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4 毫秒
1.
地下水砷污染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阐述了含砷黄铁矿等含砷矿物以及岩石矿物附着砷等天然来源,同时从气候、环境地质以及水化学环境等方面分析了砷在地下水中的迁移和富集规律。研究表明:干旱、半干旱地区、封闭的地形地貌、断裂凹陷等外部环境有利于高砷地下水的形成,同时含水介质性质、地下水径流条件以及地下水中pH值、Eh值、不同的无机和有机组分对砷在地下水中迁移富集起着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从砷的“来源—影响因素—影响过程—高砷形成”角度提出了地下水砷污染的成因模式,对砷中毒病区的环境问题调查与地下水砷污染的防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人工回灌过程中所发生的水岩作用是影响含水层地下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次采用室内实验技术对人工回灌过程中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和各主要离子的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工回灌过程中地下水中的Na+不仅受混合作用的影响,还伴随有相应的阳离子交换反应和含Na矿物的溶解反应等,而且回灌过程对原始地下水中的Na+、Cl-有稀释作用;K+主要受到钾长石矿物溶解的影响;人工回灌过程中存在石膏、方解石等矿物组分溶解,并且介质中的含锰矿物和含铁矿物发生了溶解反应。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作为全世界近1/3城市人口的饮用水源,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起着战略性作用。针对水资源需求量最大、地下水污染负荷最重、地下工程开发强度最大的城市地区,梳理了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地区面临的地下水文循环过程变异、地下水污染、地下水"热岛效应"等生态水文问题,系统分析了城市地下水发生水量、水质、水热变化的机理,并揭示了地下水量、水质、水热问题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城市化引起的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是导致地下水文循环过程变异的主要原因;城镇化建设和生活生产废物的污染负荷加剧了地下水质的恶化;城市化引起的垂直热通量的增加促进了地下水升温。通过总结城镇化地区地下水面临的生态水文问题及成因,提出应加快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攻关、完善地下水污染区域调控策略、建立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与体系、优化地下水资源配置,为保障城市水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并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冯波  唐莲 《水文》2020,40(4)
研究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可为地下水资源评价及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采用Piper三线图、主要离子空间分布图、Pearson相关性分析、Gibbs图、主要离子比例图和氯碱指数图的方法对平罗县平原区潜水水化学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潜水整体上呈微咸水、极硬水;(2)研究区内潜水阳离子主要为钠离子,阴离子主要为重碳酸根,水化学类型为HCO3-Na型水;(3)蒸发岩和硅酸盐矿物是研究区潜水的主要离子来源;(4)研究区的地下水化学成分成因主要受蒸发浓缩、岩石风化、溶滤、阳离子交换作用影响和人类活动影响。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河套盆地地表水-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华明  倪萍  贾永锋  张波  张扬 《现代地质》2015,29(2):229-237
地表水-地下水的相互作用不仅影响地下水化学演化,而且控制地下水化学组分的空间分布,是地下水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内蒙古河套盆地采集地下水样品58组,雨水和地表水样品32组,分析了主要离子、微量组分和氢氧稳定同位素等18个指标。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水除了受蒸发浓缩作用影响外,还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水中钙离子、硫酸根、硝酸根等组分明显升高。浅层地下水具有与地表水类似的主要组分和同位素特征,表明浅层地下水可能受到地表水的影响。地表水补给进入含水层的过程中,可能发生了硅酸盐矿物的非全等溶解、盐岩全等溶解、重晶石沉淀、硝酸根、铁氧化物矿物和硫酸根还原等作用。其中,铁氧化物矿物的还原是地下水砷含量高的主要原因。此外,砷浓度还受硫酸根还原的影响。因此,地下水-地表水的综合研究有助于揭示地下水的成因及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相似文献   

6.
焦珣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2):16-20,33
在对某石油污染场地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污染源污染方式调查基础上,根据地下水样测试结果,分析了地下水石油烃污染分布特征、污染晕中指示生物降解作用的电子受体、代谢产物以及重要地球化学参数的变化规律,通过计算矿物饱和指数和采用含水层介质X射线矿物衍射方法研究了污染晕中矿物沉淀反应,计算了含水层的氧化容量。结果表明:由于SO42-背景浓度值较高,硫酸盐还原是污染场地地下水石油烃生物降解的优势反应;菱铁矿、黄铁矿和FeS的沉淀反应是HS-、Fe2+浓度异常的原因;SO42-的氧化容量在含水层中的氧化容量(OXC)所占比例最大,可进一步推断硫酸盐还原反应是引起污染场地地下水石油烃生物降解的优势反应。  相似文献   

7.
水资源短缺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作为重要供水水源的地下水遭受硝酸盐等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识别地下水硝酸盐来源及其迁移转化过程对于污染防治至关重要。溶解性有机质(DOM)及其组分特征对于硝酸盐的迁移转化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探究DOM组成特征与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相关性显得尤为必要。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湖泊集中区作为研究区,运用紫外-可见光光谱技术和荧光光谱技术手段,表征了硝酸盐污染地下水中DOM的组成特性,分析了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深度400 m以上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硝酸盐污染,其主要是由于农牧业活动和生活污水等产生硝酸盐污染,同时质地疏松的沙质土包气带有利于地表污染渗入地下水中。此外,地下水中DOM主要来源于地表,使得反硝化作用较弱,不利于地下水中NO~-_3的自然衰减。  相似文献   

8.
济南岩溶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研究济南岩溶排泄区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先用Cl-和NO3-浓度作为示踪剂分析补给区的大气降水输入,鉴别出西郊和平安店排泄区地下水没有被明显污染,市区和东郊排泄区地下水受到明显污染,污染主要来自当地浅层地下水或近地面土层。之后,利用西郊排泄区的测试数据进行了横向径流带的水-岩作用定量分析,与示踪剂研究结果一致,市区和东郊排泄区地下水被明显污染,同时提出地下水在径流过程中发生脱白云石化过程的趋势线。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地下水污染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淑靖 《地下水》2015,(1):154-156
我国地下水污染正面临着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城市到农村不断扩展和污染程度日益严重的趋势,地下水污染防治迫在眉睫。根据地下水污染的成因,地下水污染源可以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自然污染源。在我国目前的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存在着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责任不明确、地下水资源定价不合理、监测网络建设滞后和缺乏有效的防治技术等政策与管理问题,使得目前的地下水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提出完善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将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防治纳入统一规划和管理、合理确定地下水资源价格、加强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和污染防治技术攻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敦煌盆地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敦煌盆地38个地下水样品的采集和测试,运用描述性统计法和因子分析法对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美国农业部(USDA)评价方法和Wilcox图解法对地下水质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敦煌盆地浅层地下水中主要阳离子为Ca~(2+)、Na~+、Mg~(2+),主要阴离子从补给区→径流区→排泄区由HCO_3~-→SO_4~(2-)→Cl~-转换;深层地下水中阳离子以Na~+、Mg~(2+)为主,阴离子主要为Cl~-、SO_4~(2-)、HCO_3~-,且三者含量较为接近;影响盆地内地下水化学特征的主要因素为蒸发浓缩作用和矿物的溶解作用;水质评价结果显示,可作为农作物灌溉用水的水样约占总水样的26.3%,分布在党河洪积扇扇顶补给区、扇中与扇缘径流区和盆地东南部细土平原径流区。  相似文献   

11.
山东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有机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东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普遍受到有机物污染并形成多个有机污染区,检出的有机污染物达29种之多,个别地区有机物含量超过地下水饮用限量标准,致使地下水质量恶化。该文以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及地下水污染物组分测试为手段,对山东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种类及污染程度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评价地下水安全性,保护宝贵的地下水资源。  相似文献   

12.
纳米零价铁地下水修复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纳米零价铁(NZVI)是粒径在1~100nm之间的铁颗粒,它的比表面积和反应活性远远大于普通铁屑和铁粉,可以直接注入到含水层的重污染区,形成一个高效的原位反应带,灵活、高效、低成本地治理地下水污染。NZVI不仅可以降解各种卤代烃,还可以降解部分不含卤族元素的有机污染物,吸附或降解地下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和多种无机阴离子。NZVI地下水修复技术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工程应用并正在迅速推广,原位场地因素对NZVI地下水修复效果的影响是今后该领域重要发展方向。NZVI在含水层中的有效分散和运移是今后NZVI用于地下水修复的主要突破点。  相似文献   

13.
某油田地下水污染特征及其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某油田石油类污染物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入地下水的途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除石油类外,CODMn、Cl-、NO3-N和TDS具异常变化,这些异常变化已成为石油类污染的参考指标。含水层污染程度主要以严重污染和中度污染为主,下段含水层中的石油类污染物的浓度明显高于上段含水层。地下水遭受污染的途径类型分为地表渗透型和优势通道渗漏型,但地表渗透型污染对研究区地下水的威胁性相对来说较小。由构造活动、地下水开采引发的地裂缝形成的优势通道渗漏型污染是地下水污染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In an attempt to delineate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precincts and to evaluate the extent and degree of toxic levels, besides their possible sources, 38 water samples from Ankaleshwar Industrial Estate, south Gujarat, India were analyzed. By clutching geochemical analyses and GIS-based colour composites areas depicting anomalously high concentration of heavy metals (Mo, Zn, Pb, Ni, Co, Cd, etc.) in the groundwater were revealed. The multicomponent overlays in grey-scale facilitated in identifying situates of heavy metal ‘hot spots’, and lateral protuberances of the contamination plume around defile stretch of the main stream Amla Khadi flowing through the area. The multiple pollution plumes emerging from other parts of the area further coincide with effluent laden streams and small channels indicating industrial establishments as major sources of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Influent nature of the streams, accelerated infiltration process, high mass influx and shallow groundwater table are the factors conducive for easy access of heavy metals to the phreatic aquifers affecting over 20 km2 area. On the basis of P/U ratios (concentration of metals in polluted water to unpolluted water), geogenic and anthropogenic sources have been identified. Very high levels of technogenic elements present in the ground water raise concerns about possible migration into food crops, as the area is an important horticultural locale and is highly cultivated.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淄河下游的人畜供水一直依赖地下水,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内淄河下游河道长期接纳上游污水,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浅层地下水已不适于人畜饮用。污染区沿淄河呈条带状展布,污染区边界距淄河约1.0~1.5 km,其中距淄河500 m以内的区域污染最为严重。中深层地下水水质良好,仅个别井点因井管损坏造成点状串层污染,可做为人畜用水水源。基本可满足2010年前区内人畜供水要求。人畜供水开采中深层地下水时,应根据地下水污染特征和中深层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分区分层开采,实现地下水合理开发,防止中深层地下水串层污染,保护宝贵的地下水资源。  相似文献   

16.
Hydrogeochemical processes that would occur in polluted groundwater and aquifer system, may reduce the sensitivity of Sr isotope being the indicator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flowback fluids(HFFF) in groundwater. In this paper, the Dameigou shale gas field in the northern Qaidam Basin was taken as the study area, where the hydrogeochemical processes affecting Sr isotope was analysed. Then, the model for Sr isotope in HFFF-polluted groundwater was constructed to assess the sensitivity of Sr isotope as HFFF indicato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solution can release little Sr to polluted groundwater and cannot affect the εSr(the deviation of the 87 Sr/86 Sr ratio) of polluted groundwater. In the meantime, cation exchange can considerably affect Sr composition in the polluted groundwater. The Sr with low εSr is constantly released to groundwater from the solid phase of aquifer media by cation exchange with pollution of Quaternary groundwater by the HFFF and it accounts for 4.6% and 11.0% of Sr in polluted groundwater when the HFFF flux reaches 10% and 30% of the polluted groundwater, respectively. However, the Sr from cation exchange has limited impact on Sr isotope in polluted groundwater. Addition of Sr from cation exchange would only cause a 0.2% and 1.2% decrease in εSr of the polluted groundwater when the HFFF flux reaches 10% and 30% of the polluted groundwater,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hydrogeochemical processes have little effect on the sensitivity of Sr isotope being the HFFF indicator in groundwater of the study area. For the scenario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by HFFF, when the HFFF accounts for 5%(in volume percentage) of the polluted groundwater, the HFFF can result in detectable shifts of εSr(ΔεSr=0.86) in natural groundwater. Therefore, after consideration of hydrogeochemical processes occurred in aquifer with input of the HFFF, Sr isotope is still a sensitive indicator of the Quaternary groundwater pollution by the HFFF produced in the Dameigou shale of Qaidam Basin.  相似文献   

17.
浅谈地下水硝酸盐污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浮海梅  金云霄 《地下水》2009,31(3):85-87,119
地下水不仅是水文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人类的一种重要淡水资源,尤其是对于郊区和农村地区的用水.现在,地表水水源普遍受到污染,人类对地下水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目前我国的地下水资源污染严重.全国多数城市的地下水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点源和面源污染,多种元素超标,"三氮"污染最为严重[1].通过对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现状、危害和来源的分析,提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8.
通过历时13年的长春市地下水水质的监测工作,对长春市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污染趋势作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春市潜水污染重,化学组合中Cl~-、SO_4~(2-)、NO_3~-、COD、总硬度、矿化度在很多地方出现高含量,且上升趋势明显;承压水在市中心集中开采地污染,其它地区尚未污染或污染较轻。并提出五点防止地下水污染的对策性意见。  相似文献   

19.
吕晓立  刘景涛  周冰  朱亮 《中国地质》2020,47(6):1765-1775
以新疆塔城盆地80组地下水样品水化学组分测试结果为依据,结合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调查资料,研究塔城盆地地下水中铁、锰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铁、锰浓度总体较低,局部超标,其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对比2017年发布的地下水质量标准,地下水中铁、锰超标率依次为25%和5%,深层承压水铁、锰含量均未超标。地下水中铁锰离子浓度受原生地质环境所控,同时叠加人类活动影响,城镇周边人口密集区尤其是排污沟渠附近地下水中耗氧量、溶解性总固体、铁、锰含量明显升高。地下水中铁锰超标连片区域呈条带状或斑块状分布于塔城盆地北部山区、中部冲积平原区以及南部低山丘陵区的铜钼成矿带,受人类活动影响,在塔城市、额敏县及其周边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重污染区分布有地下水铁、锰重污染点,污染物特别是有机污染物排放所引起的还原环境促使地层中难溶的铁锰矿物的溶解释放。地层中,尤其是矿床及周边地层中高含量的铁锰是地下水中铁锰的重要来源,沉积层中富含丰富的有机质同时叠加人类活动输入所形成的还原条件是研究区地下水中铁、锰迁移和富集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20.
Taking a golf course as the object of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monitors the groundwater distribution of the course, uses the assessment method of groundwater quality and pollution status to evaluate the groundwater foundation of the course. The results show that shallow groundwater and deep groundwater are polluted to different degrees, and the pollution of shallow groundwater is very serious. In terms of distribution space, the monitoring well in the downstream direction of golf course is the most seriously pollu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