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古元古代拉伸构造模式——以胶北,辽东和吉南地区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胶北、辽东和吉南地区元古代层状岩系和第一幕构造变形作用的详细研究和综合分析,并以此为典型实例,提出了古元古代拉伸构造模式,即隆起-顺层分层滑脱构造模式。该上部隆起和上部盖层及两者之间的拆离型韧性剪切带三部分组成。核部隆起常由岩浆隆起或基底隆起构成,上部盖层内发育有顺层分层滑脱构造体系,由底部主滑脱面和内部次级滑脱面,低级骨脱面及其间的流褶层和片理化带构成,靠近核部隆起的盖层表现为正向滑脱,而滑脱  相似文献   

2.
华北地台东缘早元古代隆—滑构造模式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刘永江  李三忠 《地质论评》1997,43(6):569-576
研究华北地台东部边缘早元古代拉伸构造及与变质核杂岩的比较,提出了隆-滑构造模式。它一般发生大规模收缩造山作用之前,由于区域拉伸作用,导致下地幔上隆,形成了岩浆隆起或基底隆起,使上覆盖层发生重力滑脱。该模式由核部隆起,上部盖层和其间的拆离韧性发带组成。  相似文献   

3.
李三忠  杨振升 《岩石学报》1997,13(2):189-202
通过对胶辽吉地区古元古代裂谷带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伸展构造环境下中深部地壳花岗质岩浆侵位的一种模式,即花岗质岩浆沿基底与盖层之间的拆离滑脱带多次贯入,形成岩席,之后随着地壳拉伸(或伸展)作用,这些岩席逐渐远离侵位中心,发生侧向迁移。这种大陆壳内中深部花岗质岩浆的侵位和地壳的侧向伸展的模式,与有些学者提出的大洋中脊玄武质岩浆的侵位和洋壳扩张的模式是基本相似的。这一模式也是大陆地壳快速生长加厚的一种有效机制。由于花岗质岩浆的上涌引起上覆盖层因重力失稳形成一系列顺层滑脱构造组合。它们与花岗岩和基底共同构成中深构造层次岩浆隆起-顺层分层滑脱构造系  相似文献   

4.
扬子地台西缘江浪变质核杂岩的出露地壳剖面构造地层柱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颜丹平  宋鸿林 《现代地质》1997,11(3):290-297
扬子地台西缘江浪变质核杂岩的出露地壳剖面构造地层柱自下而上由3个体系构成,即中元古界李伍岩群堆垛层系统,代表深部构造层次中多期、多体制变形变质改造后的扬子地台基底;古生代褶叠层系统(中间韧性流变层),其中的3个岩组具有不同的褶叠层构造地层型,其时代分别为奥陶纪、早志留世和二叠纪;最上部为浅部构造层次纵弯曲变形的三叠纪西康群板岩带。在各体系之间以及各体系内部,发育了一系列的顺层韧性剪切滑脱带;其中以分割基底堆垛层与下部盖层流变层的区域性韧性剪切滑脱带最具意义,我们称之为基底剥离滑脱带。  相似文献   

5.
在南秦岭,发生于加里东─—海西期的隆滑构造,由基底杂岩、滑覆层状岩系和其之间的滑脱构造带组成。它是主选山期前,在盆地演化过程中,由地慢上隆,导致基底减压深熔,并局部隆起,并引起上覆层状岩系分层滑脱所形成的一套地质要素组合。它与形成于主造山以后的“变反核条岩”在造山带演化过程的动力学意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通过野外调研和资料分析,发现萍乐坳陷带西段存在一伸展构造体系,它由变质核杂岩、固态流变构造群落、浅层次的顺层正滑拆离断层以及晚期的重力滑脱构造体系组成。变质核杂岩外缘由以多条大环状分布外倾的花岗质糜棱岩带为代表的韧性剪切带组成,带中的矿物拉伸线理显示韧性剪切作用是沿隆起两翼近南北向进行的。顺层固态流变群落最突出的表现为浅变质岩中近水平的韧性剪切带。部分泥盆系-二叠系亦卷入顺层固态流变群落,表现为带内动力片岩及碳酸岩糜棱岩带。浅层次顺层正滑拆离断层多沿已存界面或岩性软弱面由南向北多层次滑移,并可分为后缘拉张、中部递进滑脱及前缘挤压三个构造分带。晚期重力滑脱体系主要发育于武功山北麓,由众多滑块组成。依据法国奥尔良大学所获变质核杂岩中糜棱岩同位素年龄可知,该伸展构造体系始于华力西晚期-印支期;依据卷入的地层,至少是燕山末期、甚至喜山期才结束.  相似文献   

7.
大陆克拉通化与造山带形成后的活化与再造机理和条件,是板块构造理论登陆面对的重要课题,针对广泛发育于陆缘、陆内环境中的大陆地壳活动带开展的深入研究为此提供了重要约束。以中下地壳深变质岩为核,中浅变质岩为幔部的穹隆构造是大陆地壳活动带最为典型特征构造样式之一。本文基于对古元古代—新生代不同时期典型大陆地壳活动带内片麻岩穹隆构造的分析,总结出以下共性特点:① 发育厚皮构造,强烈的热异常与高应变使得活动带中保存着下地壳基底岩石卷入地壳变形过程的痕迹;② 核部往往由高级变质岩石(通常伴有花岗岩或混合岩)组成,变质程度主体为低角闪岩相到高角闪岩相,局部可以达到麻粒岩相,从核部向幔部变质程度逐渐降低; ③ 分层(或层状)流变是地壳活动带变形的重要表现形式; ④ 中、深层次的岩石共同遭受了强烈剪切变形作用的改造,不同构造层次(核部与幔部)岩石中的构造具有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上的一致性,拉伸线理和不同尺度的a型褶皱广泛发育,伴随着区域尺度的a型或b型穹隆构造; ⑤ 幔部岩系与核部岩系具有特征的运动学上的耦合关系而流变学上的解耦, 二者之间及内部常发育不同尺度的剪切不连续面(Tectonic discontinuity contact, TDC)。基于上述特点分析,本文提出切向(近水平)剪切流动与多流变层分层流动是大陆地壳活动带中、下地壳流动一致性的体现。多种变形体制叠加,包括近水平切向流动作用的主要贡献并辅以垂向运动的叠加或递进变形,造就了现今大陆地壳活动带中广泛发育的片麻岩穹隆构造,它们递进演化成为线性a型穹隆群、b型穹隆或演变为变质核杂岩构造。  相似文献   

8.
李海龙  张长厚  邹云  邓洪菱  马君 《地质通报》2008,27(10):1698-1708
燕山中部冀东遵化、迁西、青龙一带以太古宇深变质结晶岩系为核部的东西向构造形迹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个复式背斜构造,近年来又有学者提出它是一个中生代变质核杂岩。这2种不同认识涉及到华北克拉通北部中生代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和稳定克拉通内部大型基底结晶岩系的剥露机制问题。对马兰峪背斜南翼和西部倾伏端盖层岩系开展的详细构造研究表明,变形总体表现为连续的褶皱变形及伴生的逆冲构造;构造样式表现为基底卷入式的厚皮构造与盖层内部软弱岩系控制的薄皮构造共存的特征;变形机制表现为顺层挤压导致的纵弯弯曲和相关的断裂构造;近南北向的缩短率介于16%~27%之间。盖层岩系中未发现变质核杂岩构造模型所预期的系列高角度正断层。基底与盖层不整合面接触带尽管在后期构造变形过程中曾经发生过局部的差异性滑动,但并不是造成大规模构造剥蚀和地壳柱切失的剥离断层。因此,冀东马兰峪背斜不是中生代的变质核杂岩,而是水平挤压背景下基底结晶岩系与盖层共同卷入纵弯褶皱变形的厚皮式褶皱构造。  相似文献   

9.
北京房山变质核杂岩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44,自引:4,他引:40  
宋鸿林 《现代地质》1996,10(2):149-158
摘要:北京房山变质核杂岩是典型的板内变质核杂岩。由核部的结晶基底及顶部的变余糜棱岩带、固态流变的中间层和脆性剪裂的上部盖层组成三层结构。核部有强力侵位的早白垩世的房山花岗闪长岩株。地壳的韧性伸展表现于下古生界及其前的盖层岩系中,形成于印支期前,反映了强烈的区域古地热异常。印支期的南北向挤压造就了区域构造格局。燕山期的岩浆侵入使变质核杂岩定型。新生代的差异性隆升使核杂岩最终出露地表。幔源热异常、基底热隆及岩浆的强力侵位是核杂岩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辽东早元古代裂谷带内的隆滑构造是在吕梁造山前期伸展体制下的第一幕变形期间形成的。本区隆滑构造的内核隆起部位大致与中南岩基空间分布一致,由同构造侵位的二长花岗岩(辽吉花岗岩)组成,在裂谷带西区和东区,辽吉花岗岩皆顺基底与盖层之间的接合面呈席状侵位。由于辽吉花岗岩局部隆起,引起外壳内多层滑脱型韧性剪切带(简称韧变带)及流褶层的形成,在递进变形过程中流褶层会发生尖灭。因变形分解作用,在形成韧变带及流褶层的同时,也形成一些巨型透镜体,它们为弱变形域或未变形域,其内原生构造保存完整。对流褶层内流动褶皱的倒向及拉伸线理的统计,结果进一步表明中南岩基为辽河群内隆滑构造的隆起部位。现今东区和西区的穹形构造是初始席状侵位的叠加性构造,即在吕梁运动期间收缩体制下,辽吉花岗岩仍呈塑性并向背斜部位聚集,呈底辟式重就位;第三幕构造形迹横跨叠加于第二幕构造形迹之上,从而最终使辽吉花岗岩有规律地分布于穹形构造核部。  相似文献   

11.
青海锡铁山铅锌矿区泥盆纪底砾岩中成矿学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锡铁山铅锌矿床位于青海柴达木盆地北缘EW向左行平移韧性剪切带与南祁连NW向隆起带的复合部位,构造形变强烈,隆起带原NW向片理与剪切带NW向S-面理叠加复合形成单一的NW向片理化带和A-褶皱(拉伸线理与褶皱枢纽平行,都呈NW走向)。铅锌矿体就位在上奥陶统滩间山群(O_3tn)绿片岩系,绿片岩系不整合覆盖在下元古界达肯大坂群(Pt_1dk)片麻岩、混合岩系之上,上部又被未变质的上泥盆统(D_3)紫色砂页岩和底砾岩所覆盖。含矿岩系上奥陶统滩间山群由基性夹中酸性的双峰式火山岩和中厚层状、条带状灰岩组成,经区域变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辽吉朝古元古代褶皱带的构造演化分析,尤其对褶皱带南带内发育的典型构造组合及相应出现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变形作用的系统构造分析,提出岩浆核杂岩是古元古代褶皱带早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构造型式。岩浆核杂岩主要由3种成分、性质、特点及变质演化不同的构造单元构成,即核部岩浆杂岩、外部的滑覆体壳及其间的幔部顺层韧性剪切带。岩浆核杂岩的构造分析,揭示出它们形成于褶皱带早期阶段演化的伸展作用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辽吉朝古元古代褶皱带的构造演化分析,尤其对褶皱带南带内发育的典型构造组合及相应出现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变形作用的系统构造分析,提出岩浆核杂岩是古元古代褶皱带早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构造型式.岩浆核杂岩主要由3种成分、性质、特点及变质演化不同的构造单元构成,即核部岩浆杂岩、外部的滑覆体壳及其间的幔部顺层韧性剪切带.岩浆核杂岩的构造分析,揭示出它们形成于褶皱带早期阶段演化的伸展作用过程中.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多层次滑脱构造与含油气远景探讨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汤良杰 《地质学报》1992,66(2):97-107
塔里木盆地存在4个滑脱系统、多套滑脱层、多个主滑面和次滑面。浅层次滑脱构造以中、新生代地层发生褶皱-冲断为特征;中层次滑脱表现为古生代地层的逆冲推覆、滑脱褶皱和牵引背斜;深层次滑脱为发育在基底岩系中的韧性剪切带。塔北、塔中和塔南隆起,发育有中、深层次滑脱构造,它们是寻找大型油气田的主要油气聚集带。库车、西南和东南坳陷发育浅层次滑脱构造,是寻找中、小型油气田的有利构造带。  相似文献   

15.
辽吉朝褶皱带古元古宙岩浆核杂岩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辽吉朝古元古代褶皱带的构造演化分析,尤其对褶皱带南带内发育的典型构造组合及相应出现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为形作用的系统构造分析,提出岩浆核杂岩是古元古代褶皱带早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构造型式。岩浆核杂岩主要由3种成分、性质、特点及变质演化不同的构造单元构成,即核部岩浆杂岩、外部的滑覆体壳有其间的幔部顺层韧性剪切带。岩浆核杂岩的构造分析,揭示出它们形成于褶皱带早期阶段演化的伸展作用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米家山隆—滑构造是在古浪运动造山前期伸展体制下形成的。隆—滑构造的内核隆起由顺基底与盖层之间的接合面呈席状同构造侵位的马黄沟梁单元组成。由于花岗岩的局部隆起,在阴沟群变质岩系内多层滑脱型韧变带与流褶层形成的同时,因变形分解作用,导致火山岩透镜体与韧变带及流褶层相间分布的格局。在古浪运动收缩体制下,米家山岩体呈塑性底辟式再就位,从而形成泉沟单元。晚期的祁连运动产生的构造形迹横跨叠加于古浪运动构造形迹之上,最终使米家山深成岩体分布于穹形构造核部。  相似文献   

17.
黄雄南  张家声  彭澎  李天斌 《岩石学报》2013,29(7):2353-2370
贺兰山北段结晶基底中保留有不同程度的韧性变形剪切带.通过详细的野外考察和室内显微构造研究,明确贺兰山北段的古元古代基底经历了4期韧性剪切变形:(1)早期顺层剪切带表现出中下部地壳层次的变形样式,运动学特征一致反映了近南北向的伸展;(2)麻粒岩相变质的糜棱片麻岩剪切带为南北向挤压的产物,导致经历高温高压变质的孔兹岩系从下地壳向中部地壳抬升;(3)高级糜棱岩(低角闪岩相-高绿片岩相)剪切带涉及的2次伸展运动(北西-南东向伸展和北东-南西向伸展)使得基底进一步向中部地壳抬升,可能发生在形成孔兹岩系的同一造山运动的晚期伸展垮塌过程中;(4)北东-近东西向左行逆冲绿片岩相糜棱岩剪切带则将结晶基底抬升到中上部地壳层次,其运动学特征与高级糜棱岩剪切带明显不同,可能是另一造山运动的产物.贺兰山北段与大青山-乌拉山地区有相似的韧性剪切带和构造变形,表明华北克拉通西部北缘存在一致的近东西走向的古元古代碰撞造山运动以及随后另一造山运动的改造.  相似文献   

18.
滇西西盟地区前泥盆纪变质岩系的变形构造格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西西盟一带是保山-掸邦地块在我国内的一个基底岩系出露地区。该地区的前泥盆纪变质岩系可划分成两个构造层,下部为元古代构造层,由变质深度达角闪岩相的 中杂岩系组成,发育3期南北向的变形构造;上部为早古生代构造层,由低绿片岩相变质的王雅组,允沟组组成,发育两于南北向的变形构造。  相似文献   

19.
在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通过构造分析、岩浆岩的分布以及构造岩的详细研究,厘定出冀 东青龙一带太古代基底与中元古界盖层之间接触为构造滑脱关系。并认为构造滑脱经历了明显的两期活动,早期为挤压体制下的逆冲—褶皱作用,中元古代地层表现为同倒转褶皱,滑脱带内发育断层泥和断层角砾岩;晚期为伸展体制下伸展滑脱作用,表现为断层泥劈理化发育,指示明显的伸展滑脱特征。研究区太古代基底与中元古界盖层滑脱构造的厘定,对于再造该区构造格局和沉积古地理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深层次推覆-滑脱构造表现为前震旦系基底岩系中的韧性剪切带;中层次表现为古生界逆冲推覆、滑脱褶皱和牵引背斜;浅层次以中—新生界褶皱-冲断层带为特征。塔里木盆地大型隆起带的形成与中、深层次推覆-滑脱作用有关,它们是寻找大型油气田的主要油气聚集带。山前坳陷中发育浅层次推覆-滑脱构造,是寻找中、小型油气田的有利构造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