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在南祁连地槽带内的锡铁山层状铅锌矿床,是我国西部已知的重要铅、锌矿床之一。依据研究其容矿岩石主要为一套多旋回的火山沉积岩系,岩系底部为具双峰型的钙碱质火山组合,顶部为基性(枕状)熔岩和辉长—闪长岩组成的火山—侵入岩组合。硫化物(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层主要赋含在两种火山组合之间的大理岩、碳质板岩、绿泥板岩及薄层凝灰岩组成的层位内。在碳质板岩和绿泥板岩内亦见有凝灰物质。从硫化物层向上改变为浊流相硬砂岩沉积,矿化作用则相应改变为重晶石和含铁(锰)硅质岩(燧石),形成自下而上的硫化物→重晶石→含铁(锰)硅质岩的垂向金属分带。矿床中的黄铁矿保留有环带状及草莓状黄铁矿等原生组构,铅锌矿石部分显示受后期活化的伟晶硫化物集合体。依矿床地质和稳定同位素资料具有多期(原始沉积和后期活化改造)成矿作用。与世界上如欧洲的麦根矿床、腊梅尔斯伯格矿床,加拿大的苏列文矿床,澳大利亚的麦克阿瑟河矿床,以及我国秦岭南坡泥盆纪成矿期的一些矿床比较,如从腐泥相到浊流相的沉积环境,硫化物层的高碳质含量,所含火山物质和垂向(侧向)金属分带都有许多类似之处,但缺乏层状硫化物下盘的蚀变带和(网)脉状矿化以及礁相层等又可分别与之相区别。  相似文献   

2.
经研究确认,内蒙古查干哈达庙铜矿床属于块状硫化物型富铜矿床。该矿床类型的首次确认,为华北陆块北缘寻找古生代块状硫化物型富铜矿床提供了例证。查干哈达庙铜矿床位于华北陆块北缘,赋矿地层(即含矿岩系)为石炭系上统本巴图组流纹质凝灰岩、凝灰质板岩,其上为条带状结晶灰岩、生物碎屑结晶灰岩。含矿岩系中存在硅质岩、含铁硅质岩、碧玉岩及萤石重晶石矿层。硫化物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于流纹质凝灰岩、凝灰质板岩岩层中,产状与岩层产状一致。矿床含矿岩系具有"火山碎屑岩、硫化物矿体、碧玉岩"的"三位一体"特征。矿石具有条带状、层纹状构造。矿石中主成矿元素为Cu,伴生有益元素为Au,S,Pb,Zn,铜矿石品位较高,属富铜矿。矿床地质特征表明其属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床。该类型矿床的找矿标志是,在海相酸性火山岩及碳酸盐岩之间,地表存在与硅质岩共存的黄钾铁矾、铁帽型硫化物氧化带;具有以铜为主的铜、锌组合的化探异常;具有低阻高极化的物探异常。  相似文献   

3.
铜陵矿集区块状硫化物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蚀变-流体填图揭示,铜陵地区石炭系黄龙组喷流沉积含矿岩系中普遍存在块状硫化物矿床,上部为层状块状硫化物矿层,下部为浸染状、细脉-网脉状硫化物矿体,具有典型的双层结构。自下而上矿石具有垂直分带性:硅质矿石、石膏矿石、黄铁矿矿石、黄铁矿-重晶石矿石和菱铁矿.铁质燧石矿石。矿石发育胶状和莓球结构,微细层纹状-马尾丝构造。矿石成分以黄铁矿和菱铁矿为主。矿床发育一套独特的热液气爆角砾岩不规则网脉和相互连通的虫管状.树枝状-姜块状黄铁矿管道系统,矿化形式为弥散式多喷口席状矿化,厚度一般不超过100m。  相似文献   

4.
多彩铜铅锌矿床位于"三江"多金属成矿带北段青海省南部的治多县,是目前该地区新发现的唯一一个与古特提斯火山作用有关的大型矿床。矿体产于晚三叠世巴塘群火山岩地层中,直接赋矿围岩为英安质凝灰岩。矿区内主要发育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重晶石化、白云石化、方解石化等蚀变,矿化类型以块状及浸染状铜铅锌矿化和纹层状及星点状铜矿化为主,其次为细脉状铜铅锌矿化等。蚀变矿化在空间上具有明显分带性,以白云石-重晶石固结壳为界,下盘依次出现硅化-重晶石化-块状及细脉状矿化带、硅化-黄铁矿化-稠密浸染状矿化带、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稀疏浸染状矿化带、硅化-弱绿泥石化带、绿泥石化带。上盘则多为成矿后中低温蚀变组合,如弱硅化-弱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成矿演化上,矿床经历了3期主要成矿作用:火山沉积-气液矿化期、海底喷流热液矿化期及表生期。矿床地质特征、蚀变矿化分带及成矿演化等的综合分析表明,多彩铜铅锌矿床与日本黑矿及同一构造带的"三江"中段川西呷村VMS矿床极为相似,属于火山岩容矿的块状硫化物矿床。  相似文献   

5.
四川呷村V HMS矿床:从野外观察到成矿模型   总被引:22,自引:11,他引:11  
呷村矿床是一个与晚三叠世海相钙碱性酸性火山岩系有关的典型块状硫化物(VHMS)矿床。热水流体系统和贱金属成矿作用发育于义敦岛弧碰撞造山带上的弧间裂谷盆地内,并受其内部的一系列局限盆地及SN向基底断裂-裂缝系统控制。含矿岩系为双峰岩石组合,具火山碎屑岩-矿体-喷气岩“三位一体”特征。硫化物矿床具有“块状矿席+层控网脉状矿带”式三维结构特征。块状矿席发育多旋回的硫化物-硫酸盐韵律型式,揭示热水流体在海底的幕式排泄以及硫化物-硫酸盐在卤水池内的韵律式化学淀积和滑塌堆积过程。层控网脉状矿带产出于流纹质火山岩系,与上覆的块状矿席平行展布,揭示高渗透性碎屑岩层和多条同级别断层或断裂共同约束海底下部热水流体,并诱导其“弥散式”排泄和侧向流动交代。热水流体的传导冷凝过程导致硫化物沉积、热水流体与冷海水的简单混合导致硅质岩或/重晶石淀积,传导冷凝与海水混合的联合作用导致含硫化物重晶石、硅质岩和红碧玉形成。  相似文献   

6.
锡铁山铅锌矿床矿石成分及组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锡铁山铅锌矿床产于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绿岩系中下部大理岩、碳质板岩、绿泥板岩、凝灰质岩石岩性段内。通过对矿体、矿石物质组合和矿石组构的研究,表明矿化经历了沉积和变质作用改造活化的过程。主要矿石矿物的成分和产态均可划分为受变质加变质热液改造(原地)和变质热液改造(迁移)型。胶状黄铁矿的矿物学研究表明其为沉积和早期成岩阶段的产物,其成分可代表原始沉积物,鉴于其成分复杂,可为成矿热液提供一定量的成矿物质。结合国内外同类型矿床的对比,认为该矿床为部分成矿物质来源于火山的火山沉积变质矿床。  相似文献   

7.
VMS矿床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矿床类型,在新疆中亚造山带(即新疆北部)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和东天山的阿舍勒、克兰、麦兹和卡拉塔格矿集区.含矿层位主要有下?中志留统红柳峡组、上志留统?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下亚组和上亚组、下?中泥盆统阿舍勒组和下石炭统小热泉子组海相火山沉积岩系.矿区发育喷流岩,如含铁碧玉岩、重晶石、硅质岩、铁锰质大理岩、黄铁矿层、绿泥石岩.VMS成矿系统中发育多种矿化类型,“双层结构”(层状或透镜状矿体和补给通道相脉状矿体)是其中之一,还有与火山热液有关的脉状矿化、与次火山热液有关的脉状和浸染状矿化.VMS矿床形成于3个成矿期,即早?中志留世(428~438 Ma)、早?中泥盆世(379~413 Ma)和早石炭世(332~359 Ma).硫来自下伏火山岩、海水硫酸盐无机还原作用和硫酸盐细菌还原作用.成矿流体以中低温(300~120 ℃)低盐度(2%~10% NaCleq)为特色,成矿流体为深循环海水混合不同比例的岩浆水.VMS成矿系统中由于受火山机构、岩相、矿化类型、矿化部位、成矿流体来源、物理化学条件等因素影响,造成了成矿元素组合复杂.   相似文献   

8.
阿舍勒块状硫化物矿床是中国阿尔泰成矿带重要的VMS矿床之一,位于阿尔泰西南缘的阿舍勒火山沉积盆地中.矿床受倒转紧闭向斜控制,边部发育喷流沉积岩.矿床上部层状块状铜锌矿体产出于玄武岩与英安质(火山)碎屑岩之间,与下部网脉状通道相矿化(体)构成典型的双层结构.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依据构建的构造控矿模型与矿床结构模型,结...  相似文献   

9.
可可塔勒矿床位于新疆阿尔泰造山带南缘,产于泥盆纪火山-沉积盆地内铅锌矿(可可塔勒)体呈似层状、透镜状,矿石构造以条纹条带状、块状、斑杂状为主,矿物成分相对简单,矿体直接容矿围岩为火山-沉积岩.矿床属火山-沉积岩容矿的块状硫化物矿床.为介于典型的火山岩容矿的块状硫化物型矿床(VHMS)和典型沉积岩容矿的硫化物矿床(SEDEX型)之间的过渡类型(一种新类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其矿化特征与伊比利亚型矿床相类似.  相似文献   

10.
初论云南易门地区凤山铜矿床刺穿构造岩-岩相分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易门式凤山铜矿床为例,应用刺穿构造岩-岩相学填图方法,解剖了控矿刺穿体的识别标志、物质组成、类型、内部结构、构造岩分带等特征。通过控矿刺穿体与非控矿刺穿体的对比研究,建立了控矿刺穿体的构造岩-岩相分带模式:从构造刺穿体→灰白色硅化白云岩→青灰色白云岩,依次出现刺穿体岩相带和构造蚀变岩相带,即火山角砾岩相带→含火山岩、板岩角砾岩相带→强铜矿化灰白色硅化白云质碎裂岩相带→铜矿化碎裂白云岩相带→弱硅化白云岩相带。其中强铜矿化硅化白云质碎裂岩相带、铜矿化硅化碎裂白云岩相带是矿体的主要赋存部位。金属硫化物矿物组合与矿石构造亦呈现水平分带规律:黄铜矿+斑铜矿(少)组合,块状、网脉状构造→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少)组合,稠密浸染状、脉状构造→黄铜矿+黄铁矿+斑铜矿(少)组合,细脉状、稀疏浸染状、星点状构造。  相似文献   

11.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塞内卡矿床属于火山岩块状硫化物矿床,产于中性到长英质钙碱性凝灰岩、熔岩、集块岩组成的岩系和侏罗纪斑状侵入岩中.矿化层具有层状构造:上部为块状硫化物(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下部为含多金属矿化的流纹角砾岩.G.A.安布拉斯特等研究了这个矿床蚀变带热液来源问题.他指出,热液蚀变岩石中K/Rb  相似文献   

12.
板厂铜矿床位于东秦岭造山带内,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二郎坪群细碧岩类及秦岭群大理岩类。矿体地表呈带状分布,倾向上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叠瓦状重复出现。矿体与围岩呈渐变过渡关系,矿层随含矿地层硅质岩展布而展布。对24种微量元素编制的配分图解中可以看出矿化层、矿化硅质岩、无矿化硅质岩、无矿化大理岩中的微量元素配分曲线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发现矿化硅质岩中碳酸岩条带δ18 O结果为18.809‰~21.572‰,和海底喷流沉积δ18 O范围相近。通过研究分析,认为板厂铜多金属硫化物矿床成因为海底喷流沉积金属硫化物矿床。  相似文献   

13.
辽东半岛早元古宙坳拉槽内靠近优地槽一侧,分布着一套复杂碳酸盐岩系,其下部和海底拉斑玄武岩呈沉积接触,或薄互层状共存,与火山凝灰岩互层。底部碳酸盐岩主要为钙型,向上过渡为钙镁型碳酸盐,其中含有数层由海底喷气作用形成的硅质岩,上部的硅质条带状碳酸盐岩中含有条带状、条纹状喷气沉积的硫化物。碳酸盐岩系顶部为厚层质纯镁质碳酸盐岩,局部含巨厚层状菱镁矿。岩系中碳酸盐岩、硅质岩、金属硫化物的稀土特征和铁锰指数具有一致性。铅同位素研究表明它们源于下地壳。有证据显示:碳酸盐岩系是在一定水深条件下由沉积作用形成的。这和碳氧同位素碳研究的结果吻合。种种特征表明这套复杂的碳酸盐岩系具有其独特性,可能暗示着一种特殊的碳酸盐岩形成方式。  相似文献   

14.
广西合山马滩大隆组的沉积序列研究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滩地区的大隆组,以火山碎屑岩和硅质岩沉积为主。镜下研究表明,火山碎屑岩可分为凝灰岩、沉凝灰岩和凝灰质沉积岩3亚类共8种岩石微相;硅质岩可分为生物成因硅质岩和生物火山成因硅质岩两亚类共5种岩石微相。这些岩石微相构成了12种主要的岩石相,而岩石相垂向上组成了6种主要的沉积序列。沉积序列指示该区存在两种类型的浊流沉积,一种是水下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碎屑流向高密度浊流进而向低密度浊流演化的沉积,一种是早期沉积的凝灰质和硅质生物颗粒在滑塌作用下形成的浊流沉积。沉积序列研究并结合马滩地区大隆组沉积时期的古地形,表明当时该区不易发育海底扇沉积,而易接受低密度浊流沉积,形成了连续性好的较薄层沉积。  相似文献   

15.
“镜铁山式”铁铜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探讨了镜铁山桦树沟矿区铁铜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和成岩成矿的演化过程,阐述控制铁铜矿带在水平和垂向分带变化的地质特征。根据线性构造与火山喷发沉积关系,着重探讨“镜铁山式”铁铜矿床的成因机制,并运用δ34S、δ18O、δ13C测试成果,确立含铁铜硅质岩建造,建立上铁下铜结构分带。认为该类型矿床是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喷气沉积成因矿床,具有与块状硫化物矿床共生,组成铁-铜-硫矿床系列双层成矿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6.
广西古潭重晶石矿床中,与矿体密切伴生的硅质岩呈层状产出,具显微隐晶-细晶质结构、球粒结构,并具明显的层纹状构造及条带状构造,结合硅质岩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及硅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的综合研究表明,硅质岩为热水沉积成因.  相似文献   

17.
东秦岭二郎坪群蛇绿岩中的火山成因硫化物矿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东秦岭二郎坪群蛇绿岩中广泛发育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火山演化从早期到中晚期分别形成铁矿层,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和黄铁矿化层,矿床具有层控性及距火山喷发中心带距离不同而控制的分带性规律,还有厚层基性熔岩形成铁矿,酸性火山岩赋存铜-锌型或铅-锌-铜型矿的岩性成矿专属性,矿床中伴有不同规模的金银矿化。  相似文献   

18.
以阴沟矿床为例,通过岩相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指出该类矿床指示矿物(岩石)为重晶石、硅质岩、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指示元素为Cu、Pb、Zn、Ag、Au、As、Sb、Mo、Ba等;并分析这些矿物和元素垂直分带,水平分带规律;确定了找矿标志,为重晶石脉或帽和黄铁矿化带.然后分析了二郎坪群海相火山岩形成海底火山喷流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地质环境和条件,并指出在该区进一步扩大找矿的远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东秦岭二郎坪群蛇绿岩中广泛发育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火山演化从早期到中晚期分别形成铁矿层、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和黄铁矿化层。矿床具有层控性及距火山喷发中心带距离不同而控制的分带性规律,还有厚层基性熔岩形成铁矿、酸性火山岩赋存铜—锌型或铅—锌—铜型矿的岩性成矿专属性。矿床中伴有不同规模的金银矿化。  相似文献   

20.
薛志强 《地质与勘探》2014,50(4):599-616
四川省白玉县呷村银多金属矿床是我国著名的VMS矿床之一,具有容矿火山岩系+硫化物矿体+喷气岩的“三位一体”特征,以及下部筒状或漏斗状网脉状矿(西矿带)和上部层状块状矿(东矿带)的“双层结构”样式。其南部有热矿区找矿虽有进展,但突破不大。为确定有热矿区的找矿方向,本文对呷村矿床和有热矿区含矿带进行了精细结构对比,认为有热北部19-31线由块状硅化流纹质火山岩+条纹条带状流纹质凝灰岩+千枚状绢云母凝灰岩组成火山喷发单元,以强烈的硅化为特征,发育大量的脉状-网脉状构造,与呷村西矿带完全可以对比;而有热南部39-55线则由块状“黄矿”矿石与流纹质火山碎屑岩组成喷气一火山单元,但缺乏重晶石、硅质岩等喷气沉积岩;以“黄矿”为主,仅形成铅锌贫矿体,与呷村矿床东矿带富含重晶石、以“黑矿”为主,形成银铜铅锌富矿体的特征有较大区别。同时,有热块状矿体上部还存在厚达70-130m的流纹质火山岩和脉状-网脉状矿体,据此认为有热矿带总体上可与呷村西矿带对比,代表热液喷流成矿系统的热水补给通道相,其中的块状(黄矿)矿体具微“双层”结构特征,有可能为早期热流成矿系统的另一个独立的“微”VMS矿床。由此判断有热矿区东部流纹质火山岩与碳质板岩的转换界面处深部存在类似呷村东矿带的以“黑矿”块状矿体+重晶石组合为代表的隐伏矿体,从而共同组成一个“下黄上黑”共两层块状矿体的“堆垛式”结构型式。寻找以“黑矿”-重晶石组合为代表的隐伏银铜铅锌块状矿体是有热矿区今后取得找矿重大突破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