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4 毫秒
1.
海绵共附生放线菌SH6004菌株中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共附生微生物,采用活性追踪的方法从1株海绵共附生放线菌SH6004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光谱特征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N-甲基苯甲酰胺(1),2-苯甲酰氧基乙酸(2),对羟基苯乙酰胺(3),N-[2-(4-羟基苯基)乙基]乙酰胺(4),环-(丙-异亮)(5),尿嘧啶-2′-脱氧核苷(6)和胸腺嘧啶-2′-脱氧核苷(7).并利用SRB(丽丝胺罗丹明B)法,对7个单体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了初步评价,其中化合物3、6和7显示了弱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2.
从松节藻中分离的含卤素化合物表现出显著PTP1B抑制活性。其中BPN效果最佳。为研究BPN侧链基团极性对其抑制活性的影响,本文以香兰素(1)为起始原料,经过溴代、氧化、还原、傅克烷基化以及酯化等反应,成功合成了新化合物2,3-二溴-1-(2-溴-3,4-二甲氧基-6-((4-硝基苯氧基)甲基)苯甲基)-4,5-二甲氧基苯(10)、4-((3-溴-2-(2,3-二溴-4,5-二甲氧基苄基)-4,5-二甲氧基苄基)醚)苯胺(11)、4-((3-溴-2-(2,3-二溴-4,5-二甲氧基苄基)-4,5-二甲氧基苄基)醚)-4-乙酰乙酸(12)和3-溴-2-(2,3-二溴-4,5-二甲氧基苄基)-4,5-二甲氧基苯甲醛肟(14)。通过1 H-NMR,13C-NMR等方法对目标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并对化合物进行了PTP1B酶抑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侧链极性对PTP1B酶抑制活性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ta D.Don的化学成分。利用硅胶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HPLC等手段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波谱分析方法结合文献对照,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从半枝莲甲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了10个单体化合物:齐墩果酸(1)、熊果酸(2)、反式-4-甲基肉桂酸(3)、金色酰胺醇酯(4)、对羟基苯甲醛(5)、对羟基苯乙酮(6)、5-羟基-7,3′,4′,5′-四甲氧基黄酮(7)、芹菜素(8)、5,7,4′-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9)、5,7,4′-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10)。化合物1、3、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对采自海南东寨港的海洋红树林植物黄瑾(Hibiscus tiliaceus)叶中分离到的一株内生真菌Aspergillus sydowii EN-198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利用正相与反相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以及制备薄层层析(PTLC)等分离手段从其发酵液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通过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质谱技术等鉴定了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环-(S-脯氨酸-S-苯丙氨酸)(1),环-(S-脯氨酸-S-亮氨酸)(2),环-(S-苯丙氨酸-S-色氨酸)(3),(1S)-1-(4 '-间羟基苯甲酸)-1,1,5,5-二甲基己二醇(4),曲酸(5),N-[2-(4-吲哚)乙基]乙酰胺(6),N-[2-(4-对羟基苯酚)乙基]乙酰胺(7),胸腺嘧啶脱氧核苷(8),尿嘧啶脱氧核苷(9),尿嘧啶核苷(10),过氧化麦角甾醇(11),麦角甾醇(12),(2S,2'R,3R,3 'E,4E,8E)-N-(2’-羟基-3’-十六烯酰基)-9-甲基-4,8-二十碳二烯-1,3-二醇(13)以及1-O-β-D-葡萄糖基-(2S,2'R,3R,3'E,4E,8E)-N-(2’-羟基-3’-十六烯酰基)-9-甲基-4,8-二十碳二烯-1,3-二醇(14);其中化合物1和2为首次从Aspergillus sydowii中分离得到.对所有化合物测试其抑菌活性,发现化合物5与7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5.
应用正相硅胶、生物胶Bio-Beads、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反相HPLC等层析方法,从小粘膜藻(Leathesia nana)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通过IR、MS、1D和2DNMR等波谱技术鉴定为4-羟基苯甲酸(1)、3.羟乙酰基吲哚(2)、2,3-二溴.4,5-二羟基苯甲醛(3)、3-溴-4,5-二羟基苯甲醛(4)、2,3.二溴-4,5.二羟基苯甲基乙醚(5)、双-(2,3-二溴-4,5-二羟基卞基)-醚(6)和3.溴-4.(2,3-二溴-4,5-二羟基苯甲基)-5-甲氧甲基苯二酚(7)。  相似文献   

6.
N-(3,4-二甲氧基苄基)丙烯酰胺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2-二甲氧基苯和N-羟甲基丙烯酰胺为原料,通过傅-克烷基化反应,合成了含辣素衍生结构的丙烯酰胺类功能单体-N-(3,4-二甲氧基苄基)丙烯酰胺(DMBA),并通过元素分析I、R光谱和1HNMR波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将该单体与丙烯酸酯类单体共聚制备了DMBA丙烯酸树脂,初步研究了树脂的防污性能。  相似文献   

7.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经甲基化后在抗过敏、降血脂等方面具有更高的生物活性。但茶叶中甲基化EGCG含量较低,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活性,本文对其半合成路线进行了优化。先以EGCG为原料制得五苄基化的表没食子儿茶素(EGC),然后将没食子酸丙酯经4-甲氧基苯甲醛二甲缩醛保护,甲基化,脱保护,苄基化,水解得到3,4-二苄氧基-5-甲氧基苯甲酸,再与苄基化EGC酯化和脱苄基得到表没食子儿茶素3-O-甲基没食子酸酯(3″-Me-EGCG);同样将没食子酸丙酯经全乙酰化、选择性甲基化、脱除乙酰基、苄基化、水解得到3,5-二苄氧基-4-甲氧基苯甲酸,再与苄基化EGC酯化和脱苄基得到表没食子儿茶素4-O-甲基没食子酸酯(4″-Me-EGCG);总产率分别为53%和57%。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常山酮(halofuginone)的合成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改进,以2-甲基-3-羟基吡啶为起始原料,其甲基化产物与乙腈加成后经Rh/Al2O3选择性还原得(3-甲氧基-2-哌啶基)-丙酮,再经溴代、N-保护后与6-氯-7-溴-4(3H)-喹唑啉酮偶联,产物经水解脱保护得目标化合物6-氯-7-溴-3-(3-(3-羟基-2-哌啶基)-丙酮基)-4(3H)-喹唑啉酮氢溴酸盐,通过6步反应制得了常山酮,总收率为11.6%,为常山酮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可能。目标产物和各步中间体结构经MS1、H NMR和13CNMR确证。  相似文献   

9.
从采自青岛近海的红藻多管藻(Polysiphonia urceolata)中分离到一株毛壳霉属真菌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对其发酵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采用溶剂提取、分配,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柱层析以及制备薄层层析等技术已分离获得6个单体化合物,通过一维、二维超导核磁共振技术、质谱技术等鉴定了其中4个化合物的结构,均为苯甲醛类衍生物,分别为2-(1-庚烯基)-3、6-二羟基-5-(3-甲基-2-丁烯基)苯甲醛(Ⅰ)、2-庚基-3、6-二羟基-5-(3-甲基-2-丁烯基)苯甲醛(Ⅱ)、2-(3、5-庚二烯基)-3、6-二羟基-5-(3-甲基-2-丁烯基)苯甲醛(Ⅲ)、2-(1、3、5-庚三烯基)-3、6-二羟基-5-(3-甲基-2-丁烯基)苯甲醛(Ⅳ)。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采用群体感应抑制(quorum sensing inhibitory, QSI)活性导向法,对分离自山东威海近海底泥的真菌 WH7-2开展代谢产物研究。综合菌落形态和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全序列分析,菌株 WH7-2 鉴定为腐皮镰刀菌 Fusarium solani。综合运用多种色谱方法,从该真菌大米发酵产物的活性部位中分离得到 11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E, 5E)-3, 5, 7-三甲基-2, 5-辛二烯酸(1)、不饱和脂肪酸酯混合物(2 4)、镰红菌素-3-甲醚(5)、脱水镰红菌素(6)、(22E)-5α, 8α-过氧化麦角甾-6, 22-二烯-3β-醇(7)、(22E)-5α, 8α-过氧化麦角甾-6, 9 (11), 22-三烯-3β-醇(8)、3β-羟基-胆甾-5-烯-7-酮(9)、6β-羟基-胆甾-4-烯-3-酮(10)和(22E)-胆甾-5, 22-二烯-3β-醇(11)。其中不饱和脂肪酸酯混合物(2 4)具有 QSI 活性,其他化合物无 QSI 活性。除 5 和 6 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腐皮镰刀菌 F. solani 中发现。  相似文献   

11.
产自两株海洋真菌的三种鞘脂类的结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种鞘脂类代谢产物N-2’-羟基十六碳酰基-1-O-β-D-吡喃葡萄糖基-9-甲基-4E,8E-十八碳二烯-1-醇(A)、N-2’-羟基-3’E-十八碳烯酰基-1-O-β-D-吡喃葡萄糖基-9-甲基-4E,8E-十八碳二烯-1-醇(B)和N-十六碳酰基二氢鞘氨醇(C)分别产生于来源于中国南海的2株海洋真菌(菌株编号为1924和3893),通过2DNMR、MS等方法测定了它们的结构。这是首次从南海红树内生真菌分离得到的3种鞘脂类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12.
海洋红藻多管藻内生真菌EN-22 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采自广西涠州岛近海多管藻(Poiysiphonia urceolata)分离到的一株内生真菌EN-22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正相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PTLC)以及重结晶等分离手段从该菌发酵液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通过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质谱技术等鉴定了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4-(4-喹啉)-4-羟基-2-丁酮(1),3-羟基-3-(2-氧丙基)吲哚-2-酮(2),3-吲哚乙醇(3),3-吲哚甲酸(4),2-羟基-3-吲哚丙酸(5),2-酮-3-吲哚乙醇(6),3,3-二吲哚-2-羟基-丙醇(7),β-咔啉(8),尿嘧啶(9),环-(S-脯氨酸-S-异亮氨酸)(10),(22E,24R)-3β,5α,9α-三羟基麦角甾-7,22-二烯-6-酮(11),(22E,24R)-5α,6α-环氧麦角甾-8,22-二烯-3β,7α-二醇(12),5α,6α-环氧-24(R)-甲基胆甾-7,22-二烯-3β-醇(13),胡萝卜苷(14),过氧化麦角甾醇(15);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天然产物,并首次报道化合物1的碳谱数据.  相似文献   

13.
3株海洋来源微生物代谢产物及其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3株海洋微生物发酵物的抗肿瘤活性部位分离鉴定了放线菌内酯素(1)、2-吡咯酸(2)、5,7,4'-三羟基异黄酮(3)、7,4'-二羟基异黄酮(4)、环(脯-甘)二肽(5)、N-甲酰基-星形孢菌素(6)、过氧化麦角甾醇(7)、6,9-环氧麦角甾-7,22-二烯-3-醇(8)等8个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分别产自2株放线菌L39-3(1和2)、L20-1d1(3~6)和1株真菌LJW-110(7和8)。抗肿瘤活性初步测试结果表明,除2和5以外对K562细胞均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在100μg/mL浓度下的抑制率约在32%~66%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4.
利用硅胶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HPLC等技术,从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乙醇提取物首次分离纯化得到了7个化合物,通过质谱(MS)及核磁共振波谱(1H NMR、13C NMR)等现代波谱技术鉴定为:1,8-二羟基-9,10-蒽醌(1)、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2)、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3)、β-谷甾醇(4)、鲨肝醇(5)、(E)-N-2(1,3-二羟基-4-十八烯基)-十六酰胺(6)、胆甾醇(7)。其中,化合物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80μg/mL。  相似文献   

15.
利用正相硅胶柱层析、反相硅胶柱层析、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PTLC)及重结晶等分离手段,从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MS、1D和2D NMR等波谱技术鉴定结构为:黑麦草内酯(1);Hexahydro-3a,6-dihydroxy-4,4,7a-trimethyl-2(3H)-benzofuranone(2);5-甲酯基-5-羟基-3-甲氧基-2-环戊烯-1-酮(3);顺-1,6,9,12,15,18-二十一碳六烯酸(4);顺-5,8,11,14-二十碳四烯酸(5);顺-5,8,11,14,17-二十碳五烯酸甲酯(6);植醇(7)和岩藻甾醇(8).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海藻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化合物1-烷基-3-取代-4-氨基吡唑-5-羧酸酯(1)和1-烷基-3-取代-5-氨基吡唑-4-羧酸酯(2),并对重要中间体3-取代-4-硝基吡唑-5-甲酸酯(6)的N-烷基化反应条件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运用HMBC,INEPT等核磁技术确证了1-环戊基-4-硝基-3-正丙基吡唑-5-甲酸乙酯(7-1A)和1-环戊基-4-硝基-5-正丙基吡唑-3-甲酸乙酯(7-1B)等异构体的结构。  相似文献   

17.
从采自青岛近海的星座美洲海鞘(Amaroucium constellatum)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次级代谢产物.经波谱(MS、NMR)分析和文献比对,确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分别为尿嘧啶(1)、胆甾醇(2)、十九碳甘油醚(3)、胸腺嘧啶(4)、反-4-对羟基苯基-3-丁烯-2-酮(5)、反-4-苯基-3-丁烯-2-酮(6)、对胺基苯乙酸(7)、胸腺嘧啶脱氧核苷(8)和N-甲基尿嘧啶核苷(9).其中,化合物2~3,5~7,9均为首次从该海鞘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对采自海南文昌红树林根际土壤样品中分离到的真菌Penicillium sp. MA-37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以及重结晶等分离方法并通过现代波谱技术共分离、鉴定了8个天然产物,分别为:氮-(2-甲氧基-4-羟基苯)-丙酰胺酸(1),氮-(2,4-二甲氧基苯)-丙酰胺酸(2),氮-(2,4-二甲氧基苯)-丙酰胺酸甲酯(3),(22E,24R)-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4),(22E,24R)-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5),(22E,24R)-5α,8α-环二氧麦角甾-6,22-双烯-3β-醇(6), asperamide B (7), cis-4-hydroxy-6-deoxyscytalone (8);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和3为新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19.
粗枝软骨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中国沿海海藻中的抗肿瘤活性成分,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和凝胶Sephadex LH-20色谱,从采自青岛的粗枝软骨藻(Chondria crasscaulis)中分离得到了5个化合物,经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光谱(1H NMR、13C NMR)以及质谱(MS)等现代波谱技术鉴定为loliolide(1),2-羟基苯甲醛(2),4-羟基苯甲醛(3),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4)和4-羟基苯甲酸(5)。  相似文献   

20.
从南海小月柳珊瑚Menella sp.石油醚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7个孕甾烷类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并与文献对照,其结构分别鉴定为3a-羟基-5β-孕甾-20-酮(1),3β-羟基-5a-孕甾-20-酮(2),3β-羟基-孕甾-5-烯-20-酮(3),5β-孕甾-3,20-二酮(4),5a-孕甾-3,20-二酮(5),孕甾-4-烯-3,20-二酮(6),孕甾-1,4-二烯-3,20-二酮(7);除化合物2外其他化合物都为首次从该属柳珊瑚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7是首次报道其核磁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