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准噶尔盆地北东向构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郑孟林  金之钧 《地球科学》2004,29(4):467-472
准噶尔盆地深、浅层构造存在差异, 通过地震、地质资料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发育在中、晚二叠世、三叠纪的北东向构造特征, 认为中、晚二叠世、三叠纪地层沉积受北东和北西向正断裂控制, 由北东向正断裂控制的沉积中心构成了雁列组合特征.地质力学和大地构造背景分析认为, 盆地形成期的北东向构造与边缘断裂的左旋走滑作用有关.北东向的逆冲断裂形成于或主要活动于三叠纪末的盆地挤压反转作用.成盆拉张和反转挤压作用都使得北东向构造成为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上叠盆地的披盖沉积对北东向油气聚集带的保存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部及邻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太平洋板块运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新生代以来,我国东部及邻区濒临太平洋区域广泛发育着一个规模宏伟、活动强烈的北东—北北东向构造体系。对此构造体系的性质及其动力来源有着几种不同的看法。本文根据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了本区构造形变和构造应力场特征,认为,北东—北北东向构造的不同性质是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我国东部构造形变和构造应力场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演化阶段,各阶段的构造动力与太平洋内各时期板块运动的方向和边界条件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唐山地震区域构造背景和发震模式的讨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6年7月28日3点42分在我国河北省唐山地区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地震的发生,是有它的区域构造背景和震区的构造条件的。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对认识地震的形成、孕育和发生是十分有意义的。唐山地震震中与深大断裂没有表现直接的联系,而是分布在不引入注目的北东向断裂上。其控制因素我们认为是包围震区的边界断裂起了重要作用。边界断裂的存在使被围限的北东向断裂得到了暂时的平衡,形成相对“闭锁”区段。当区域应力场急剧变化时,“闭锁”就被突破,产生大地震。  相似文献   

4.
安欧 《地质科学》1982,(1):57-63
用X射线鉴定地质构造和古构造应力场,是从微观上研究地壳构造运动的新途径,能解决一些宏观方法所难以解决的问题,并补充后者之不足。 迁西地区,有两翼东西延伸的山字型,成条带式分布的南北向,东西向,北东向,北北东向,北西向和北北西向构造,从它们的走向上看,对研究构造运动有一定代表性。  相似文献   

5.
矿床位于新华夏太行隆起带与秦岭纬向构造带北亚带交接部位。其成生受新华夏系与纬向构造的复合部位控制。这一特定的构造背景也是该类型矿床在区域上成群出现的前提。一、矿床产出的区域地质背景区内为一奠基在太古代结晶基底之上的中、上元古界~寒武系沉积区。出露的地层有太华群、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和寒武系。此后该区上升为陆。区内构造活动频繁,东西向和北北东—北东向构造形迹广泛分布。东西向构造以断裂  相似文献   

6.
吴继远 《地质科学》1980,15(2):125-133
灵山断褶带地处桂东南灵山、钦州和东兴等县,东北和西南两侧分别受六万大山和十万大山所夹峙,北端截于浦北县寨圩北西向断裂,南段延出国境以外,在我国长约240公里,宽约30公里。断褶带北东-南西向,主要由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以及酸性岩浆岩构成,断裂与褶皱发育,具明显的多期性和继承性。  相似文献   

7.
辽东半岛东南岸全新世海进的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辽东半岛呈北东向低山丘陵地形,西临渤海,东濒黄海,半岛的东西两侧为窄长的第四纪沿海平原。为了搞清半岛东部沿海平原的第四纪海侵问题,近年来我们在东沟、庄河等地打了七个钻孔,分层取样,进行微体古生物的研究,首次发现了有孔虫及海生硅藻化石。  相似文献   

8.
陕西凤太晚古生代拉分盆地动力学与金-多金属成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维萱  黄转盈 《沉积学报》2012,30(3):405-421
采用沉积盆地构造-古地理位置恢复重建和构造-岩相学等新方法研究认为,凤太晚古生代沉积盆地属于受板块斜向俯冲碰撞动力学控制下的拉分盆地。在中泥盆世初期,凤太沉积盆地被周缘垂向基底隆起分隔,其成盆构造动力学主要受四组同生断层,晚古生代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不断发生迁移。中泥盆世中期在盆地北部形成了北西向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晚泥盆世末期沉积盆地萎缩,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收缩于沉积盆地中心。石炭纪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从盆地中心迁移到盆地四周边缘的同生断裂带附近,在沉积盆地北侧边缘商丹带南侧,形成了石炭纪-早三叠世与俯冲消减带有关的楔状沉积充填体。在凤太拉分盆地中形成的近东西向、北北东向、近南北向和北西向网状同生断裂带系统共同控制了凤太泥盆纪拉分盆地形成与演化过程。其中,商丹带(西段)、礼县-凤县-凤镇-山阳同生断裂带(中段)和酒奠梁-镇安-板岩镇同生断裂带(西段)三个主控同生断裂带不但在泥盆纪期间对于凤太泥盆纪拉分盆地形成具有显著控制作用,而且石炭纪-早三叠世拉分盆地演化过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石炭纪-早三叠世同生断裂带发生构造反转并控制了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采用沉积盆地动力学和构造-岩相学等新方法研究认为,在凤太晚古生代拉分盆地具有分级特征,西部凤县二级盆地为金-多金属成矿集中区,东部太白二级盆地为金矿成矿集中区。在八方山-银母寺三级拉分盆地中,八方山和银母寺等多金属矿床与八卦庙超大型金矿床具有矿田尺度上成矿分带,主要由于三级盆地、同生断裂、热水沉积岩相和构造热流体叠加岩相控制了矿田和矿床尺度上金与多金属成矿分带。凤太拉分盆地北部和东部金矿矿源层和初步富集成矿形成主要与泥盆纪钠长岩相和钠质热水沉积岩相有关,并受钠长碳酸质角砾岩-铁白云石钠长石角砾岩等石炭纪构造-热流体岩相叠加;凤太拉分盆地南部温江寺三叠系浊积岩系中热水硅质岩相和层状英安质凝灰岩是卡林型金矿重要赋矿层位;凤太拉分盆地中部热水沉积-改造型铅锌矿主要与硅质岩相和菱铁矿铁白云岩相等热水沉积相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华北型寒武纪—早奥陶世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放 《河南地质》1998,16(3):183-190
河南省华北型寒武纪-早奥陶世地层可分为7个组,21个生物带,10个阶。各组均为向北东,北西向的穿时体,向北东向穿时较高,反映向北东向的海侵较慢,自晚寒武世起,南西方向开始抬升,海水向北方向运移,向北东方向抬升比北西方向慢,结束沉积晚。  相似文献   

10.
荆襄地区陡山沱组磷块岩的类型、成因和沉积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东旭 《地质科学》1983,(4):392-401
本文根据野外调查和室内初步研究成果并结合有关地质资料,分析、讨论了荆襄陡山沱组含磷岩系的磷块岩类型、成因和沉积环境。通过分析可知,组成磷块岩的磷灰石有不同的形成方式;磷块岩沉积在海退旋回中粘土和硅质沉积向碳酸盐沉积的转变阶段;磷块岩矿床形成在陆缘海内与深水有联系的浅水地带。 矿区含磷岩系特征综合于图1。  相似文献   

11.
塔中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下沥青砂岩段是塔里木盆地古生界碎屑岩层系油气主要富集层段之一。以钻井岩心观察描述为基础,结合测井、地震和分析测试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塔中地区志留系下沥青砂岩段发育海侵背景下的滨岸-潮坪-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的观点。其中滨岸相沉积中主要发育上临滨和下临滨沉积微相,岩性以细砂岩、粉砂岩、含砾不等粒砂岩为主;潮坪沉积相中障壁砂坝、潮砂滩、潮汐水道、砂坪沉积微相发育,潮道沉积的岩性以砂岩、粗砂岩和含砾砂岩为主,发育楔形、板状和羽状交错层理,底部见侵蚀冲刷面和较多黄铁矿团块;辫状河三角洲中发育辫状河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前缘席状砂等沉积微相。海侵时期,下沥青砂岩段存在4期超覆砂体,从盆地中部向南部的塔中低隆逐期超覆,沉积微相在平面上也由此存在着复合超覆规律的演变,整体表现为滨岸相至潮坪相、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沉积的演变。4期超覆沉积微相的平面分布在控制因素、展布范围和海侵方向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相似性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12.
黄乃和  潘永信 《沉积学报》1992,10(4):111-118
古河口湾沉积环境的恢复主要根据下列证据进行:1.淡化水证据:小个体薄壳生物组合和沉积物中低的硼含量;2.古地理位置处于古河流入海部位;3.潮汐能量大于河流能量,潮汐作用控制了主要沉积过程;4.沉积层序与现代河口湾层序可以类比。虽然河口湾生命短暂,沉积物常被改造,但一个时期的古代河口湾沉积物仍是可以被识别的。  相似文献   

13.
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吉县地区二叠系山西组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岩心、薄片及测井资料,开展山32亚段岩相类型、岩相组合和沉积相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山32亚段包括粉砂质泥岩/页岩相、纹层状层理含粉砂泥岩/页岩相、透镜状层理粉砂质泥岩/页岩相、钙质页岩相、煤层、碳质页岩相、黑色页岩相、波状层理泥质粉砂岩相、交错层理中—细砂...  相似文献   

14.
陈志明 《地质科学》1981,(4):337-342
冀西北铁岩的结构和构造类似于碳酸盐岩,因此,借鉴于现代碳酸盐相模式与沉积环境,有可能恢复古代铁岩的沉积环境。本文对铁岩分类及其沉积环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博格达山前凹陷上二叠统乌拉泊组沉积相及沉积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少波 《沉积学报》2001,19(3):333-339
有关准噶尔盆地南缘上二叠统乌拉泊组的沉积环境, 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作者根据沉积物中的地球化学标志、碎屑岩的粒度分布特征及泥岩中的粘土矿物组合, 对博格达山前凹陷上二叠统乌拉泊组的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 认为乌拉泊组为一套海退背景下的沉积产物, 底部属海相沉积, 中、上部为陆相沉积。通过对野外剖面的岩性组合、沉积物的结构、原生沉积构造及沉积韵律等特征的研究, 在乌拉泊组中, 从底到顶识别出四种沉积相类型, 分别为潮坪相、滨岸水下扇相、辫状河流相和冲积扇相, 本区沉积相的演化主要受控于博格达陆间裂谷带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川南马边地区下寒武统麦地坪组是昆阳式磷矿的重要赋矿层位,磷矿的分布受沉积古环境控制。以马边黄家坪地区麦地坪组含磷地层野外剖面实测及钻孔岩芯观察为基础,对麦地坪组沉积相特征、磷块岩特征、磷矿成因模式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表明:黄家坪地区麦地坪组发育碳酸盐岩潮坪相沉积,可识别出潮上坪、潮间坪和潮下坪3个亚相共计6种微相类型:潮上坪包括潮上滩和潮上云坪微相;潮间坪包括潮汐水道、潮间滩、潮间灰坪;潮下坪则仅发育低能潮下坪,垂向上表现出海退-海侵的沉积演化序列。据此建立了麦地坪组海湾潮坪相沉积模式。磷块岩的富集严格受沉积相带控制,潮间坪内高能水动力的潮间滩和潮汐水道是最有利于磷块岩形成的微相环境,砂砾屑磷块岩是马边地区发育较为广泛的磷块岩类型。磷矿床的成矿模式为上升洋流将富磷海水带入到海湾潮坪环境内,受生物-化学作用使磷以胶体-化学的形式发生凝聚富集,形成半固结—弱固结的磷酸盐沉积物,后遭受水流的冲刷、破碎、搬运、簸选再次发生沉淀,经压实、固结即形成高品位的磷块岩。  相似文献   

17.
豫西太原组、山西组中潮道沉积的类型和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豫西太原组中的潮道为陆表海滨岸潮道类型,其特点为:向上变细的层序,冲刷切割下伏的灰岩层,具大型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和双向交错层理,潮道曲流砂坝发育。山西组下段的潮道为障壁后潮道,位于障壁砂坝后的潮坪区;潮道砂岩泥质杂基较高,正粒序,砂体自海向陆分叉尖灭;潮坪、潮道等亚环境组合影响了其上发育的煤层的厚度变化。山西组上段的潮道为下三角洲平原潮道类型,多位于分流河口,砂岩为正粒序,双(单)粘土层和潮汐周期层序发育。  相似文献   

18.
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上古生界沉积环境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SDP-2井是大陆架科学钻探计划(CSDP)在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实施的第一口连续取芯井,完井深度2 843.18 m,平均取芯率高达97.7%。综合利用该井岩芯、测井、岩石薄片及古生物化石资料,准确识别出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上古生界的岩石类型、沉积构造、岩性组合序列等特征,进而探讨研究区沉积环境及其垂向演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CSDP-2井所钻遇的二叠系、石炭系、泥盆系地层既包含碎屑岩也包含碳酸盐岩,发育了三角洲相、滨岸相、潮坪相、碳酸盐岩台地相、浅海陆棚相等多种沉积相类型;南黄海盆地晚古生代先后经历了两个完整的海侵-海退旋回,自下而上发育碎屑岩浅海-潮坪沉积体系、碳酸盐岩潮坪-潟湖-颗粒滩沉积体系和碎屑岩三角洲沉积体系,反映了研究区由海相向海陆过渡相逐渐演化的沉积充填过程。  相似文献   

19.
The type section of the late Ediacaran (ca 565 Ma) Bonney Sandstone in South Australia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interpret a succession of Precambrian clastic sediments using physical sedimentary structures, lithologies and stacking patterns. Facies models, sequence stratigraphic analysis, and process-based architectural classification of depositional elements were used to interpret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for a series of disconformity-bounded intervals. This study is the first detailed published work on the Bonney Sandstone, and provides additional context for other Wilpena Group sediments, including the overlying Rawnsley Quartzite and its early metazoan fossils. Results show that the ~300 m-thick section studied here shows a progressive change from shallow marine to fluvially dominated sediments, having been deposited in storm-dominated shelf and lower shoreface environments, lower in the section, and consisting primarily of stacked channel sands, in a proximal deltaic environment near the top. Based on the degree of influence of wave, tidal or fluvial depositional processes, shallow marine sediment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beach, mouth bar, delta lobe and channel depositional elements, which can be used to assist in predicting sandbody geometries when only limited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Sediments are contained within a hierarchical series of regressive, coarsening-upward sequences, which are in turn part of a larger basin-scale sequence that likely reflects normal regression and filling of accommodation throughout a highstand systems tract. Paleogeographic reconstructions suggest the area was part of a fluvially dominated clastic shoreline;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reconstructions that indicate the area was on the western edge of the basin adjacent to the landward Gawler Craton. This research fills in a knowledge gap in the depositional history of a prominent unit in the Adelaide Rift Complex and is a case study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ancient deposits that are limited in extent or lacking diagnostic features.  相似文献   

20.
西藏措勤盆地下白垩统多巴组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王冠民 《沉积学报》2000,18(3):349-354
西藏措勤前陆盆地下白垩统多巴组是一套分布面积广大,比较特征的碳酸盐、陆源碎屑混合沉积的地层,本文通过对几条较完整的主干剖面的详细沉积相分析,揭示了多巴组的主要沉积环境包括潮坪、低能潮下带、近岸碳酸盐台地缓坡、台缘介壳滩及碳酸盐台地等几种主要类型,建立了多巴组的沉积相模式,并指出多巴组的沉积演化主要受控于盆地构造运动和全球海平面变化,这将有助于该地区的构造沉积演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