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4年8月13日夜,佛山市骤降大暴雨,其中三水68.1mm、南海117.8mm、佛山城区103.2mm、高明56.1mm。这次降水过程是在500hPa副热带高压脊北抬,西南槽东移,冷空气在槽后加速扩散南下与台风共同影响的情况下产生的。本文将这次暴雨过程作些剖析,供有关方面参考。1环流背景与影响系统8月13日8时,亚欧500hPa中高纬多为移动性槽脊。主脊在乌拉尔山西侧,处在发展阶段,乌拉尔山以东,40°N以北地区是一个宽大低槽区,不断有小槽东移。副热带高压减弱脊线位于25°N附近,华南地区在副热带高压南缘的偏东气流影响下,9415号台风在东部海…  相似文献   

2.
桂西北两次台风降水过程的对比分析与预报概念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金彪  刘万杰 《广西气象》2002,23(4):13-15,42
通过对2001年0103号和0104号台风影响过程的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卫星云图等对比分析,找出两次过程影响系统的异同点,并结合1971-2000年河池地区7月份台我影响过程的普查分析结果,归纳出河池地区7月份台风暴雨天气的预报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3.
冷空气侵入对启德台风降水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晶  张丰启 《山东气象》2002,22(3):19-21
利用常规观测和HLAFS客观分析资料 ,用诊断分析方法对启德台风快速减弱及北上过程中降雨突然增大的原因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启德台风快速减弱是因为来自北部的干冷空气从台风西南象限进入 ,使台风云系消散 ,台风中心南部附近的螺旋云系明显减弱。启德台风北上过程中外围降雨突然增幅是西风槽及其配置的冷空气与台风西北象限发生作用 ,使高空辐散、地面辐合增强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1109号台风“梅花”和1215号台风“布拉万”是自黄海海域北上影响辽东半岛的台风,两次台风降雨量和风力的预报均出现偏差。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加密气象自动观测站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两次台风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中高纬度110°-120°E附近低槽、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副热带高压强度和形状的改变及北方冷空气对台风北上路径和强度有重要影响。北方冷空气对北上台风引起的降雨十分关键,降雨主要由台风外围螺旋雨带造成。日本海高压伸向中国东北地区的高压脊对大风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台风登陆后影响时间的长短与登陆后冷空气的配合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冷空气侵入对台风“罗莎”暴雨增幅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用实况观测资料和NCEP/NCAR分析场资料,提供诊断分析方法对2007年16号台风“罗莎”的降水演变进行分析,重点讨论了台风登陆后和北方冷空气结合,产生的第2次强降水。结果表明:台风“罗莎”登陆后和北方中高纬西风槽结合,低层冷空气与台风的西北象限发生作用,使台风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加强,结果导致了台风对流加强,在有充足的水汽条件下可引发强降水。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2011年影响山东半岛的两次台风暴雨过程。结果表明,台风影响产生的强降水除与台风本身的强弱、移动速度、登陆后减弱快慢有关外,还与副高的强弱、位置有关。台风"米雷"影响时,副热带高压中心呈纬向分布,并与东北高压脊同位相叠加形成高压坝,造成"米雷"在荣成市成山镇登陆并缓慢西进;台风"梅花"影响时,副热带高压中心呈经向分布,华北地区有弱槽活动,造成"梅花"在朝鲜半岛北部海岸登陆。两个台风产生的暴雨多发生在台风中心路径左侧2个经度内,暴雨区与水汽辐合中心基本吻合,但"米雷"产生的暴雨基本是自身的能量产生的,"梅花"产生的暴雨是由台风和西风带弱的系统相互作用造成的。两次台风均给山东半岛带来了暴雨,降水中心均出现在台风中心左侧2个经度内和500h Pa上θse大于72℃的高能区内,"梅花"较"米雷"的能量场中高能区的水平范围要大得多。"米雷"强度明显弱于"梅花",但两者强降水强度和落区却相似,主要是因"米雷"在荣成市登陆后西行缓慢,有利于降水的增加和持续;山东半岛东部的山地地形对暴雨起到了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NCEP/NCAR 1°×1°6 h间隔的FNL再分析资料、NCEP GFS 0.5°×0.5°6 h间隔资料、多普勒雷达和中尺度地面自动站资料,对2014年"麦德姆"台风暴雨对流系统的天气背景、触发机制以及生消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并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进行侵入冷空气强度的数值敏感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强降水发生在"麦德姆"北上变性的过程中,冷空气的侵入使得台风热力结构改变,台风外围的大气斜压性增强,层结更不稳定,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2)对流系统的触发首先是由边界层内冷空气侵入造成的,冷空气与暖空气的对峙使得江淮东部辐合加强、降水回波稳定少动。(3)数值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冷空气侵入使台风外围层结更加不稳定,有利于产生深厚的垂直运动,使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生命史长、强度强。若入侵冷空气过弱,对流系统中的垂直运动弱,对流强度弱;若入侵冷空气过强,虽然对流系统中能发展出强的垂直运动,但垂直运动维持的时间短,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生命史短,不利于产生持续性强降水。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2.5°×2.5°的NCEP再分析资料,对1997年第11号和2011年第09号两次直接北上型台风在吉林省过境时产生的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两次台风在影响吉林省前,高空均有一自内蒙古中部至辽宁西部的西风槽存在,对北上台风起引导作用;强降水落区出现在低空急流中心的左侧,高空急流右后方,垂直螺旋度大值区内;高、低空急流强度及相互配置是造成两次北上台风在吉林省登陆后降水强度有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良好的动力条件和冷空气配合是台风影响吉林省产生强降水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台风菲特暴雨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菲特"台风暴雨具有阶段性特征,包括台风远距离降水、台风倒槽和内螺旋雨带降水、台风外部螺旋雨带降水、台风残留低压环流与冷空气相互作用降水4个阶段。利用地面观测、气象雷达观测、NCEP分析资料,对"菲特"台风暴雨环流形势进行了分析。引导台风东移的高压东西部具有不同热力属性,东部暖性深厚、西部冷性浅薄。浅薄冷高压阻挡登陆台风继续西移,延长台风倒槽和外围螺旋雨带的降水时间。"丹娜丝"台风的靠近,有利于东南风水汽输送的增强。副热带高压的增强,在黄海上空逼近东移高空槽形成稳定的高空急流。文章提出与传统垂直风切变大、高空急流强的冷空气阻挡型不同的侵入型冷空气和台风相互作用形势。侵入型冷空气从低层入侵,影响台风残留低压的外围环流。在低压外围环流的北部形成较强的东北风,并与海上的东风对峙辐合形成海岸锋。冷空气侵入型的空间不对称特征明显:对流有效位能东高西低,垂直风切变西北高东南低。残留低压的中层受冷空气影响较小,沿海地区的东南风持续的时间更长。中层高位涡区与地面海岸锋的互应,为变性的台风残留低压暴雨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大连两次台风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加密气象自动观测站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8月3日和2012年8月3日发生在大连地区的“海棠”(1710)和“达维”(1210)两次台风暴雨过程进行对比诊断分析。通过对台风路径、环流形势、双台风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台风暴雨过程的降水系统为典型的双台风降水模型,在两个台风的北部都有不同强度的冷空卷入,触发对流不稳定,有利于中尺度暴雨云团的发展。低层850hPa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切变辐合,高空有急流的建立;两次过程主要降水时段内强降水中心从低层到高层均出现了强烈的上升运动,暴雨中心上空维持着高层辐散、低层辐合。日本海南部存在台风迫使副热带高压转为径向型或形成阻塞高压,双台风或三台风与副热带高压之间形成的低空急流为暴雨的生成和维持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台风“海棠”残余环流与高空槽相结合,高空槽带来的冷空气更加强烈,锋生效果更加明显,这种情况更有利于强对流的发生发展。台风“苏拉”与影响大连的台风“达维”相互作用导致强降水阶段暖湿气流更加旺盛,降水持续时间更长,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11.
12.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及NCEP格点再分析资料,从低层环境场、雷达回波特征、湿位涡分布等方面,对比分析路径相似的"启德"(1213号)和"纳沙"(1117号)台风造成广西降水条件的差异。结果表明:"启德"东侧的东南风急流强,水汽强辐合中心偏于台风中心附近,降水强度大,而"纳沙"水汽辐合主要位于东北气流与东南气流的汇合区,降水范围大;两者在越南北部登陆后其后部均存在窄长带状的中尺度强回波特征,但"纳沙"的螺旋回波雨带伸展范围更宽、持续时间更长;"纳沙"因有冷空气侵入,近地面层气流出现多个分支,更有利于形成中尺度涡旋和气流汇合带,是其比"启德"产生较大范围强降水的重要因素;两者的降水分布与低层湿位涡负值区有较好对应关系,强降水落区主要位于湿正压项(VMPV1)负值区和斜压项(VMPV2)正值区相叠加的区域,而"启德"的VMPV1负值比"纳沙"小,其对应的降水强度也较大。  相似文献   

13.
采用NCEP2.5*2.5资料的诊断分析方法,对路径相似的0103号台风“榴莲”和1409号台风“威马逊”的路径成因和暴雨成因差异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副热带高压势力强盛,副热带高压呈东西带状分布,台风将稳定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而“北槽南涡”形势的出现将有利于台风暴雨维持或增幅;活跃的西南季风环流和水汽输送带对台风在桂南地区的强降水出现产生重要的影响;台风过程中垂直螺旋度极大值中心和降雨量有密切关系,垂直螺旋度中心值减弱越快,差值越大,则表明单位时间内系统释放的能量越大,造成降水越强.  相似文献   

14.
林健玲 《广西气象》2001,22(3):32-34
通过对2000年9月7-9日、10月12-23日2次冷空气与南海低压相互作用过程的天气过程、环流形势、卫星云图、气象要素等的对比分析,找出2次过程影响系统及演变过程的异同点,得出2次影响系统相似,但由于系统的配置和强度不同,造成的天气过程也不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盛夏影响广西的两类台风暴雨对比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郑传新  周军 《气象》2003,29(10):13-16
以2001年7月上旬连续入侵广西的两次台风过程为例,分别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分布等方面讨论了它们的降水条件差异。结果表明,造成降水强度和落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0103号台风与中纬度西风系统发生了相互作用,同时水汽辐合层次伸展到500hPa以上;而0104号台风是一个孤立的热带天气系统,由于副高阻挡,该系统不存在与西风带冷空气发生相互作用的条件,水汽辐合也仅限于摩擦层以内;另外还发现湿位涡与台风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对0601号早台风暴雨进行湿位涡分析,结果表明:台风移向高空槽的过程中,冷空气在台风登陆前以高MPV1柱的形势下传使得台风低层环流对流稳定度减小、湿斜压性增大,导致垂直涡度显著发展,暴雨增幅。特大暴雨发生在台风低层出现MPV1锋区的时段,低层大范围正MPV1区的出现预示着强降水的结束,暴雨落区与低层正MPV2分布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入侵冷空气强度对台风变性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陆佳麟  郭品文 《气象科学》2012,32(4):355-364
利用WRF中尺度模式对0716号"罗莎"台风的变性过程进行数值试验研究,讨论不同强度的入侵冷空气对台风变性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强度冷空气入侵有利于斜压能的积累和释放,是导致台风变性的重要因素,而太强或太弱的冷空气都不利于台风的变性加强。当冷空气减弱时,台风登陆后边界层的热量通量减少,在没有新的能量供给的情况下,台风由于边界层摩擦作用和水汽供应不足而逐渐消散;当入侵冷空气过强时,台风内部会被迅速填塞,暖心变为冷心,从而逐渐消散。  相似文献   

18.
两次台风远距离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1°×1°逐6h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7月23—24日和2011年9月17—18日两次台风远距离暴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雨过程虽然都受台风影响,但影响方式截然不同。前着台风直接通过低空急流将其附近的水汽、能量输送到暴雨区,降水效率高、强度大。后着台风作为扰动源,产生了类东风扰动并向西传播,在四川东部和青藏高原东部与西风带系统相遇,增大暴雨区气压梯度,诱发低空急流,增强暴雨区水汽辐合,同时延长西风带系统在暴雨区的停滞时间,造成降水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9.
2013年10月7—8日上海地区发生特大暴雨过程。利用常规天气资料、FY-2E卫星云图、风廓线雷达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国内所使用的主要业务模式预报资料,分析台风与冷空气对其发生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登陆减弱的1323号台风"菲特"低压环流与1324号台风"丹娜丝"北侧外围强东风急流为该过程强降水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北方扩散南下冷空气、台风低压环流、"丹娜丝"北侧外围强东风急流三者的结合使切变辐合抬升得到加强;分析风廓线雷达资料发现,低层切变线在上海长时间维持是该地产生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长时间维持的切变线反映在卫星云图上,为先后5个β中尺度对流云团生成、合并,并造成持续强降水。各业务模式预报结果检验表明,因其不能精确描述各台风的位置、强度和结构,对降水落区、强度以及最强降水时段预报均存在较大误差。对于模式预报误差,要重视实时资料的应用,尤其是组网风廓线雷达资料可作为大暴雨短时预警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及雷达资料,对近海台风影响下,发生时段及降水落区均相似的陕北两次区域性暴雨个例(2014年7月8—9日(简称"7·8"过程)及2013年7月11—12日(简称"7·11"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7·8"过程是东北路冷空气、高原槽和台风"浣熊"外围偏东气流共同作用产生,"7·11"过程是高原槽引导西路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共同作用产生;近海台风为"7·8"过程提供了水汽和能量,对"7·11"过程无直接作用;"7·8"过程降水云团为冷锋云系中的5~6个β尺度的对流云团,而"7·11"过程为副高外围中-β尺度的对流云团;两次强降水时段雷达回波均呈现以积状云为主的混合型降水回波;暴雨发生时,两次过程低层冷平流均减弱,850hPa东北风起到了冷垫作用,暖湿气流被弱冷空气强迫抬升,相对湿度大于90%的区域由中层迅速增加到对流层整层;湿涵密集带对暴雨落区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