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多时间尺度NCEP/NCAR再分析资料、TBB资料,通过合成分析、动力诊断、理论探讨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华南暴雨发生时副热带高压的短期变异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华南暴雨发生前副热带高压有一西伸一东撤的过程,而华南暴雨发生在副高东撤到接近最东时。利用L9R15谱模式模拟了孟加拉湾异常热源对副热带高压西仲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孟加拉湾异常热源可能是副热带高压西伸的可能机制。而正的涡度的局地变化可能是副高东撤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暴雨过程对副热带高压变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给出了长江中下游暴雨期间经圈环流观测事实, 指出在考虑垂直运动日变化之后, 可清晰地看到暴雨次级环流下沉支的存在。全型涡度方程对暴雨个例的计算发现, 非绝热加热中心西侧高空激发出负涡度, 东侧为正涡度;在低层则刚好相反。副高和南亚高压均会沿局地涡度变化的负中心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3.
利用实时资料和中央气象台提供的副热带高压资料,对2003年汛期陕西暴雨和500hPa副热带高压的活动特征关系统计分析,并对ECMWF、T213数值预报产品对副高的预报能力作了客观分析。结果表明,汛期7、8、9月副高偏强,副高脊线在25~28°N、西脊点在104~112°E进退,是陕西关中陕南多阴雨、暴雨频繁的主要原因;陕西连续暴雨产生于副高脊线沿25~28°N持续西伸、持续东移经过105°E时段。ECMWF对副高的进退、热带气旋路径预报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利 用 实 时 资 料 和 中 央 气 象 台 提 供 的 副 热 带 高 压 资 料 , 对 2 0 0 3 年 汛 期 陕 西 暴 雨 和 5 0 0 h P a 副 热 带 高 压 的 活 动 特 征 关 系 统 计 分 析 , 并 对 E C M W F 、 T 2 1 3 数 值 预 报 产 品 对 副 高 的 预 报 能 力 作 了 客 观 分 析 。 结 果 表 明 , 汛 期 7 、 8 、 9 月 副 高 偏 强 , 副 高 脊 线 在 2 5 ~ 2 8 ° N 、 西 脊 点 在 1 0 4 ~ 1 1 2 ° E 进 退 , 是 陕 西 关 中 陕 南 多 阴 雨 、 暴 雨 频 繁 的 主 要 原 因 ; 陕 西 连 续 暴 雨 产 生 于 副 高 脊 线 沿 2 5 ~ 2 8 ° N 持 续 西 伸 、 持 续 东 移 经 过 1 0 5 ° E 时 段 。 E C M W F 对 副 高 的 进 退 、 热 带 气 旋 路 径 预 报 准 确 率 较 高 。

  相似文献   

5.
华南6月持续性致洪暴雨与孟加拉湾对流异常活跃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利用NCEP/NCAR再分析逐日及逐月资料、NOAA卫星观测的向外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资料、我国160站月降水资料及华南45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2005年6月华南持续性致洪暴雨的发生与孟加拉湾对流异常活跃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演变的关系,并对华南6月有无持续性大范围暴雨年进行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华南持续性大范围暴雨发生的年份,孟加拉湾对流相对活跃,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偏强、位置偏西;反之亦然。华南6月持续性大范围暴雨发生前,孟加拉湾对流经历了一次活跃过程,同时西太平洋副高也明显经历了一次增强西伸过程。孟加拉湾对流活跃可能通过东西向垂直环流诱使西太平洋副高增强西伸,从而对华南暴雨的形成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利用1984 ̄1991年7 ̄8月历史天气资料,分析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退与我市暴雨天气的关系,发现暴雨日前一天14h单站温度T、水汽压e及ΔT24,Δe24对暴雨天气具有较好预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孙圣杰  李栋梁 《气象学报》2019,77(1):100-110
采用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相关、合成分析、大气热源的计算等方法,研究了气候变暖背景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空间形态的变异及热力原因。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前、后各层副高形态特征有很大的差异,副高体的空间形态从850—700 hPa开始显著西伸南扩,到500 hPa最为明显。各层副高在冷、暖期的形态差异与其周围大气热源和涡度的变化相对应。随着气候变暖,副高西侧和南侧的大气热源在850—700 hPa上开始有明显的加强,500 hPa热源加强最明显,且副高体南侧热源中心有所南移;同时,其西侧和南侧从对流层低层至中高层有反气旋涡度的增大,西侧的反气旋涡度在850—700 hPa增大最明显,南侧的反气旋涡度在500 hPa增大最明显,且反气旋中心整体南移。表明气候变暖后,副高体西侧和南侧大气热源的加强,导致相应区域反气旋涡度增大,副高体向反气旋涡度增大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副高西脊点西伸,南边界南扩,整体南移。   相似文献   

8.
副热带高压对登陆台风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登陆台风多发于夏季,尤其对于登陆后继续北上深入内陆的热带气旋,逐渐与其所处的中纬度环境场发生相互作用,强度衰减缓慢甚至再次发展,且伴随有台风动力、热力结构的转变(ET过程).同时,夏季多伴有副热带高压的活跃与西伸趋势,然而该系统与台风之间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仍不十分清楚,这已成为提高台风预报能力的主要障碍之一.文中选取1997年第11号台风"温妮"为研究个例,通过中尺度模式MM5模拟再现了该台风登陆后经历初期减弱、变性及变性后再次发展的演变过程.采用Davis等提出的片段位涡反演方法,改变模式积分初始时刻台风东部副热带高压强度,通过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的方法,深入研究不同强度副热带高压系统对台风陆上维持、变性和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副热带高压强度的加强加快了台风中心的北移速度,冷空气提前下沉入侵台风中心,加快台风的变性,配合暖气团的强迫抬升激发强烈的对流层中高层锋生,台风变性后冉次加强幅度增大.副热带高压强度的改变直接影响台风中心上空高空形势,而后者与台风强度的变化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盛夏长江上游不同暴雨落区天气形势对比及数值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1981年7月11-14日川西暴雨和1982年7月26-29日川东暴雨的天气形势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得出,盛夏川西暴雨多与高原低涡的加强有关。高原涡的东移与副热带高压的西南气流结合极易产生暴雨。川东出现暴雨时,高原上低值系统移动较快,东部多为西北气流控制。高原大地形影响着高原东部降水、低值系统的生成发展移动和副热带高压。105°E以东的地形对川东暴雨的影响较川西大。我国东部地形对高原降水有减弱  相似文献   

10.
利用地面自动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卫星逐小时TBB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副高控制下湖南两次短时暴雨发生及维持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在水汽丰沛且有足够的不稳定能量和抬升条件下,强盛副高脊区反气旋环流内也可以触发短时暴雨天气,其大尺度环流形势特征和湖南典型暴雨过程有着较大差异;②对流性降水发生前,不稳定能量明显增强,中低层增湿明显,为暴雨提供能量与水汽条件;③两次过程分别受副高南侧热带气旋外围云系扰动和弱冷空气侵入影响,925 hPa形成弱扰动或者弱切变,配合地面中尺度辐合线,近地面动力抬升触发对流性降水,白天受太阳辐射影响,能够自由触发热对流。地形抬升也是重要触发机制,发生在迎风坡热对流占比84%;④两次短时暴雨的雷达回波为非常明显的低质心高效率的降水回波,环境风及其垂直风切变小,尽管不利于对流风暴有组织的发展,但雷暴单体移动缓慢,有利于同一地区长时间的强降水。  相似文献   

11.
利用NCEP1°×1°的资料研究了四川盆地一类持续性暴雨特征,结果表明:(1)在伴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和其南侧有热带低压系统扰动的大气环流背景下,其水汽供应环流形势体现为东南气流输送,这主要与副高和热带低压系统相互扰动有关,而与大部分造成四川盆地暴雨的西南气流输送有差异。(2)局地涡度的变化对大尺度环流背景场的分布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副高西伸稳定的边缘,局地涡度变化为负,在槽区和热带低压扰动区域内,局地涡度变化为正,而局地涡度的正负变化,取决于涡度方程各项的变化大小,在850hPa上,雨区局地正涡度的增加可能与热带低压的局地正涡度输送有关,而这一过程可能主要山正涡度平流来完成。(3)局地正涡度变化范围和中心较好程度上对应着雨区的范围和中心,可以作为一个判断降水落区的预报要素来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利用NCEP 1°×1°的资料研究了四川盆地一类持续性暴雨特征,结果表明:(1)在伴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和其南侧有热带低压系统扰动的大气环流背景下,其水汽供应环流形势体现为东南气流输送,这主要与副高和热带低压系统相互扰动有关,而与大部分造成四川盆地暴雨的西南气流输送有差异。(2)局地涡度的变化对大尺度环流背景场的分布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副高西伸稳定的边缘,局地涡度变化为负,在槽区和热带低压扰动区域内,局地涡度变化为正,而局地涡度的正负变化,取决于涡度方程各项的变化大小,在850hPa上,雨区局地正涡度的增加可能与热带低压的局地正涡度输送有关,而这一过程可能主要由正涡度平流来完成。(3)局地正涡度变化范围和中心较好程度上对应着雨区的范围和中心,可以作为一个判断降水落区的预报要素来参考。  相似文献   

13.
1998年8月19-20日发生四川盆地北部的大暴雨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内弱切变上产生的,为历史上少见的疑观暴雨,本文通过过对这次暴雨过程的湿位涡分析,发现湿位涡水平分量表示的非地转特性,能反映位涡分量可弥补的暴雨预报中天图分析难以判断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有限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并根据不同的积云参数化方案对1994年第6号台风登陆后低压的移动规律及其对应降水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积云对流参数化对于台风移动及其降水分布影响极大,是作出台风暴雨预报的关键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一次华南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非静力平衡的中尺度模式(MM5)对1994年5月初华南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1)MM5相当准确的模拟出此次暴雨过程以及有关的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过程。(2)在弱的天气尺度背景条件下,边界层的中尺度辐合对暴雨的产生起了触发作用。暴雨强度一般随对流层上下部的辐散差值的增大而增大,最大的降水强度对最大的辐散差值的滞后时间不超过一小时。(3)降水的潜热加热作用对此次暖区暴雨的发展和  相似文献   

16.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对2003年7月26~27日500 hPa副热带高压区域一次暴雨过程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低层来自东北方向的冷空气入侵是此次暴雨发生的重要原因,其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致使对流层中低层降温,边界层增温,使得降水区积累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二是造成边界层风的辐合,进而激发了整层的上升运动;三是这股冷空气为暴雨发生提供了重要水汽源。暴雨发生前南亚高压主体突然东进,高空急流轴不断东伸加强,其出口端不断向南伸展,使得对流层中层副高主体西移,同时造成日本附近的冷涡南压,为冷空气从中低层侵入暴雨发生区提供了有利的环流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一次华南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和试验   总被引:5,自引:9,他引:5  
张立凤  查石祥 《气象科学》2000,20(2):120-128
本文利用有限区域数值预报模式MM4对一次华南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试验.用该模式预报的形势场与实况较一致,预报的暴雨强度、位置也与实况相近.此外由控制试验和敏感性试验可知,该暴雨强度对地形、辐射和下垫面过程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18.
采用地面、高空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空间分辨率1°×1°),对2005年7月1日20时至2日20时(北京时)发生在山西的一次低涡暴雨过程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发现这次暴雨过程是受5OOhPa高空槽、副热带高压以及中尺度低涡等天气系统共同作用产生的。利用数值模拟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探讨了此次暴雨过程的发生发展特征和机理,指出中低层中尺度涡旋是造成这次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低涡的时空演变与暴雨中心的移动和雨强的变化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湿位涡诊断表明:强降水发生时,暴雨区上空低层是不稳定区,湿位涡负中心出现在暴雨中心附近,且对流不稳定性远大于湿斜压性。地形的敏感试验进一步揭示了地形对暴雨的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对1991年7月4日至7日(“91.7”)发生在江淮流域的一次低涡切变线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高分辨行星边界层参数化的中尺度数值模拟。控制模拟结果揭示“91.7”江淮暴雨过程与中尺度暴雨低涡的生成和发展以及特有的动力和热力结构密切相关;气旋性涡柱,强上升运动与深厚湿舌三位一体的共存结构是暴雨低涡持续发展并产生对流云系和持续暴雨的强耦合条件;西南低空急流的发展和维持,不仅是暴雨低涡形成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动  相似文献   

20.
季内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进退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中科院大气所的IAP-AGCM模式,对海温和季内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活动进行控制性试验,得到;西太平洋高异常对热带西太平洋,南海,孟加拉湾的海温异常有两个月的滞后响应且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和东太平洋副高异常总是相伴出现的,后者出现要早些;当上述海区SST正异常时,500hPa上来自东西两个方向的位势波在西太平洋汇集的位置要偏北,相应副高的位置也持续偏北,两者吻合很好;在上述海温异常作用下,当东亚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