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基于距离与规模的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规模结构是城市体系研究的重要内容。经济基础理论相关的研究忽视了城市体系中某一城市规模往往受到其他城市规模、距离的影响。本文以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市人口"作为城市人口规模标度指标,以铁路运行距离为两城市间距离的标度指标,证明了距离要素对解释中国城市体系结节结构的有效性。讨论了全国城市体系、北方城市、南方城市体系中城市i的规模Pi与最近距离城市n的规模Pn、城市体系首位城市s的规模Ps、区域中心城市c的规模Pc,及与相应城市间距离Din、Dis、Dic的定量关系,以及Din及其位序的定量关系。研究发现:(1)全国城市体系中,Pi可以用Pn、Din、Dic来说明,其中,Pn、Din为正向影响,Dic为负向影响,Pn影响最大,Din次之,Dic再次之。(2)北方城市体系中,Pn、Din、Pc均对Pi有正向影响,Din影响力最大,Pn次之,Pc再次之。(3)南方城市体系中Pi的解释因素及各因素的重要性与全国城市体系相同。南方城市体系与北方城市体系中Pi的解释因素的差异性源自南方城市体系中Dic、Pc/Pi较小。(4)Din与其位序R间存在与城市位序-规模律相同的内在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内陆盐沼植物群落的分布对土壤盐分的响应特征,选取鄂尔多斯盐湖盐沼区作为研究区,筛选了肉质耐盐植物群落,苔草植物群落和禾草植物群落3类典型植物群落,开展了土壤含水量、pH、电导率以及Na+,K+,Mg2+,Ca2 +,Cl-、SO42-、CO32-和HCO3-的测定,分析了区内典型植物群落对土壤水盐因子的响应规律。探讨了3类植物群落之间土壤因子含量的差异性;采用相关性分析和CCA分析,评价了3类植物群落多样性及物种分布随土壤因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区内3类植物群落中,土壤盐分含量表现为肉质耐盐植物群落最高,苔草植物群落最低,禾草植物群落居中;植物多样性与土壤中含量最高的Na+和SO42-的相关性最显著;植物分布同时受到土壤盐分、水分和pH的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鄂尔多斯盐湖区土壤盐渍化改良和植被恢复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以添加不同掺量填料的氯氧镁水泥(MOC) 试件为基体,在空气和碳化箱中分别养护至规定龄期,研究碳化对掺加填料MOC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与空气环境进行对比,运用XRD和SEM分析碳化后水化产物和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8d龄期内,随着填料掺量的增加MOC试件碳化后的抗折强度均有所增加,碳化后的抗压强度均有提升,碳化过程反应生成了MgCO<sub>3</sub>,不同碳化龄期的主要物相均为5Mg(OH)<sub>2</sub>.MgCl<sub>2</sub>.8H<sub>2</sub>O(5.1.8),而掺加填料不影响MOC的水化产物的组成。  相似文献   

4.
水资源约束下西北干旱区河西走廊城市化发展模式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方创琳  李铭 《地理研究》2004,23(6):833-844
西北干旱区城市化进程受到水资源短缺及其用水结构不合理的双重约束。本文以甘肃河西走廊为例 ,针对河西走廊未来 30年总需水量阈值、经济总量阈值、总人口阈值和城市化水平阈值 ,认为最经济、最节水的城市化发展方针为禁止发展特大城市 ,有选择地培育一个大城市 ,积极发展中小城市 ,科学发展小城镇。据此提出了与水资源约束相适应的西北干旱区河西走廊城市化发展的 6种模式。即 :推行“产业移人”和“环境移民”为主、“人移产业”为辅的城市扩展模式 ;推行“分步到位”为主 ,“一步到位”为辅的城市生态移民模式 ;推行“退一进二”、“退乡进城”的城市用水转换模式 ;推行“节水量城”为主 ,“借水养市”为辅的节水型城市化模式 ;推行“稳粮兴草” ,“稳农强工” ,“活商旺城”的城市产业转换模式 ;推行“一核四极” ,“一轴三带”、“乡镇同兴”的“卅”字型城市空间推进模式  相似文献   

5.
锂云母、铯榴石等矿物的硫酸盐焙烧浸出,是从中提取锂铷铯钾等碱金属元素的重要步骤,所得硫酸盐浸出液可近似看作Li+,Na+,K+,Rb+,Cs+ // SO42--H2O六元水盐体系;其在浓缩过程呈现复杂的成盐特征,增加了各碱金属元素分离提取的难度,研究其相关水盐体系相图和相平衡性质对理解浸出液中碱金属的分离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采用Pitzer-Simonson-Clegg超额Gibbs自由能方程和具有内在热力学一致性的CALPHAD方法,构建了Na+,K+,Rb+,Cs+//SO42--H2O五元体系的多温固液相平衡热力学模型。借助该模型:1)实现了对Na2SO4+Rb2SO4+H2O、Na2SO4+Cs2SO4+H2O和K2SO4+Cs2SO4+H2O三元体系的多温溶解度等温线的准确描述,并进一步构建了这些体系在240.15~380.15 K温度范围内的多温相图;2)实现了对K2SO4+Rb2SO4+H2O和Rb2SO4+Cs2SO4+H2O体系中存在的固溶体相—水溶液平衡关系的准确描述,确认了(K,Rb)2SO4连续固溶体、以及(Rb,Cs)2SO4(α)和(Rb,Cs)2SO4(β)间断固溶体存在的合理性;3)预测了上述五元体系中所包含的全部4个四元子体系(Na2SO4+ K2SO4+ Rb2SO4+H2O、Na2SO4 + K2SO4+Cs2SO4+ H2O、Na2SO4+ Rb2SO4+Cs2SO4 + H2O和K2SO4+Rb2SO4+Cs2SO4+ H2O)的相图,明确了四元相图中固溶体的类型及形成区域。然而,模型预测结果与现有四元体系实验数据间存在普遍的不一致性,尤其是固溶体形成区域,但模型预测结果从非实验角度给出了重要参考,对现有实验提出了挑战,未来对这些体系开展更为精细的实验研究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6.
巴丹吉林最高沙山区CO2浓度与昼夜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查明沙漠区CO2浓度和对大气CO2的影响以及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利用红外CO2监测仪,在2009年5月对全球最高大的巴丹吉林诺尔图东大沙山等进行了17个钻孔CO2浓度的昼夜观测。结果表明,巴丹吉林大沙山不同观测点CO2浓度差异较大,各观测点CO2浓度变化在0.01%~0.075%之间;夜间沙层CO2浓度低,白天CO2浓度高;CO2浓度昼夜变化明显,从早7时到次日7时1~5m各深度CO2浓度均呈现由低到高再到低的变化规律;在24h内,沙层CO2浓度变化存在4个转折点,分别出现在凌晨5时、11时、18时和21时左右。在沙层水分一定的条件下,昼夜温度变化是造成沙层CO2浓度昼夜规律变化的主要原因,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含水量较高的沙层CO2浓度明显高于含水量较低的沙层;5m深度以上沙层CO2浓度均高于地表空气CO2浓度,表明极端干旱的高大沙山区是CO2的来源区,也指示环境恶劣的裸露高大沙山区微生物活动产生的沙层CO2浓度仍然超过了大气CO2浓度。  相似文献   

7.
松嫩平原西部盐沼湿地水环境化学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邓伟  何岩  宋新山  阎百兴 《地理研究》2000,19(2):113-119
松嫩平原西部盐沼湿地水环境碱化程度高,水中的pH值普遍高于8.0,多数为苏打钠型水。在对本区盐沼基本水环境化学特征阐述的基础上,通过对水化学的基本变量CO32-、HCO32-、Cl-、Ca2+、Mg2+、SO42-、Na+和派生变量(Cl-+SO42-)/HCO32-及Na+/(Ca2+ Mg2+)等的相关分析,得出各水化学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以pH值为分类基础得到了判别函数和判别区域图,对区域盐沼湿地水环境化学特征的研究方法作出了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通过拉曼光谱、同步辐射X射线散射和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研究了质量分数为1.0 %-28.0 %的NH4Cl水溶液的微观结构变化。同时在室温下测量了粘度、接触角和电导率。由拉曼光谱和密度泛函理论模拟结果可知,当溶质浓度升高至10.0 %时,在2900 cm-13100 cm-1附近出现了明显的N-H作用峰,且随着质量分数的升高,NH4Cl水溶液中的氢键类型发生了转变。X射线散射结果表明,当NH4Cl水溶液质量分数升高至10.0 %时,差值对分布函数G(r)在2.98 ?附近出现明显双峰,表明在该浓度下溶液中NH4+-Cl-接触离子对开始成为主要微观作用形式。对NH4Cl水溶液的宏观物性研究表明,粘度、接触角和电导率均随着NH4Cl水溶液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作者推断,NH4Cl水溶液中氢键类型的转变、O-H...N键占比增多以及逐渐增加的NH4+-Cl-接触离子对,是粘度和接触角随溶质浓度增加而增加的微观本质因素;电导率的增加与溶液中有效导电离子数量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9.
利用文献报道的单盐溶液水的渗透系数,结合Pitzer方程,进行了Li2SO4-K2SO4-MgSO4-H2O体系的参数化工作,得到了273.15 K和298.15 K Li2SO4、K2SO4、MgSO4的单盐参数以及二离子和三离子相互作用参数。利用已获得的参数对Li2SO4-MgSO4-H2O体系、Li2SO4-K2SO4-H2O体系、K2SO4-MgSO4-H2O体系273.15 K的溶解度进行了预测,并与已有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首次利用Pitzer模型对Li2SO4-K2SO4-MgSO4-H2O体系273.15 K的溶解度进行了预测,可靠的理论预测结果减少了繁重的实验测定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盐碱荒地开垦年限对表层土壤盐分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丽  王玉刚  李彦  黄刚 《干旱区地理》2013,36(2):285-291
 以典型荒漠区原生盐碱荒地及开垦农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研究,以阐明原生盐碱荒地开垦后不同管理措施下土壤可溶盐总量的变化规律,开垦后土壤剖面中可溶盐总量的垂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开垦显著降低了0~50 cm土壤的可溶性盐含量,开垦达100 a以上老耕地的可溶性盐含量(2.31 g/kg)仅为原生盐碱荒地(26.62 g/kg)的11%;长期的耕作改变了土壤可溶性盐分在土层中的分布,原生荒漠土壤盐分具有鲜明的表聚特征,0~30 cm土层的盐分含量占整个土壤剖面的79%,开垦50 a后,土壤中的盐分分布趋于均匀,各离子浓度的垂直分布不再明显;开垦使土壤中的盐分离子组成也发生了变化,Cl-、K+、Na+离子浓度降低,而SO42-、Mg2+、Ca2+离子浓度增加,耕作层土壤由SO4-2-Cl-1盐土转变为Cl-1-SO4-2盐土;盐碱荒地土壤可溶盐浓度伴随着降水变化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而季节对开垦耕地没有显著影响。总体而言,盐碱荒地经过多年开垦利用后,土壤可溶性盐分和pH值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1.
崇明东滩湿地CO2 、CH4和N2O 排放的时空差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汪青  刘敏  侯立军  程书波 《地理研究》2010,29(5):935-946
通过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长江口崇明东滩四类典型湿地(围垦湿地、高潮滩、中潮滩和低潮滩)CO2、CH4和N2O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生长季尺度下,CO2、CH4和N2O均以排放为主;在昼夜尺度下,CO2和CH4在夜间排放量大于白昼排放量,而N2O的排放高峰出现在下午;在潮水退去、潮滩暴露初期,CH4和N2O有大量排放,CO2正好相反。崇明东滩温室气体排放通量自岸向海有明显的梯度变化,总体趋势是越近岸通量值越大。观测与实验表明,温度、潮汐、土壤理化性质、植物和土地利用变化都对温室气体排放通量有明显的影响,其中滨海潮滩湿地特有环境因子潮汐以"淹没—暴露"光滩沉积物的方式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相似文献   

12.
合理开发利用四川盆地地下卤水资源,对卤水体系开展多温相平衡与相图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等温溶解平衡法对在288 K时五元体系NaCl+KCl+MgCl2+SrCl2+H2O(NaCl饱和)进行了相平衡实验研究,运用化学分析法以及X-ray粉晶衍射法分别确定了在288 K温度条件下该体系的平衡液相和平衡固相组成。通过固液相平衡实验数据,绘制了该五元体系以NaCl为饱和区域的干盐相图、水含量图以及氯化钠含量变化图。研究结果表明在288 K且NaCl饱和条件下,该五元体系干盐相图含有2个五元共饱和点、5条等温溶解度曲线和4个固相结晶区(KCl、MgCl2·6H2O、KCl·MgCl2·6H2O和SrCl2·6H2O)。固相结晶区KCl在该干盐相图中面积最大,其次是SrCl2·6H2O,而MgCl2·6H2O的结晶区面积最小,说明KCl在饱和溶液中的溶解度较小,易析出而得到分离,而MgCl2的溶解度最大,难以从饱和溶液中结晶析出,且MgCl2·6H2O对KCl和SrCl2·6H2O有强烈盐析作用。通过对本体系热力学相平衡实验研究和多温相平衡的对比讨论,揭示了钾锶镁等含氯化物卤水体系在多温相平衡与相图条件下的结晶析盐规律,为液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三江平原湿地CH4、N2O的地-气交换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暗箱-气相色谱法对三江平原3种具有代表性的湿地类型(常年积水的毛果苔草沼泽、季节性积水的小叶章湿草甸和灌丛湿地)进行了为期两年的CH4和N2O现场同步观测。结果表明,湿地全年CH4和N2O通量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与温度和土壤水分条件密切相关。在发生季节性干旱的年份,生长季(5月10月)CH4排放通量峰值出现在6月和8月,呈双峰型;而在降水充沛的年份,CH4排放通量峰值出现在6、7月份,呈单峰型。冰冻期(11月到次年4月)CH4排放通量十分的微弱,其中灌丛湿地表现为负排放。3种类型湿地N2O通量一般在非冰冻期表现为排放,呈双峰型,5月份融化期为第一个高峰期,7、8月为第二个高峰期,冰雪覆盖期表现为吸收。湿地CH4和N2O通量在春季的融冻期,存在此消彼长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西部地区盐湖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9~10月和2009年9月对内蒙古西部地区14个盐湖进行了考察、采样和分析。研究发现,本区盐湖卤水主要离子含量顺序为Na+>Cl->SO2-4>Mg2+>K+,次要离子为Ca2+ >HCO-3>CO2-3,微量元素为B2O3>Br->Li+。Na+的分布特征为东部高,北部中等,西南部偏低;而Cl-为东高西低;K+大致为南高北低;Mg2+为中部高,西部低,北部与南部中等。SO2-4、 Ca2+和CO2-3的区域分布特征均不明显;微量元素Li+ 、Br-、B2O3含量虽局部(两大沙漠连接带)有所富集,但绝对含量不高。对天然盐湖和人工采盐池的卤水进行了对比。采盐池中卤水因为蒸发强烈,离子浓度显著高于天然盐湖。分析天然盐湖与采盐池卤水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发现,卤水蒸发初期Na+、Cl-、SO2-4离子浓度随矿化度的升高而增大,Ca2+离子浓度明显下降,卤水蒸发后期Mg2+、K+大量富集,整个卤水蒸发过程中微量元素Li+与B2O3浓度一直随矿化度的升高而增大。这些结果对内蒙古西部盐湖的研究与开发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生活能源中SO2、 NOX及TSP的排放量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虞江萍  崔萍  王五一 《地理研究》2008,27(3):547-555
根据2004年我国不同省、市、自治区农村生活用能源的消耗量和不同燃料的污染物排放因子,估算了我国农村生活能源利用过程中的SO2、NOX、TSP排放量,并给出了分省区的排放清单和各省区不同燃料对三种污染物的贡献率,探讨了各地农村污染物排放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全国农村生活能源所排放的SO2达530万吨,NOX 72万吨,TSP 390万吨。污染物排放以SO2和TSP为主,且各省、市、区污染物的排放量差别明显;各地不同能源类型对各污染物的贡献率差别较大,SO2主要来自燃煤,NOX主要来自秸秆和薪柴的燃烧,TSP主要来自秸秆的燃烧;农村生活能源结构影响其污染物排放。  相似文献   

16.
以察尔汗盐湖达布逊区段补水溶采区为研究区,靠近补水渠的D01、D03以及D05水文观测孔地下卤水为研究对象,通过水化学、相图等分析方法,研究了地下卤水在固液转化过程中水化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储卤层中卤水化学特性在空间上具有明显差异性。在纵向上,随深度增加Na+、SO42-浓度、pH值降低,而Mg2+、Cl-、HCO3-、Li+、B3+浓度、TDS和比重升高;在横向上,D01孔中卤水具有较高的Na+、SO42-、HCO3-、Li+浓度、pH值以及较低的TDS和比重;D03孔中卤水具有较高的K+、B3+浓度;D05孔中具有较高的TDS、比重、Mg2+、Ca2+、Cl-以及Sr2+浓度。揭示了卤水在盐层中的滞留时间、盐层渗透性差异、矿物组合与分布及温度变化是影响地下卤水水化学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并初步研究认为补水溶矿具有局限性,D01孔受补水影响最大,D03孔次之,D05孔受补水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7.
王心源  吉玮  李超  骆磊 《地理研究》2012,31(2):369-376
撞击坑是月表最主要的地貌形态,相关研究多采用撞击坑深度和坑口直径比值作为月球形貌研究依据。事实上撞击坑的形状不是典型的圆锥,而是上大下小的截锥形。依据"嫦娥一号"影像图和全月球数字高程模型数据,获取了1000个撞击坑坑唇等效半径r1、坑底等效半径r2,撞击坑的深度h,进而对r1、r2、h三个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撞击坑数目与r1和r2的分形维数分别为D1=1.88、D2=1.51,都大于地球撞击坑的分维数1.16,表明月表撞击坑复杂度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地球低,且坑唇的复杂度比坑底高;(2)r1-r2之间具有很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聚类结果将其分为三类,决定系数分别为R12=0.685、R22=0.886、R32=0.974;(3)对r1-r2-h三者进行线性拟合,决定系数R2=0.968,表明三者之间同样具有显著线性关系,且月表撞击坑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之后都处于相似的动力环境下。  相似文献   

18.
基于氢氧同位素与水化学的潮白河流域地下水水循环特征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为了研究变化环境下潮白河流域地下水水循环规律,通过现场调查,结合环境同位素及水化学应用,对潮白河流域浅层和深层地下水采样,测定其氢、氧环境同位素及水化学成分,通过分析其变化特征判明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以及各含水层的相互联系。降水和地下水中的环境同位素δD和δ18O组成分析表明,降水是山前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山区浅层地下水受蒸发影响非常强烈。水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山区地下水水质以 Ca2+和 HCO-3为主,属Ca2+-Mg2+-HCO-3型地下水。山前地下水类型为Ca2+-Mg2+-HCO-3、 Na+-K+-HCO-3、Mg2+-Ca2+-HCO-3和 Ca2+-Mg2+-Cl--SO2-4。平原区地下水为Mg2+, Na+和HCO-3。滨海冲积海积平原为Ca2+-Mg2+-HCO-3型和Ca2+-Mg2+-Cl--SO2-4型地下水。水化学分析证实了越流补给的存在。Ca2+ 和 HCO-3离子均呈山区高、山前和平原低、而滨海增高的趋势。沿潮白河流向地下水类型变化为:Ca2+-Mg2+-HCO-3 Na+=K+-HCO-3 Ca2+-Mg2+-HCO-3。  相似文献   

19.
210Pb、137Cs 计年法已被国内外广泛用于湖泊、河流和海洋现代沉积速率的研究中。本文在 回顾了210Pb、137Cs 计年法应用于海岸带沉积速率研究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根据海岸带 沉积环境特征分析了210Pb、137Cs 计年法在应用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包括采样精准性, 样品分离的 分辨率, 数据校正方法的选择及两种方法的相互印证等。从几个方面探讨了提高沉积速率测定精 度的可能性, 同时指出, 210Pb、137Cs 的扩散混合模型的建立, 137Cs 沉积滞后的问题, 以及137Cs、210Pb 计年法的应用范围等仍有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用多角度遥感数据反演混合像元组分温度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多通道信息反演陆面温度的传统方法,由于通道间信息的高度相关使反演结果的精度难以提高,并且无法得到混合像元中的组分温度。文中以非同温混合像元热红外辐射方向性规律为基础,建立了连续植被类型非同温混合像元热红外辐射模型,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分析了连续植被的组分有效比辐射率与变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连续植被热辐射亮度值是组分温度TvTs,叶面积指数LAI,叶倾角分布LAD,以及单叶面比辐射率εv(θ)和土壤表面比辐射率εv(θ)的函数。利用先验知识对变量进行分析后表明,6个变量中只有TvTsLAIεv(0)需要反演。由于多角度间组分辐射亮度的相关性低,从理论上讲只需要4个角度的辐射亮度观测值就可以解出4个未知量而达到反演组分温度的目的。这4个角度数据除选择垂直方向上辐射亮度数据外,应在30°~50°视角范围内选择另外3个热辐射亮度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