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在广东省现有入海排污口清单的基础上,将入海排污口划分为4类,研究分析了入海排污口的数量、类型和分布情况.研究表明,广东省共有入海排污口1436个,东西两翼数量多于珠三角,区域和地市差异明显.结合广东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状况和排污口分布特征,针对性提出了推进入海排污口规范化设置与备案、分类推进各类排污口污染治理,提升...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天津陆源入海污染源和邻近海域的污染评价分析,研究了2011—2012年,天津近岸海域污染状况以及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天津近岸海域污染现状日趋严重,入海污染物主要为化学需氧量、无机氮和总磷,提出了应加强对陆源排污口的监控和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莱州市近岸海域水动力状况分析与海洋环境的合理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莱州市近岸海域潮流数值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拉格朗日余流模型。结合在主要入海排污口进行的数值跟踪,对莱州市近岸海域的物理自净能力进行了分析。并对海洋环境的合理利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上图为“2005年重点入海排污口排污状况评价”示意图。《公报》显示:有270个排污口设置在海水增养殖区邻近海域,70个排污口设置在风景旅游区邻近海域,这直接导致了排污口邻近增养殖区环境恶化;海产品的食用安全风险增加;旅游风景区水体透明度普遍降低,海水浴场环境受到影响;港口航运区环境恶化趋势加重。  相似文献   

5.
基于FVCOM模型,以天津沿岸海域为模拟海域,选取具有典型特征的三个天津入海排污口作为污染释放点,计算了冬、夏季72小时内的污染物扩散情况.模拟结果表明,从不同排污口看,污染物在一个潮周期内很快被稀释,但都存在近岸海域扩散较慢,向外海扩散较快的现象,北排河排污口有贴岸向南的高污染残留,海河排污口在夏季出现分别向河口和向...  相似文献   

6.
闽江口海域是福建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区,但也存在许多环境污染问题。2018年10—12月,对闽江入海口区域的陆源入海排污口开展调查和监测。本次共调查93个排污口,主要分布在琅岐岛(34.4%)和粗芦岛(20.4%)上。入海排污口的类型以设闸排污口为主,共调查有52个,占调查总数的55.9%,主要分布在琯头镇区域(17个)和琅岐岛(12个)。监测结果表明,闽江河口海域陆源排污口的氨氮、总氮和总磷超标严重,五类水质和劣五类水质样品分别占29.9%和37.7%。其中,设闸排污口的劣V类和V类水质样品最多,其次是自然径流。从区域来看,在琯头镇的劣V类和V类水质样品共有18个,占该镇排污口样品总数的90%。水质样品的最高监测浓度为:氨氮-20.2 mg/L,总氮-27.0 mg/L,总磷-2.86 mg/L,氨氮浓度已经超过《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一级标准(15 mg/L)。闽江河口陆源入海排污口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村和农业面源污染。针对排污口排污超标情况严重问题提出了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监管和控制、开展重要排污口重点治理工程、开展陆源入海排污口详查等相应的措施和建议,为闽江河口陆源入海排污口整治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7.
青岛市近岸海域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7-2011 年青岛市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监测结果,分析和评价了该区域海水、沉积物、陆源入海污染物、海洋 功能区等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青岛市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整体较好,但是,胶州湾局部海域受到N、P、石 油类污染;养殖区和自然保护区无机氮、磷酸盐含量较高;由于青岛沿岸排污口分布较多、设置不合理、入海污染物排量较 大,对临近海域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海洋灾害种类较多且频发,危害较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污染治理与环 境改善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8.
环渤海排污口临近海域水交换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环渤海主要入海排污口按位置划分至31个归并点,并定义了影响距离的概念,用于衡量各归并点所代表的排污口临近海域的水交换能力。在渤海三维水动力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质点追踪的方法研究了各归并点的30d影响距离。此外,通过在夏季(7月)大潮、夏季小潮、冬季(1月)大潮、冬季小潮4个时间段释放质点以研究季节和潮汐对30d影响距离的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排污口邻近海域的水交换能力差异显著;与小潮相比,大潮期间排污口邻近海域水交换能力更强,因此大潮期间排污有助于污染物扩散;不同季节污染物扩散方向不同,与季风有关。据此海洋环境保护部门可根据不同海区水交换能力的差异调整排污量。  相似文献   

9.
随着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推进,入海排污口造成的陆源污染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因素。文章从我国入海排污口的现状出发,分析入海排污口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治理入海排污口的必要性;法律作为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和工具,从法律视角研究我国治理入海排污口的改进措施。在入海排污口治理的相关立法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是减少海洋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专门法律,以该法为依托,从法律角度思考入海排污口造成的污染问题,研究备案制度在入海排污口治理中的可行性与运行的不足之处,分析现存的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对入海排污口的管理现状,聚焦现有法律制度对入海排污口造成的入海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局限。进而从完善入海排污口管理的具体细化立法,改进监管体系漏洞、促进监管体系全面性,以及提高公众对海洋环境污染防治的参与度等角度提出相应的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10.
总结我国水利部、环保部、国家海洋局对于排污口分类的特点,结合当前陆源污染物排海监管的需求,在现有陆源入海排污口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陆源入海排污口监测与评价现状的多层次分类体系.根据污水的处理程度和入海方式进行第一层分类,依据具体的行业和产污主体类型进行多层次的细化分类.由于不同类型排污口各自的产污主体或排放方式不同,细化的层数有所不同.通过对2010年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掌握的全国沿海地区陆源入海排污口进行了重新分类,结果表明:新分类方法能更好地适应我国陆源入海排污监管的需求,从监督陆源排污的职责出发,与环保部监测排污口接轨,既关注了工业、生活两种产污主体,还关注了农业污染源.建议推进陆源入海排污口普查、监测方案调整、标准化报表设计等工作,使细化的分类体系能够有效地服务于我国海洋环境监测,适应海洋管理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2008年3-12月对浙江省舟山市舟山本岛及毗连区域进行了陆源入海排污口现状排查工作。文章在这项工作基础之上,从排污量集中区域、污水达标排放状况和排污企业主要类型3个方面对舟山本岛排污口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影响下的海洋环境污染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指出近年来我国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近岸海域污染的总体形势依然严峻,并可能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再次恶化,氮磷营养盐超标导致的海水富营养化是近岸海域的主要污染问题。讨论了我国现行的污染物减排策略对海洋污染防治的局限性,并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沿海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为依据,综合分析"十二五"期间我国海洋环境污染防治面临的压力和主要入海污染源的排污特征,建议应对农业非点源开展源头污染控制、对沿海地区点源加强末端治理,实施流域-河口-海域联动的入海污染物减排策略。  相似文献   

13.
陆源入海排污口环境监测评价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作者在陆源入海排污口监测与评价的实践,分析了现行<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评价指南>(HY/T086-2005)在排污口水质评价中的不足之处,在排污口单要素污染指数的基础上根据污染物的类别和邻近海洋功能区类型赋予相应的权重,提出了"排污口综合评价指数"的概念,并应用此法对排污口水质进行了评价和探讨,综合体现了排污口的污染程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洋浦近岸海域计算潮流场基础上,计算预选排污口附近海水质点运动轨迹及预测污染物浓度分布,最后,从环保角度出发,推荐了洋浦地区各开发区的排污口位置,为洋浦近岸海域污染控制规划方案的制定及其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滨海工业入海排污口位置的合理选择对于减轻陆源排污对海洋环境污染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湛江钢铁项目为例,从海洋功能区要求、海洋环境容量、环境保护目标和扩散条件等因素考虑,对滨海工业入海排污口的选址进行了多方案的比选研究.通过比选研究结果,推荐符合当地海洋功能区划、远离主要环境保护目标、离岸深海排放(10m)、环境容量较大...  相似文献   

16.
河流入海污染物是近海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小清河是莱州湾西南部主要入海河流和污染物来源,近年来小清河口两侧近岸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其对小清河入海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如何有待深入研究。采用MIKE21数值模型模拟了近岸工程建设对潮流场的影响及小清河入海污染物(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的扩散特征,探讨了入海污染物扩散对近岸工程建设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小清河口两侧近岸工程的建设,导致小清河河口附近海域流速有所减小,减小值介于2~21 cm/s。河口两侧的堤坝、防波堤等工程阻挡了污染物向东南、西北方向扩散,使小清河入海污染物扩散范围有所减小,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导致河口附近海域污染物浓度有所增加,从而加剧了小清河河口附近海域的水质污染。因此,近岸工程建设会造成工程附近海域的潮流减弱,削弱近海海域的污染物扩散能力。  相似文献   

17.
利用Delft3D数学模型建立了平潭综合实验区近岸海域物质输运数学模型,模拟了澳前、海坛海峡北、海坛海峡南、流水、竹屿5个排污口在不同污水排放量下COD、无机氮浓度的分布.结果表明:在污水排放规模为3.0×10^4t/d时,竹屿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水COD、无机氮质量浓度分别为3.80、0.51mg/dm3,流水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水COD、无机氮质量浓度分别为3.60、0.42mg/dm3,都超过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值,表明这2个海域水动力条件较弱、污染物扩散缓慢,不是理想的排污口.在污水排放量为1.5×10^5t/d时,海坛海峡北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水COD、无机氮质量浓度分别为1.87、0.28mg/dm3,海坛海峡南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水COD、无机氮质量浓度分别为1.84、0.27mg/dm3;澳前排污口在污水排放量为5.0×10^5t/d时,其邻近海域海水COD、无机氮质量浓度分别为2.48、0.28mg/dm3,均符合二类海水水质要求,表明上述海域水动力条件良好、纳污能力强、环境容量大,是较好的污水排放口.该研究可为平潭综合实验区海域污水排放口选址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为该海域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海洋环境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葫芦岛市近岸海域4个功能区环境质量进行综合污染指数评估,结果表明:葫芦岛市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整体状况良好,局部小范围内存在营养盐污染.  相似文献   

19.
苏北近海水动力场及污水稀释扩散的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苏北辐射沙洲海域,通过数值计算,模拟了其水动力场;并利用实测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分别就大、小潮情况下的流速、潮位及潮流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潮流场基础上结合苏北辐射沙洲附近海域污水排放情况进一步模拟了陆源排放污水的稀释扩散场,分别就两种典型污水排放量下污染物的稀释扩散范围及污水扩散场作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正交曲线网格能较好地拟合岸线,利用ADI法离散求解正交曲线坐标系下的控制方程,能够有效地对苏北辐射沙洲水动力场进行模拟;受太平洋前进潮波与黄海驻潮波的影响,苏北辐射沙洲岸外南向近岸流和长江冲淡水入海后形成的北上近岸流在弶港交汇,其水动力场以弶港为中心辐聚辐散,形成向外逸散的放射状150°扇面;涨潮平均流速略大于落潮平均流速,落潮流历时略大于涨潮流历时,形成辐射状定向往复流.利用水动力场基础上建立的污染物输运模型模拟污水的稀释、扩散场等值线分布,并计算污染物的稀释情况.在规划的3 000 m3/h污水排放量下,涨潮阶段,排污口A附近污水沿大丰港附近的深槽稀释扩散,排污口C附近污水自N、NE、E和SE方向扩散,污水稀释度等值线向外海有一定的扩展,但相对不明显;落潮阶段,在苏北南向近岸流和长江冲淡水入海后形成的北上近岸流作用下,包络线向北及向东突起,污水稀释度等值线在落潮过程中达到最大.在规划的5 400 m3/h污水排放量下,排污口附近的稀释度等值线范围明显增大,其中排污口A和B附近稀释度等值线相互包络,落憩时刻污水稀释包络范围达到最大.在小潮过程,污水稀释扩散情况和大潮的潮周期过程较为相似,由于潮流较弱,稀释度范围相对小于大潮情况,各阶段的污水扩散范围变化较大潮时小.苏北近海海域内潮汐强、潮差大,潮间带广阔,排污口附近海域的水动力场对污水有较强的稀释、扩散作用.利用苏北海域的水动力条件及物质输运规律科学地排入污水,充分发挥其自净能力,既可改善海域内水污染状况,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又可节省相应的污水治理费用.因此,探讨该海域的水动力变化特征及污水稀释扩散规律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在连云港近岸海域计算潮流场基础上建立拉格朗日余流模型,并对连云港市两大堤建成前后的拉格朗日余流变化进行了分析,且选择有代表性的排污口进行了数值跟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