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辽宁港口群内大连港与营口港为研究对象,选择2000—2010年港口与腹地经济协同度为切入点,测度两港的发展水平并分析未来发展态势。大连港、营口港与腹地经济协同度虽然略有差异,但总体上均呈现逐年提升的态势;两港与腹地经济高协同区域由沈大交通线向沿海地区转移;大连港与腹地经济中心沈阳市的协同度高于营口港;营口港与腹地经济协同度有提升态势,大连港、营口港与沈阳市的经济协同度相对于其他地级市出现逐年弱化现象。进一步探究双港驱动腹地经济协同发展的内部机制,发现在不同阶段自然条件与区位条件展开博弈;出现由市场需求和地方政府共同推动的主导港地位之争;港口与腹地经济的协同度受腹地中心城市的影响较大;外部环境及地方政策导向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
港口腹地对特定区域内港口功能的合理定位和港口体系的构建意义重大,为明确山东沿海主要港口腹地的动态演化过程、特征及机制,在Huff模型基础上,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构建交通运输地理信息数据库,集成网络分析法与栅格分析法,设计港口腹地动态演化模拟的技术实现路线,据此考察了山东省沿海主要港口腹地格局的动态演化。结果表明:港口腹地结构上,青岛港与日照港腹地呈现典型的以交通干线为轴线的放射型结构,烟台港腹地呈现典型的圈层结构;港口腹地演化上,2000年以来,在区域内各港腹地交相扩张的相互作用下,山东省沿海主要港口腹地格局经历了"北上—南下"的动态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运用Huff模型计算辽宁各沿海6个港口对腹地城市影响势能值,对1995~2009年辽宁沿海港口腹地空间演变进行定量研究,并对影响沿海港口腹地空间演变的驱动要素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腹地空间演变方面,东北地区逐步由大连港的单一腹地转变为多个港口的混合腹地,大连港腹地沿哈大交通线逐步转变为营口港腹地,腹地逐步减小,营口港腹地逐步扩大,地方性港口锦州港与丹东港主要服务周边城市,腹地变化并不显著;对各港口影响势能变化趋势表现为,大连港对东北地区的影响势能开始下降,尤其是辽宁省内及周边地区下降较为明显,营口港对"T"字形交通线及两侧的影响势能逐步提升,锦州港除对自身腹地影响逐步稳固以外,腹地空间也有向辽中地区逐步扩展的趋势,丹东港对东北大部地区的影响势能均呈上升态势,尤其以东北中东部地区上升较为显著。区位条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港口城市影响力提升和政策规划引导是影响辽宁沿海港口腹地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新疆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ESDA空间分析,研究1985年以来新疆县域经济格局在空间上的变化及其特征.结果表明:1985年以来新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弱的空间自相关性,但集聚作用总体不断增强.热点区的空间结构主要集中在以奎-克-乌为核心的圈形结构,2000年以后热点区显著增加,不断向北疆中部、东疆以及南疆东北部集聚;南疆西南部处于经济发...  相似文献   

5.
王丹  方斌  李欣 《地理研究》2020,39(6):1295-1310
空间关联是产城融合问题研究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以扬州市居住-工业空间关联为研究对象,基于近百年历史地图等数据,采用热点分析法、蜂巢网格法对居住-工业空间关联强度进行测算,对微观空间关联形态进行分析,揭示两者中长期、微观尺度关联模式及一般机理。结果表明:① 居住-工业空间关联强度经历了强-弱-强的演化过程,两者存在紧密的时空对应关系。1949年之前及计划经济时期,居住空间和工业空间紧密融合;住房体制“双轨制”及市场化时期,两者日渐疏离;近年来,随着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居住、工业、服务业空间出现了产城融合的新趋势。② 居住-工业的关联形态从内圈层向外,由自由无序转向规整有序,反映了居住空间由产业从属空间向独立、主导空间转化的历史进程。③ 居住空间建设主体、工业产业类型、居民通勤条件、外部空间影响是空间关联演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中心地-腹地系统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的中心地-腹地理论与现实的矛盾,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认为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流动具有相对主体的不对称性、趋利性和相互替代性等特点;同时提出了"准腹地"和"飞地型腹地"的概念;论证了区域经济不平衡条件下中心城市腹地的不对称性.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功能区域"、以节点和网络界定域面、通过企业腹地研究城市腹地等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康译之  何丹  高鹏  孙志晶 《地理研究》2021,40(1):138-151
本文尝试将海港和内河港的腹地范围演化纳入统一的研究框架。运用场强模型划分2001年、2008年和2016年长三角主要海港和内河港口的直接腹地范围,分析其演化特征,总结演化最显著的两大龙头港口——上海港和宁波港的腹地演化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 港口场强分布特征是以三大海港为龙头形成三大高场强集聚区。② 港口直接腹地演化最明显的特征是宁波港扩张的腹地范围基本来自上海港收缩的腹地范围。③ 上海港的直接腹地范围不断被宁波港袭夺是因为上海港通过市场主导和行政协调的机制,扩展了沿着长江布局的内河港口群水水中转的间接腹地,而非直接陆地腹地;相反,宁波港主要依靠行政机制和逐渐强化的市场力量,使直接陆地腹地范围逐渐延展到浙江全省。  相似文献   

8.
新经济背景下金融空间系统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空间系统指一定区域范围内金融系统各种组成要素在空间中相互作用形成的空间结构,表现为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本不同程度的空间集聚和分散。金融空间系统的变化通过三种渠道,经济效率、信用需求、信用获得影响地方发展。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背景下金融空间系统呈现出主流金融空间一体化,粘性金融地方竞争激烈,空间等级化特征显著,另类金融空间出现等发展趋势。金融空间系统演化的原始、微观动因来自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本对不同空间潜在利润的追逐,同时深受全球化、国家金融制度变迁,信息技术进步、金融危机爆发等外生宏观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运用ESDA分析方法,描述了2002年以来中国省域煤炭消费格局在空间上的变化状况。在煤炭消费总体空间格局上,中国省域人均煤耗水平表现出很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本地的煤炭消费情况受到周边地区煤炭消费行为的影响。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北和东北地区,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热点区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中国省域煤炭消费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组织性,空间格局演化的随机因素逐渐减弱,而结构化分异对煤炭消费空间格局的形成起到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南—北方向煤炭消费的空间差异最大,东南—西北方向煤炭消费的空间差异较小。煤炭消费的空间集聚特征启示政府对能源的管理需要重视空间关联作用,并根据能源消费的空间差异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对外贸易产品空间路径演化   总被引:30,自引:11,他引:19  
贺灿飞  董瑶  周沂 《地理学报》2016,71(6):969-983
地区经济发展与其生产结构紧密相联。演化经济地理学认为,地区生产结构的演化受技术关联的影响,是一个路径依赖过程;一些研究也认为产业和区域政策等因素可能创造新路径,实现路径突破。本文沿用Hidalgo等定义的贸易产品空间方法,基于2001-2013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产品贸易数据,对中国出口产品空间(Product Space)的演化路径进行探讨。结果发现:中国四大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出口产品经历了较为明显的结构转型,不同区域的转型方向与路径各异。在2001-2007年间,四大区域的出口产品空间演化受到技术关联的显著影响,体现为路径依赖的过程。在2008-2013年间,东部、中部与东北地区的产品空间演化仍受技术关联的影响,而西部地区则更多受到产业和区域政策的推动,体现了路径突破的演化过程。本文研究启示,虽然中国区域生产结构演化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现有区域能力、技术和知识积累,但是区域性制度政策创新可以突破原有路径,为区域发展创造新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大连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合理的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对大连市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地理数学方法中的网络分析方法,结合G IS技术,对大连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进行分析。采用基于最近邻距离模式和基尼系数的研究方法,从总体空间分布类型与区域内空间分布类型两方面,对大连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进行测定,发现其存在旅游景区空间距离较大、北部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等问题;利用基于拓扑和度量的空间分析方法,从α指数、β指数、γ指数,以及平均路径长等几个方面,对大连市旅游交通网络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认为其旅游网络尚存在连通性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提出大连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的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现代城市林业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现状,以大连市为例阐述了现代城市林业发展现状,并详细探讨了大连现代城市林业的地域结构和空间功能,在此基础上构筑了现代城市林业的空间发展模型,在理论上探讨现代城市林业的地域结构和空间功能。  相似文献   

13.
基于空间联系的城市腹地范围划分——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以ArcGIS为平台,在1:25万基础地理数据、江苏省交通路网数据、江苏省各县(市)统计数据的支持下,应用"自下而上"的划分方法对江苏省1990年、1996年、2002年和2008年不同等级的城市及其腹地的吸引范围进行了划分。划分过程包括:运用因子分析得到65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利用可达性分析技术得到城市间两两时间距离,运用最大联系强度以及逐级归并方法确定不同等级城市及其腹地范围。结果表明:采用城市间两两可达性来代替直线距离,对划分结果的准确性有所提升;划分方法充分考虑了城市间的隶属关系,划分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城市质量与城市间的时间距离,划分结果较好地体现了区域均衡。"自下而上"划分方法体现了与传统的"自上而下"划分方法完全不同的研究路径,作为城市腹地划分方法的一种补充,可供研究人员进一步理论和实证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从城市的微观空间入手,以大连星海湾地区为实证对象,通过深入分析与比较研究发现,该区创新性地开拓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地区的发展之路,且取得了可喜成就。借鉴国际经验和教训提出了应正确处理好几种关系,以期为该区的未来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路面沙害的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公路芦苇机械防沙体系失效后,在短时间内能够形成强度很大的路面沙害,严重影响交通。路面沙害的空间分布具有规律性:(1)沙垄区的路面沙害强度和发生频率均大于垄间地,而在沙垄次级地貌部位中,沙害强度垄顶>迎风坡>背风坡,但是沙害发生频率背风坡>垄顶>迎风坡;各地貌部位中沙害类型中都以路面积沙为主,沙丘前移压埋为辅。(2)在各种道路横断面中,路堑断面最易发生路面沙害,在各地貌区域都能够发生;零断面沙害发生频率其次,在垄间地比例最高;路堤断面沙害出现最少,只分布在垄间地。(3)道路与主风向大夹角路段的路面沙害发生频率和强度远大于小角度段,但是小角度之间的变化规律不明显。(4)地貌部位、道路断面和路风夹角3因素在空间上呈共轭分布。  相似文献   

16.
近百年来大连城市空间演变还原与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空间扩展过程还原与模拟技术体系。结合所构建的技术体系对近百年来大连城市空间扩展过程进行还原,并对未来城市空间扩展过程进行模拟。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大连城市空间扩展存在5个阶段性特征;大连城市空间扩展的主体方向、强度分布、主导形式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表征种群竞争关系的Lotka-Volterra模型,预测了大连城市在无竞争、有竞争的条件下,城市空间扩展达到极限所需要的时间。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分析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以ArcView GIS3.2软件为分析工具,将县域经济发展数据与图形数据结合,分析河南省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的过程;建立线性回归分析模型,从经济要素投入、经济结构转换角度分析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20世纪80和90年代豫西北、豫中地区经济相继崛起,形成强大的经济中心,而其它地区相对落后,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形成了明显的中心—外围模式;2)1980年以来,工业化作为主导力量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工业化进程的空间差异及其空间变化是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变化的直接动力;3)河南省的经济空间结构、工业化程度空间差异与资源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这与河南省资源导向型的工业化模式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8.
大连城市居住环境评价构造与空间分析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9  
首先,根据大连市城市居民居住环境评价的问卷调查资料,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构筑了由周边环境、利便环境和社区文化环境组成的居住环境评价构造。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利便环境、周边环境和社区文化环境在居住环境评价的重要程度依次降低。其次,利用ARC/INFO平台下划分的162个1km×1km的网格对居住环境评价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周边环境高评价地区主要位于市区边缘和市中心的部分地区,后者与城市广场和绿地有关;利便环境评价由市中心到市区边缘渐次降低,与各地到市中心的时间距离显著负相关,高评价地区高度集中在市街区。利便环境评价则不存在明显的分异规律。最后,在ArcView平台下,充分发挥GIS的图形叠置和逻辑查询功能对居住环境进行评价,并建立了呈不规则四圈层的双核心居住环境评价空间结构模式图。  相似文献   

19.
开发区的快速发展,推动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展和城市功能的转移扩散。通过对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带动城市空间扩展影响的实证研究,表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对城市空间的规模扩张和功能扩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1)地域空间上,再造城市空间形态、形成金州城市新区和布局十大产业功能园区;(2)经济空间上,加快传统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发展进出口贸易,引领东北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3)社会空间上,增加就业比重,建设人才强区,建立相对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和科研创新体系,加快原有社会空间的分异和新社会空间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分布及其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4月至2013年12月,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授牌了七批共240处国家地质公园。随着国家地质公园数量的增长,其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分布结构和演化规律。通过GIS空间分析发现: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在空间上呈现显著凝聚分布;空间分布不均,具有空间集群分布的特征;分布的高密度地区为1个带状区域和4个块状区域。通过对不同阶段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分布的分析,发现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分布重心向北迁移、与区域中心城市的关系日趋紧密。地质构造条件、地质公园的旅游化以及拟建地政府部门认知水平是影响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分布演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