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引言 气象信息产品生产和交换,是气象事业结构调整的新课题。全方位、多层次地探讨气象信息交换进程中的经济模式及相关政策,积极探索气象信息产品进入市场的途径,努力开拓气象信息服务领域,发展气象信息服务实体,是推动气象事业结构调整和促进气象信息商品化、产业化的重要  相似文献   

2.
气象信息产品生产和交换,是气象事业结构调整的新课题。全方位、多层次地探讨气象信息交换进程中的经济模式及相关政策,积极探索气象信息产品进入市场的途径,努力开拓气象信息服务领域,发展气象信息服务实体,是推动气象事业结构调整和促进气象信息商品化、产业化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对气象信息经济特性及其应用的分析和阐述,提出了气象信息交换的经济模式雏型,有待于在今后的气象信息服务业务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丁洁  邹雅丽 《湖北气象》2003,22(2):40-41
从现阶段我国的气象信息商业化服务状况出发,介绍了国外的三种气象信息商业化服务模式。揭示了实现气象信息服务商业化的必要性,指出了气象信息服务商业化进程中的若干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快气象信息服务商业化进程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学习贯彻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过程中,农业产业化是湖州农业的发展方向。湖州市人民政府制定了《湖州市1998-2010年农业产业经营发展规划》,确立了湖州市农业跨世纪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为了确保《规划》的实现,气象服务如何更好地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的新要求,进一步健全气象服务体系,我们组织人员对全市农业几个主导产业进行了调研,提出了调整气象服务措施,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需求,实现气象服务从传统到市场,常规到专业的服务形式转变。  相似文献   

5.
21世纪的人类已经进人了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截然不同的信息时代。气象部门就是向人类社会提供包括过去的、目前的以及将来可能的大气状态信息的机构,气象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将气象信息服务于广大人类社会,使广大社会公众可以利用气象信息趋利避害,未雨绸缪,合理安排生产和生活。那么广大公众是通过哪些渠道接收到我们的气象信息呢?那就是传媒,就是在座的合作伙伴们。  相似文献   

6.
谈谈气象服务的商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今的气象科技产品和服务运作已进入市场领域 ,都具有商业色彩。国外的商业化气象信息及其生产加工技术产品早已打破国界 ,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我国气象的商业化服务(专业有偿服务部分)始于1985年 ,它晚于欧美国家约半个世纪 ,但它发展迅速 ,商业化服务产品已从单一领域发展到多行业、多部门。15年来 ,它记录了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篇章 ,它的历史功绩已经载入史册。气象服务商业化的发展 ,必将推进气象事业的兴旺发达。笔者仅就气象服务商业化问题谈谈几点看法和建议 ,愿与同志们共同讨论。  相似文献   

7.
日本气象服务工作是由气象部门(专业)和社会(民间)有关部门共同承担,体现了气象服务的多方位、立体化、交叉网络和商业化的特点。1日本气象服务的组织分工日本气象服务的组织分工是根据日本国会有关法律和世界气象组织第12次大会决议中有关内容(国家气象水文部门与商业气象部门之间关系准则由分的。日本气象厅及所属各台站承担了日本国内气象观测、天气预报和向公众进行公益性气象服务。商业化(有偿)气象服务由民间私人气象公司承担。日本气象厅委托公益法人的气象业务支援中心无偿向民间气象服务公司提供气象服务所需的气象资料和…  相似文献   

8.
陕西气象信息服务产业化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慧 《陕西气象》2000,(5):38-42
陕西气象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 ,探索实施适合陕西省情的气象信息服务产业化发展战略 ,构筑面向 2 1世纪的现代化气象服务体系是当务之急。提出实施战略构想 :陕西气象信息服务产品运行机制专业化 ,陕西气象信息服务队伍专职化 ,陕西气象信息服务运行机制企业化 ,陕西气象信息服务的宣传及公关策略以及陕西气象信息服务产业化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气象服务产品作为公共物品的供需矛盾和市场低效率等缺陷,以及气象服务商品化竞争模式的供需均衡和市场高效率。对比公共物品和竞争商品对市场资源配置效益、社会效益的不同影响,初步探讨气象服务市场如何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等问题。针对我国气象服务商品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论述我国气象服务商品化道路的必然趋势。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市场状况,借鉴气象服务商品化较早的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探讨适合我国的气象服务商品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扼要介绍武汉气象中心专业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现状,并从网络系统的高效性,安全性、实用性以及气象信息商业化出发,提出了一种适合省级气象部门的新型气象信息网络服务体系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分配是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气象产品在直接生产过程中与再生产过程中的分配,有别于其它物质产品的分配而具有特殊性;社会再分配是气象产品生产与再生产的基础,是分配的前提,是气象现代化的物质保证,是气象服务产业化、商业化的经济条件,是制约气象效益的重要经济变量。  相似文献   

12.
辛吉武 《干旱气象》2002,20(3):38-41
1 新西兰商业化气象服务的演变过程1 .1 气象服务向商业化转变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新西兰依赖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对欧洲的大量畜牧产品出口 ,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2 0世纪 70年代欧共体成立后 ,新西兰畜牧产品对欧洲的出口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新西兰的经济增长率下滑 ,到80年代初经济形势已降到最低点。 1 984年提出了精干政府机构的改革思路 ,将政府机构中服务性机构转变为国有企业 ,在这种大环境下 ,新西兰气象服务开始向商业化转变。1 .2 气象服务向商业化转变的进程改革前的新西兰气象部门 ,经费来源单一 ,员工…  相似文献   

13.
气象部门从事气象科技产业10余年来,依托自身优势,积极拓展经营领域,气象科技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湖北省各级气象部门科技产业也卓有成效,极大地促进了气象事业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面向新世纪,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依托气象基本业务发展气象科技产业,逐步实现气象科技成果和相关业务项目的产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是摆在全省广大气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1 湖北省气象科技产业现状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4气象服务商业化发展的背景上述几国商业气象服务的发展过程表明 ,国家气象部门开展商业气象服务的直接原因多与政府部门减少气象经费有关。但是私营商业气象服务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起步 ,80年代以后得到快速发展 ,预示着气象服务的商业化有着更深的背景。4.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需求的增加 ,是气象服务商业化发展的前提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 ,与气象条件直接相关的是第一产业———农业。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生产的第二产业(如采掘、电力、医药、航天、电子技术、遗传工程等)和第三产业(建筑、交通运输、邮电通…  相似文献   

15.
叶自玲 《浙江气象》2001,22(4):18-19
依据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分析和提出气象为效益农业服务的机遇和挑战、思路和方法以及服务方式的更新等问题,以促进气象为农服务从以服务粮食生产为主向全方位为效益农业服务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气象》1993,19(7):1-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技术开发部充分利用本院在人才成果、装备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优势,将气象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有偿转让并以市场需求开发适用性技术形成拳头产品进入市场,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  相似文献   

17.
从部门实际出发,抓住机遇,发挥自身台站网和通信网的优势,发展市场信息业,加速气象高科技资源商品化、产业化。  相似文献   

18.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气象服务商业化运作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翠芳 《山东气象》2003,23(2):35-36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目前世界上三种气象服务商业化运作模式的利弊,从而提出我国气象服务商业化运作应该选择的模式:即国家气象部门只搞公益无偿服务,由私人公司开展商业化服务。  相似文献   

19.
气象服务信息有效传播能力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定真  董丽丽 《气象科学》2010,30(4):522-525
用传播学的理念对提高公众气象服务电视传播能力进行了探讨,主要从完善气象信息传播理念,提高气象服务信息质量等方面,提出要提高气象服务影响力──最大化达到气象服务信息的有效传播,要在气象服务中借鉴传播学理论,用高科技的气象监测、预报手段,和高科技的媒体制作手段,提高气象信息向气象服务产品转换的质量,完善信息传播渠道。必须重视公众的需求和接受能力这"最后一公里"的工程建设,产品尽量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使气象服务信息传的出去,到达得了,减灾防灾、趋利避害,最终实现公众气象服务多样性,服务精细化,服务高频次发布,服务广覆盖。  相似文献   

20.
服务营销学观点探讨气象信息服务能力提升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气象信息服务的发展问题,运用服务营销学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气象信息服务经营能力提升的营销措施,期望提升气象信息服务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客户满意度,推进气象信息服务,实现永续经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