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黄河内蒙古河段输沙量与淤积量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多沙河流"多来多排"输沙基本公式,建立了考虑上站来沙量、前期累计淤积量、临界输沙水量及干支流泥沙粒径影响的输沙量一般表达式。进而根据黄河内蒙古河段1953—2010年实测水沙资料,得到了内蒙古巴彦高勒—头道拐全河段及巴彦高勒—三湖河口和三湖河口—头道拐分河段的年输沙量公式,并根据输沙率法采用建立的输沙量公式计算了各河段1953—2010年的逐年冲淤量。选取三湖河口—头道拐河段的计算结果分析表明,在输沙基本公式基础上增加前期累计淤积量、临界输沙水量及干支流泥沙粒径参数,所得公式计算的年冲淤量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R2由基本公式的0.41依次提高到0.50、0.75和0.80,说明在基本公式基础上进一步考虑这些参数的必要性。此外,全河及分河段输沙公式计算所得输沙量及各河段冲淤量和累计淤积量与实测值的符合程度均较好,表明建立的输沙公式能够用于不同水沙条件下的输沙量和冲淤量计算,可为分析内蒙古河段的输沙特性和长期淤积趋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黄晨璐 《水文》2021,41(2):101-108
应用祖厉河流域1956~2016年实测水文资料,采用水文统计法、差积曲线法、突变检验法等方法,分析了流域水沙时空分布规律及水沙关系。结果表明:祖厉河流域年降水量、年径流深从上游向下游减小;支流关川河巉口以上年输沙模数相对较小,中游会宁-郭城驿最大。4个代表站历年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均呈显著减少趋势,降水量年内分配主要集中在5~9月,径流量和输沙量主要集中在6~9月;水沙变化的突变年份为1999年,基准期1956~1999到措施期2000~2016年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分别减少了39.6%、72.9%。流域降水量年均减少0.53~1.23mm,气温年均升高0.029~0.042℃/a,植被覆盖度年均增加0.85%/a,降水减少、水土保持措施面积增加和植被覆盖度大幅提高是流域水沙持续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水库拦沙对长江水沙态势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水库建设对水沙变化态势的影响,通过引入来沙系数、输沙模数和流域水库调控系数,深入分析了长江水库拦沙对水沙态势变异的作用。长江干支流水沙参数与流域水库库容参数之间有重要关系,主要水文站年输沙量随流域累积库容增加而逐渐减少,来沙系数和输沙模数随流域水库调控系数成指数关系衰减,表明水库蓄水拦沙是长江水沙态势变异的主要因素。长江干支流输沙量衰减规律有一定差异,支流来沙系数和输沙模数衰减规律相对独立,而干流上游站衰减幅度大于下游水文站,且干流各站输沙模数的衰减规律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4.
对于雨洪河流,河流年输沙量主要来源于1场或几场高强度暴雨洪水过程,开展流域次洪输沙规律研究对认识流域水沙变化特性、提升流域产输沙的预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嘉陵江流域小河坝站、罗渡溪站、武胜站及北碚站的历年场次洪量与输沙量资料,基于径流侵蚀功率理论和M-K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嘉陵江不同区域的次洪输沙特性。结果表明:嘉陵江流域汛期洪量和输沙量主要来自于嘉陵江干流;嘉陵江不同区域场次洪量均呈不显著减少趋势,次洪输沙模数(输沙量)总体呈显著减少趋势,但小河坝站2013—2020年次洪输沙模数(输沙量)呈显著增加趋势;随着径流侵蚀功率的逐渐增加,各区域不同时段的次洪输沙模数(输沙量)的变幅逐渐减小;嘉陵江干流区武胜站场次洪水输沙过程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渠江罗渡溪站次之、涪江小河坝站最小;受汶川地震及强降雨等影响,小河坝站和北碚站2013—2020年次洪输沙量较1999—2012年有一定程度增加,但北碚站增幅小于小河坝站。  相似文献   

5.
雅鲁藏布江流域气候和下垫面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典型高原寒区雅鲁藏布江流域径流变化是反映该区域气候和下垫面变化的重要指标。在全球升温背景下,由于观测资料稀缺,导致缺乏针对整个流域的气候和下垫面变化对径流影响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基于1986—2010年的气象数据和奴下水文站月尺度、动态土地利用数据等,利用改进的水文模型并结合不同的模拟策略厘清了流域1991—2010年不同时段间气候和下垫面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991—2010年期间,不同时段间气候和下垫面变化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差异较大,气候变化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高于下垫面变化,且使径流量增加。从空间上看,气候变化对流域产流的贡献率在上游和中游都较大,在下游东北部的贡献率较小,而在该区域下垫面变化的贡献率较大。雪冰融水径流呈增加的趋势,对年径流的平均贡献率在21.1%~48.6%范围内,多年平均贡献率为33.6%;雪冰融水径流一般从4月开始增大,8月达到最大,10月达到消融末期。本研究的开展和发现既是雅鲁藏布江流域水文、水资源基础性研究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同时也可为该流域的水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理论和决策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宗军  冯国平 《地下水》2020,(1):147-151
自2000年以来,黄河中上游河道非汛期出现变清趋势,黄河呈现"枯水枯沙"的新水沙特征。本文依据黄河干、支流24个主要水文控制站1950-2016年实测水沙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法和趋势分析法,分析了60多年来黄河干、支流水沙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1950-2016年黄河干、支流各站年均径流量、年均输沙量和年均含沙量随时间总体呈减小趋势,其中2000-2016年(Ⅲ时段)各站年均输沙量和年均含沙量降幅最大。(2) 1950-2016年黄河中游流域干、支流各站年均中数粒径随时间呈减小趋势,黄河水沙状况枯丰期差异显著,但随时间呈减弱趋势。(3)黄河水沙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近年来黄河中游河道变清是泥沙锐减造成的,其中水保措施、水库工程、河道采砂及流域调水调沙引水引沙是主因,且人类活动影响的比重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7.
北洛河源头区水沙特性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70、80年代北洛河流域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开始衰减,90年代水沙减少较大.本文以分析水沙变化事实规律为主线,重点分析了吴旗、志丹水文站以上源头区水、沙长系列演变趋势及年内分配(汛期、非汛期)的变化事实,剖析并提出了不同下垫面、不同降水条件下水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影响前后,典型场次(同量级面降水量水沙过程)雨洪、水沙变化对比分析,泥沙中值粒径、平均粒径及粗沙、细沙组成结构的变化分析成果.探讨并定量估算了降水量变化和各项人类活动对径流和输沙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2017,(3)
阳霞河位于轮台县阳霞镇境内,发源于南天山支脉科克铁克山南坡。阳霞河流域悬移质泥沙主要来源于径流形成区,洪水泥沙导致阳霞河河床频繁变迁,对沿河水利工程构成极大的威胁。由于阳霞河流域无泥沙观测资料,迪那河水文站与阳霞河流域同属相同气候区,将其作为参证站,基于多年水文资料,对阳霞河泥沙来源和输沙量的年内分配、年际变化、径流量和输沙量关系以及泥沙形成原因及防治途径等方面水文特性进行分析。通过对阳霞河年悬移质输沙量的估算,借用流域输沙模数推求设计流域工程场址处的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估算出阳霞河引水枢纽断面处多年平均输沙量为89.63×10~4t,其多年平均年输沙总量为107.56×10~4t。  相似文献   

9.
木扎提河、卡普斯浪河及克孜尔河3条河流1980—2010年31年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之和为883×104t,3条河流的年径流量之和占到渭干河部分流域年径流量86%以上,3条河流的悬移质输沙总量可以代表全流域的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总量。根据流域泥沙的观测资料情况,对新疆渭干河部分流域河流含沙量的分布及输沙量、悬移质输沙量、河流输沙量的年内分配及年际变化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孔兰  陈俊贤  陈晓宏 《水文》2012,(4):49-53
以我国南方一多沙河流控制性水文站1959~2010年共52年的实测水沙资料为基础,运用Mann-Kendall法、变差系数、类比法和灰色系统理论等分析了该河的水沙演变特征及其梯级开发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该河的水沙演变特征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差异;在梯级开发前水沙均呈上升趋势,在梯级开发建库后呈下降趋势;输沙量的变化较径流量的变化显著。②水沙变化呈正相关关系;梯级开发后径流量和输沙量都明显小于梯级开发前;在1986年和2008年水沙关系有较明显的变化。③梯级开发会使径流量和输沙量减少;梯级开发是该河2008年水沙关系发生变化和输沙量明显减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Flow and high sediment yield from the Huangfuchuan watershed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This study deals with general features of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Huangfuchuan river, an important branch river of the Yellow river, draining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 The long-term precipitation records at 3 climate stations near the watershed have been used to assess the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in this region. By introducing metrics for runoff and sediment transport, long-term observations on discharge an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at the Huangfuchuan gauging station on the Huangfuchuan river have been used to assess the changes in runoff and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Huangfuchuan River compared with those at the Toudaoguai and Fugu gauging stations on the Yellow river. It is found that both runoff and sediment metrics have a clearly downward trend. From July to August, the long-term sediment transport modulus at the Huangfuchuan gauging station is much higher than those at the Toudaoguai and Fugu stations on the Yellow river. The long-term average sediment transport modulus at the Huangfuchuan gauging station are high, ranging from 14000. t/(km2 y) but decreasing to 5900 t/(km2 y) over the last 10 years. Additionally, analyses on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of suspended load in the Huangfuchuan and Yellow river have been conducted.  相似文献   

12.
2012年洪水是内蒙古河段1989年以来历时最长、洪峰流量最大的洪水过程。为了解粗泥沙对黄河内蒙古段河床冲淤变化的影响,依据宽河谷河段巴彦高勒、三湖河口和头道拐水文站实测资料,分析了内蒙古河道2012年洪水水沙特征,通过计算推移质输沙量和比较断面河底变化,探讨了粗泥沙对河底调整的影响。结果表明:2012年洪水造成粗泥沙在上游段冲刷、下游段淤积;固定低水位下过流断面存在涨冲落淤的规律;洪水过后,巴彦高勒和三湖河口低水位面积分别扩大了19 m2和29 m2,头道拐减小约100 m2。由于粗泥沙排沙不平衡,底部河床的真正高程并没有降低,防洪风险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3.
黄河流域近期水沙变化及其趋势预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黄河水沙近期发生显著变化的现象,利用黄河上中游干支流水文泥沙定位观测资料,综合"水文法"、"水保法"和数学模拟等多种方法,对黄河流域1997-2006年水沙变化情势进行了评估,分析了水沙变化机制,并预测了未来的变化趋势。分析表明,与多年平均相比,黄河河源区径流量年均减少43.90亿m3,其中降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量占92.26%,人类活动影响量占7.74%;与1970年前相比,黄河实测径流量年均减少112.1亿m3,其中水利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人类活动作用占76.50%,因降雨影响占23.50%;实测输沙量较1970年以前年均减少11.80亿t,其中水利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人类活动的作用为49.75%,降雨的影响为50.25%;人类活动与降雨变化对水沙变化的影响差异较大,就黄河中游地区总体而言,人类活动的减水作用远大于降雨的影响,人类活动的减沙作用与降雨影响基本相当,不宜笼统说黄河中游水沙变化主要是人类活动所致或主要是降雨变化所致; 2050年以前黄河来水来沙量总体呈平偏枯趋势,但不排除个别年份或短时段仍会发生丰水丰沙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江河水沙变化趋势与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选定中国主要河流的代表水文站,分析了中国主要河流代表站总径流量和总输沙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全国主要河流代表站总径流量随时间没有明显的趋势性增加或减小,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4090亿m3;年总输沙量在1960年前变化不大,1960年后逐渐减小,从20世纪50年代的26.43亿t减小至2001~2008年间的5.95亿t;平均含沙量则从50年代的1.74kg/m3减至2001~2008年间的0.46kg/m3。中国南方主要河流和主要内陆河流的代表站径流量没有明显的增加或减少趋势,北方河流代表站径流量除淮河、松花江外,具有明显的减少趋势;中国各主要河流代表站年输沙量除塔里木河外,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北方河流的减小幅度较大。影响中国主要河流水沙变化的主要因素分为自然和人类活动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流域降雨量变化和流域下垫面条件;人类活动因素包括水土保持措施、水库工程、流域调水调沙及引水引沙、河道采砂等。  相似文献   

15.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黄河流域水资源量持续衰减。以往水资源归因分析的研究主要针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实测径流量衰减的贡献,对天然径流量衰减的原因关注不够,不利于支撑黄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科学管理。基于黄河二元水循环模型评价不同时期黄河流域天然河川径流量,并采用多因素归因分析方法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对天然河川径流量衰减的贡献。结果表明,2016年水平年情景相比于1956—1979年水平年情景,花园口断面多年平均天然河川径流量减少114.6亿m3,其中气候变化、下垫面变化和社会经济取用水影响的贡献率分别为24.4%、25.0%和50.6%。从分区来看,兰州以上气候变化是主导因素,兰州以下人类活动是主导因素。为遏制天然河川径流量衰减的趋势,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应加强深度节水、刚性控水、适度增水、强化管水和立法护水。  相似文献   

16.
The Yellow River is the second largest river in China. Its runoff experienced rapid changes in the past decades. The trend and driving forces of change of the river’s runoff has been a hot topic in some academic fields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due to its importance in solv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water resources, reasonabl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Wuding River is one of the large tributaries in the Middle Yellow River an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have been implemented in the tributary much earlier. It can be a good example for investigating the trend and causes of changes of runoff of the Yellow River. In this paper, the variation trend and abrupt change are determined in the time series of annual runoff of the Wuding River recorded at a hydrological station near its outlet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56 to 2009 using several time series analysis methods. Secondly, the influences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are estimated through calculating the amount of runoff reduction due to climate change in different periods.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nual runoff was continually decreasing, the drought trend was aggravating, and abrupt change in runoff series appeared in 1971 and 1997 as a result of large scal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measure after 1971 and ecosystem restoration program since 1997. It is also found that human activities were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 for runoff reduction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72 to 2009. The contributions from climate change increased from about 23 to 30 %, and those from human activities decreased from 77 to 70 % from the period of 1972–1996 to the period of 1997–2009. Finally, a formula is built to reveal the relation of runoff with both climate factors and each main kind of human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17.
刘吉峰  王春青  赵娜  赵乐 《冰川冻土》2014,36(2):424-429
利用最新冰凌观测数据,分析了1960年以来黄河内蒙古段头道拐断面冰期流量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头道拐断面小流量持续时间的年际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60-1967年、1968-1985年和1986-2010年小流量平均持续天数分别为68 d、17 d和37 d.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影响小流量过程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通过影响冰盖厚度和冰花堆积来影响封冻河段流量过程;河道冲淤演变则是冰期流量过程和槽蓄水增量长期变化的重要原因;刘家峡水库调度直接影响着内蒙古河段的流量过程. 最近10 a来,凌汛期气温变化剧烈,上游来水有所减少,河道淤积更加严重,河道工程增多是黄河头道拐断面小流量持续天数延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以黄河利津站54年(1950~2003年)的月径流序列为基础资料,以1970年为分界点,对比分析黄河下游1950~1969年和1970~2003年的各月径流序列和年径流序列的变化特征;  并把 1950~1969年和 1970~2003年的各月径流序列的特征值和主周期作为自组织映射网络(SOM)的输入向量,分别建立小波分析-自组织映射网络(WA-SOM)耦合模型,根据其输出结果对比分析1970年前后黄河下游各月径流序列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 1970年以后,黄河下游各月径流量明显减少,各月径流序列(除1月和12月)的CV和CS显著增大,整体来看,主周期变得更加复杂;  并且在1970年之后,3月、4月、5月和6月的径流序列变得相似,汛期8月、9月和10月的径流序列特征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