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多种资料分析了1991~1995年异常ElNino事件的特征及东亚环流变异和中国异常天气气候的特征。根据所采用的划分ElNino事件的标准和指数,90年代初的5年里共发生了3次ElNino事件,即1991年6月~1992年9月、1993年4~12月、1994年6月~1995年2月(简称1991~1995年3次ElNino事件)。这3次事件都是中部型,间隔时间短(以年尺度为主)是它们的一个显著特点。研究表明1991~1995年3次ElNino事件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有许多不同的方面。其中1991年(ElNino当年)夏季和1992年(ElNino次年)夏季降水异常分布与1951~1990年间10次ElNino事件的平均结果相似,但1993、1994年夏季降水与平均结果相反。这说明ENSO事件不是唯一决定中国夏季天气气候的强信号,还有别的气候因子影响中国夏季的天气气候异常。在东亚,夏季风的活动可能是另一个关键气候信号。通过对1991年和1994年夏季东亚大尺度环流变化和南海地区经纬向风时间演变的分析发现,两者虽都处于ElNino爆发的当年,但相反的环流形势造成了这两年夏季相反的降水形势。这一方面表明ElNi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80年代以来发生ElNino事件形成的机制,利用一个两层半的热带海洋模式进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在特定的西向流场背景条件下,热带大气季节内时间尺度振荡强迫激发的赤道第二斜压模态的波动可以在向东传播的过程中出现停驻.波动传播停驻与多普勒效应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波动停驻海区海表面温度(SST)正异常增大,可促进其上空大气对流运动的发展,导致赤道中、西太平洋出现大范围西风异常,在赤道海洋中激发起第一斜压模态的Kelvin波.基于上述事实和数值试验结果,文章提出了一个阶段性海气相互作用激发ElNino事件发生的机制,热带中太平洋波动传播停驻导致的SST正异常在这个发生机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欧洲中心7层网格点逐月平均全球资料和同期美国KWBC的太平洋海温资料分析了1982年1月~1983年12月ElNino期间和1988年1月 ̄1989年12月LaNina期间大气加热场的特征。结果表明,海表温度异常时,海面向上输送的感热、潜热通量变化并不大,有时甚至出现和海温距平变化相反的趋势,而另一方面,各辐射量和凝结加热量变化却很重要。进一步本文又分别以多年平均的12月、ElNino及LaNina强盛时的1982年12月和1988年12月的实测海温和实测大气资料为初值作了数值模拟,模拟的大气状况与真实大气状况一致。根据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的结果,本文认为作大尺度中长期天气预报及研究海气相互作用时应充分考虑辐射收支和凝结加热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ElNino事件对不同区域风场异常影响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MC850hPa月平均风场资料,对赤道太平洋-印度洋区域、热带两大洋过渡区域、东亚-西太平洋区域环流异常受ElNino事件影响程度作了估计。结果显示,3个区域环流异常受ElNino事件影响差异明显,从而揭示出某些区域环流异常成因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5.
用太平洋海洋环流模式,模拟研究热带太平洋海温和环流的年际变化特征和机制.用观测的逐月风应力强迫模式,模拟1971~1995年发生的主要厄尔尼诺事件.说明风应力异常对厄尔尼诺生成起主要作用.对海温异常峰值附近3个月海温和洋流的综合分析表明:在厄尔尼诺事件时,160°W以西温跃层上升,以东温跃层下降,温跃层的东西倾斜显著变小.同时沿赤道的垂直环流圈减弱,中东赤道太平洋涌升流、海表层向西的赤道洋流和次表层向东的赤道潜流都减弱且厚度减小;在反厄尔尼诺时,情况则相反.  相似文献   

6.
东亚季风El Niño与中国松辽平原夏季低温关系初探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廉毅  安刚 《气象学报》1998,56(6):724-735
分析了1951~1995年东亚夏季风、ElNino与中国松辽平原的代表站长春站夏季农作物生长期(5~9月)气温关系,结果表明:20世纪50~70年代,东亚夏季风偏弱,ElNino增温始于上半年,长春夏季多气温偏低或有低温冷害发生;1980~1995年,东亚夏季风偏强,即使ElNino增温始于上半年,当年长春夏季气温多为稍高到偏高,次年夏季气温稍低,但不致出现偏低和低温冷害。初步分析了典型ElNino年OLR季内振荡特征,研究了ElNino,OLR季内振荡、东亚夏季和冬季风对松辽平原夏季低温影响的某些成因。  相似文献   

7.
系统分析了观测海温强迫9层大气环流模式的模拟资料,结果表明该大气环流模式能够对与ElNino、LaNina事件爆发有关的赤道太平洋异常纬向风和对流活动有很好的模拟;模拟中的东亚冬季风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这种变化与观测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而且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年际变化具有显著的2~7年的周期,即东亚冬季风异常与ENSO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为了分析 EI Nio事件发生和消亡中热带太平洋纬向风应力的动力作用,建立一个类似于Zebiak的简单热带海洋数值模式,在观测到的风应力异常的强迫下,模拟赤道太平洋地区 1971年1月至 1998年8月海表温度异常的变化。结果表明,模式对观测的Nio3区海表温度异常(SSTA)有很好的模拟能力。模拟和观测Ni区SSTA之间的相关系数可达 0.90。模式对 El Nio事件期间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随时间变化也有较好的模拟能力。为了分析El Nio期间SSTA的空间分布及其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机制,还对1986~1989年 ENSO循环期间赤道太平洋地区观测的 SSTA的传播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模式较好地模拟出了观测到的赤道太平洋地区SSTA的传播特征,即从1986年底至1987年 4月, SSTA具有向东传播的特征,从 1987年 6月至 1988年 2月具有向西传播的特征。动力学分析的结果表明,赤道中西太平洋地区的缔向风应力异常对 El Nio事件的发生和消亡具有重要作用。赤道中西太平洋地区的西风异常可强迫出东传的Kelvin波,这个东传的 Kelvin波对正 SSTA的东传起主要作用,当这个东传的 Kelv  相似文献   

9.
1991年江淮暴雨期间环流异常的动力延伸预报试验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介绍了利用T42L9模式对1991年夏季江淮流域暴雨期间旬和月平均环流异常的动力延伸预报(DERF)试验和利用OSU-AGCM进行青藏高原热力异常敏感性试验的结果,指出T42L9模式对造成暴雨的环流异常有一定的预报能力,并证实高原的热力异常是引起江淮暴雨的一个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0.
大气环流的奇偶对称性(Ⅱ)度量方法和异常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给出南,北半球环流奇,偶对笱分量的绝对,相对度量方法,用它分析了1980-1986年月平均500hPa高度场中奇,偶对称分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异常。结果表明:重大ElNino事件事件与全球月平均环流奇,偶对称分量的异常存在明显联系,环流偶对称分量的异常与ElNino事件盛期准同时出现、奇对称分量的异常在EI Nino事件发生半年出现。  相似文献   

11.
东亚夏季风的模拟研究──3个区域气候模式的对比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全球环流模式在东亚地区模拟可靠性评估研究表明存在不确定性,尤以降水更明显.该模式更难于模拟小范围(如一个省)和小时间尺度(如日)的气候变化.本研究用3个区域气候模式作1991年东亚夏季(5~8月)季风洪涝气候的模拟.其模拟结果与观测场作了严格的对比并进行了3个模式的相互对比.研究表明,3个区域气候模式成功地模拟了1991年夏季发生在我国江淮流域及日本南部的洪涝和几次特大暴雨过程以及相应的大气环流形势的分布.  相似文献   

12.
El Niño-La Niña循环的海-气耦合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开玉  泮益农  李骥 《气象学报》1995,53(4):461-470
利用1950—1987年2°×2°格点综合海-气资料(COADS),计算了赤道太平洋洋面(5°S—3°N)上逐月平均海温、气压、纬向风、比湿、云以及热量收支各分量的平均值和距平值,分析这些量的演变特征,得出:ElNino过程中,赤道太平洋洋面上气压梯度减小,东风减弱;赤道中、东太平洋洋面上空气中水汽和云量增加,洋面射入太阳辐射和有效长波辐射减少,感热和潜热交换加强,洋面净获得(损失)热量减少(增加);LaNina过程中,情形相反。最后概括了ElNino-LaNina循环的两种海-气耦合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3.
ENSO期间赤道太平洋对流活动异常对我国冬季风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艳君  倪允琪 《气象》1998,24(9):3-7
利用月平均风场和OLR资料,通过SVD方法研究了前期6个月,3个月和同期赤道太平洋对流活动异常与我国冬季风场的相互关系,得出:我国冬季环流异常与前期夏季,秋季和同期赤道中太平洋对流活动异常有关,还与同期,前期秋季赤道西太平洋对流活动异常有关,同期的显著区域较大,超前3个月和6个月时显著相关区主要位于长江以南和西北地区,ElNino年,赤道中太平洋对流活动加强,西太平洋对要位于长江以南和西北地区,E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东亚大槽强度与ElNino事件的统计分析,揭露了在多数ElNino(反ElNino)事件的前期冬季,东亚大槽强度偏弱(偏强)的事实,对10个ElNino事件的合成分析亦表明,ElNino前冬季东亚西太平洋中高纬地区500hPa为显著的高工正距平。谱分析进一步指出,冬季东亚大槽强度与赤道东太平洋各季SST有密切的关系,它们都具有显著的3-4年周期振荡,且槽强度的变前于SST约4-8个月。  相似文献   

15.
通过在IAPAGCM中加进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的数值模拟,证实了实况月平均850hPa上的异常环流特征:ElNino海温位相时低纬太平洋低层大气出现异常的西风气流以及在东南亚沿海出现向赤道的异常气流;而在LaNina位相时,低纬太平洋低层大气出现异常的东风气流和在东南亚沿海出现离赤道的异常气流。若在模式中仅引入太平洋的海温异常或在模式中去掉地形以后,模拟的低纬低层异常气流与上述结果有所不同。用该模式还模拟出了与观测相符的低纬地区降水的异常  相似文献   

16.
陆面特征对初夏华南冷锋过程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AMS模式,对1979年6月一次冷锋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讨论了不同陆面对冷锋南下变性过程的影响,几组异常试验的结果表明,地形因素对华南地区降水有较大的影响,去掉南岭地形的动力作用后,华南到东南沿海一带低层气旋性涡度明显减小,降水量减少,而青藏高原东部和华东地区受地气交换过程和下垫面热力状况影响较显著。  相似文献   

17.
南海海域海-气耦合模式及其数值模拟试验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NCAR区域气候模式RegGM2和普林斯顿海洋模式POM基础上发展适用于区域海-气相互作用研究的区域海-气耦合模式,模式采用同步耦合、海洋模式将海表温度提供给大气模式,大气模式为海洋模式提供太阳短波辐射、感热能量、潜热通量。海洋与大气模式每15min交换一次通量。耦合过程没有使用通量校正。使用该模式对中国南海区域1995年5-7月大气和海洋进行了模拟试验,将模拟结果与COADS通量强迫的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旬感热通量基本气候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1979~1995年美国NCEP再分析资料中逐旬感热通量,对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旬感热通量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特征及冬、夏季感热通量旬异常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感热通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可分为科季型(10月下旬~3月上旬)和夏季型(3月中旬~10月中旬),感热通量季节变化的明显区在高原北侧的荒原沙漠和南部珠峰一带,高原感热异常多发生在3~15旬和26~36旬。冬季感热通量  相似文献   

19.
东亚夏季的模拟研究——3个区域气候模式的对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全球环流模式在东亚地区模拟可靠性评估研究表明存在不确定性,尤以降水更明显,该模式更难于模拟小范围(如一个省)和小时间尺度(如日)的气候变化,本研究用3个区域气候模式作1991年东亚夏季(5~8月)季风洪涝气候的模拟,其模拟结果与观测场作了严格的对比并进行了3个模式的相互对比,研究表明3个区域气候模式成功地模拟了1991年夏季发生在我国江淮流域及日本南部的洪涝几次大暴雨过程以及相应的大气环流形势的分  相似文献   

20.
高,低分辨率模式对典型个例的对比预报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利用实时观测资料T63模式预报产品资料,对1995年7-8月发生在西北地区的3次大雨、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高、低分痃率数值预报模式的对比预报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