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根据1986年1—2月中美海气考察船所获得的气象资料和其它海洋气象报告,本文计算了热带西太平洋海面的热量平衡,指出该区域海面供给大气的热量大于它从大气接受到的能量。是一个重要的热源区。同时指出,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最显著的地区是出现在西太平洋西部的热带地区,即在 10°N、130—150°E附近。此外,在该海域内,确定海面热量平衡特性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应属潜热通量和太阳辐射通量。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近地层能量输送与微气象特征   总被引:13,自引:9,他引:4  
利用青藏高原北麓河冻土综合试验站自动气象站2002年5月30日~6月24日观测资料,计算分析了该地区近地层的地表能量平衡、地表加热场、感热、潜热、地表反照率、动量和热量总体输送系数等特征量场的变化特征,首次得到高原北麓河地区近地层能量输送和微气象特征。  相似文献   

3.
夏季敦煌稀疏植被下垫面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9年夏季敦煌地区加强期观测资料,分析了稀疏植被下垫面CO2、水汽的通量输送规律和地表辐射、能量平衡等微气象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敦煌地区夏季CO2、水汽通量有明显的日变化,其平均通量分别为-0.023mg.m-2.s-1和2.90mg.m-2.s-1;地表平均反照率为0.24,低于绿洲内部;感热是该地区地表热量流失的主要形式,潜热和土壤热通量相对较小,平均波文比为3.08;观测中也发现了有较大的能量不平衡现象,利用试验资料估算了土壤容积热容量,并在能量平衡方程中加入了土壤热储量,提高了能量平衡度。  相似文献   

4.
1引言我省石灰岩地区主要分布在清新、英德。阳山、连县、连市、乐昌和乳源等县。该区地形地势复杂,农业气侯资像的非地带性分布十分明显。因此,单纯使用气象站的资料难以客观表达该区的热量状况,这给粤北石灰岩地区农业开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研究利用现有山区气象站、气象哨的资料经数学处理后,建立了石灰岩地区热量推算经验方程,并对无资料点的热量资源进行估算,其结果与原来相比,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出该区热量分布的地形特征。由推算结果所制用的热量小网格图,可为该区农业生产规划和作物种植布局提供较好的热量依据。2”自本思…  相似文献   

5.
根据日光温室内外土壤温度的实测资料,计算了温室内外土壤热量垂直通量的平均日变化;利用热量平衡方程探讨了温室内土壤的增温效应,为推广和应用温室蔬菜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1982年8月—1983年7月,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在青藏高原拉萨、那曲、改则、甘孜等站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辐射平衡和热量平衡观测。观测资料的整编工作业已完成。预计在1987年出版一本《1982—1983年青藏高原辐射平衡观测资料》。该资料集包括了各测点辐射平衡各个分量的实际观测资料。预计16开本800页左右。如有需要者,请速与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第六研究室联系预订,以便统计印数,尽早出版。  相似文献   

7.
南极瑞穗站辐射平衡及湍流通量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树华  于鹏  熊康 《气象学报》1994,52(1):68-77
本文利用南极瑞穗站1979—1980年近地面层微气象及辐射平衡等观测资料,分析了春、夏、秋和冬季辐射平衡分量的日、年变化特征,采用空气动力学方法和廓线梯度迭代法计算了不同季节的动量通量、感热通量和由能量平衡方程得到的潜热通量的日变化特征,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文中还对湍流热量交换系数、湍流动量交换系数与理查孙数的日变化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和揭示宁夏南部地气能量传输过程及特点并进一步评估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效应, 利用Landsat-7 ETM+卫星遥感资料所求取的地表特征参数, 将地表分成水体、裸地、半裸地、草地、林地5类地表覆盖类型, 结合常规气象观测资料, 分别计算得出宁夏南部地表辐射和热量平衡各量的区域分布, 并给出各量的分布图和直方图, 分类别讨论了地表辐射和热量平衡各量分布特征, 使得对宁夏南部区域地表辐射和热量平衡区域分布有一个直观、综合的了解和认识。研究表明, 植被分布对地表辐射和热量平衡各量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9.
彭永清  陈辉 《气象科学》1990,10(1):61-70
就海表面热量平衡Qι而言,它包括进入海平面的太阳总辐射Qs,海面有效回辐射Qb,蒸发耗热Qe,以及海洋与大气间感热交换Qc,它们之间的关系是:Qι=Qs-Qb-Qe-Qc。本文对1965-1967年期间南海及西太平洋海域热量平衡各分量的月际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海面热量平衡各人量的年变化中,季节变化是最显著的,各年之间具有共同性。(2)热量平衡各分量的季节变化对该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的作用是不一样的:(a)冬季感热加热带(也包括潜热)可能对移出大陆的气旋在海上加强有一定的贡献;(b)全年在低纬度海洋上一直存在的潜热加热带与台风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c)而进入海面的太阳总辐射可能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轴线的位移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我国辐射平衡、热量平衡及水分平衡的研究>工作中的一部份。根据我国七十多个日射台站1974年前的全部实测资料,推求出适合于我国实际情况的计算方法。计算了我国300多个台站的太阳辐射各分量(直达辐射、散射、辐射、总辐射)数值。同时设计了计算理论公式的计算图,求得了这些台站的有效辐射量,从而得到我国辐射平衡及其各分量。又根据我国六个台站热量平衡观测资料,得到土壤热交换量与气温变化的关系,确定了土壤热交换量。并采用和计算了与我国邻近的国外几十个台站辐射平衡各分量及研究成果。最后分析了东亚地区的辐射平衡、热量平衡及冷热源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11.
根据卫星遥感中利用热惯量法监测土壤水分的原理,考虑辐射平衡和潜热交换,分析了土壤热通量与地面辐射的关系及显热交换和潜热交换对土壤热通量的影响,建立土壤水分模型,为农业气象服务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利用卫星资料监测春季裸地土壤水分提供地面响应模型。  相似文献   

12.
不同下垫面湍流输送计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应用三种不同下垫面近地面层风速和温度梯度资料,代入风速和温度廓线公式,迭代求得感热通量及热量交换系数。确定Kh /Kw与稳定参数ξ的关系式。分别利用空气动力学方法和波文比能量平衡法计算潜热通量,并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城市大气边界层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乐泉  李兴生 《大气科学》1992,16(2):237-247
本文利用能量闭合的二维非线性、非定常模式,结合地面热量平衡方程,研究了城市热岛和城市热岛环流以及其它相关的城市边界层参量的发展演变规律;同时探讨了在城市污染面源的情况下,污染物的扩散、输送问题.模拟结果得到了天津市城市热岛观测资料的证实.  相似文献   

14.
西风爆发时赤道西太平洋热量平衡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海龙  张学洪  李薇 《大气科学》2001,25(3):303-316
西风爆发(WWB)对赤道西太平洋暖池SST的影响是WWB与ENSO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环节。作者运用TOGA(TropicalOcean-GlobalAtmosphere)-COARE(CoupledOcean-AtmosphereResponseExperiment)期间暖池海区8个浮标的观测资料,根 据Stenven和Niiler的热量平衡诊断方法,从能量平衡角度分析了赤道156°E附近SST对1992年9月到1993年1月期间两次WWB事件的响应。两次WWB期间,SST都是在 WWB之前和其后升温,而在WWB期间降温,升温和降温的幅度均为1℃左右。热量平衡分析结果表明,季节内时间尺度上海表热通量是导致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混合层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在海表热通量中,短波辐射和潜热是变化量最大的两项,决定着净通量的正负,其他项的变化则相对较小。水平平流项有时可以超过海表热通量的作用,其作用不可忽略。两次WWB的过程中,季节变化造成的混合层的温盐结构和流场结构的差异是导致两次WWB事件时上层海洋热量平衡差别的主要因素。另外,混合层的厚度也有明显的变化,而混合层厚度变化的差异则是与流场的结构以及WWB的向东传播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广州番禺地区草地陆气相互作用观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2004年在广州番禺进行的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观测研究表明:新型的超声风温仪虽然带有雨滴防护沙网, 但雨滴对超声观测的误差影响显著, 尤其是对u, w方向。雨天情况下与z/L相关系数很低, 湍流强度与稳定度不存在1/3次方关系。涡动相关法和能量平衡法计算的感热通量及潜热通量比较接近, 感热、潜热通量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699和0.8633, 两种方法带来的误差主要发生在近地层稳定度发生明显变化的时刻, 即在午间热通量的峰值或傍晚或晚间热通量的低值, 其中能量平衡法计算的感热、潜热普遍具有较大的正负峰值。涡动相关法计算的Qh+Qe普遍偏小, 与可用能量Rn-Qg多数情况下存在能量不平衡, 说明了忽略热存储项的地表能量平衡方程的局限性。番禺夏、秋季近地层各能量具有与太阳辐射相似的日变化特征, 但夏季的潜热大于感热, 而秋季则相反。近地面二氧化碳从5—8月是一个减低过程, 尔后上升到12月份浓度最高, 总体浓度值在350×10-6~400×10-6之间变化。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塬区地表辐射和热量平衡观测与分析   总被引:24,自引:11,他引:13  
利用2005年夏季黄土高原塬区陆面过程野外试验(LOPEX05)的观测资料,初步分析了甘肃平凉黄土高原塬区地表辐射收支和热量平衡特征。结果显示,黄土高原塬区地面长波辐射大于大气长波辐射,典型晴天、阴天和雨天情况下两者平均差值分别为65,25和8 W.m-2;对于地气能量交换各个分量而言,黄土高原塬上和塬下在相同下垫面下的差别不大,但裸地和有植被的下垫面差别很明显;在白天,潜热在净辐射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其次是感热,最后是土壤热通量。对能量平衡中的储存项如热通量板上层土壤的热存储和植被冠层存储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土壤的热储存项在-30~70W.m-2之间,而植被的热能储存项在-10~25 W.m-2之间。在考虑估算的存储项之后,能量平衡散布图斜率由0.68提高到0.79,相关系数R由0.90提高到0.93,两者分别提高了11.0%和3.0%,并对能量不平衡有明显的改进,说明能量储存项在地表能量闭合中必须考虑。  相似文献   

17.
大口径闪烁仪及其在地表能量平衡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LAS仪器的测量原理及数据处理方法, 并利用中荷合作项目CEWBMS中获得的河南郑州LAS测站2000年的观测资料, 同时结合其它辅助资料, 对观测点附近地区的能量平衡状况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由LAS测值得到的显热通量值, 以及结合净辐射资料间接得到的潜热通量值, 合理地反映出了当地能量平衡状况的季节变化, 显示出一年之中当地大部分的净辐射能用于潜热通量的释放。其数据结果所表征的当地下垫面干湿程度的变化与同期的降水及土壤相对湿度相比, 表现出了相当好的一致性, 这为拓展LAS在局地地表能量平衡监测中的应用提供了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