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课程背景下教研员角色、教师行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新课程的实施对传统的教学研究、教研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创新教研制度、改革教研模式,建立多元开放的教学研究机制,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新课程对我们传统教研管理模式的要求。沙市作为湖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广,广大教师在“自我更新”专业发展意识的驱动下,课程意识也随之催生、增强。毋庸置疑,广大教师课程意识的生成与增强,对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意识层面,而不能将意识转化为行动——即教师的课程行为;那么,意识所具有的真正意义就难以得以最终的实现。因此,我们广大的地理教师要在课程意识的指导下,学会课程设计。  相似文献   

3.
教研员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实现角色转换,及时准确地将教育理论转换演绎成教学实践行为,及时了解一线教师的发展状态,发现优秀教育经验,并提炼为具有理论色彩的经验进行传播,就必须深入课堂听课,反思课堂生态。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真实案例,在别人熟视无睹的日常教学中捕捉有价值、有分量的典型事件并对之进行研究,在专业理论的引领下提炼出有价值的教学策略进行推广,是教研员的重要职责,也是教研员提升自己教育专业水平,提高教研实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地理教学》2004,(7):34-34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的精神,促进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开展,顺利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决教师新课程教学中面临的基础薄弱等问题,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受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委托,于2004年4月25日至30日,举办“全国首期高中《地理信息技术应用》骨干教师培训班”。来自18个省区的90多位中学骨干教师和省、市教研员参加了培训。  相似文献   

5.
《地理教学》2006,(11):40-41
2006年11月4日至7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与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香港教育研究所、课程与教学学系联合主办的两岸四地“地理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主题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来自祖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两岸四地的一线中学地理教师、地理教研员,有关高校从事地理教学论研究的专家教授,从事地理教材编辑出版的编辑人员,共100余人,出席了大会。  相似文献   

6.
骆秦俐 《地理教学》2004,(10):39-40
地理教研工作是一项多职能的工作。教研工作的性质、特点和职能决定了教研员必须有才干,有能力,素质高。在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如何提高本地区中学地理教研水平,对地理教研员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改革,表面上看是调整课程、改编教材;而实质上是课程文化的嬗变,是课程观念、态度和行为的重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程改革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要重塑教师的角色,从而改进学生的学习。在新课标下,我们教师到底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才能适应新课改呢?笔者认为,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扮演多重角色。借用计算机有关术语,教师就应该是大容量的“电脑内存”、能不断升级的“电脑操作系统”、一个精彩纷呈的“电脑显示器”和一个灵巧的“电脑键盘”。  相似文献   

8.
王健 《地理教学》2005,(12):24-26
长期以来,课程是由上而下统一规定,教师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课程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们关注的,教师的教学活动只能限制在操作层面上,这就造成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的弱化,而课程本身也处于凝固和封闭之中。新的课改提出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方案,尤其是学校课程(校本课程)的提出,为教师进入课程领域进行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主体是教师,教师角色转变的速度和程度,决定着新课程的进程和成败。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主宰,教师应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下面本文将结合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来谈谈教师角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理念下,课程资源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教师个人经历也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重要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1.
地理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地理课程的全方位变革,新教师培训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地理新课程教师培训模式从不同的方面划分有不同的类型,每种模式既有优越性,也有局限性.要更好地推进地理新课程改革,必须对地理新课程教师培训模式进行不断的修正、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鲍建华 《地理教学》2007,(10):32-34
长期以来,课程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师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新课程带来了许多新理念,如重视知识获取的探索与研究,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并要求教师努力创造情境,带学生走进社会去看一看、学一学、做一做,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马克思说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相似文献   

13.
杨娅娜  李晴 《福建地理》2005,20(4):55-58
地理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地理课程的全方位变革,新教师培训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地理新课程教师培训模式从不同的方面划分有不同的类型,每种模式既有优越性,也有局限性.要更好地推进地理新课程改革,必须对地理新课程教师培训模式进行不断的修正、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地理教学》2005,(12):45-46
金秋时节“天府之国”景色十分迷人,层林尽染、橘红柚黄。2005年11月10日至12日,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地理新课程学术成果交流”在四川省成都市龙泉召开,全国各地的会员代表共170余人出席了大会。他们分别是来自各地中学教学第一线的地理教师、各省市县教研室的地理教研员、  相似文献   

15.
《地理教学》1992,(6):28-28
由上海地理学会举办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研讨会于今年8月上旬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二十个省区的70余位大,中学地理1教师和教研员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6.
王雅茹 《地理教学》2011,(15):61-62
新课程为教师创造性地设计、开发和使用教材提供了空间,但是同时也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新课程要求由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学生发展;由重教师“教”转变为重学生“学”,也就是说学生由被动地“听”变为主动地“学”;教师由“教”变为“导”。  相似文献   

17.
高中地理新课程社会基点弱化的现状,不仅背离了地理课程的传统,也背离了新课程的既定目标。对此,教师应以"教师即课程"理念为引领,在必修课程教学中,适度开发基于社会中心的课程资源,尤其是要突破传统束缚,加强学情研究,渗透科学理性,凸显人文情怀,拓展外延,提升内涵,加强拓展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从而有效强化社会基点,达成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地理教学》2007,(12):44-45
2007年11月10日至13日,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2007年“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教师专业发展”专题学术年会暨第6届理事换届选举代表大会在上海市召开。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理事,研究会会员代表,各地中学地理骨干教师代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部分市、县的地理教研员代表,内地、港澳台各高校地理教育专业教师及科研人员代表,基础教育地理教材有关出版社、地理教学类杂志社的负责人和代表近200人参加了本次学术盛会。  相似文献   

19.
赵卿 《地理教学》2012,(12):10-14
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师生提供了教与学的新平台,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可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在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引导着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选修模块"是高中新课程中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20.
教师是实践新课程的执行和创造。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顺利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为此,我们在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的基础上,着重抓实中学地理教师教研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建立健全了县教研室——学校教务处——学科教研组三级教研网络,通过教师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提高了教师驾驭新课程、适应新形势课堂教学的能力,培养了一批地理教学教研的骨干教师,并通过他们的辐射带动,促进了我县地理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为地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的做法主要是从地理教师的教学反思人手,结合同伴互助、地理学科教研和网络教研,使全县地理教师开阔眼界,投身教学研究,向教育科研要质量,实现由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