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0 毫秒
1.
贡嘎山海螺沟冰川冰舌地段的泥石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螺沟冰川冰舌地段1976年以来发生过两次大的冰雪雨水泥石流。1989年7月8日和26日观景台西沟的泥石流通过1.7km长的冰面后,在冰川末端前形成一个5.5×10~4m~3的扇形地;1976年8月长草坝3号冰川下部冰碛体边坡的两处滑坡泥石流在开阔地上扩散堆积后,达1317.8m~3/s的泥石流和洪水下到冰川上。今后每年雨季还有可能发生更大规模的泥石流,值得人们警惕。  相似文献   

2.
明永冰川也叫奶诺戈汝冰川,位于滇藏边界太子雪山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m,为云南省第一高峰)东坡,是该区最大的冰川。据《横断山冰川》一书报道,该冰川长11.5km,在横断山脉中仅次于贡嘎山东坡的海螺沟冰川(长13.1km)和磨子沟冰川(长11.6km),但其冰舌末端下伸至海拔2700m处,却是所有冰川中最低的。太子雪山是藏传佛教八大神山之首。卡格博峰更以其雄伟庄严和神奇美丽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人、登山家和科学家。从1988年以来,中、美、日三国登山家曾10次向她挑战,但都铩羽而归,迄今她仍是尚未被人类染指的处女峰。特别是1991年1月3日22时至4日8时间,17位中日联合登山队成员消失于第3号  相似文献   

3.
温冰川冰内及冰下水系季节演化及其水文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刘巧  刘时银 《冰川冻土》2009,31(5):857-865
针对温冰川冰内及冰下水系(又称冰川排水系统)演化及其水力过程,回顾了我国20世纪90年代在典型温冰川海螺沟冰川开展钻孔试验及关于冰下河堵溃问题的水文学分析,主要从水文学角度,探讨了消融期温冰川冰内及冰下水系的演化过程及其在径流过程曲线上的反映.利用径流-气温交叉相关分析方法,计算了海螺沟冰川2003—2005年逐日Q-T时滞,其季节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指示了冰内及冰下水系季节演化过程及其水力状况,并针对典型时段,重点探讨了二者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遥感和GPS的贡嘎山地区1966—2008年现代冰川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以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季风温冰川——贡嘎山冰川为研究对象,利用2002年的ETM+遥感影像和第一次冰川编目数据,提取两期冰川边界并叠加到一起,分析冰川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从1966年到2002年,贡嘎山冰川总体处于退缩状态,冰川总面积减少6.36%,年均减小0.447 km2,西坡冰川由41条减少到39条,面积减小7.89 km2,减小率为7.97%;东坡冰川由33条增加到36条,但冰川面积减少7.20 km2,减小率为4.71%.2008年5月GPS野外实地测量结果显示,1966—2008年的42 a,海螺沟冰川退缩约943 m,燕子沟冰川退缩494 m,小贡巴冰川退缩210 m,而大贡巴冰川长度基本保持不变,但冰储量在减少.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温度升高可能是导致贡嘎山地区现代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冰川资料     
七一冰川老虎沟冰川庙儿沟冰川大西沟1号冰川木扎尔特冰川托木尔冰川台兰冰川土格别里齐冰川南依诺尔切克游哈拉斯冰川音苏盖提冰川切尔干布拉克游玉龙冰川多塔冰川库里宁里勒冰川野博康加勒冰川绒布冰川加布拉冰川康雄冰川结重康冰川门巴日曲冰川抢勇冰川卡钦冰川阿扎冰川若果冰川海螺沟冰川基本数据(1 9 7 9)冰川类鬻{臻罂凄l婆攫f誉袋巨嚣曩套}备 注、/1、’ I(米)I(公里)l(公里。)l(米/年)i冰斗山谷冰Jil 山谷冰川 山谷冰川冰斗山谷冰川 山谷冰川 山谷冰川 山谷冰JlI 山谷冰川 山谷冰川 山谷冰JlI 山谷冰川溢出峡谷冰川 山谷冰川 山…  相似文献   

6.
贡嘎山海螺沟冰川沉积特征与冰下过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贡嘎山海螺沟冰川是典型的海洋性冰川,粒度分析表明:冰下融出碛的细粒组分中粉砂占优势,压碎组分与磨碎组分界线在0.5 mm附近,说明其经历充分的研磨细化.与西藏枪勇冰川和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冰川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对比,海螺沟冰川沉积物的经历的化学风化作用更强,即海洋性冰川冰下化学作用比大陆性冰川活跃.显微层理构造、正粒序层理和沉积透镜体反映海洋性冰川底部存在周期性沉积机制和明显的流水作用,显微滞碛是较常见的冰下融出碛类型.沉积物中显微褶皱和断层等反映海洋性冰川强烈滑动、剪切变形过程机制.  相似文献   

7.
品鉴·摄影     
郭姝静 《湖南地质》2011,(10):96-96
作品《白云飞渡任从容》,拍摄的是四川海螺沟的冰川。海螺沟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南部,是青藏高原东缘的极高山地。居于贡嘎雪峰脚下,以低海拔现代冰川著称于世。作品中的日照雪山、弥天飘云.加上拍摄者极富动态和写意的技巧,让视图者的视野从远眺变为仰望,南白雪皑皑的视觉冲击转向净空下的沉醉。  相似文献   

8.
以2014—2015年的GF 1为主、少量OLI影像为基础,参考第二次中国冰川目录等文献资料,修编完成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两省区的现代冰川编目,查明青藏两省区目前共有冰川24 796条,总面积约2624×104 km2,约占青藏两省区区域面积的137%,冰川储量为2027×103~2121×103 km3。调查区冰川数量以面积<10 km2、冰川面积介于10~100 km2之间的冰川为主,其中面积<10 km2的冰川有19 983条,占总数量的8059%,面积介于10~100 km2之间的冰川面积为11 96240 km2,占总面积的4559%;面积最大的中锋冰川的面积达23737 km2。调查区内的山系(高原)均有冰川分布,念青唐古拉山冰川数量最多,其次是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这3座山系冰川数量占调查区内冰川总数量的6333%;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和昆仑山的冰川面积和冰储量位列前3位,其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占总数的6809%和7344%;然而昆仑山和羌塘高原的单条冰川的平均面积大于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的平均面积。从冰川海拔分布来看,海拔5 000~6 500 m之间是冰川集中发育区域,约占调查区冰川数量和冰川总面积的85%以上。调查区的冰川在各流域的分布差异显著,恒河流域是冰川分布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一级外流区,其数量占冰川总量的47%以上,面积占总面积的52%以上;青藏高原内陆流域的冰川数量、面积次之,其冰川数量占总数量的21%,面积占总面积的24%以上,并且内流区单条冰川的平均面积略大于外流区的平均面积。总体上,西藏的冰川数量、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占西藏和青海两省区的8492%、8492%、8668%,单条冰川的平均面积两省区相近。  相似文献   

9.
东南极Lambert冰川-Amery冰架系统平衡通量分布的计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清华  宁津生 《冰川冻土》2002,24(5):500-505
通过对Lambert冰川盆地(LGB)考察路线上约1 700 km长的LGB剖面和距冰架末端约50 km、长150 km的A剖面, 分别利用GPS冰流速值及雷达测厚值进行冰通量的计算得出:每年流过LGB剖面的冰通量为43.95 Gta-1, 而通过A剖面的冰通量仅为26. 42 Gt*a-1, Amery冰架底部净融化量为7.8 Gt*a-1. 整个Lambert冰川-Amery冰架系统(LAS)地区的表面净物质平衡总量约为90 Gt*a-1; LGB地区的表面净物质平衡总量为46 Gt*a-1. 通过分析得出, 整个LAS地区及LGB地区均处于物质正平衡状态, 而LAS流域的上游区域S'则处于物质负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0.
祁连山八一冰川雷达测厚与冰储量分析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王宁练  蒲健辰 《冰川冻土》2009,31(3):431-435
基于2006年5月利用探地雷达对祁连山八一冰川厚度的系统测量资料,绘制了该冰川冰厚度分布等值线图,计算出了该冰川的平均厚度为54.2 m,冰储量为0.153 km2.这几乎是我国第一次冰川编目资料中给出的八一冰川平均厚度(30 m)和冰储量(0.0843 km3)数据的1倍.由此可见,准确评估我国冰川的冰储量是冰川水资源研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将八一冰川冰面地形图与冰厚度分布图相结合,绘制了该冰川的冰床地形图,结果表明:其崎岖不平的冰床地形与其相对平缓的冰面地形形成了显明的对比,显示了冰帽冰川的形貌特征.  相似文献   

11.
山东新泰青山低山区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洪波  杨超 《地质论评》2005,51(5):608-608
2005年7月上旬,笔者等在山东省新泰市东约10km的青山上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包括刃脊、角峰、冰漂砾、冰臼等。在由混合花岗岩组成的最高海拔仅为496m的低山上发现大量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在华东地区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2.
从末次冰盛期冰川规模探讨当时的气候环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根据乌鲁木齐河源区末次冰盛期形成的保存完好的古冰川遗迹和现代气候条件下冰川特平衡与气候的关系。用冰川动力学方法估算出冰川达到末次冰盛期规模时的气候条件。依据末次冰盛期冰川面积,结合冰川平衡线高度和冰川体积综合分析,乌鲁木齐河源区末次冰盛期的夏季气温应比现代低4.8℃左右,降水约只有现代的30%,但目前其它古气候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末次冰盛期的夏季气温比现代低5.6℃左右,两者相差0.8℃,其原因可  相似文献   

13.
根据乌鲁木齐河源区末次冰盛期形成的保存完好的古冰川遗迹和现代气候条件下冰川物质平衡与气候的关系,用冰川动力学方法估算出冰川达到末次冰盛期规模时的气候条件。依据末次冰盛期冰川面积,结合冰川平衡线高度和冰川体积综合分析,乌鲁木齐河源区末次冰盛期的夏季气温应比现代低4.8℃左右,降水约只有现代的30%。但目前其它古气候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末次冰盛期的夏季气温比现代低5.6℃左右,两者相差0.8℃,其原因可能主要是冰川动力学方法未考虑构造抬升对气温的影响,据此推测,乌鲁木齐河源区末次冰盛期至今的构造上升量约为130m。  相似文献   

14.
贡嘎山海螺沟为冰川地质作用的冰川谷,其中、下游河谷为古冰川谷,上游发育着现代冰川,它是横断山主峰贡嘎山地区冰川群中最宏大的一条冰川.自第四纪以来,强烈的冰川地质作用塑造了海螺沟流域特殊的山地与河谷地貌,因其距大城市较近,成为人们研究和观赏冰川奇观不可多得的地点.使之越来越受到中外游客的青睐.  相似文献   

15.
2008年8月15日至9月2日,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专家联合对中国新疆阿克苏河一级支流库玛拉克河上游吉国境内河段萨雷扎兹河及其上的麦兹巴赫冰川阻塞湖进行了科学考察.这次考察活动按照工作内容分为冰川组、水文组和规划组三个工作小组,分别开展了麦兹巴赫冰川湖、原水文测站断面和拟设水文测站断面、拟建水电站坝址的实地考察、勘察和监测仪器安装等工作.冰川组沿伊内尔切克河,横穿近4km的冰碛垄和冰裂隙,历时3天,行程近80km,从海拔2550m的伊内尔切克河口到海拔3334m的冰碛垄顶部,  相似文献   

16.
贡嘎山海螺沟冰川径流水文规律的同位素示踪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示踪技术, 对贡嘎山海螺沟冰川河源区和干流的不同区段, 不同时域径流的组成特点及其水文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贡嘎山海螺沟冰川河源区水的组成, 不同季节、不同时段(早、晚)有明显的变化. 夏季晚上的水大约有82.4%是来自冰川区的水, 17.6%为非冰川区的径流; 早晨中的水来自冰川区的占74.6%, 非冰川区径流占25.4%. 冰川消融水的最大可占总水量的6.9%~7.8%左右. 在冬季时段, 冰舌末端排泄水(BCH-1)和冰川水文站(HLG-6)径流的同位素组成均低于底部冰川冰(BCB-2: -16.639‰), 显示出严重同位素不平衡的特点, 反映了冬季底部冰川消融水在源区水(BCH-1)中的贡献已达很低的程度, 而代之以冰川上部占主导优势的雨雪水. 这意味着在冬季当地冰川的退缩速度与夏季相比有明显减慢的趋势. 示踪表明, 在冰川水文站附近区域内存在水的渗漏, 夏季可能延伸到倒中桥(HLG-13采样点上方)一带, 下渗水通过地下通道, 到杉树坪(HLG-2采样点)邻近的区域回补到河道内.  相似文献   

17.
全球变暖背景下海螺沟冰川近百年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海螺沟冰川是我国典型的温冰川之一,对100 a来各种观测资料的分析发现:海螺沟冰川自1823年以来末端海拔上升300 m,年均升高1.64 m,20世纪以来末端海拔上升速度加快;在20世纪呈现明显的退缩变化,76 a冰川后退1 821.8 m,年均后退24 m.运用冰川学方法恢复了海螺沟冰川45a来的物质平衡变化,45 a累积物质平衡值为-10 825.5 mm(水当量),年均平衡值为-240.6 mm(水当量).在全球变暖影响下,冰川雪线不断上升,冰川活动强烈,导致冰面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化,具体表现为:冰川厚度不断变薄、大冰瀑布上出现巨大塌陷洞穴、冰面丘融化变形、冰面径流不断变大、冰川弧拱区裂隙密布等,冰川内部的径流冲刷和冰川表面的剧烈消融是海螺沟冰川表面形态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机制.总之,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该冰川表现出以亏损为特征的退缩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天山托木尔河流域第四纪冰川沉积序列及其初步年代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谷冰川,规模最盛时冰川长分别为47 km、60 km、≥70 km.  相似文献   

19.
冰下地形与冰川体积的估算对冰川水资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萨吾尔山木斯岛冰川为研究对象,利用Landsat影像数据、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简称GPR)冰川厚度数据以及差分GPS数据,分析模拟了萨吾尔山木斯岛冰川横纵剖面的厚度分布特征,采用多种插值方法比较分析,得到木斯岛冰川冰舌区的厚度分布图,初步估算了该冰川的冰储量.结合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及冰川厚度分布图,绘制了木斯岛冰川冰舌区冰床地形图.研究表明,两个横剖面的冰川槽谷形态存在较大的差异.横剖面B1-B2有典型的“U”型地形发育,冰川厚度可达116.4 m;C1-C2横剖面底部地形比较平缓,冰川厚度分布较均匀,平均在70~90 m.纵测线A1-A2冰下地形成阶梯状分布,纵剖面冰体平均厚度约为80.89 m,最大冰体厚度为122.67 m.木斯岛冰川的冰床地形图与该冰川的冰厚度等值线图形成明显对比.在海拔3 240 m和3 280 m处存在明显的冰斗地形地貌.初步估算木斯岛冰川冰舌区的平均厚度和冰储量分别为60.5 m和0.195 km3.与传统计算冰储量的方法相比,利用GPR测量得到的冰川厚度数据来插值计算冰储量的方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贡嘎山海螺沟冰川消融区表面消融特征及其近期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巧  刘时银  张勇  张盈松 《冰川冻土》2011,33(2):227-236
冰川消融过程与水热条件、气象要素、冰面局地和周边地形以及冰川表面状况等密切相关.利用海螺沟冰舌段GPS测量的结果,对冰舌段的冰川近期变化包括规模变化和厚度减薄进行了新的评估.结果表明:自1989年以来冰舌段冰川厚度减薄约26%,远显著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冰川面积的减少比例4.05%.基于对海螺沟冰川消融区冰舌段详细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