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洋贝类利用模式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将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CA)应用于海洋贝类利用模式上。根据海洋贝类利用技术产业发展的特性和趋势,设计构建了由确定目标和范围、清单分析、影响评价3个步骤组成的评价体系,挑选了具有典型代表的2种扇贝利用模式进行评价,对其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固体废弃物、富营养化、温室效应、酸化影响和潜在影响进行对比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其中资源消耗、温室效应、酸化影响、潜在健康影响的影响潜值模式2(产品模式为扇贝柱、复合氨基酸、鱼虾饵料和贝壳工艺品)比模式1(产品模式为扇贝柱、食用贝边、鱼虾鲜饵料和饲料添加剂)低;而固体废弃物、富营养化的影响潜值,模式2比模式1高。本评价方法可用于选择和优化海洋贝类的绿色化高值利用模式。研究表明,利用文章提出的海洋贝类利用评价方法可以有效掌握贝类利用的整个过程的环境行为,确定其中优化资源、节省能源和减少污染的关键步骤,为优化利用模式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
描述了采自东海陆架沉积物中自由生活线虫Hopperia和Nemanema属的两个新种。新种大化感器霍帕线虫主要特征是螺旋形化感器5圈,较大;弓形交接刺近端宽大具有中肋,延伸至三分之一处;引带具有弯曲的引带突;6个乳突状的肛前辅器;锥柱状尾具有膨大的末端和尾端刚毛。新种小线虫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大小是属内最小的;具有较大的椭圆形化感器;尾锥状;交接刺细,具有腹面翼膜,近端弯钩状;引带环形;1个肛前辅器乳突状,其上着生3条刚毛。更新完善了Hopperia属17个种的二岐检索表。 相似文献
3.
文章简要介绍了海底观测站的历史。阐述了这一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两种模式及其基本要素,对两种模式的投入成本、功能与效率及其未来发展做了比较,以期对我国未来的海底观测站/系统的建设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4.
黄海两种典型硅藻的磷胁迫生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实验室批次培养条件下,研究黄海两种浮游植物优势种玛氏骨条藻(Skeletonema marinoi)和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在低磷条件下的生长特性、环境中不同形态磷浓度的变化以及磷饥饿状态下浮游植物的营养吸收动力学和碱性磷酸酶动力学。结果表明,玛氏骨条藻在磷胁迫情况下可利用自身较高的吸收速率和较小的细胞体积有效摄取环境中的无机磷快速生长并取得优势,而旋链角毛藻在无机磷的利用上并无优势,其比玛氏骨条藻需要更多的细胞颗粒磷去维持细胞活性,而且更容易诱导碱性磷酸酶分解利用有机磷,推测在有机磷丰富的环境下旋链角毛藻会在二者竞争中取得优势。这些生理特性有可能是二者在黄海季节性水华发生过程中大量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在对东海的自由生活海洋线虫进行分类和多样性研究中,发现2个我国新纪录种并进行了描述.深海螺旋球咽线虫Spirobolbolaimus bathyalis Soetaert&Vincx,1988的主要鉴别特征为:体表具显著的环纹,头感觉器呈乳突状,化感器螺旋形,口腔中部具有一个背齿以及一对亚腹齿,咽前后各有一个咽球;具有... 相似文献
6.
四种典型方向谱模式在渤海海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仪器阵列测量和“956”测波浮标获得的风浪个例方向谱资料,从总能量的观点出发,比较和检验了Mitsuyasu、Donelan、Hasselmann由观测得到的风浪方向谱以及文圣常等由解析方法得到的理论风浪方向谱.从而得到Mitsuyasu方向谱与渤海海域充分成长状态的实测风浪方向谱吻合程度最好.Donelan和理论风浪方向谱与风浪所有成长状态的实测结果比较一致,尤其与风浪的初始成长和成长状态的实测结果一致程度为最好. 相似文献
7.
在对渤海滨州贝壳堤岛的自由生活海洋线虫进行分类和多样性研究中,发现2个我国新纪录种并进行了描述。其中,澳洲深咽线虫Bathylaimus australis Cobb,1894主要特征为:头刚毛长约20μm,分为4节,顶端膨大;前口腔大,无齿,后口腔小,具小齿;化感器双环形,位于口腔中部位置;交接刺细长,稍向腹面弯曲,近端膨大呈头状,长32-37μm;引带宽大,肾形,长36-40μm,末端角质化,渐尖。古氏努朵拉线虫Nudora gourbaultae Vincx,1989主要特征为:体表具12列纵向排列的V型装饰;第二体环较宽,头刚毛11-15μm(为头颈的67%-81%);化感器圆形,直径4-6μm(为相应体径的29%-38%),位于第二体环上;具双咽球;交接刺细长,弯曲呈S型,长为肛径的1.3-1.5倍;引带等于或长于交接刺,镰刀型,无肛前辅器。 相似文献
8.
作者以山东烟台养马岛采集的未受扰动的样品为研究材料,对中国黄海潮间带自由生活线虫的种类和多样性展开研究,发现两个新纪录种八棘单茎线虫(Monoposthia octalata Galtsova,1976)和瑞氏拟单宫线虫(Paramonohystera riemanni (Platt,1973) Lorenzen,1977)并进行描述。八棘单茎线虫主要特征为体表具有八排侧装饰,化感器呈圆形、较小,口腔具有一个大的背齿,口腔前端具有明显角质化波浪形的结构,无交接刺,引带作镰刀状,尾呈锥状。标本特征与Galtsova描述的模式标本特征基本吻合,只是黄海的标本虫体稍长,化感器略大,引带稍长。瑞氏拟单宫线虫主要特征为虫体较细,头刚毛短,化感器呈圆形位于口腔后部,口腔内不具齿,交接刺稍弯曲,为对应体径的4.1倍,引带简单,尾细长呈纤毛状。标本特征与Platt描述的模式标本特征基本吻合,只是黄海的标本虫体稍长,头刚毛和尾部更长,交接刺略长。 相似文献
9.
磷酸盐对两种东海典型赤潮藻影响的围隔实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了围隔生态实验方法,研究了围隔中营养盐含量及结构变化和磷酸盐对东海典型赤潮藻种(东海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磷条件下,中肋骨条藻快速增殖,稳定期缩短,细胞数很快下降,而东海原甲藻由于氮源的限制生长期明显缩短。在磷限制条件下,中肋骨条藻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生物量偏低,而东海原甲藻受到的影响较小。磷可能是东海原甲藻及中肋骨条藻生长的限制因子。氮磷比会影响浮游生物的生长,较高的氮磷比可能对东海原甲藻的生长有利,较低氮磷比则可能有利于中肋骨条藻生长。东海原甲藻能在营养盐浓度较低的生长环境中占有优势,相反,营养盐浓度较高的环境更适合中肋骨条藻的生长,中肋骨条藻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0.
几种典型藻种吸收光谱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小球藻、扁藻、裸甲藻和它们的混合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室培养连续观测其吸收光谱,对不同生长期藻类的吸收光谱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不同藻类675 nm处吸收系数与Chla浓度的关系,并分析了不同藻类的比吸收光谱。由于色素组成及其比例的不同、色素的包囊效应以及附属色素对吸收的贡献,不同藻种的比吸收光谱有所差异。研究表明,在Chla浓度范围为(27.69~2 856.47)mg.m-3时,比吸收系数在特征波段下的吸收值在440nm为(0.016 9~0.087 9)m2·mg-1,在675 nm为(0.011 2~0.054 9)m2·mg-1。 相似文献
11.
12.
两种虾、贝、藻综合养殖模式的初步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和孔石莼(Ulva pertusavar)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以2种方式搭配放养,旨在查明其各自的生态特征及养殖效果。实验中对虾设2个放养密度,分别为17尾/m2和34尾/m2;牡蛎、石莼各设1个放养密度,分别为1 700 g/m2,140 g/m2。实验结果表明,经过50 d的实验,2个密度下对虾的生长均是混养明显快于分养模式(高密度混养与分养对虾体重分别为(7.04±0.19)g,(5.20±0.22)g;低密度混养与分养对虾体重分别为(7.89±0.34)g,(5.66±0.30)g)。总产量也是混养模式稍高于分养模式[高密度混养与分养对虾产量分别为(330.92±8.91)g,(189.47±8.05)g;低密度混养与分养对虾产量分别为(264.97±11.46)g,(135.82±7.27)g]。混养模式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的含量高于分室循环水模式中的含量,其它水化学指标间没有明显差异。分养循环水模式下虾室中水体过清、透明度过高,从而导致水中光照强度和光色的变化可能是其中对虾生长较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14.
两种甲藻和两种硅藻脂肪酸组成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4种海洋微藻的脂肪酸组成。研究结果显示,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和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的主要脂肪酸有16:0、18:4ω3、18:5ω3、20:3ω6、22:6ω3,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角毛藻(Chaetoceros sp.)的主要脂肪酸为14:0、16:0、16:1ω7、20:5ω3。两种甲藻和两种硅藻分别都表现出典型的甲藻门和硅藻门的脂肪酸特征。从总脂肪酸、PUFA、ω3和ω6脂肪酸的含量来看,单位干质量的两种甲藻能够比两种硅藻提供更多的脂肪酸类营养物质。但是某些动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脂肪酸(如20:5ω3)在硅藻中的含量却高于甲藻。因此实际应用中单种饵料往往不能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通常需要将不同饵料混合以获得营养价值更高的饵料。对4种微藻的脂肪酸组成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不仅反映了4种微藻在分类上亲缘关系的远近,也反映了几种微藻各自的脂肪酸组成特征。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详细介绍了SIS海冰模式中引进两种盐度参数化方案即等盐度方案和盐度廓线方案对海冰模拟所存在的差异。利用盐度廓线方案导出的表征盐度与海冰温度间关系的方程比等盐度方案多出一项,将定义为盐度差异项。盐度差异项对海冰厚度的热力作用表现为:在海冰厚度增长季节(11月到次年5月),盐度差异项通过升高海冰内部温度,抑制海冰增长;在消融的第一阶段(6.8月),盐度差异项通过升高海冰内部温度加快海冰消融;在消融的第二阶段(9.10月),盐度差异项通过降低海冰内部的温度抑制海冰消融。但尺度分析表明,盐度差异项要比方程中队海冰温度作用最大项小1.2个量级,如果采用一级近似,可以略去盐度差异项,因此盐度差异项对海冰增长和消融影响很小。同时利用冰洋耦合模式(ModularOceanModel,MOM4),分别采用两种盐度参数化方案模拟北极海冰厚度和海冰密集度的季节性变化,模拟结果也表明两种方案模拟得到的海冰厚度和海冰密集度的季节性变化相差甚小。 相似文献
17.
18.
以CCMP(Cross-Calibrated,Multi-Platform)风场为驱动场,分别驱动目前国际先进的第三代海浪模式WW3(WAVEWATCH-III)、SWAN(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对2011年3月发生在中国海的一次强冷空气所致的海浪场进行数值模拟,就冷空气海浪场的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比分析两个海浪模式的模拟效果,以期可为防灾减灾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以CCMP风场分别驱动WW3、SWAN海浪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发生在东中国海的冷空气海浪场过程,两个模式模拟的有效波高都具有较高精度,SWAN模拟的有效波高明显小于观测值和WW3模式的模拟值。(2)冷空气给中国海带来了明显的大风、大浪过程。整个冷空气期间,波向与风向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且向岸效应比较明显;波高与风速的分布特征也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海浪以风浪为主导。(3)冷空气进入渤海,相伴着出现了大风过程,但由于海域狭小,大风范围较小,大风中心的风速仅12 m/s左右,相应波高也在1.0 m左右。冷空气南下进入黄海中部时,黄海中南部大范围海域的风速在16 m/s以上,相应区域的波高在4.5 m以上,高值中心可达5.0 m以上,波向和风向都以北-东北向为主。冷空气南下行进至南海北部海域时,强度大为减弱,风速的和波高的相对大值区分布于台湾岛周边海域,尤其是台湾海峡、吕宋海峡、东沙群岛附近海域。 相似文献
19.
20.
为了了解浙江洞头岛自由生活线虫(Nematoda)的种类和多样性, 作者对该海域线虫进行分类研究, 发现了2个优势种并进行了重新描述。其中, 丑萨巴线虫(Sabatieria foetida Gagarin & Nguyen Vu Thanh, 2008)为一新纪录种, 主要特征为: 表皮具环状排列的小点, 有较大的点组成的侧装饰, 4根头刚毛较短(3~4 μm), 化感器呈螺旋状(2.5~3.0圈), 交接刺细长, 近端略膨大, 中间开始至远端变细(65~69 μm), 引带具直的引带突(20~25 μm), 具13~15个小的乳突状肛前辅器; 厦门后菱光线虫(Metachromadora xiamenensis Zhou, Zeng, Cai, Fu & Tan, 2020)特征为: 表皮具明显环纹, 4根头刚毛短且粗, 脊线由食道中部延伸至尾中部, 双环状化感器位于身体最前端, 交接刺近端具头状膨大(58~65 μm), 肛前辅器细管状(15个), 尾为短圆锥形。同时, 获得了两种线虫核糖体大亚基(LSU)的D2-D3片段序列数据, 构建了两种线虫基于贝叶斯推论法(Bayesian inference, BI)和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L)的系统发育树, 结果表明萨巴线虫属和后菱光线虫属表现出了多系进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