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内容来看:“中国地理”包括《初中地理》中有关“中国地理”的内容和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中有关“中国国土整治”的内容,内容多而广。《初中地理》中的“中国地理”主要包括中国的疆域、政区、人口和民族,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资源,中国的经济及中国的分区五个部分。《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中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的区域差异和中国的国土整治两大部分。而《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中的内容是在初中《中国地理》基础上的加深与扩展。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部分内容的复习必须注意几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韩建交后两国关系的改善和经济交流增多,移居韩国的中国移民快速增长并一跃成为韩国最大的外国人族裔群体。运用统计分析和实地调查的方法,首先分析韩国的中国移民的人口结构变化,进而以首尔为例探讨中国移民的居住空间分布及其社会经济特征。研究发现,中国移民主要由中国朝鲜族、中国大陆居民和中国台湾人构成。其中,中国朝鲜族被视为韩国人的在外同胞,较易获取韩国签证,人口数量一直高居首位。现阶段,基于民族和语言的差异,在首尔形成三大中国人聚居区——延南洞的台湾人聚居区、大林洞的中国朝鲜族聚居区以及紫阳洞的中国留学生聚居区,打破了以往中国人在韩国社会难以扎根的情况,其作为中韩两国今后更进一步交流发展的媒介,亟须给予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3.
美丽中国建设的地理学使命与人地系统耦合路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葛全胜  方创琳  江东 《地理学报》2020,75(6):1109-1119
美丽中国是一个天蓝地绿、山清水秀、强大富裕、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强国。建设美丽中国是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中国实践和国家样板,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守住“绿水青山”赢得“金山银山”的重要手段。地理学作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交叉应用学科,其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决定了地理学家肩负着建设美丽中国、筑造美好家园的历史使命,责无旁贷地率先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先行者和实践者,地理学倡导的人地系统耦合论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基石,地理学的学科交叉与综合集成是美丽中国建设与调控人地关系的实践手段,地理学的复杂系统模拟和优化方法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人地系统耦合路径选择提供了科学工具,综合地理区划是因地制宜地建设美丽中国的分区基础。地理学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人地系统耦合路径包括:开展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科技攻关和人地耦合试验示范;进行美丽中国建设的动态评估与人地耦合监测;编制美丽中国建设的人地系统耦合路线图与“十四五”规划行动方案;树立美丽国土观,在《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中充分体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因地制宜地做好美丽中国建设的人地系统耦合区划,建设好美丽城市群和美丽公园群;先行开展美丽中国建设样板试点,总结美丽中国建设的人地系统耦合模式。通过这些耦合路径确保全国及各省市区按照美丽中国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逐步接近目标值,在“比美健美”的竞建行动中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周边国家地缘经济关系的双向互动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贸易关系可用来刻画中国与周边国家地缘经济关系的双向互动。本文通过构建源—汇互动矩阵分析框架,借助商品贸易数据,从出口与进口两个断面,选取偏好率、市场占有率和集中度3个指标分析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地缘经济关系双向互动时序变化。结果表明:①周边国家出口到中国偏好率整体上升,且高于中国出口到周边国家偏好率;②中国出口到周边国家市场占有率远高于周边国家出口到中国市场占有率;③周边国家从中国进口偏好率高于中国从周边国家进口偏好率,中国从周边国家进口的偏好率主要集中在周边发达国家以及部分东盟国家;④中国从周边国家进口市场占有率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且高于周边国家从中国进口市场占有率;⑤中国与周边国家地缘经济关系双向互动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发展经济体以及东盟中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国家。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需要进一步探讨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地缘经济合作差异和演化规律,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和提升“周边是首要”的地缘边际效应。  相似文献   

5.
选取1985-2009年欧洲七国入境中国客流量与进出口贸易统计数据,运用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构建各国入境中国客流量与进口贸易、出口贸易的协整方程和修正模型,分别对欧洲七国入境中国客流量与进出口贸易额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欧洲七国入境中国客流量与其对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各国入境客流量对进口和出口贸易额的长期弹性远大于短期弹性;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显示,欧洲七国入境中国客流量与进口贸易额存在显著的单向因果关系,英国、德国和瑞典入境中国客流量与出口贸易额的单向因果关系显著,瑞士进口贸易额、意大利出口贸易额与其入境中国客流量的单向因果关系显著,其差异性与各国入境中国客流量的大小、贸易依存度、贸易顺逆差情况和双边关系的对称性差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当前实施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战略之一。由于中国的循环经济是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提出来的,因此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创新性举措,并希望能够对中国循环经济的理论、政策与实践有进一步的了解。中国为什么需要发展循环经济、中国循环经济的内涵与特征,以及中国当前推进循环经济的主要做法和政策动向,本文在此作一介绍和评述,供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7.
(1)中国自然地理。中国的地形: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的气候: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海洋: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  相似文献   

8.
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基础与评估方案探索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美丽中国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落实到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中国实践。党和国家针对“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建设美丽中国做出了战略部署,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进一步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但目前对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基础、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标准及建设成效等问题并不清晰。本文从广义和狭义视角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内涵,将人地和谐共生论、五维一体美丽论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理论基础,进一步构建了包括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社会和谐、体制完善、文化传承等5个维度的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运用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测评方法,对2016年中国341个地级市(州)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进行了科学评估。结果显示,美丽中国建设的综合美丽指数(中科美丽指数)平均值为0.28,总体处于偏低水平,生态环境美丽指数、绿色发展美丽指数、社会和谐美丽指数、体制完善美丽指数和文化传承美丽指数分别为0.6、0.22、0.29、0.22和0.07,分项指数值均较低,且地域发展差异较大,说明美丽中国建设进程总体缓慢且不平衡。为了高质量、高标准地贯彻落实美丽中国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建议构建并发布通用的美丽中国建设进程评估体系,对美丽中国建设进程开展动态监测与阶段性综合评估,编制并发布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技术标准,做好美丽中国建设综合区划,分区域因地制宜地开展美丽中国样板区建设试点,并把美丽中国建设成效纳入各级政府考核指标。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地理学界必须关注的一个大事件是2011-2015年陆续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包括《中国自然地理总论》、《中国地貌》、《中国气候》、《中国水文地理》、《中国土壤地理》、《中国植物区系与植被地理》、《中国动物地理》、《中国古地理》、《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和《中国海洋地理》10部专著。该系列专著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和自然生态的形成演化、基本特征、类型划分、分布格局和动态变化做了全面系统地揭示和阐述,并结合新时期  相似文献   

10.
中国湿地面积广阔、类型多样,近年来中国学者发表了不少关于全国湿地的研究论文。本文借助Cite Space5.3软件对1992-2018年《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中湿地相关研究论文进行中国湿地热点研究地区分析。结果表明: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湿地研究发表中文论文的规模基本趋于稳定。2000-2009年是中国湿地研究的发展期,期间湿地研究论文数量大幅增加。湿地研究地区基本涵盖中国主要湿地,东部地区的研究地点较西部更集中。中国各大区的湿地研究热点地区主要有三江平原、黄河三角洲、盐城湿地、珠江口、鄱阳湖、洞庭湖、白洋淀、若尔盖和艾比湖。主要研究机构和研究团队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本研究对于中国开展湿地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实践诠释和文化解读相统一的过程。深入研究和科学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地缘关系对中国出口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结合现有文献中的方法和自身思考构建了地缘关系指标体系,利用Google的GDELT数据库,探索地缘关系对中国出口贸易增长的作用。本文发现地缘关系在短期和长期维度上对国家出口贸易带来的涉及政治、地理、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多重影响。一方面,政治关系反映了短期政府间关系的波动,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十分明显。其中较高的政府交往频度不利于中国出口增长,而政府亲密程度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则是积极的,中国与出口目的国亲密程度越高,则越有向该国出口的倾向。另一方面,地理关系、制度关系和文化关系同样对中国出口有重要影响。在地理关系中,较大的地理距离会减小中国对一地区出口的倾向,而邻接关系会增大中国对一地区出口的倾向。不同制度关系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存在差别,没有证据表明经济制度距离对中国出口有额外的影响,而法律制度距离的增大则会导致中国不向该地区出口的倾向。文化关系同样对中国出口有重大影响,其中较大的文化距离会抑制中国对一地区的出口倾向,而如果中国对一地区文化影响力较大,中国对其出口则更加容易。此外,进一步分行业研究的结果表明,不同行业的产品出口对地缘关系的响应程度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其中,地区间的亲密程度对全类别产品和服装类、机械设备类、交通工具类三类产品的出口都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演变趋势研究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全球化已经成为对国家、地区和企业制定发展策略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参与经济全球化已经对中国区域发展空间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分析中国国际贸易和利用外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根据相关理论预测了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未来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的可能情景。中国的比较生产成本和市场规模优势仍将对外商直接投资形成较大的吸引力,将进一步强化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随着中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外资和外贸的发展将促进和强化中国的"T"型空间格局的形成。在这个"T"型空间骨架上将形成若干个以主要门户城市为核心的、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都市经济区。  相似文献   

14.
正8月11-12日,中国地理学会组团参加了在台北举行的"第19届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暨赵松乔博士访台文化交流25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中国现代化学术研究基金会和中国文化大学联合主办,中国文化大学地学研究所承办。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孙亚夫、中国现代化学术研究基金会董事长梅可望、中国文化大学董事长张镜湖,海峡交流基金会前董事长江丙坤,以及海峡两岸学术界的专家学者等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关系视角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关系视角梳理了国内外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进展,认为已有的传统理论在解释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方面虽仍起作用,但难以解释中国跨国企业缺乏所有权优势、快速的国际化步伐和依赖社会关系网络等显著特征,因此必须用中国特有的变量加以补充解释;一方面,文章重点综述了基于合同和契约建立的正式关系网络,强调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另一方面,深入探讨基于情感和血缘建立的非正式关系网络对企业跨国投资的影响,认为华人华侨网络是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中国特色的关键变量,能帮助企业有效地了解当地制度与文化,实现地方嵌入。最后,提出针对中国特点的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方向:1)建构基于中国特色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框架;2)基于关系视角的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需要进一步探讨;3)基于族裔网络关系视角的对外直接投资研究有待探索。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为中国城市地理学乃至世界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营养。回顾过去几年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归纳起来呈现如下几方面的特点: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与国家经济建设的热点总体同步;在城市化、城市群/圈等领域积极参与国家战略和城市建设实践;强调定量和计量手段的科学研究悄然成为潮流;积极开辟和强化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新基地、新力量;以更开放、更创新的视野,积极开创前沿性、战略性的新研究领域;推出年青人等计划初现成效。与国外相比,中国城市地理学在城市化和城市体系研究方面已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论,并具有高度的实践性,中国城市地理学更好地实现了从知识生产到知识应用、反馈、知识再生产的良性循环。展望城市地理学的学科发展趋势,中国城市地理学在城市化加速的今天,认识城市、改造城市的道路仍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一方面需要面向城市化背景,进行中国城市地理学理论和实践的战略思考,缩短中国城市地理学与主流的城市地理学的距离,通过大人文与大科学交融进行城市地理学方法论的建立和完善、国际视野和地方行动;另一方面需要面向国家“十二五”等近期发展目标和重点,积极的设计和执行中国城市地理学近期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17.
德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关于中国的研究成果打开了近代西方国家认识和了解中国的窗口,他命名的“丝绸之路”得到中外学者的广泛认同并沿用至今。国内学界对李希霍芬学术贡献的评述聚焦于他对中国地质和地球科学的贡献,但对其研究成果的人文-经济地理学价值尚缺少深入的总结。本文分析李希霍芬到中国考察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以《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为基础文献,梳理李希霍芬于1868~1872年间在中国的历次考察路线和主要考察内容,以及与中国古“丝绸之路”相关的考察计划;从当代人文-经济地理学视角总结分析了李希霍芬对中国研究的学术价值和贡献,如区位分析、“联系”与“流”的分析、农业地域差异分析、人地关系分析、制度与文化因素分析等;最后提出李希霍芬在中国的考察研究对当今“一带一路”建设研究及人文-经济地理学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消费水平的区域格局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卫华  周静  陆玉麒 《地理研究》2012,31(2):234-244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社会消费水平差异、格局变化和形成机制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省区间的社会消费水平的差异总体呈现扩大趋势,但其中有一定的波动。通过突变点分析,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社会消费水平差异变化可划分为1978~1987年和1987~2008年两个阶段。1978年中国社会消费水平的南北区域差异格局显著;1987年中国社会消费水平的区域差异既有南北地区的差异,又有东西部的差异;2008年中国社会消费水平总体呈现明显的东中西阶梯差异的格局。1978年形成中国社会消费水平区域格局主要受各地区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人均财政支出和第一产业产值比例因素的影响;1987年形成中国社会消费水平区域格局主要受人均GDP、交通通达水平和第三产业产值比例因素的影响;2008年形成中国社会消费水平区域格局主要受人均GDP、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和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发展新经济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该文在新经济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新产业和新业态两个维度构建包含22项指标的中国省域新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基于2013-2018年3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测度中国省域新经济发展水平,运用空间统计方法揭示中国省域新经济发展的时空特征,从理论层面阐释中国省域新经济发展的驱动机制,并借助中介效应模型和MGWR模型实证检验驱动机制。研究表明:中国省域新经济发展格局具有南高北低演变趋势;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对外开放水平和互联网发展水平会促进中国省域新经济发展,环境污染程度加剧会抑制中国省域新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是环境污染和互联网发展影响中国省域新经济发展的中介变量;各因素对中国省域新经济发展影响的空间异质性具有南高北低特征;要以提升黄河流域的科技创新能力为着力点,优化中国省域新经济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效率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59,自引:1,他引:58  
李郇  徐现祥  陈浩辉 《地理学报》2005,60(4):615-625
尝试采用DEA测评中国202个地级及其以上城市的效率,进而探索中国城市效率在1990~2000年间的时空变化,结果发现:目前中国城市效率较低,而且呈现与三大地带经济发展格局和城市行政等级相一致的空间格局。另外,进一步把城市效率分解为规模效率、利用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发现中国城市的利用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普遍较高,但规模效率是影响中国城市效率空间格局和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正是由于规模效率在1990~2000年的下降抵消了利用效率、纯技术效率上升所带来的影响,造成目前中国城市效率普遍较低。因此,从规模效率的角度看中国城市目前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