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王正尚 《华南地震》2001,21(1):73-78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将越来越大,资料显示,广东省在1993-1997年间因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损失平均每年约达180亿元,约占我省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的20%,本文提出了建立和健全具有政府职能的减灾组织机构,通过立法保证减灾制度的落实,提高城市规划及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的减灾预防标准,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在减灾中的作用,从教育入手提高全民的防灾意识等几条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2.
汤泉 《华南地震》1991,11(2):81-86
本文提出地震工作分区分类指导概念,根据震情、人口、经济特点和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基础划分出重点监视防御区和非重点监视防御区,认为建立减灾体系,进行短临预报追踪、决策,进行震害预测,作好震前减灾准备,开展减灾教育,编制应急方案,系重点防御区工作的主要内容。同时指出非重点监视防御区也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做好正常的地震监测和防震减灾建设。  相似文献   

3.
太湖流域防洪工程建设及减灾对策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林泽新 《湖泊科学》2002,14(1):12-18
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近代几次大的洪涝灾害及其损失表明洪涝灾害是本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本文分析了近年来太湖流域水利工程建设的格局及其在防洪除涝过程中的作用,在总结以往治水的基础上,介绍了新形势下防洪水利工程和建设思路,提出流域减灾目标和应采取的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4.
李政 《地震地质》1990,12(3):242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为推进减灾工作的协调发展,减轻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的危害,我国政府于1989年4月成立了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国务院副总理、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主任田纪云同志对搞好减灾工作,特别强调了加强减灾宣传,提高全民减灾意识的重要意义。为此,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科委社会发展科技司,定于1990年10月10日(  相似文献   

5.
对青海省在资源开发的同时所伴生的各类灾害进行了分析,提出防灾减灾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减负”等于“加正”。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全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介绍了国内外防灾减灾领域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讨论了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了国内外防灾减灾领域科技支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提出了增强我国防灾减灾领域科技应用能力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研究多震国家破坏性地震的经济后果的基础上,评述了有关国家领导机构对减灾意识,动力,危险缓解政策,防灾准备,科学减灾及减轻地震灾害经济后的举措的观点,并论述了城市地震经济后果统计计划纲要,主要研究目标和课题内容。  相似文献   

8.
吴建华 《高原地震》2000,12(3):67-70
利用信息管理学的基本原理,按照中国现行的组织管理体制,总结分析现行的减灾工作的基本体制以及减灾信息资料建设、组织和传递方法。并通过对现今中国防灾减灾活动的分析归纳,探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防灾减灾对策的信息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山区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 ,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山崩等自然灾害。中科院院士马宗晋最近呼吁 ,各地特别是山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只有大力提高减灾防灾意识 ,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2 0 0 2年 1 0月 9日是第 1 3个国际减灾日 ,今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山区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据了解 ,我国的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 ,高于 55%的世界平均水平 ,全国 2 1 0 0多个县中有 1 50 0多个是山区县。这些山区既是灾害易发区 ,同时也是经济欠发达区 ,面临着减灾和发展的双重任务马宗晋在今年的国际减灾日座谈会上说 ,许多山区致贫的一个根本原因是灾害。比起…  相似文献   

10.
1 抗震减灾日和地震博物馆、地震地质公园建设目的抗震减灾日和地震博物馆、地震地质公园的建设应具有鲜明特色.减灾日和博物馆、公园建设的主要目的不仅是普及地震科学知识,也不同于地震纪念馆,仅仅是纪念地震遇难同胞和颂扬抗震救灾的英雄事迹,而应全方位展示地震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浅谈加强广东防震抗灾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加强广东防震抗灾工作的意义和对策二部分进行分析,指出在致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应重视防震减灾工作,使防震减灾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并从增强意识、以防为主、综合防御、落实措施这4方面详述加强广东防震抗灾工作所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丁原章  袁兵 《华南地震》1991,11(1):83-87
本文概述自然灾害的各类及其危害性,分析自然灾害的共同特点,讨论减轻灾害的意义,文中指出提高防灾意识,加强灾害预防预报,制定减灾计划,建立减灾工作体系,开展群众防灾教育和培养专业及业余防灾人员是当前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合理的地震灾害经济可接受风险水平可以有效管理防灾减灾的投入。基于1991~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地震灾害经济损失数据,利用F-D曲线法(Frequency-Damage curve),建立不同震级(MS<5.0、MS5.0~5.9、MS6.0~6.9和MS≥7.0)和不同灾情等级(微灾、小灾、中灾、大灾和巨灾)的地震灾害经济可接受风险曲线,并以此为标准讨论30年间由地震产生直接经济损失事件的可接受风险等级。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区地震灾害造成0.020亿元直接经济损失的灾损率不超过1.29×10-2/a为可接受经济风险,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4.763亿元其灾损率为任意值均是不可接受经济风险。由此判断,30年间有18.07%的地震灾害属于不可接受经济风险事件。同理,不同震级和不同灾情等级地震灾害的可接受经济风险水平也被确定,并得到MS<5.0、MS5.0~5.9、MS6.0~6.9和MS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1989-1993年中国灾害经济损失的指数,提出灾害经济损失的趋势经验公式,给出1994年中国灾害经济损失的预测值。  相似文献   

15.
简述了山西建立地震灾害经济补偿制度的必要性;分析了目前地震保险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地震灾害经济补偿机制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汶川和芦山地震后四川地震次生灾害频繁发生,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堰塞湖最为常见,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原、川西南山地的深切河谷地区以及四川地区周围山地.这些次生灾害以活动断裂为地质构造基础,以地表大量松散固体为物质来源,以强烈频繁的余震、坡面流水和暴雨洪水为动力条件,由此形成巨大的灾害链,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其严重后果甚至极大地影响了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四川地震次生灾害的防治要加强监控,建立预警机制,开展风险评估,因害设防,分层防御.  相似文献   

17.
地震及其链生灾害除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等直接影响外,还可造成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也可造成土壤侵蚀、耕地退化、动物栖息地丧失、生物多样性退化等生态灾难。本文总结了近年来部分造成环境与生态影响的地震案例,讨论了相关学者对相应影响机制和机理的研究及减少影响的可能措施和面临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开展地震及其链生灾害对环境与生态影响的研究、采取有效的震前设防和震后断链措施是切实防范重大风险、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考量。  相似文献   

18.
2001年全世界灾害性地震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全世界地震活动水平属于中等偏高,地震灾情比往年较重。地震死亡人数总计17 770人,伤15 9370人,经济损失约77亿美元。2001年印度是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相似文献   

19.
1992~2005年云南地震灾害损失与主要经济指标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自1992年开展灾害损失评估以来,到2005年云南省共完成了56次破坏性地震的灾害损失评估。为分析地震灾害对云南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统计了这56次地震的灾害、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房屋破坏面积与失去住所人数,查阅了云南省人口、国土面积及1992-2004年云南省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资料。分析结果显示,云南地震频次高、涉及面广、受灾地区分布不均匀;1992-2004年间的震害损失(88.7亿元),占云南GDP的0.4%、财政收入的4%,严重制约了云南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主要阐述了提高能力、强化管理、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抓好防震减灾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密切关系,介绍了厦门市委市政府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成功作法,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创建一个防震安全、有备无患的经济特区提供有力的服务与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