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旅游驱动的乡村振兴实践及发展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麻学锋  刘玉林  谭佳欣 《地理科学》2020,40(12):2019-2026
归纳案例地为摆脱贫困适应时代需要的具体实践过程,从“三个转向”(产业转向、管理转向、空间转向)解析旅游驱动的乡村振兴实践,总结旅游业驱动乡村振兴的一般机制及路径,为理解旅游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提供新视角。研究发现:① 发展旅游业是旅游资源富足的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主渠道和中坚力量;② 武陵源区主导产业由林业转向旅游业这一过程,为实现乡村振兴实践提供动力基础;景区经营权与管理权的分离,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景区游,城区住”的格局加速了武陵源区乡村振兴的步伐;③ 武陵源区在长期发展实践中形成了“旅游产业发展→旅游小镇发育壮大→乡村振兴→城乡融合”之实践模式;④ 加快推进旅游业态创新,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加强乡风建设,以政府为主导,加速基础设施建设是资源富足贫困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钟章奇  李山  王铮  闫丹  刘华婷 《地理研究》2014,33(8):1427-1441
在厘清中国旅游业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并识别出不同发展阶段下主要驱动因子的基础上,以基于自主体模拟(Agent-based Simulation, ABS)为建模工具,构建不同旅游业发展阶段下旅游者行为的模拟模型。对旅游资源因子驱动下、市场因子驱动下和文化因子驱动下的中国旅游业空间分异进行模拟分析。研究表明:在旅游业发展的早期阶段,旅游资源是影响中国旅游业空间分异的基础因子;随着旅游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对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有所下降,市场逐渐成为中国旅游业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由于旅游业发展受到旅游资源和市场因子的持续影响,文化因子对其引导作用则可能叠加在资源和市场因子的“惯性”作用之上,进一步强化中国旅游业的空间分异格局。  相似文献   

3.
邢铭  刘继生 《地理科学》2011,31(7):879-884
根据旅游业的特点和区域发展规律,针对传统的单一城市旅游发展战略模式,提出要从区域整体旅游战略出发,统筹制定面向区域的一体化旅游总体发展战略。从规划角度提出了旅游开发应当从“资源开发”、“市场拓展”和“体系优化”三个方面出发,制订有针对性的战略。以抚顺市为案例,探讨了上述三个战略任务的地方性安排,即抚顺市旅游业的“龙头带动”、“区域联动”和“均衡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4.
夏汉平  植阳生 《热带地理》2005,25(1):68-72,86
广西桂平是一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城市,但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明显滞后。通过实地走访与调查,并查阅有关资料,剖析了桂平旅游资源的优势和目前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全面推进桂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4项措施:1)全市树立“以旅游业为中心”的思想,有计划、有步骤全面振兴旅游业;2)开展生态旅游,大打“生态旅游”的品牌;3)大幅度增加游客参与性项目;4)切实做好西山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5.
深圳市人造旅游资源客源市场分析及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航 《热带地理》2005,25(2):171-175
介绍深圳市旅游业发展概况,总结出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题内容过多集聚、技术含量偏低等主要问题,对深圳市一级、二级、三级旅游客源市场分别进行了回归分析,指出了深圳市旅游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应以高新科技为依托,加强对“参与性娱乐层面”和“文化性生活层面”旅游吸引物的创意与营造,重点吸引回头客。提出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阿勒泰地区的旅游资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旅游业被誉为“无烟工业”,它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重要创汇部门。新疆的旅游业尽管起步晚、经验少,但境内独特的旅游资源是一大优势。1985年夏,我们受自治区国土局委托,对阿勒泰地区的旅游资源作了为期近两个月的系统考察。现就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分布和特点作一简要的介绍。(一)布尔根河狸保护区科考旅游点  相似文献   

7.
崇武古城闽南文化旅游的开发构思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近年来,崇武旅游业发展较快,但旅游业整体经济效益低,旅游业在经济社会的地位﹑关联带动作用与旅游资源丰富和旅游市场潜力不相称.文中在实际调研基础上,总结了崇武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相似类型旅游区的开发经验,力图对盘活古城的历史文化资源,使其转型为有价值的旅游产品作探讨.提出了开发闽南文化旅游资源的构想: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文化韵律实施农居点改造,开发仿古"明街"的商业休闲新空间;开辟影视基地、拓展训练基地;建设闽南海洋文化博物馆,排演大型实景舞台剧等.  相似文献   

8.
新常态下中国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常态正深刻影响着中国区域旅游业发展。本文在分析新常态下区域旅游发展几个新特点基础上,阐释了未来区域旅游业发展格局与趋势,提出了推进区域旅游业发展总体思路。文章指出,新常态下旅游业发展正呈现规模扩张和个性消费同步提升,“旅游强国”特质开始显现;跨界、跨行业企业集团逐步主导产业发展,并在全球范围谋篇布局;旅游产业地位日渐凸显,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成为重要目标;“第二次人口红利”开始释放,旅游服务开始引领“中国服务”建立;“互联网+”新型运营模式全面渗入,逐步拓展旅游业发展版图;“以人为本”的绿色发展模式导入,全面助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等六大特征。与之相对应,全面融入国家区域经济战略,中、西部地区旅游业整体崛起,城市休闲和城市旅游异军突起,生态文化功能区整体开发,区域旅游产业“网络化”成为重要发展趋势。最后指出,新常态下区域旅游业发展要有新思路,重点包括:以跨区域旅游目的地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区域业协同发展;以重大项目投资驱动为突破口,形成区域旅游投资与创新双轮驱动发展;以全面改革开放为突破口,形成内外源结合联动发展;以国家层面统筹协调为突破口,形成多层次区域旅游治理模式;以跨界渗透和兼并重组为突破口,培育区域化和国际化旅游市场主体;以综合旅游风险防范为突破口,实现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澳门的土地资源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谭光民 《热带地理》1999,19(4):324-330
以综合地理学原理分析澳门土地资源的特点及土地资源开发史实, 指出填海拓地与经济发展关系和未来经济发展路向: 应充分利用路乙水连贯公路两侧的大片滩涂。着重阐明土地开发中, 研究土地承载力和淡水资源供需平衡的重要性。同时, 提出今后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向和对策: 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 稳定发展博彩旅游业, 开发大型旅游景区, 发展省、港、澳旅游大三角; 在工业方面, 应建设路乙水—横琴开发区, 以高附加值产品创汇; 搞好交通运输网络、整治环境、强化社会治安。实现以“博彩旅游生财“、“商贸服务生财”和“高质产品生财”, 继续繁荣澳门经济。  相似文献   

10.
基于城市竞争力提高的旅游业发展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城市的旅游黄金时代即将到来。城市决策者应当意识到,旅游业的发展并不只是旅游专业部门的事情,旅游业作为一种经济“催化剂”,将成为城市产业发展乃至增强城市竞争力的一个制高点。文章把旅游业发展和城市整体联系起来,以苏州市为例,指出苏州应充分利用其优越的旅游资源,延伸旅游产业的外在价值。最后,从提高城市竞争力的角度,对苏州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1.
论国土资源与旅游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风景名胜为代表的旅游资源是特殊的国土资源,它只占国土资源总量的极小部分而弥足珍贵。现时这些资源面临着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和“利用”,以致不少地方名胜破坏,风景失色,笔者认为有必要搞清国土资源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即:风景名胜开发与旅游业发展是相关而性质不同的两回事,有些地区旅游业对国土资源的无序开发利用必须制止,旅游业自身的出路在于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2.
以风景名胜为代表的旅游资源是特殊的国土资源 ,它只占国土资源总量的极小部分而弥足珍贵。现时这些资源面临着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和“利用” ,以致不少地方名胜破坏 ,风景失色。笔者认为有必要搞清国土资源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即 :风景名胜开发与旅游业发展是相关而性质不同的两回事 ,有些地区旅游业对国土资源的无序开发利用必须制止 ,旅游业自身的出路在于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3.
国际大通道建设对云南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云南省构建“通江达海、连接周边”的国际大通道,将改变云南交通基础设施的落后面貌、充分发挥云南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的天然通道的区位优势,对包括旅游业在内的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云南旅游业将面临机遇和挑战。云南旅游业应勇敢面对挑战,采取以下对策:(1)与国际大通道建设结合,统筹规划沿线旅游业的发展;(2)加强旅游与交通的结合;(3)加强同其它邻近省份、国家的旅游合作;(4)提高人口的旅游意识和综合素质;(5)打造旅游精品,优化旅游产品结构;(6)加强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基于因子分析的广西旅游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福巍  黄荣娟 《热带地理》2012,32(6):670-675
引入因子分析法,围绕旅游业发展现状和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两大因素,选取了2010年广西统计年鉴中反映旅游业发展水平的11个主要旅游经济指标,运用SPSS软件对这些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出广西14个地级城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综合排名,并结合各地级城市GDP的排名情况,验证广西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关于旅游区划的定位决策。广西旅游区划的因子分析显示:以桂林市为“旅游龙头”的提法不全面;以南宁、桂林、梧州、北海为四大“旅游集散地”的提法中,梧州不符合实际;“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提法中,“红水河流域”不符合实际;“两条旅游发展带、七大旅游发展区”的划分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基于“旅游业-GDP”维度的广西旅游区划分析显示,14个地级城市可以分为4类:旅游业和GDP均发展较好的城市,包括南宁市、桂林市、柳州市和百色市;旅游业发展较好而经济较落后的城市,包括河池市和北海市;旅游业和GDP发展均较为落后的城市,包括贺州市、防城港市、崇左市、来宾市和钦州市;旅游业发展较落后而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包括贵港市、梧州市和玉林市。桂林市和南宁市作为广西旅游业最发达的两个城市,应根据市场定位的不同形成“南北旅游双引擎”,旨在引领和带动全区旅游业的整体发展,而GDP与旅游业存在正向关系的广西旅游区划应该是有重点、分层次地合理布局才能遵循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5.
刘昌雪  汪德根 《地理研究》2016,35(5):977-991
随着创意经济的兴起和旅游者需求的变化,发展创意旅游日益成为消费热点和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创意旅游资源是创意旅游发展的基础,其产生的空间效应是区域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以苏州中心城区为例,综合运用最近邻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分析和使用者温度计量模型等方法,深入研究城市创意旅游资源空间效应。结果显示:① 创意旅游资源的融入使苏州中心城区整体和各区域的旅游资源空间分布集聚度增大,但各区域增大程度和资源空间分布状态变化不同;② 融入创意旅游资源后苏州中心城区整体旅游资源区域分布呈集中态势,且分布的均衡度降低;③ 创意旅游资源的融入促进了区域旅游资源空间效应的发挥,苏州中心城区由以姑苏区为“单核心”的“众星拱月”空间格局转变为以姑苏区—工业园区为“双核心”的“日月同辉”空间格局,从而实现苏州中心城区“双核”旅游空间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九大古都旅游业的发展情况进行比较,选取3个二级指标(城市旅游基础设施竞争力、城市旅游发展现状竞争力和城市旅游生态环境竞争力)25个三级指标,构建古都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古都2011年旅游竞争力进行排名,结果显示九大古都旅游业发展不平衡,大同旅游业竞争力较弱,应采取挖掘文化内涵、开发旅游资源、打造旅游产品、加强区域合作、发挥政府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服务质量等措施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资源和区位条件看广州旅游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针对广州“有旅无游”的观点,提出广州具有风景、文化旅游资源的潜在优势,发展厂州旅游业应该“旅”和“游”并重。并论述广州旅游的开发条件和旅游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宁化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旅游业具有大而全的特点。县级旅游业要获得良好的发展必须抓住本县的特色。当今悄然兴起的“中国客家文化寻根”旅游,无论从其迅猛发展的趋势或演变发展的势态看,对客家祖地──宁化石壁都赋予了一种机遇和挑战。本文仅从宁化客家文化的角度出发,立足宁化旅游业现状,根据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新认识宁化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并提出开发构想。一、宁化旅游业现状(一)旅游业现状宁化县位于福建省西部,武夷山东麓,与江西石城、广昌两县接壤,现辖16个乡(镇),人口34万。在全县2368km2的土地上,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9.
昆明市自然旅游资源优化开发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云南省旅游业蓬勃发展,各地区纷纷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发展的今天,昆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功能在减弱,而作为旅游集散地的作用在加强。如何使昆明自然旅游资源得以充分开发,提高其旅游吸引力,是昆明亟德解决的问题,文章从优化开发的角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论西藏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给西藏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对西藏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构成压力和挑战,如何使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是西藏面I临的重大课题.通过对西藏旅游资源特征、旅游市场特点的分析,指出西藏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据此提出西藏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战略:优化旅游产品的空间布局和地域组合,构建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加快传统产品的升级,积极开发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特种、专项旅游产品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