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冰川的脆弱性是指冰川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基于科学性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性与主导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以气候变化脆弱性的暴露度、敏感性与适应能力三要素为标准,遴选构建了我国冰川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使用中国1961-2007年594个站点的年平均气温和590个站点的年降水量资料、中国第一、二次冰川编目数据,借助RS与GIS技术平台,使用空间主成分方法,构建了冰川脆弱性指数模型,在区域尺度上综合评价了中国冰川脆弱性的现状.基于IPCC A1B气候情景下气温和降水量变化预估数值、21世纪冰川变化预估数据,对2030年代和2050年代的冰川脆弱性进行了初步预估.依据自然分类法,将冰川脆弱性分为潜在脆弱、轻度脆弱、中度脆弱、强度脆弱与极强度脆弱5个等级.结果表明:从现状看,中国冰川对气候变化很脆弱,约92%的冰川作用区存在不同程度的脆弱性,而且强度脆弱区和极强度脆弱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1%;情景和动态上,2030年代和2050年代仍有约80%的冰川作用区存在不同程度的脆弱性,但整体上冰川脆弱性呈减弱趋势,局部地区冰川仍处于强度和极强度脆弱状态.冰川脆弱性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在现状情况下,冰川脆弱程度主要取决于冰川的地形暴露和冰川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2030年代和2050年代除地形因素之外,降水量变化上升成为冰川脆弱程度的关键影响因素.在未来气候持续变暖情况下,冰川脆弱性不增反降,冰川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降低可能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杨建平  杨岁桥  李曼  谭春萍 《冰川冻土》2013,35(6):1436-1445
冻土的脆弱性是指冻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是冻土易受气候变化,尤其是温度变化不利影响的程度. 研究冻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是提高对自然生态系统、工程系统、生态-社会-经济系统对冻土变化影响的脆弱性的认知,科学适应冻土变化诸种影响的前提和基础. 基于科学性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性与主导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以暴露度、敏感性与适应能力为标准,遴选构建了我国冻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借助RS与GIS技术平台,使用空间主成分方法,构建了冻土脆弱性指数模型,在区域尺度上综合评价了冻土的脆弱性. 依据自然分类法,将冻土脆弱性分为潜在脆弱、轻度脆弱、中度脆弱、强度脆弱与极强度脆弱5级. 结果表明:总体上我国冻土以中度脆弱为主,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对气候变化尤为脆弱;冻土脆弱性具有显著的地域分布特点,青藏高原、西部高山、东北多年冻土区脆弱性相对较高,季节冻土区相对较低. 与季节冻土相比,多年冻土对气候变化更脆弱. 在当前升温幅度条件下,冻土脆弱程度主要取决于冻土的地形暴露与冻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农业生态水资源库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湖南农业生态水资源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脆弱性成因和主要表现.从脆弱性成因角度构建了包含10个具体指标的湖南生态水资源库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物元评价模型对85个县级评价单元的农业生态水资源库脆弱度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全省农业生态水资源库脆弱性等级以中等脆弱为主,其中,微脆弱等级11个,占总评价单元的12.9%;中等脆弱等级74个,占总评价单元的87.1%.脆弱度空间分布存在"西部大于东部,南部大于北部"的总体分布态势.其中,以湘西北、湘西南和湘南所构成的外部环形地带和以长沙、衡邵盆地为中心的中东部地带为全省两个比较明显的高脆弱区(带).  相似文献   

4.
岩溶生态脆弱性的成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岩溶生态环境作为一种脆弱型的生态系统,不仅由自身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所决定,还由于人们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而导致生态系统多样性趋向简单化,造成水土不断流失,从而陷入“环境生态脆弱—贫困”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因此,研究岩溶生态脆弱性为生态恢复及重建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各生态因子对岩溶生态的作用来研究其脆弱性。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当前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不断遭受破坏,生态脆弱性日益严峻,生态脆弱性评价已成为了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鄂伦春地区从20世纪产业结构从狩猎业转变为农牧业以来,当地生态环境面临脆弱化的风险。本文通过对鄂伦春地区3期生态脆弱性评价,以期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 】以内蒙古鄂伦春地区为研究区,基于SRP模型,选取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和生态敏感性等3种类型14项指标,利用GIS空间主成分分析(SPCA)和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对鄂伦春地区2000、2010、2020年3期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布、时空演变和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1)鄂伦春地区生态脆弱性整体为良好—轻度脆弱状态,一般性脆弱区在3年的分布面积大致相当,中度和重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阿里河镇南部、乌鲁布铁镇南部、大杨树镇和古里乡,生态环境总体呈现恶化趋势。(2)鄂伦春地区生态脆弱性在2000—2010年间生态环境呈向良好发展趋势,在2010—2020年间生态环境遭受较大破坏,生态脆弱性明显增加,2020年首次出现重度生态脆弱区面积达1...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质环境具有先天脆弱性,空间分布存在巨大差异,对于区域生产力布局、工程建设、国土空间开发等社会经济诸多方面具有很大的影响。本研究基于ArcGIS平台,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包含地质构造、地表形态、组成物质三大类9个一级指标的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将地壳稳定性、断裂带分布、海拔高度等9个脆弱性指标图层进行线性变换归一化处理,得到各指标标准值图层;运用因子相关分析法,分析9个脆弱性指标间相关性;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将相关性显著重复的要素删去,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脆弱性要素;以主成分要素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应用综合指数模型,完成地质环境脆弱性综合评价;在区位理论及空间统计的支持下进行进行分区,将全国划分为微度、轻微度、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等6类脆弱区;综合分析中国地质环境脆弱性分布的空间特征及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脆弱是中国地质环境的突出特征,中度至极度脆弱区面积约占中国全国土地面积的1/3,这是中国国土空间开发所面临的自然基础条件;中国区域地质环境脆弱程度呈现西北高东南低、西南高东北低且镶嵌式分布的总体空间格局,大致以贺兰山-六盘山-邛崃山-乌蒙山一线为界,此线以西地区地质环境脆弱程度高,此线以东地区地质环境脆弱程度低。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概念模型评价体系,选取表征地形、地表、气象、土壤、植被及社会经济因子的15项多系统评价指标,应用空间主成分分析(SPCA)与层次分析(AHP)联合方法,对滦河流域1985年、1995年和2005年3期生态环境进行脆弱性评价,并进行量化分级,获得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规律和成因机制。结果表明:流域整体脆弱性等级有减小趋势,潜在脆弱区域面积逐渐增大,而重度脆弱区域明显减小;西北山地和冀东沿海地区变化较为剧烈;人类活动已经取代自然条件,成为影响滦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关键因子;流域人口的快速增长、气候条件的改变以及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区域脆弱性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半封闭型内陆盆地, 干旱、大风、沙尘暴、洪水以及地震、雪灾等自然灾害频繁.为了提高塔里木盆地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以阿克苏地区为例, 在广泛借鉴国内外灾害脆弱性评价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的基础上, 以多灾种复合情况为背景, 构建塔里木盆地自然灾害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脆弱性评价, 并对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阿克苏市、新和县、阿瓦提县的高脆弱度值最高, 分别为0.48、0.36及0.40, 属于高脆弱度; 温宿县、沙雅县的中脆弱度值较高, 分别0.24和0.26, 属于中脆弱度; 库车县、拜城县、乌什县、柯坪县的低脆弱度值较高, 分别为0.48、0.45、0.36及0.35, 属于低脆弱度.根据各县市自然灾害脆弱性评价结果, 结合区域特点, 提出了防灾抗灾的对策建议, 对塔里木盆地城市降低脆弱性、减轻自然灾害影响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松嫩平原地下水脆弱性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运用基于DRASTIC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松嫩平原潜水的脆弱性进行了评价。分析了松嫩平原地下水环境脆弱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准确、适宜和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最主要的7个水文地质参数。将研究区划分为75个评价单元,构建各单元归属于各个级别的最优相对隶属度矩阵,得出松嫩平原脆弱区和较脆弱区主要分布在王府-伏龙泉高台地、各条主要河流两岸及其较大支流河漫滩、低阶地以及中部的低平原地区;高平原地区和五大连池的玄武岩地区为难污染区和略难污染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岩溶区县土地利用景观破碎化及土壤侵蚀影响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月  王建力  魏虹  李清 《中国岩溶》2008,27(3):246-254
根据重庆岩溶区县土地利用景观破碎情况,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和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法对研究区县及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和排序,揭示其空间分布的景观生态学意义及土壤侵蚀对土地利用景观破碎化的影响。根据分析结果, 可将研究区22种土地利用类型分为未利用地、平原耕地、山地耕地和灌草地4大类;可将研究区25个区县样方可分为低脆弱剧烈破碎区;低脆弱极强破碎区;低脆弱强破碎区;中脆弱中强破碎区;重脆弱中破碎区;重脆弱轻破碎区;中脆弱微破碎区7个样方群,空间上它们分属于渝东部、渝中部和渝西部3个区域,其土壤侵蚀性从东往西逐渐减弱。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较强的土壤侵蚀会加剧土地利用景观的破碎化,加剧破碎化的强度同土壤侵蚀等级呈现出相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在西北干旱地区,整个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而水又是维系绿洲区生态环境的重要保证。因此,绿洲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应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在青海省格尔木-诺木洪绿洲进行了该地区的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实现矿业城市生态安全性评价,利用BJ2、GF1、ZY3等国产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采用遥感技术手段,基于GIS平台,构建景观安全评价体系。通过获取2017年度研究区内各土地资源类型分布现状数据,进行景观指数(破碎度、分离度、优势度、干扰度、脆弱度、生态风险度)计算,逐网格剖析后采用普通Kriging插值法(半变异函数)对研究区域的景观生态安全度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大部分地区景观生态安全处于中、中高和高水平,面积为538 951.58 hm2,占研究区面积的86.75%,呈现由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向其外部、平原区向低山丘陵区安全等级逐渐升高,生态环境逐渐转好的趋势;低、中低安全区总面积为82 342.18 hm2,占研究区面积的13.25%,景观生态安全仍存在较大问题,需引起地方政府关注。  相似文献   

13.
青海省作为生态大省,是全国开展绿色勘查工作较早的省份,多彩整装勘查区是青海省2016年实施的11个绿色勘查示范地区之一。通过对多彩整装勘查区2016年绿色勘查工作进行总结分析,认为绿色勘查技术在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高海拔地区可以应用,采用以钻代槽、模块化钻机,使用一基多孔、减少道路、探槽回填及恢复等措施,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较小。通过绿色勘查与传统勘查成效对比分析,绿色勘查减少破坏植被面积近8倍,实现恢复生态价值4 580万元。绿色勘查成效较好,值得在全省进行推广。对今后推动全省地质工作开展绿色勘查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况忠  包平  吴开彬  蒋开源 《中国岩溶》2019,38(6):883-888
岩溶石漠化是困扰中国西南岩溶地区发展的一种脆弱的生态环境,为了解贵州纳雍地区岩溶石漠化的改善情况,基于Landsat数据利用改进增强型植被指数模型(GEVI)方法提取了2003年和2015年的岩溶石漠化信息,分别为540.06 km2和390.99 km2,并将两期岩溶石漠化信息进行叠加分析和对比研究,发现该地区岩溶石漠化面积减少了149.07 km2,改善率(减少率)达12.88%,尤其是原成片分布的石漠化区域(如朝阳谷、滥坝和猫场等地)多呈碎斑状缩小,且发现研究区岩溶石漠化位置有自南西向北东迁移的现象,迁移面积为289.47 km2,以中度岩溶石漠化为主,说明治理与破坏同步,防治形势仍很严峻,但岩溶石漠化总面积减少,生态状况呈良性发展态势,反映出近年来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西北干旱区地下水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干旱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水资源紧缺,自然湖泊湿地、天然植被绿洲和土壤盐渍化程度对地下水生态水位具有强烈依赖性,因此,西北干旱区地下水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对干旱区不同类型生态状况与地下水位埋深之间关系的机制研究,构建了以浅层地下水埋藏状况为核心要素的"西北干旱区地下水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它由地下水对自然湿地景观维持性、天然植被绿洲维持性、农田土地质量维持性及其隶属的6项要素指标构成;在石羊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区应用结果表明,该套指标体系可为西北干旱区地下水功能评价提供参考,同时还表征石羊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区地下水生态功能脆弱,生态功能较弱和弱的分布范围占示范应用区总面积的87.86%,地下水生态功能强、较强分布范围仅占5.07%.由此可见,进一步提高西北干旱区地下水生态功能保护能力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6.
神东煤炭开采生态环境问题及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神东矿区地处毛乌素沙地,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这与大规模煤炭资源开采矛盾突出,现已出现多种生态环境问题。针对该区环境特点,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研究探索出系列综合防治措施,如地表生态系统优化措施、水资源保护措施、沉陷区治理及矸石减量资源化等。这些措施生态上合理、经济上可行和社会可接受,对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并对其它矿区生态保护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赵志俊  谈珣珣 《江苏地质》2023,47(2):188-195
以江苏太仓作为研究区域,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确定生态源地,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构建生态廊道,提出生态网络优化模式和对应管控策略。经计算和分析,提取面积30 365.46 hm2的重要生态功能区作为生态源地;识别生态源地161.46 km2,其中水域生态源50个、陆域生态源地47个;提取水域生态廊道53条、陆域生态廊道56条,且水域生态廊道相较于陆域生态廊道更为完善,连通性和稳定性更高;识别需优先保护的生态夹点25个,优先修复的生态障碍点18个。研究成果可为系统性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8.
Landslide hazard zonation in and around Thodupuzha — Idukki — Munnar road (TM Road) in Idukki district, Kerala, India has been carried out using geospatial techniques. Being a landslide prone area a hazard zonation is attempted using terrain fragility concept. Based on the traverse mapping, slide prone areas and palaeo-slides along the TM road were identified. Precambrian crystallines consisting of hornblende-biotite gneiss, biotite gneiss, granite gneiss, charnockite and pink granites form the main rock types. Factor maps of various terrain parameters such as slope, landuse, relative relief, drainage pattern, drainage density, landform, and surface material were prepared and their integration carried out on a GIS platform. Based on geospatial analyses, the study area (438 sq. km) is ranked into four classes of relative fragility viz. highly fragile (8.25 sq. km), fragile (41.25 sq. km), moderately fragile (232 sq. km) and stable (156.5 sq. km). The first two categories together form 11% of the area, the most hazardous regions, which require immediate mitigation measures for slope protection. The study forms a basis for evolving a strate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ire TM road of Idukki district. The fragility concept used in this study is a fast and cost effective model for identifying landslide prone areas, especially in the Western Ghats.  相似文献   

19.
绿色勘查为绿色发展在地质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我国在实施绿色勘查方面起步较晚,至今国家层面仍未出台统一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从而制约着对绿色勘查的认识及理解。通过查阅国家及地方关于地质勘查指导原则及规范标准,总结国内自实施绿色勘查以来取得的成就,分析国外矿业大国在不同生态区实行的地质勘查政策及评价标准。最终,结合我国地质勘查问题及现状、区域矿产资源分布与经济状况,提出不同生态区绿色勘查评价方法及准则。对地质勘查造成的影响进行量化,提出勘查工作在生态保护区、脆弱区、一般区分别达到95分、90分、85分以上者可称达到绿色勘查标准。并建议我国适当改变生态保护区、脆弱区地质工作政策,使环境保护与资源勘查、经济发展相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