵律性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苏乃秦 《内陆地震》2000,14(1):9-14
对全天山地震带总体活动特征的科学认识是中亚各国正确认识本国局部天山地震活动规律的重要前提。在收集了较完整的全天山地震目录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全天山地震活动的韵律特征,发现全天山存在100年左右的大震活动准周期和50年左右的地震活动幕;对天山年折合震级时间序列的AR谱分析和周期参数精估计证实了上述分析,并表明还可能存在与太阳黑子活动相关的周期。根据上述分析认为,天山在2000±12年期间处于新一轮百年尺度大震活跃年份,同时在2007年前处在50年尺度地震活动幕中的7级以上地震活跃时段;2007年前天山仍可能发生多次7级以上大震,最大可达7.5级以上。  相似文献   

9.
青海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时空强有序特征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时间、空间、强度和触发特征的分析和初步研究认为,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在时间上具备时间节律的特征,符合8级地震24年左右和7级以上地震7年左右的时间节律关系;在空间上存在地震活动等间距、地震集中活动、共轭条带等特征;在强度上符合节律特征,并存在明显地受地球自转,以及月亮、太阳的调制和触发作用. 最后,对巨大地震孕震和发震的条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根据“比较科学学”的对比研究方法,对1975—1976年全球地震和中国地震活动,与最近两年全球地震活动作了对比,并分析了1900—1990年全球范围和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特点。 据资料分析,全球性地震活动随时间分布具有高潮期和低潮期。最强烈活动期为1940—1950年左右,Ms≥7级地震年频次为25—40次;相对活动最低潮期为1980—1988年,Ms≥7级地震年颁次只有5—12次。我国境内地震活动也有高潮和低潮活动期,目前,我国大陆处于一个新的地震活动高潮期。 1980—1988年是全球性8级地震较少时段,可能是地震能量积累过程。1990年全球地震活动的突然增强,仅半年时间内发生12次Ms≥7级地震,其中菲律宾发生8级地震,震情与1975—1976年情况相类似。 本文在对比活动图象基础上,估计了全球和中国大陆今后几年中的强震活动趋势。  相似文献   

11.
汶川8.0级地震后中国大陆强震活动状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不同空间、 时间尺度对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影响意义进行了初步讨论, 并以此分析了其后我国大陆的强震活动状态。研究结果表明, 1800年以来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的大三角地区8级地震活动呈现为100年左右丛集性时间过程, 具有地震平静、 地震丛集、 地震丛集发生前的过渡和丛集发生后的调整等时间特征;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和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发生表明, 目前该地区可能处于8级地震丛集发生前的过渡时段。20世纪以来, 中国大陆7级强震的时间活动过程明显受大三角地区8级地震时间进程的影响, 在8级地震活动的1900—1955年时段内, 7级地震幕式活动划分不显著, 而在8级地震平静的1956—2000年时段内, 7级地震幕式活动划分清晰; 以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为标志, 受大三角地区8级左右巨大地震活跃控制, 中国大陆可能将进入一组新的幕式活动不清晰的、 类似于1900—1955年的强震活跃时段。  相似文献   

12.
李霞  郭爱香  张慧峰 《地震研究》2006,29(3):230-233
结合山东及其邻区中强以上地震活动性研究,运用GL值对该区中强震前的小震活动进行时空扫描,结果发现:多数地震前1~2年,在以震中为圆心的300km范围内出现不同程度的GL值异常变化,持续时间1年左右;对应时段GL值在时间扫描上出现持续半年左右的高值异常,小震活动的这种GL值敏感特性对未来中强地震的发震时间和地点具有较好的中期预报效能。  相似文献   

13.
在广泛搜集以往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运用野外地震地质考察、典型地质剖面和探槽剖面分析、系统取样等方法,研究了苍山-尼山断裂的活动性质、最新活动时代和古地震事件。研究表明:苍山-尼山断裂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兼有逆冲运动分量;其第四纪晚期以来的活动具有分段性,以甘霖为界,北西段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南东段为晚更新世晚期;有确凿证据的古地震事件有2次,其发生时间分别是距今6.4万年左右(E1)和距今1.4万年左右(E2);另据考证,公元前179年"齐楚地震"也发生在该断裂上。根据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的研究成果,分析认为该断裂未来具有发生6.5级左右地震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4.
探讨孕震过程中的非线性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镇文  潘寒萌 《地震学报》1993,15(3):276-281
应用谱分析方法,研究了海城、唐山和澜沧等7个大震前、后地震活动的功率谱特征.结果得到大震前、后地震活动都有连续的功率谱,表现为某种非周期行为.当距大震发生时间较远时,其活动特征均伴有明显的随机成分.主震前一年左右,在由谱幅度构造的相空间,运动轨道有收缩趋势,表现为一种闪变噪声.其它时间轨道几乎遍历整个相空间.主震后地震活动本质上为一种伴有许多噪声的浑沌态.   相似文献   

15.
全球巨大地震活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分析全球巨大地震活动周期、活跃时段和活动空间分布特征,探讨未来全球发生巨大地震的活跃时段和主体区域.结果表明:① 全球地震活动存在着置信度远超过95%的50年左右显著活动周期,此外还存在80——100年左右显著性不强的活动周期;② 通过对全球地震MSge;8.3时间序列图和MSge;8.0应变能时间序列图分析,得到活跃期10——14年,平静期39——41年,2004年后又进入了巨大地震的强活跃期,可能会一直持续到2018年;③ 强活跃时段内发生的MSge;8.5巨大地震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太平洋板块北边界(美国阿拉斯加附近区域——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是发生8.5级以上地震最关注的地区,其次是太平洋板块的南美洲边界(尤其是秘鲁及其周边区域),应对这两个地区进行重点关注和监测.本文从地震活动性角度研究巨大地震的强活跃期问题,并推测全球发生8.5级以上地震的活跃时段和主体地区,而对于其机理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磁县断裂带的构造和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县断裂带是华北地震区中重要的断裂之一,1830年该断裂带发生了M7级地震.从分析该带的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特征出发,在结合历史地震活动和现今地震活动基础上,利用震级-时间模型对磁县断裂带未来强震活动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未来该段中南的总体活动水平维持在5级左右.  相似文献   

17.
东南沿海地震形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美凤  林世敏 《地震》1996,16(2):197-201
研究1900年以来东南沿海地震活动序特征,并进行了地震活动分幕,结果表明,1986年开始进入了本世纪以来的第V地震活跃幕,本活跃幕将延至2000年左右,期间有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危险,最大可能的发震区是闽粤交界及其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18.
黄建平  石耀霖  苏小宁 《地震》2013,33(4):115-122
本文基于聚类分析方法和聚类树图, 对1890年以来环太平洋周边7.5级以上大震的时间间隔特征进行分析, 发现起始震级低于8.0级的地震分类特征一致, 而起始震级在8.0级以上地震分类特征比较详细: 在初步分为地震活跃期和地震平静期时, 在地震活跃期内, 又可细分为地震活动相对高活跃期(时间间隔1年左右)和地震活动相对低活跃期(时间间隔6年左右)。 进而, 以8.0级以上地震最后一个活跃期为例, 揭示了在地震活跃期内, 地震的空间迁移表现出逆时针旋转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滇东地区1900年以来 M≥6.0级地震的活动存在着明显的活动期和平静期,它的平均重复时间为四年半左右。在研究该区地震活动特点之后,用“适应图象识别”方法估计未来几年内 M≥6.0级地震的危险性。结果认为1986—1989年滇东地区存在发生 M≥6.0级地震的危险,但1986年发震的可能性小。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陆地震活跃期及平静期判断的新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小波变换方法,提出了刻画地震活动周期的指标一周期系数,该系数为描述地震活动周期显著程度的一种量度。应用该方法对中国大陆地区1890~2002年22年左右与10年左右周期(活跃期与平静期组成一个周期)内地震活动周期系数的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区的地震活跃期及7.5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时段处于22年周期系数曲线的下降过程中,而平静期则与周期系数曲线的上升过程相对应。10年左右的周期系数将活跃期与平静期进行了大致分离,从而为地震活跃期的开始与结束的判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表明,中国大陆已处于20世纪以来的“第5活跃期”的尾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