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晚更新世时期 ,燕山西部山区是一种激烈动荡的地貌水文条件 ,东部山区较稳定 ,发育了河湖相沉积。孢粉分析和哺乳动物化石都表明当时是一种以草原为主的森林草原或苔原景观。其中 ,2 10 0 0aBP .之前的古气候为寒冷稍湿时期 ,2 10 0 0~ 170 0 0aBP .为极度寒冷时期 ,170 0 0~ 12 0 0 0aBP .为气温回升时期 ,12 0 0 0~ 10 0 0 0aBP .为气候动荡、发生逆转时期  相似文献   

2.
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分布时空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鲁鹏  田燕  陈盼盼  莫多闻 《地理学报》2016,71(9):1629-1639
本文利用GIS空间分析、模型分析,按照裴李岗(9000-7000 aBP)、仰韶(7000-5000 aBP)、龙山(5000-4000 aBP)、夏商(4000-3000 aBP)4个时期对环嵩山地区史前(9000-3000 aBP)聚落的空间分布形态、演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进行研究与分析,提出了一套适应于史前聚落时空分布模式研究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① 环嵩山地区裴李岗、仰韶、龙山、夏商4个时期史前聚落均具有集聚型空间分布特征,其中裴李岗和夏商时期聚落分别具有2个集聚中心,仰韶和龙山时期聚落分别具有3个集聚中心;② 区域史前聚落空间分布重心具有由南向北迁移的特征。裴李岗时期聚落以分布于南部地区为主,仰韶聚落分布重心开始向北部迁移,这种态势在龙山时期仍在持续。夏商时期,聚落分布形成了以嵩山北部为重心的东西分异特征;③ 史前聚落空间分布总体形态及演化特征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条件与人类文化演进关系密切。以狩(渔)猎采集为主的经济形态使得裴李岗聚落主要分布于近山丘陵岗地与近水高台地两种地貌单元。全新世中期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对于南部平原地区影响较大,近山地区地势较高、顶面平坦的地貌单元成为仰韶、龙山时期聚落营建与开展农业生产理想的场所。夏商时期社会形态的复杂化使得聚落具有围绕都邑性中心聚落集中分布的趋势,嵩山北部也成为聚落分布的核心区域。  相似文献   

3.
浑善达克沙地全新世中晚期地层化学元素特征及其气候变化   总被引:29,自引:9,他引:20  
靳鹤龄  苏志珠  孙忠 《中国沙漠》2003,23(4):366-371
在系统考察浑善达克沙地的基础上,选择沙地北部锡林浩特全新世地层剖面样品进行全量化学元素分析和14C年代测定;并根据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推论8kaBP以来的气候变化过程。结果表明,8kaBP以来区域气候具有干旱化的趋势,并经历了6个冷干暖湿变化旋回,气候变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8060~7100aBP,气候寒冷干旱;7100~5500aBP,气候温暖半湿润;5500~3500aBP,气候发生频繁的干湿波动;3500aBP特别是2200aBP以来气候以干旱为主。  相似文献   

4.
南京江北地区全新世沉积与古洪水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朱诚  于世永 《地理研究》1997,16(4):23-30
根据区域调查和对南京江北剖面沉积物及埋藏古树和炭化木的年代测定,以及对孢粉、粒度、石英砂表面特征鉴定分析,发现本区存在晚北方期至亚北方气候期(8200±126aBP、7822±250aBP~7670±160aBP、7562±90aBP、4085±95aBP~4090±100aBP以及3730±90aBP)具有洪积特征的天然剖面地层,该剖面位于长江北岸二级阶地上,其洪积层系由古洪水期长江摆动时沉积所致。剖面上部厚0.53m的灰黄色土层系在亚北方期大约3000aBP~2850aBP的寒冷期中主要由风尘搬运堆积所致。  相似文献   

5.
全新世中期青海海东地区聚落选址与环境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薇薇  韩茂莉 《地理研究》2013,32(5):942-951
依托GIS技术,对全新世中期海东地区河湟谷地的聚落选址特征进行分析,指出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卡约-唐汪文化与辛店文化时期的聚落均对海拔2000~2200 m的高程区间具有强烈的选择倾向,这一首选海拔区间标识了全新世中期河湟谷地水热条件优良的森林与草原植被过渡地带。齐家文化之后的卡约-唐汪文化与辛店文化以2000~2200 m海拔高程区间为核心,分别向较高海拔山区与较低海拔河谷地带扩展生存空间,且聚落分布重心发生迁移,聚落聚集程度降低。4000 aBP前后气候开始转为干冷,导致高海拔山区森林退化与河谷水热条件变化,是齐家文化以后的人类文明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辽宁海岸沙砾堤—潟湖体系沉积特征与全新世海面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海岸带,沙砾堤-潟湖体系沉积环境演化表明,冰后期由于气候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在9000aBP.左右海水开始侵入本区,8000—7000aBP.前的海平面约高于现海面1.5—2.5m。近5000年来,海面趋于下降过程中,并有波动和相对稳定时期。  相似文献   

7.
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河北山区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旧石器时期人类活动对河北省山区环境的影响是一种原始的依附状态,新石器时期对山区的森林植被已产生明显的影响。历史时期人类活动成为影响河北省山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旧石器时期人类活动对河北省山区环境的影响是一种原始的依附状态,新石器时期对山区的森林植被已产生明显的影响。历史时期人类活动成为影响河北省山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8.4 ka 以来纳木错湖芯介形类组合的环境变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青藏高原中南部纳木错长332cm的NMLC1孔湖芯研究发现,沉积物的介形类动物群计有6属15种。介形类属种生态特征和组合变化分析表明这些介形类对环境条件具有敏感性,其组合能够很好地反映过去环境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8.4ka以来具有三个不同的环境变化时期:早期在8400~6800aBP,湖泊由浅向深发展,环境具有相对冷湿的特征:中期在6800~2500aBP,湖泊深度逐渐加大,环境经历了暖湿-冷湿-冷干的变化.其中由冷湿向冷干的转化奠定了纳木错现今环境条件的基础:晚期在2500--9aBP,湖泊深度继续增加,这个时期的较早阶段,继续保持了前一时期的冷干特点,但湖水盐度可能开始增加.较晚阶段的冷干化加剧,陆面流水的活跃性大大降低。研究发现,纳木错NMLC1钻孔介形类黑色壳体的高峰值与介形类的最大生产量相一致,并且与沉积水动力条件增强相适应.指示了这些黑壳的产生与介形类的大量繁殖处于同一阶段.并且主要为异地搬运为主。钻孔中出现大量Candona幼虫壳体.其原因可能与沉积环境的水动力条件迅速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0.
湖沼学     
湖泊学P5322005043068粒度和元素证据指示的居延海1.5KaBP来环境演化=EvolutionandclimatechangesoftheJuyanLakerevealedfromgrainsizeandgeochemistryelementsince1500aBP/靳鹤龄,肖洪浪…∥冰川冻土.—2005,27(2).—233~240东居延海湖相沉积的粒度和元素资料研究结果表明:明清以前湖泊的变化主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温暖时期,气候偏湿,入湖水量增多,湖泊面积扩大,流域化学风化作用增强;寒冷时期,气候偏干,入湖水量减小,湖泊萎缩,流域化学风化作用减弱.明清之后特别是近40a来,由于黑河上中游地区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及水资源利用,入湖水量…  相似文献   

11.
藏南沉错湖泊沉积多指标揭示的2万年以来环境变化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通过对藏南沉错湖芯TC1孔的研究,分析了TC1孔的粒度、TOC、TN、C/N、Fe/Mn、Sr/Ba以及环境磁学参数等环境代用指标,基本上获得了这一地区2万年以来的环境变化记录。结果显示约19 800~18 000 Cal aBP的温度下降在各指标中具有明显的反映;约16 000 Cal aBP左右,温度在一次跃动上升之后,随即出现急剧下降;约15 200~12 000 Cal aBP,是降温之后的缓慢回升过程;约12 000~9 500 Cal aBP,各种指标均显示湖区环境处于不适宜阶段,特别是11 600~10 400 Cal aBP,湖区环境显著恶化。进入全新世后,湖区环境经历了3次明显的暖期(约9 500~7 600 Cal aBP、约6 800~5 800 Cal aBP、约4 800~3 800 Cal aBP) 和2次冷期(约7 600~6 800 Cal aBP、约5 800~4 800 Cal aBP),呈现出暖干/冷湿的交替规律,具有南亚季风(西南季风) 区气候变化的特征。沉错湖区2万年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序列中的某些特征时段与格陵兰冰芯记录和青藏高原其他记录相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反映了湖区及藏南地区的气候环境演变特征具有全球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沼泽学     
P343 .4 20030320278.OKa B.P.以来三江平原北部沼泽发育和古环境演变研究=Study on mire development and paleoenvironment ehangesinee 8 .OKa B.P.inthenorrhernparroftheSanjiangPlain/杨永兴,王世岩//地理科学一2003,23(1)一32一38 8.OKaBP以来,三江平原北部气候变化序列划分为5个阶段,并概括出气候变化的模式在559oaBp和1317aBp,发生强烈降温事件沼泽发育也依次划分为5个时期.在1851一1317aBP、649一309aBP和309一oaBP期间,受频繁的农业生产、砍伐森林、开垦沼泽为农田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沼泽发育呈现退化的趋势.图2参18(盛…  相似文献   

13.
贾铁飞  银山  何雨  赵明  包桂兰 《中国沙漠》2003,23(2):165-170
根据乌兰布和沙漠北部东海子湖沉积纪录,对146 cm的连续沉积进行146个样品的沉积结构分析,并运用沉积结构直方图对比、平均粒径值(Mz值)、沉积物标准离差(σ1值)、风力降尘作用指标(Kd值)等方法对沉积物代表的环境进行分析研究。依据东海子湖沉积剖面的沉积结构特征,可以将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中全新世以来划分为4个环境变化阶段:①中全新世湖泊(河流湖泊)沉积阶段,沉积纪录年龄为6 550~2 550 aBP,是环境普遍温暖、湿润的阶段。②晚全新世风力作用渐强阶段,沉积纪录年龄为2 550~1 211 aBP,是一个风力作用不断加强的环境变化时期。③晚全新世强风力作用阶段,沉积纪录年龄为1 211~275 aBP,也是乌兰布和沙漠风成沙堆积最旺盛的阶段。④近代强风力作用阶段,沉积纪录年龄为275 aBP以来。这样的环境变化过程表明,乌兰布和沙漠的形成、演化与中国北方环境演变的总体规律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海南岛双池玛珥湖全新世磁化率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罗攀  郑卓  杨小强 《热带地理》2006,26(3):211-217
海南岛双池玛珥湖沉积物磁化率高分辨率的时间序列分析表明,磁化率与粒度指标和粘土矿物含量存在相关关系,磁化率突变往往对应于沉积物的突变界面,因此与沉积相变化可以对比.磁化率与碳、氮含量呈负相关,表明湖泊的有机质生产力高时磁化率较低.多指标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证明了中国热带全新世高温期为:7 200~2 700aBP,高温期从炎热而降雨量相对低的稳定时期过渡到频繁变动的气候不稳定阶段;晚全新世,尤其在2 700aBP左右,气候模式发生了重大转折,波动幅度变大,可能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活动性增强有关.海  相似文献   

15.
选择长江南京下关-栖霞山段作为研究河段,根据南京长江大桥、四桥附近的地质钻孔资料,运用Mapinfo软件,绘制南京长江大桥、四桥附近长江古河槽地质剖面示意图.在拟建南京长江四桥附近的6个钻孔采集了年代样品,在-59.33 m深度上河床相圆砾石层中沉积物样品中有机质的14C年代为14 682±110 aBP,据此判断,位于该沉积层下部的上一期沉积旋回应在15 000 aBP之前.结论认为,该研究河段约-65~-90 m的深槽为末次盛冰期时的长江河槽.古河槽相对狭窄陡峭,形成局部深切.槽中充填了一次从粗到细的沉积旋回.  相似文献   

16.
用激光粒度仪对乌鲁木齐河尾闾的东道海子B剖面样品进行测试,获得机械组成的原始数据。样品粒度分布频率曲线可以分为4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曲线反映了不同的碎屑物源组成和不同的沉积环境:在该剖面正态尖峰代表风沙物源,偏态宽峰代表河水物源,正态尖峰和偏态宽峰的叠加代表风沙物源与河水物源的混合,鞍状宽峰可能与深水环境有关。整个剖面反映了从约5000aBP到约200aBP湖面逐步扩大、湖水加深,碎屑物源由以风沙补给为主,逐步转为水源碎屑的趋势。剖面下部的风沙沉积层代表全新世大暖期晚期的暖干环境。约自4500aBP碎屑物源反映湖面开始扩张,4500至3100aBP显示3次快速气候波动,3100aBP之后水深增加,除1980aBP前后显示有短暂的风沙活动之外,主要反映河流碎屑入湖变化情况和湖水水深变化。  相似文献   

17.
青海高原东部三万年来自然环境变迁的序列与幅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野外考察和室内样品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风沙堆积、冰缘现象、冰川遗迹、湖泊演化、孢粉分析和古土壤等的研究,将青海高原东部三万年来的自然环境变迁划分了八个阶段:末次冰盛期早期(30000-23000a.B.P)、末次冰盛期(23000-14000a.B.P)、晚冰期(14000-12000a.B.P)、早全新世温暖期(12000-8500a.B.P)、早全新世寒冷期(8500-7000a.B.P)、中全新世高温期(7000-3500a.B.P)、新冰期(3500-2500a.B.P)和晚全新世温和期(2500a.B.P以后):并恢复了各期年平均气温。  相似文献   

18.
近400年来北极地区和中国气温变化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玲  张青松  朱立平  王国 《地理研究》2000,19(4):344-350
对中国和北极地区近400年来的气温变化进行了趋势分析和谱特征分析,通过对比认为,北极地区及中国基本上都有17世纪、19世纪两个寒冷期和18世纪、20世纪两个温暖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气候变化的全球性,但两地区气温的冷暖转化不同步。中国大部分地区(除华东、新疆、西藏区外)17、19世纪升温开始得较北极早;北极地区绝大部分站点18世纪升温较中国明显,且气温变化的区域差异较大。400aBP以来两地气温变化的周期较为一致,以130~140年、100年、80年的周期为主,说明400aBP以来气温的变化具有全球性,而且气温的变化受太阳活动的影响较大,自然因素尤其是太阳活动的影响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陆地地貌     
P92 2003021043昆仑山娅口盆地松散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构造和环境意义“Teetonie and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ee dedueed from grains让e eharaeteristics of incompaet sediment in Kulilun Pass basin/江樟焰,伍永秋,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一2002,38(5)一692一699 通过对昆仑山娅口剖面270万aBP以来的连续沉积共计63个样品的粒度特征分析,划分出6个构造活动阶段,粒度参数曲线及概率累积曲线都清楚表明娅口盆地在270一188万aBP和107一72万aBP发生构造抬升活动,前者对应着“青藏运动”,后者是“昆仑一黄河运动”.还确定出…  相似文献   

20.
香港壕涌遗址西区发现了中晚期新石器遗存,本中通过对该遗址剖面的沉积特征、孢粉和植硅体分析,重建了该遗址的堆积过程,其沉积序列表现为滨河床浅滩一河口海湾泻湖一河漫滩沼泽一农耕地等变化过程.出土石器、孢粉和植硅体均揭示新石器晚期约4200-3500aBP人类仍以渔猎经济为主,尚无明显稻作等农业活动迹象;一直到唐宋时期孢粉揭示出稻作农业的痕迹,农耕活动逐步加强,但在唐宋时期该遗址点并非原位稻田区,遗址点原地成为稻田耕地在明清时期才开始,并一直延续到本世纪60年代.孢粉组分还显示从唐宋以来人类农业活动的扩大造成天然常绿阔叶林植被的严重破坏,孢粉谱中表现为阔叶类逐渐减少以及次生植被如芒箕等明显增多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