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南口-孙河断层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大地测量资料,分析研究了南口-孙河断层的活动性及其对区域构造活动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南口-孙河断层现今仍有活动,东三旗以西为张性反扭。该断层对首都圈构造活动具有控制作用,为一主干断层,近期活动增强。在首都圈构造活动性研究及地震趋势预测中,对南口-孙河断层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南口-孙河断层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车兆宏 《地震地质》1994,16(2):115-120
依据大地测量资料,分析研究了南口-孙河断层的活动性及其对区域构造活动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南口-孙河断层现今仍有活动,东三旗以西为张性反扭。该断层对首都圈构造活动具有控制作用,为一主干断层,近期活动增强。在首都圈构造活动性研究及地震趋势预测中,对南口-孙河断层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古浪、老虎山和海原断层断层泥中石英颗粒外部及内部显微构造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了断层泥内石英颗粒的破坏过程。通过溶蚀特征和显微构造特征的分类,确定了三条断层的活动时期及活动方式。最后讨论了显微构造特征的地震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研究了地壳内对压组合构造和对张组合构造中垂断层蠕滑,破裂错动时对主震断层(底断层)应力积累过程的影响,并结合实际地震活动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讨论。所得结论如下: 1.当垂断层蠕滑时,对压组合构造中垂直于底断层的压应力增大,它可以延迟主震发生但增大发震的能量;对张组合构造中垂直于底断层的压应力减小,剪应力略有增大,因而可以促使主震发生。2.如果垂断层某一部分为原来锁住的愈合断层或为完整介质,当其突然破裂错动时,可以使对张组合构造中的底断层的剪应力突然增大,同时压应力减小,因此前震序列中这类垂断层上的较大前震可看作底断层上主震即将来临的信号。3.由垂断层破裂前后单轴压力不变和位移不变的实验结果说明了地壳中主震断层应力集中的过程。4.底断层的主震破裂可以使处于引张状态的垂断层上余震发育甚至发生强余震。本文还应用实验结果对前震活动的条带现象进行了解释,这将有助于判定对压组合构造中主震的断层面。  相似文献   

5.
天然断层中普遍存在含有粘土矿物的断层泥,大量的实验研究和野外观察证实,不同应变速率的变形作用在断层泥中留下了特殊的显微构造特征(如褶皱、眼球状构造和膝折等)。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断层泥的变形特征,来推测变形时断层的滑动方式和次序。尽管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它可能将成为研究活断层的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太行山北段中新生代断层岩的显微构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太行山北段是大兴安岭 -太行山 -武陵山构造带中段的典型构造区 ,区内 2条主断裂 (紫荆关断裂和乌龙沟断裂 )组成的断裂带发育中、新生代的碎裂岩系列断层岩。通过对断裂带内不同岩性原岩区的断层岩进行详细的显微构造研究 ,分析了 3种主要变形强度类型的断层岩 (碎裂化岩石或构造角砾岩、初碎裂岩、碎裂岩 )的区域分布、显微结构以及微观变形机制 ,鉴定出断层岩中的 3期构造变形叠加 ,结合区域资料探讨了区内中、新生代断层岩反映的 3期主要构造运动及其特征 ,显示出构造强度逐渐减弱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在地震发生条件的研究中,一些人对构造因素给予了较多的注意,一些人对物理环境则更重视,而地震发生处介质(如断层泥)的作用,例如断层带物质的矿物学和岩石学、断层带物质的结构和构造、断层带内孔隙水的多少及其化学成份以及断层泥在温度、压力、溶液化学影响下的作用等则研究较少。一般认为,作为一种软弱介质,断层泥的作用不过  相似文献   

8.
大陆板内震源断层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祥林  罗焕炎 《地震地质》1992,14(3):259-264
基于对大陆板内地震构造的分析,讨论了浅源地震与断层的关系。说明了震源断层概念,从构造环境和震源参数方面分析了大陆板内震源断层的特征。提出了A、B两种震源断层。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构造动力学背景,应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断层泥在基岩区断层新活动研究中的意义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断层泥在基岩区断层新活动研究中的意义在于:利用断层泥中粘土矿物的组合、成分、结晶程度可以判定断层活动时的物理环境;断层泥带的宽度与断层的位移量有一定的线性关系,从而可用于确定断层的位移量;断层泥的显微构造特征及其中石英碎砾的表面结构,可以提供有关断层活动方式、性质、期次、时代等重要信息。对断层泥进行包括野外详细观测、室内显微构造分析以及年龄测定在内的综合研究,是确定基岩区断层新活动特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断层泥显微结构的特征与断层滑动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断层中普遍存在含有粘土矿物的断层泥,大量的实验研究和野外观察证实,不同应变速度的变形作用在断层泥中留下特殊的显微构造特征。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断层泥的变形特征,来推测变形时断层的滑动方式和次序。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海原断裂的断层泥的各类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断层泥带内部的小型断裂类型,探讨了断层泥组分的有机地球化学意义。通过对比,确立了石英碎屑表面机械作用成因的电子显微构造特征组合为活断层的判别标志。本文将石英碎屑表面电子显微溶蚀构造分为五类,据此分析了断层活动时期和状态。研究中还发现了断层泥带内部电子显微结构类型,进而分析了断层活动与微结构、粒度分布间的关系。最后还讨论了断层泥形成演化过程以及断层泥对全新世以来断层滑动性能影响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中隐性活断层的显微构造特征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中普遍存在断层的隐性现象 ,包括断层的隐形和尖灭 ,给古地震研究带来了复杂性和多解性。选择了一些典型古地震剖面 ,对涉及到断层隐形或尖灭的部位 ,进行了定向原状样品采集 ,通过室内样品固结 ,显微薄片制作和显微构造现象观察 ,从显微域里找到了鉴定隐形断层的许多标志 ,并对断层尖灭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通过显微构造分析 ,排除或肯定隐形断层的存在 ,或者追踪断层尖灭的层位 ,结合宏观剖面研究和年代测定 ,可以使古地震时代和期次判定更准确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地震台网分布稀疏,基于ETM数据,对措勤地区活动断层构造进行了解泽,并建立了活动断层构造框架。通过分析活动断层与地震活动性的关系,指出措勤地区活动断层的活动性对青藏高原地震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地震资料解释一个地区时综合使用地震和地质资料非常重要。作者在辽河油田东部凹陷的构造解释中,首先,利用野外观察到的地质构造现象, 建立地质露头模型;然后根据典型露头照片所示的构造特征对断层进行组合和构造解释;进而结合地震剖面特征分析油气的运移、聚集和成藏特征。通过地震地质综合解释的研究,推断出研究区内的走滑断层为油气的主控因素,走滑断层发育地区为油气富集的有利地带,同时对黄沙坨和欧利坨子油田的构造样式以及和油气之间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简单斜坡是具有构造平缓和低断裂密度特征的弱构造带,断层位移褶皱作为简单斜坡内一种常见的断层相关褶皱类型,能够形成重要的油气圈闭构造.为了准确识别断层位移褶皱及其相关油气圈闭,以三维地震为基础,结合不同生长阶段断层位移变化来阐明不同类型断层位移褶皱形成机制,应用断层分段性和断层平面分段生长阶段定量表征方法来识别断层位移褶皱的类型及发育部位.同时,以文安斜坡中南部为研究靶区,探讨位于文安油田内史各庄和议论堡地区主要含油区附近断层形成的断层位移褶皱类型,阐明其相关圈闭构造与油气分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王仙庄断层和SGZ1断层都处于"硬连接"生长阶段,能够形成"硬连接"断层位移褶皱,SGZ2和SGZ3断层处于相互作用的"软连接"阶段,形成"软连接"断层位移褶皱.断层位移褶皱相关圈闭发育部位与文安油田油气分布关系表明断层位移褶皱相关圈闭构造是文安油田主要的含油气圈闭类型,富集了文安油田大部分的油气储量.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断层的深部构造和深部断层物质的力学性质,在国外曾有人对一些大断裂带进行过地球物理勘探,得到横跨断裂带的速度剖面和密度剖面。在物探资料的反演过程中,由于构造和物性二者均是未知的因素,取得断层物质高压状态参量的实验数据是有意义的。人  相似文献   

17.
张炜  金继宇 《地震学报》1994,16(1):118-123
通过对美国加州圣安德列斯等主要活动断层上方土壤中逸出气氡的观测, 获取了不同构造活动类型断层的开启段、闭锁段、蠕滑段上方土壤中氡气沿断层逸出随空间变化的丰富资料。讨论了逸出氡的变化特征以及断层气研究在地震预报研究中的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上海及其邻区楔形断裂系统中断层泥石英碎砾表面显微溶蚀结构与显微磨损构造的扫描电镜(SEM)研究,分别就显微溶蚀结构所反映的楔形断裂系统之相对活动年代、多期活动性与构造迁移问题以及显微磨损构造形成的应力环境与构造背景问题等展开讨论,从而揭示了上海及其邻区楔形断裂系统中断层泥石英碎砾表面显微溶蚀结构与显微磨损构造的年代学、运动学及动力学构造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构造应力场资料的加卸载响应比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引入中国大陆构造应力场资料,结合区域构造及断层运动特征,根据岩石力学原理确定优质破裂面,对走滑断层、正断层和逆断层3种主要断层运动形式,推导了有效剪应力表达式;提出了新的加卸载判定,并对部分震例进行了再研究。  相似文献   

20.
断层运动方式与滑动速率是断层活动性研究和地震危险性判定的重要参数。本文基于山西断陷带多年积累的跨断层水准观测资料,在处理与重构的基础上采用断层活动性分析方法,基于构造分区给出各构造区主要断层现今运动特征。结果表明,山西断陷带主要断层在观测期内以继承性正断运动为主,各盆地断层运动特征具有显著差异,表现为南、北两段的垂直活动量明显大于中段,其中,忻定盆地累积变化量值最小。从断层垂直活动速率来看,五台山断裂、系舟山山前断裂、唐河断裂和霍山山前断裂跨断层测段活动速率明显低于全区水平;受长期构造应力加载及区域中强地震影响,各时段断层运动也存在差异变化,下达枝、亭旨头、太原、广胜寺等部分跨断层测段表现出明显的断层逆继承运动、断层相对闭锁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