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林志强 《广东气象》1997,(3):29-30,4
1996年西太平洋共生成热带气旋30个,属正常年份。全年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共7个(见表1),属偏少年份。其中,在广东省登陆的有2个,较多年平均热带气旋登陆广东的个数明显偏少。11996年影响广东省热带气旋的特点分析初台特迟一9月9日在吴川市沿海登陆的9615号台风,是建国以来登陆广东省最迟的初台。比以前最迟的初台登陆时间(1975年8月14日7506号台风在斗门县登陆)还晚二十多天。在南海活动的热带气旋个数多一本年度在南海海面形成或进入南海海面活动的热带低压共有5个,它们的序号分别是第1、第13、第18涕24和第刀。此外,还有进入南…  相似文献   

2.
我国热带气旋灾害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蔡则怡  徐良炎  徐元太 《大气科学》1994,18(Z1):826-836
本文对1949—1991年43年的热带气旋资料,以及1956—1992年37年的热带气旋灾情资料进行了分析,说明了热带气旋灾害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关于热带气旋灾情评估的3项指标,表明灾情与热带气旋系统强度、大小、天气,登陆率,预报准确率,热带气旋系统影响地区社会经济活动的发达程度,物质财富积累水平,以及防抗措施的水平等有密切的关系,为我国今后防台减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热带气旋灾害指数的估算与应用方法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21  
根据1949-1999年共50年资料,对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所造成的灾情特点作了评估研究。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定理的计算,按登陆和外围影响两类主要方式建立灾情指数序列,并在此基础上,客观地划分了灾情等级,用来表示受灾的程度。还采用独立于本资料源的Suffir-Simpson热带气旋灾害指数评估方法和资料进行对比验证,最后提出了一套台风灾害预评估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县域单元热带气旋灾害损失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利用2004—2014年广东省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 TC)降水和大风资料以及TC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据,通过TC经济灾损率的定义,研究了TC直接经济损失与TC降水和大风的关系,并建立评估模型。广东省沿海地区是TC降水和大风影响频繁地区,TC经济灾损率和受灾频次在广东西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较大。TC经济灾损率与TC降水和大风之间存在较好的指数关系。由此得到不同等级经济灾损率对应的气象因素致灾阈值。利用此气象因素致灾阈值可以对县域单元的TC直接经济损失进行评估。对2004—2014年广东省TC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的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评估广东的县域单元TC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5.
6.
柳岳清  周国华  陈曙 《气象科技》2010,38(4):526-531
利用气象灾害普查资料、影响浙江丽水热带气旋的有关历史资料以及历年丽水市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统计资料,对1984~2007年影响丽水的热带气旋灾害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应用改进后的气象灾害分级标准,对丽水的热带气旋灾害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丽水的热带气旋灾害是各类气象灾害中最严重的;24年中致灾热带气旋年发生频数为1.2个;5、7、8、9、10月均有致灾热带气旋,其中8月气旋个数最多、影响最严重;热带气旋灾害在空间上呈明显的自东南向西北减轻的特点,但各月之间略有差异;热带气旋灾害风险青田最大,松阳最小,且两者之间差异巨大。  相似文献   

7.
8.
9.
登陆或影响广东省热带气旋规律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对1970-2003年影响防城港市的热带气旋造成的灾情进行定量评估研究,应用灾情指数,客观划分灾情等级,用来表示受灾程度,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影响防城港市的热带气旋灾情定量评估和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1.
广东近海台风路径异常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949~2000年的52年间在广东沿海近岸转折或沿海岸移动的热带气旋异常路径进行了统计分析,同时还研究了广东沿海的地形特征。结果发现,转折点 (或靠岸点) 主要集中在有明显山脉地形的区域,同时靠岸前热带气旋有移速减慢的特征。另外还发现,转折前强度越强,则转折点离岸越近;靠岸前平均移速越小,则转折角度越大;靠岸前强度越强,则其沿海岸移动所需入射角越小。  相似文献   

12.
登陆广东热带气旋特征及其与副热带高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04年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只有2个,个数明显偏少,粤西无热带气旋登陆;登陆广东的初台偏迟,终台结束早,登陆时间集中于7月;热带气旋移速快,强度弱(为热带风暴),对广东影响利大于弊。对1951~2004年7~9月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各月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次数差异较大,最多时一个月有5个,最少时没有。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个数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强度有密切关系,可以将有利于和不利于热带气旋登陆广东的副热带高压各分为3种环流形势。  相似文献   

13.
AMSU资料揭示的不同强度热带气旋热力结构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美国NOAA-16极轨气象卫星高分辨率的AMSU探测资料和邻近时刻的NCEP数值预报资料,对2002年6月10日至9月10日发生在西北太平洋上的12个热带气旋生命史中的部分时次作了热力结构分析。发现AMSU资料不仅能够敏感地探测到不同强度热带气旋的多种地球物理参数,并且通过对这些参数的进一步处理,能够展示出它们各自重要的热力结构特征;由不同强度热带气旋对流层中上层暖异常区的高度、强度、范围和形状的差异以及其对流层上层温度负距平的高度、大小和分布不同,结合相应的湿度场结构特征,可以探寻其热力结构与气压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这种热力结构的变化趋势可以进一步揭示出热带气旋未来的强度变化。  相似文献   

14.
登陆福建的热带气旋对广东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1,他引:1  
刘燕  林良勋 《广东气象》2007,29(2):14-17
普查1970~2005年登陆福建省的热带气旋(TC)资料可知:(1)36年间平均每年有1.4个TC登陆福建省,其中以强热带风暴及以上级别为主;6~10月都有TC登陆福建省,7~9月尤其8月份是登陆的高峰期;登陆福建的TC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2)登陆福建省的TC主要集中于3种路径:偏北、偏西、西北型路径,其中偏北、偏西型路径以登陆闽中、闽南为主,而西北型路径有一半登陆闽中,登陆闽北以及闽南的几率相当。(3)偏西型路径的TC登陆后仍以偏西或西南的路径移动,一般有西南季风的配合,80%对广东有显著影响;西北型路径的TC登陆闽北时由于继续以西北或偏北路径移动且在广东上空没有强劲的西南季风的配合,则对广东基本无影响,登陆闽中南的TC登陆后移向偏西或西南,或者有强劲的西南季风的配合对广东造成显著影响的占47.8%,而减弱快同时没有西南季风配合的形势则对广东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81-2018年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和国家基本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对登陆广东北上路径热带气旋活动及强降水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北上热带气旋从登陆时到登陆后48 h是陆地强降水产生的集中时段,登陆时24 h是陆地大暴雨最集中的时段.强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一般登陆后热带气旋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6.
根据1949-2009年热带气旋路径资料,分析影响粤东沿海地区的TC气候特征,包括TC频数、路径趋向及强度变化等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影响粤东沿海地区的TC频数自1982年以来呈减少趋势,台风季缩短;TC移动路径的主导方向为西北偏西(WNW),出现频率为36.9%;自1982年以来,无论是在TC生命史阶段,还是进入影响区后.达到台风量级的TC数量占总数的比例均有所上升,而强台风和超强台风的比例则均明显下降。文章最后根据历年TC资料建立极端TC风速、气压序列,利用皮尔逊-Ⅲ型概率分布法,计算了影响粤东沿海的可能最大热带气旋(PMTC)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和中心最低气压,计算得到的100年一遇最大风速和最低气压分别为67.9m.s-1和914.0hPa。  相似文献   

17.
2018年7月27~28日凉山州地区出现了持续性的强降水天气过程,本文运用水平分辨率为1°×1°的NECP6小时再分析资料、新型监测资料及常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此次过程不同于常规的降水过程,环流背景上受副高外围的东南气流和热带气旋形成的东风波倒槽共同作用形成的急流轴影响,为降水地提供充足的水汽和能量补充,从而形势上形成了热带气旋远距离降水,同时副热带高压的稳定维持也阻挡了高原上的低值系统快速东移,使得降水机制长时间停滞,对降水地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利用NCEP的1°(纬度)×1°(经度)全球最终分析资料和JTWC(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最佳路径资料,对2002~2011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非减弱阶段快速加强(Rapid Intensification,RI)和缓慢加强及强度稳定(Non-RI)过程中,TC环境场及其内部各区域水汽分布和输送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揭示水汽因子对TC随后24 h强度变化的影响,为TC强度突变的趋势预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对流层低层900 h Pa层半径3~10纬距区域平均相对湿度(RH_3-10)能明显区分RI与Non-RI过程,说明西北太平洋TC强度变化对水汽的敏感高度较大西洋更接近洋面;RI初始时刻的RH_3-10显著大于Non-RI,而水平水汽通量(F_all)则弱于Non-RI,说明RI开始时刻TC环境表现为高水汽含量和较小的水汽输送,而随着RI过程TC内强对流发展对水汽的消耗,水汽含量明显减小故水汽通量则出现增强;RI和Non-RI过程水汽因子的分布和输送在TC内核区和外雨带差异明显,初始时刻RI过程净水汽获得区域大于Non-RI。相关性分析同样表明,适宜的相对湿度和水汽通量是非减弱阶段RI的有效潜势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