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寿南小沙丁鱼鳞片表面结构及轮纹特征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扫描电镜技术对寿南小沙丁鱼鳞片形态结构及轮纹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寿南小沙丁鱼鳞片属圆鳞,与鲱形鳞相似。鳞片上有多少不一呈断裂状的辐射沟,环片呈山嵴状,与辐射沟基本平行,环片脊顶上有许多大小不同的卤状粒突。鳞片侧区的年轮和副轮清晰,在与年轮相交处,环片明显呈下凹弯曲,少数发生断裂。  相似文献   

2.
2012年9月10日在南海西南部水域采集到鱼类标本1尾,经鉴定为八斑土佐鲆(Tosarhombus octoculatus Amaoka,1969),为南海鲆科鱼类新纪录种.该标本具有以下特征:背鳍鳍条数目为98,臀鳍鳍条数目为76,胸鳍鳍条数目为12(有眼侧),腹鳍鳍条数目为6(有眼侧),尾鳍鳍条数目为17,侧线鳞64;体卵圆,侧扁,尾柄窄;头前缘陡直,眼前方头背部具6个黄白色大斑;鳞大,有眼侧栉鳞具长栉刺;背鳍、臀鳍鳍条不分支;胸鳍不对等,腹鳍有眼侧第三鳍条与无眼侧第一鳍条相对;尾鳍上下2鳍条不分支,其余分支.八斑土佐鲆见于西太平洋日本土佐湾,幼体见于琉球群岛以及台湾东部水域.该标本在南海海域的发现,是八斑土佐鲆在该海域的新记录.  相似文献   

3.
海洋中的有害藻华,包括微藻形成的赤潮和褐潮以及大型藻类形成的绿潮和金潮,已成为一类突出的海洋生态灾害问题。2021年11—12月,山东半岛东北部海域发生多纹膝沟藻(Gonyaulax polygramma)形成的大规模赤潮,导致海带养殖严重受损,亟待构建有针对性的赤潮监测预警体系。本文以多纹膝沟藻为对象,尝试应用流式影像仪(FlowCam)结合卷积神经网络模型YOLOv3,分别对含有多纹膝沟藻的浓缩海水样品、含有多纹膝沟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的浓缩海水样品,以及含有多纹膝沟藻活细胞及空壳的浓缩海水样品进行了检测实验,探究了基于藻种影像的深度学习模型在赤潮原因种检测方面的应用潜力。结果表明,在以FlowCam获取的影像数据集训练3万次后,YOLOv3对多纹膝沟藻表现出较好的识别能力,对浓缩海水样品中目标藻种识别的平均精度为88.2%;当样品中存在与多纹膝沟藻形态相似的链状亚历山大藻时,模型对多纹膝沟藻识别的平均精度下降为76.6%,对两种微藻同时进行训练和检测,可将对多纹膝沟藻识别的平均精度提高至84.6%。对于低温下出现脱壳现象的多纹膝沟藻,模型对海水中活细胞识别的平均精度为86.7%,对空壳识别的平均精度87.8%,将多纹膝沟藻活细胞与空壳分别识别的平均精度均值(87.3%)高于将两者统一作为多纹膝沟藻进行检测的识别精度(84.2%),整体识别精度提升3.1%。综合相关结果可以看出,FlowCam与深度学习模型相结合在赤潮监测和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描述了采自南麂列岛小柴屿岩相潮间带的一海洋底栖硅藻新种,南麂侧链藻(Pleurosira nanjiensis sp.nov.)。本研究使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该种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并基于SSU rRNA和rbcL基因重建了其系统发育关系。南麂侧链藻具有壳面橄榄形、椭圆形或圆形,壳面隆起,单眼突出于壳表面,2–3个唇状突(rimportulae),放射排列的线纹等特征,区别于其他侧链藻。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鱼的鱼鳞上有许多类似人的指纹,类似树的年轮的精密纹路,称为“鳞纹”。鱼身上的“鳞纹”,每年自然增长10圈至30圈。每圈“鳞纹”之间的间距,形状和宽度不但告诉我们鱼的年龄有多大,而且还能告诉我们鱼是在怎样的生态环境中生活的。生长在寒冷水中或生长在缺少重要营养物质环境中的鱼,它们的“鳞纹”必然狭小,  相似文献   

6.
北部湾出现苏门答腊金线鱼及其形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梓荣  王跃中 《台湾海峡》2009,28(4):516-519
2008年1月在北部湾调查时,采集到1金线鱼科标本,经鉴定为苏门答腊金线鱼.渔获总尾数156尾,带回5尾到实验室作进一步鉴定,标本现保存在南海水产研究所标本馆.体长范围为50mm-126mm,背鳍X-9;臀鳍Ⅲ-7;胸鳍15;腹鳍I-5;尾鳍21.体适度延长,侧扁,体长为体高的3.5~3.8倍,体高在躯干中部背鳍第七鳍棘处为最高.上下颌几等长,仅上颌前端具较大犬牙.眼眶下缘处于吻端与胸鳍基部上端连线的上方,眼眶下缘顶端微凹,后缘几呈直线.前鳃盖骨裸露(无鳞)宽度是有鳞宽度的1.4~1.7倍.体被薄栉鳞,背鳍与侧线间具鳞4~7行,有腋鳞.侧线完全,位高,近似与背缘平行.眼下至上颌骨呈倾钭的金黄色带,体上部略带桃色,下部银白色,体侧有明显的金黄色带,并延至尾鳍叉端附近鳍条.体侧有一红斑,红斑位于背鳍起点与胸鳍基部之间的侧线下缘.背鳍边缘黄色,中间有明显的黄色带,臀鳍粉红色并有2条黄色带,尾鳍粉红色,近叉端鳍条呈金黄色.背鳍第一鳍棘与第二鳍棘由隔膜分开,第一鳍棘和第二鳍棘其长度短于其他鳍棘,无丝状延长.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连接完全,中间无缺刻.胸鳍伸达肛门上方,胸鳍长度为头长的1.1~1.5倍.腹鳍中等长,约与胸鳍等长,不伸达臂鳍起点.臂鳍最后鳍条不明显长于其他鳍条.尾鳍呈叉形,上叶末端呈锐角或钝圆,上叶末端略呈丝状延长或延长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2014年自雅浦海沟附近的一座海山通过水下无人遥控潜水器获得3株八放珊瑚样本,通过对其珊瑚虫和骨片观察,并结合线粒体错配修复蛋白基因(mtMutS)的测序分析,进行了分类学和系统发育研究。结果显示,3株八放珊瑚均为鳞侧尖柳珊瑚Paracis squamata (Nutting,1910)。该物种主要特征为具有鳞片状的萼部骨片和无规则板状的共肉组织外层骨片。在基于mtMutS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鳞侧尖柳珊瑚与侧尖柳珊瑚未定种(Paracis sp.)以高置信度聚在一起,侧尖柳珊瑚属(Paracis)和鳞尖柳珊瑚属(Lepidomuricea)以高支持率形成姐妹枝。本文对鳞侧尖柳珊瑚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全面研究,首次描述了共肉组织内层骨片的特征,揭示侧尖柳珊瑚属与鳞尖柳珊瑚属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8.
条斑星鲽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组织器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传统的形态学和解剖学方法,对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人工种鱼的外部形态特征及内部组织器官进行了系统的观测和描述。结果表明:比例性状体长为体高的1.67~2.01倍、为头长的3.47~3.90倍;头长为头高的1.07~1.49倍,为吻长的5.11~8.18倍,为眼径的4.60~6.33倍,为眼间距的11.3~14.3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51~0.63倍;可数性状背鳍、臀鳍、腹鳍、胸鳍、尾鳍鳍条数分别为75~80、53~56、6、12、19;侧线鳞数88;食道粗短,胃发达且分化明显,肠在腹腔内呈一个盘曲,比肠长(肠长/体长)为0.55~0.64,以上表明条斑星鲽为典型的肉食性鱼类;成熟雌鱼两卵巢形态不对称,其中无眼侧略大;一对"矢耳石"呈椭圆形,薄而透明,对向排列。  相似文献   

9.
凤尾鱼是刀鲚鱼(Coiiia ectenes)的俗称,为江南佳品之一。其体长一般20厘米,体被大而薄的圆鳞,无侧线。由于其尾分叉,尖端狭长,呈红色,状如凤尾,故称凤尾鱼。又因其体背呈青石板色或金黄色,或青黄交杂,因此又有“青背”、“黄背”和“花背”之称。凤尾鱼腹侧银白,有青、蓝或淡黄荧光,全身闪闪发亮。  相似文献   

10.
鱼鳞的作用     
正鱼鳞被覆鱼体的全部或局部,对鱼体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现存的盲鳗纲和头甲形纲鱼类都没有鱼鳞,真骨鱼类大多数都有鳞,少数无鳞或少鳞。根据鱼鳞的外形、构造及发生特点,分为盾鳞、硬鳞和骨鳞三大类型。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由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按近似对角线排列。盾鳞分为两部分,埋在皮肤内的部分称基板,其多呈菱形,由齿质构成,内有髓腔,充满结缔组织、神经及血管等,并由一孔与真皮相通。露在皮肤外的部分称鳞棘,其表面为光亮的珐  相似文献   

11.
实验用切枝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主枝不同部位的生长,以顶枝生长最快,基部生长最慢。实验结果还表明,切下的枝段生长有极性。文章还对切枝培养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乌鳢和白乌鳢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前人的工作,乌鳢分为三个亚种,乌鳢指名亚种Ophicephalus argus argusCantor黑龙江乌鳢O.a.warpachowskii Berg和白乌鳢O.a.kimurai(Shih)本文重点对乌鳢指名亚种和白乌鳢进比较。从形态特征、乳酸脱氢酶和酯酶同工酶表型及染色体组型上,没有发现明显差异(体色除外),并且两者分布区重叠。据此,作者认为,白乌鳢不能被划为一个亚种,而只能认为是普通乌鳢(指名亚种)的变异个体。文章还对亚种划分的标准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印度洋-太平洋暖池的变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研究在何种时间尺度上定义研究印度洋-太平洋暖池(简称印-太暖池)更有意义, 本文中应用功率谱等统计学方法, 对印-太暖池的季节、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印-太暖池、东印度洋暖池(简称东印暖池)在季节变化上表现为单峰结构, 而西太平洋暖池(简称西太暖池)则为双峰结构; 在年际变化上印-太暖池和西太暖池表现出很强的3-6年变化周期, 东印暖池则存在准两年的振荡周期; 印-太暖池还存在10年以上的年代际周期振荡, 特别是70年代中后期的年代际突变明显, 而东印暖池的这种变化更为明显.由此可知印-太暖池的年代际变化与东印暖池、西太暖池年代际变化较为相似, 季节和年际变化颇为不同, 所以, 在研究年代际尺度的问题上, 定义并研究印-太暖池的意义更大, 而在研究年际、季节尺度上的问题时东印暖池、西太暖池应分而视之.  相似文献   

14.
平鲷精子的超显微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平鲷精子的超显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平鲷精子由头部、中段和尾部(鞭毛)三部分组成。头部的细胞核呈近圆形,染色质致密,内有核空泡,有的核空泡内部有电子致密物质存在。中段紧连于核的后端,由中心粒复合体和袖套组成,中心粒复合体结构独特,由近端中心粒、中心粒间体和基体组成,中心粒间体位于近端中心粒和基体之间,部分精子近端中心粒中央腔中尚有一个粗大的颗粒状结构;袖套接于核的后端,其中有线粒体和囊泡。尾部由袖套腔中伸出,其中心结构是轴丝,外方有侧鳍。  相似文献   

15.
麦哲伦海山区MD、ME、MF海山富钴结壳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麦哲化海山区MD、ME、MF海山具有三层构造的结壳特征,研究表明,结壳可分为上部较致密层、中部疏松层、下部致密层。致密层构造单一,含很少脉石矿物;疏松层构造杂乱,含有大量脉石矿物;较致密层介于两者之间,壳层矿物有锰相矿物(主要为水羟锰矿)、铁相矿物和次要矿物(粘土矿物、钙十字沸石、石英、方解石、磷灰石等)。不同壳层地球化学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性,Ce异常表明在结壳从下层到上层的生长过程中,环境的氧化性逐渐减弱,结壳^10Be测年结果表明,疏松层的生长速率最大,其次为致密层,较致密层的生长速率最小。推测区的最老的结壳的生长年代为中新世晚期,在4Ma以前,区内水动力条件很弱,氧化性较强;4-3.1MaBP水动力条件较强,氧化性较弱;2.6MaBP以来,水动力条件为强-弱波动期,氧化性较弱。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贻贝唇瓣的形态结,结果表明,贻贝唇瓣外部形态呈羽毛状,分为光滑面和皱褶面;褶皱面表面被覆浓密纤毛,分有沟嵴和无嵴两部分,界限明显,光滑面纤毛较少,呈簇状,分布不均,在褶皱面中央分界处和光滑面的一侧,有大量球状突起,为杯状细胞所在,纤毛和粘液在食物分拣和运输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红鳍东方鲀精子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研究红鳍东方精子形态的超微结构:红鳍东方精子分头部和尾部等两部分。头部似炮弹状,无顶体;核内有空隙,空隙中有或无少量电子致密小颗粒;细胞膜与核膜间的原生质有向外鼓起的单个小液泡;中心粒复合体位于植入窝内,由近端中心粒、中心粒间体和基体等组成。袖套位于核后端,内含7~8个环列的线粒体球。尾部近核端部分鞭毛的一侧有小囊泡群聚的囊泡鞘;远核端部分有侧鳍;囊泡鞘和侧鳍与轴丝的中央微管同在“Y”轴上;轴丝为“9+2”结构。  相似文献   

18.
于1986-1990年,在大连凌水养殖四场采集海带,对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在海带不同部位、不同发育时期及不同外界条件下活性的变化予以研究。结果表明,该酶是海带体内唯一重要的催化CO2暗固定的酶;此酶活性由海带基部、中部至顶端逐渐减弱;酶活性在用正常水温预处理藻体时最高;正常盐度时酶的活性高于非正常盐度的酶活性;增加NH4+浓度可提高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9.
不同渗透压下美国红鱼外周血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不同渗透压条件下美国红鱼外周血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在海水中,红细胞为长椭圆形,核较小,无细胞器;淋巴细胞呈不规则圆形,核大,有伪足;单核细胞胞胞质中有少量的线粒体,核大且不规则;血栓细胞多呈泪滴状或纺锤状;粒细胞分为Ⅰ型和Ⅱ型粒细胞,Ⅰ型粒细胞中具有较多高电子密度的颗粒,Ⅱ型粒细胞中有密集的细管样结构。在淡水中,各类血细胞的核膜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肿现象,红细胞核略有膨胀;淋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