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利用NCEP/NCAR每日4次全球再分析网格点资料以及常规观测资料,对发生在内蒙古中西部的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沙尘暴发生区上空,强沙尘暴发生时,螺旋度的绝对值达到最大,这与强沙尘暴发生的时间是基本一致的,且此时螺旋度的垂直分布呈明显的上负下正的形式,而在沙尘暴发生前和减弱时,或者螺旋度的垂直分布值较小,并且没有形成螺旋度明显的上负下正的分布形式;强沙尘暴天气爆发时,沙尘暴发生区上空螺旋度的垂直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下层为正值区,对应正的垂直速度,而在对流层中上层为负值区,对应负的垂直速度,则低空深厚的上升运动区对应的螺旋度垂直分布形势十分有利于沙尘暴的发展;高低层螺旋度与强沙尘暴的发生、发展在时间上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这就说明螺旋度作为一个反映动力参数的物理量,在强沙尘暴预报中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且螺旋度的水平分布特征可以反映强对流天气的位置,与天气系统关系密切,故可以将其投入业务使用。  相似文献   

2.
深圳市高影响天气的风廓线雷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深圳多年风廓线雷达观测资料,分析了灰霾、大雾、高温、雷暴、台风、冷空气等高影响天气过程中的风廓线特征。结果表明风廓线雷达作为一种新型的探测工具,能够在垂直方向获取较高时间、空间分辨率的实时资料,为分析、预报预警高影响天气提供了新的资料和观测事实。不同的高影响天气风廓线特征各不相同。灰霾和高温以上空出现东北风为特征:大雾的水平、垂直方向分布与信噪比有关;雷暴等强对流天气具有明显的风垂直切变;热带气旋、西风槽和锋面等移动性天气系统,其风向、风速的垂直分布随时间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
利用NCAR、NCEP和FSL/NOAA等共同研制的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9年6月3日河南地区发生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利用模式输出的高分辨率资料对该次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WRF模式成功地再现了高低空环流形势演变及强对流的分布发展特征,高空冷涡后部冷空气南下,近地层较暖,形成了上冷下暖的位势不稳定层结及地面辐合线是这次强对流和飑线天气过程的触发机制。强对流发生时,该地区出现的低空增温增湿、低空急流的爆发及低层急流核向东南快传、高空急流轴稳定在强对流天气发生地上空,对流有效位能积累和释放随时间的演变过程及垂直螺旋度大值中心等对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次台风倒槽暴雨过程的螺旋度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1,他引:4  
2005年7月20—23日,5号台风”海棠”登陆后与中纬度系统相互作用造成了河南省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使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这次暴雨过程中的螺旋度分布及演变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台风倒槽暴雨发生在相对螺旋度大的环境场中,暴雨落在螺旋度大值轴附近偏向大值中心一侧,相对螺旋度值的变化大致反映了暴雨及其影响系统的强弱趋势;本次暴雨发生前和发生时,暴雨区上空对流层低层的局地螺旋度有大值中心形成并维持,而对流层上层则表现为局地螺旋度的低值区;相对螺旋度在反映暴雨强弱和落区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其大小随环境场的风垂直切变大小而变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垂直风廓线(VWP)产品提供发生在牡丹江一次大风天气过程资料及暴雨天气过程,计算并分析这次大风天气的风暴相对螺旋度(SRH)特征,利用垂直风廓线产品计算风暴相对螺旋度(SRH),并分析牡丹江这次大风天气过程的SRH特征。结果表明:风暴相对螺旋度(SRH)对尺度非常小的强对流大风和暴雨天气有提前10-20 min的预报作用。应用VWP产品计算出的SRH,可以作为实际业务工作中预报大风和暴雨等天气的因子。  相似文献   

6.
垂直能量螺旋度在双流机场雷暴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引入垂直能量螺旋度指数的概念,并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将其应用于双流机场2011年5月8—9日出现的雷暴天气过程,并对2009—2012年双流机场出现的32次雷暴天气过程进行统计,验证垂直能量螺旋度指数的有效性及普适性。结果表明,该指数综合反映了对流天气发生时的热力效应和动力效应,有明确的物理意义,是诊断和预报强对流天气的有效指数;垂直能量螺旋度对预报双流机场未来3h以内的雷暴天气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雷暴天气一般出现在垂直能量螺旋度大于0.62×10-5J·m·kg-1·s-2的条件下。  相似文献   

7.
西南涡区域暴雨的中尺度滤波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Barnes带通滤波器,对2010年7月14-18日以及2012年7月3-5日西南涡引发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中尺度滤波分析。结果表明,选取恰当的滤波参数,Barnes带通滤波器能够选出含西南涡在内的中尺度天气系统。对西南涡发生、发展、分裂和东移4个阶段的流场进行中尺度滤波分析发现,中尺度滤波可以更好地刻画西南区域的中尺度环流特征。对滤波后资料的螺旋度诊断计算表明,螺旋度的大值区有利于强对流系统以及低涡生成和发展。局地垂直螺旋度的正、负值中心分布可以较好地反映降水落区,雨区发生在局地垂直螺旋度正、负中心之间的梯度大值东侧;降水强度的变化与积分垂直螺旋度量值的变化对应较好。垂直局地螺旋度和积分垂直螺旋度对暴雨的落区和强弱变化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杨庆红  彭九慧  刘园园 《干旱气象》2010,28(3):322-326,357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7年7月3日承德市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大气不稳定指数的变化和θse的水平、垂直分布反映了大气的层结状态和不稳定能量积聚的状况;温度平流和螺旋度的垂直分布,显示了强对流发生前大气的热力、动力特征;散度、垂直速度随时间—高度的变化,对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有着动力触发作用;高低空风场的配置和通气管指数可以判断垂直风切变的大小,是决定强对流天气发生及强度的重要条件;多普勒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的形态、强度、移向、垂直结构等特征及平均径向速度场中气旋、中尺度辐合线、逆风区等中小尺度系统特征对强对流天气的预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基于T/2分数间隔的SEI双模式盲均衡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NCEP/NCAR 1°×1°最后分析资料(final analysis,FNL)计算“圣帕”台风螺旋度,探讨各垂直层上水平螺旋度与强降水时间演变的关系、水平螺旋度与强降水落区的关系以及垂直螺旋度时间演变与强降水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700 hPa螺旋度最能反映强降水时间演变,正螺旋度大值中心附近与暴雨落区一致,同区域内螺旋度中心值的强弱与该区域内降水的强弱关系密切;若垂直方向上高低层的螺旋度同时由负值转为正值,则强降水发生,反之降水减弱、停止;对于预报台风强降水时效,水平螺旋度远比垂直螺旋度、散度、垂直速度具有更多有效预报时间;对于预报台风强降水落区,垂直螺旋度比水平螺旋度更具有优势,若能利用垂直螺旋度对水平螺旋度预报强降水作出订正可能将有助于提高台风强降水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旋转风螺旋度在广西春季一次水雹大风天气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传新 《广西气象》2002,23(1):17-18,26
利用旋转风螺旋度对2001年4月发生在桂中地区的冰雹大风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层旋风螺旋度对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冰雹大风天气易产生于低层正旋转风螺旋度大值中心与中低层对流性不稳定能量储存区所包围的区域,基上空500hPa以下旋转风螺旋度为正,400hPa以上为负。  相似文献   

11.
甘肃东南部一次暴雨天气的数值模拟和螺旋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安泰  何宏让  阳向荣 《干旱气象》2010,28(3):309-314,351
利用NCEP每6h一次的1°×1°格点资料和中尺度模式WRF(V3.1),对2005年7月1~2日发生在甘肃东南部的一次暴雨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运用模式输出资料对本次天气过程的螺旋度与降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高原短波槽的生成,以及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是造成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WRF模式对西北暴雨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螺旋度的空间分布对西北地区东部暴雨的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700hPa正值螺旋度的分布形状与高原短波槽和700hPa切变线的形状存在对应关系;而400hPa以下大值正螺旋度的产生可能是西北暴雨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该文利用FNL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1°×1°)、常规的地面观测资料、中国国家卫星中心提供的TBB资料、贵阳雷达站提供的雷达资料,针对安顺市2020年5月31日出现的飑线天气过程,进行了环流背景、物理量、数值预报检验以及雷达回波、卫星云图特征等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由地面辐合线、高空槽、中低层的低涡切变线和低空急流共同影响造成的;不稳定层结、大的垂直风切变、适当的0 ℃层和-20 ℃层高度为当日的飑线过程提供了有利的不稳定层结条件。贵州省上空出现了大范围的高温高湿区,大值区位于贵州省的中部以南地区,并在该区域存在明显的Ω型能量锋区和湿舌,为此次贵州飑线的触发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能量条件。此次飑线过程中,普定和安顺城区雷达回波图上均出现了高反射率因子和速度大值区,飑线中的普通单体在安顺城区发展为超级单体。卫星云图上贵州省中部出现了带状云系,强对流天气发生在对流云团边缘TBB的梯度大值区。从GRAPES-3 km逐小时的预报场与实况对比来看,对此次飑线过程的位置和强度预报都很好,说明该产品对短时预报和监测都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青南地区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物理量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ECP的1°×1°的再分析同化全球资料,对玉树地区发生的两次强对流过程进行了动力条件及水汽条件的物理量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强降水发生的时段内,中、低空垂直螺旋度有明显的增大过程,并出现正值中心,而高空垂直螺旋度则出现明显的减小且出现较强的负值中心。高、低空的负、正值闭合极值中心出现时间和强降水发生时间段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尤其高层负值中心;中、低层均有较强的辐合区,辐合中心强度大于30×10-5·s-1,且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该辐合区扩展到350 hPa以上,高层有较强的辐散区,其中心一般在250 hPa以上;青南地区出现较强的水汽辐合同时在其偏南地区出现较强的水汽辐散中心,对形成强降水过程非常有利;湿位涡的负值出现可能对临近强对流天气有一定的预报指示意义,湿位涡的正负值过渡区域可能是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区域。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NCEP2.5°×2.5°再分析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分析2016年6月22日通辽市强对流天气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在中高层偏西气流带来的弱冷空气叠加在低层切变线南侧的暖湿空气之上,促使对流强烈发展;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大值区和"逆风区"分别对冰雹和短时强降水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强对流天气发生在地面中尺度辐合线附近;高空急流与低层低涡的配置结构,为这次强对流天气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5.
旋转风螺旋度在广西春季一次冰雹大风天气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旋转风螺旋度对 2 0 0 1年 4月发生在桂中地区的冰雹大风天气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低层旋转风螺旋度对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冰雹大风天气易产生于低层正旋转风螺旋度大值中心与中低层对流性不稳定能量储存区所包围的区域 ,其上空 5 0 0 h Pa以下旋转风螺旋度为正 ,40 0 h Pa以上为负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4月14日下午—15日凌晨左右发生在桂西南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小时雨强较大、前期以降雹为主、后期以短历时强降水为主的特点;近地层锋面和辐合线是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重要触发机制;200 hPa高空辐散流场有利于底层辐合上升运动的加强,可以弥补500 hPa弱槽槽前动力抬升机制的不足;对流层中层具有干冷空气的侵入是预报强对流天气的关键因子,而地面强对流天气容易发生在干空气侵入700 hPa层之后数小时内;强对流天气容易发生在θse大值区或者舌区;对流层正涡度从中层下传到底层对于预报强对流天气的出现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雷达产品分析表明回波具有明显的悬垂回波、弱回波区、辐合区、中气旋、三体散射长钉和旁瓣回波特征。  相似文献   

17.
对2015年8月23日发生在陕西关中的一次槽前干对流天气进行了动力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虽然发生在槽前,但垂直环境配置为中层相对干冷,低层相对暖湿,属于槽前干对流。850 hPa的切变线后反气旋环流中存在的中小尺度切变,为强对流天气提供了初始扰动并诱发了次级环流的形成,地面辐合线触发了强对流天气的发生;中层干侵入和强的垂直风切变增强了大气垂直不稳定程度;关中东部强对流天气落区主要出现在散度通量大值区的中心附近、水汽波作用密度垂直积分大值中心及其后部梯度最大的区域内。  相似文献   

18.
利用国家气象观测站常规探测数据、怀化区域自动雨量站和雷达数据以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对怀化2020年1月初一次罕见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在怀化南北部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中北部强对流天气属于高架对流类,南部属于斜压锋生类,且强度明显强于中北部;“上干下湿”特征、较强的下沉对流有效位能以及强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产生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中北部受逆温层抑制作用,而南部与中北部相比具有更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水汽条件、辐合上升运动条件以及不稳定条件,这也是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原因。雷达分析表明,怀化南部发展较高的强回波单体是造成局地短时强降水出现的主要原因,超级单体导致出现冰雹,低仰角速度大值区预示着雷达大风的产生,风廓线中中层干侵入现象对强对流天气开始、结束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春季滇南冰雹大风天气的螺旋度分析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用螺旋度对1997年3月发生在滇南的冰雹大风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层螺旋度的演变对冰雹大风天气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低层螺旋度的大值中心与降雹区比较靠近,螺旋度的垂直分布反映了降雹区大气的一些动力和热力特征。  相似文献   

20.
湘潭市一次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把握冰雹天气的特点、环流形势、物理量特征,该文利用每日4次NCEP 1°×1°再分析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FY-2E卫星TBB资料,对2013年发生在湘潭境内一次罕见的大范围冰雹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925~500h Pa之间强烈的温差是冰雹发生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有热力垂直环流和湿度场垂直环流以相同的环流方向在相互加强,使冷锋附近的垂直运动比只有温度梯度时大得多;冰雹不是发生在高能区内,而是发生在高能舌北侧附近。强对流天气发生在对流不稳定区的北侧梯度较大地区;冰雹出现在强对流云团移动方向的正前方;雷达图上飑线、三体散射等都是冰雹出现的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