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利用钻孔岩心资料及层序地层学的观点,对陕西省渭北煤田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进行了层序地层学的分析。以奥陶系顶部区域不整合面、太原组最大海泛面的K2灰岩"1分层"的顶面、山西组底部的"北岔沟砂岩"(K4)底面和下石盒子组底部"骆驼脖子砂岩"(K中)底面等界面为层序界限将研究区内含煤地层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SQ1、SQ2、SQ3。在层序格架内,对煤层的聚集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渭北煤田主要可采煤层3号、10号、11号煤层主要形成于海侵体系域中晚期,4号、5号煤层形成于高位体系域的中晚期。 相似文献
2.
胜利油区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层序地层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胜利油区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包括中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可识别出潮坪沉积体系,障壁岛-舄湖沉积体系和三角洲沉积体系三种体系单元。根据区域地质及古生物资料,确定了三个等时面,划分出2个层序14个准层序,每个层序包括低位域,海侵域及高位域,而以高位域最发育。纵观整个含煤地层的沉积演化过程,本溪组沉积期以滨浅海相为主;大原组沉积期为海陆交替相;山西组沉积期以三角洲相为主,总体表现为 相似文献
3.
通过露头剖面及钻孔岩心数据,对北京西山潭柘寺地区石炭—二叠纪陆相及海陆过渡相含煤岩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和聚煤作用研究。依据区域不整合面(古风化壳)、下切河道砂体底面、生物缺失带、海侵方向转换面以及岩性突变面等特征辨认出8个层序界面,据此将研究区石炭—二叠系划分为7个三级层序,分别对应于本溪组及太原组M6煤层底板以下、太原组中上部、山西组、下石盒子组、红庙岭组下段、红庙岭组上段、双泉组。根据岩相及沉积环境变化特征,可将每个三级层序进一步划分为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区内可采煤层(如M4)形成于下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在三级层序内一般位于最大海泛面附近。 相似文献
4.
5.
华北石炭二叠纪海平面变化对聚煤作用的控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层序地层研究,华北石炭二叠纪沉积建造形成于一个二级海平面变化周期内,其中包括4个三级和26个四级海平面变化旋回,而几次大的聚煤作用都发育在三级海平面下降至上升的转折时期,在层序地层格架中处于高位体系域的顶部。薄煤层的形成与四级海平面变化旋回相对应,发育于准层序的顶部。聚煤作用的发育受到海平面变化的控制,海平面变化提供了有机质堆积的潜在容纳空间,海平面升降周期的长短决定了聚煤作用持续发育的时间,周期性的海平面变化控制了聚煤作用的时空演化。 相似文献
6.
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其空间展布受沉积环境和层序地层的控制。以沁水盆地西南缘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钻井等资料分析含煤地层岩相类型、沉积相、层序地层及聚煤作用特征,得到以下认识:①石炭-二叠系主要由粗砂岩、中细砂岩、粉砂岩、泥岩、灰岩和可燃有机岩组成,发育三角洲平原相、三角洲前缘相等三角洲沉积体系及障壁-滨外陆棚沉积体系;②识别出区域不整合面、下切谷冲刷面及沉积体系转换面等3种层序界面,将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并进一步划分出低位、海(湖)侵及高位体系域,其中层序Ⅰ、层序Ⅲ中发育厚度稳定的可采煤层;③障壁-滨外陆棚环境下煤层在层序地层格架中位于最大海泛面附近,三角洲平原环境下煤层位于湖侵体系域早中期,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与泥炭堆积速率相平衡条件下,形成厚层煤层。 相似文献
7.
胜利油区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层序地层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胜利油区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包括中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可识别出潮坪沉积、障壁岛湖沉积和三角洲沉积三种沉积类型。根据区域地质及古生物资料,确定了三个等时面,划分出2个层序14个准层序,每个层序包括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而以高位体系域最发育。纵观整个含煤地层的沉积演化过程,本溪组沉积期以滨浅海相为主;太原组沉积期为海陆交替相;山西组沉积期以三角洲相为主,总体表现为海退层序。 相似文献
8.
中国南方二叠系层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层序地层学原理,提出了中国南方二叠系存在的Ⅰ、Ⅱ两种类型层序界面,识别出5个Ⅰ型层序界面和7个主要的Ⅱ型层序界面,分析了其成因、表现特征和分布特征。将南方二叠纪地层划分出2个二级层序、11个三级层序,着重介绍下二叠统6个三级层序的沉积体系域类型、沉积特征及其在平面上的展布,恢复了二叠纪海平面变化曲线。根据生油岩和储集岩的分布和发育与沉积体系域之间的关系,划分出南方二叠系的重要生油岩与储集岩。 相似文献
9.
华北石炭-二叠纪层序地层格架及其特征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华北石炭二叠纪沉积建造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碳酸盐岩与硅质碎屑岩构成的含煤建造,上部为硅质碎屑岩红色建造。根据不整合面及其它识别层序界面的标志,该沉积建造可划分为5个沉积层序。DS1、DS2、DS3层序属陆表海型层序,其底界面为Ⅰe型层序界面,层序内仅发育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DS4层序为过渡型层序,由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构成;DS5层序为湖泊型层序,包括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盆地充填超层序(DS1-DS5)的发育受控于全球二级相对海平面变化,而沉积层序的发育则与区域性造山作用引起的三级海平面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贺兰山—桌子山地区石炭—二叠系陆表海高精度层序地层模拟与聚煤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不断从盆地规模的层序地层格架和体系域分析向高精度的、微相规模的层序地层分析的方向深化。精细的野外和钻井资料分析表明,贺兰山—桌子山地区的太原组—山西组可划为3个三级层序、6~8个四级层序及20多个准层序。四级层序界面一般是下切的分流河道、潮—河混合水道、近端河口坝或滨面沉积的底部冲刷面,海进初期发育的煤层底界以及盆地方向低水位三角洲前缘底超面等,可以在大范围内追踪,其识别和划分是建立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的关键。应用层序地层模拟系统(SSMS)可揭示海平面变化、构造沉降等对层序形成过程的控制。模拟分析表明,对称和不对称的相对海平面变化产生的层序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快速上升后缓慢下降的海平面变化过程可解释区内四级层序的结构特征和聚煤规律。四级层序高水位晚期至海进的转换期有利于形成广泛分布的煤层。 相似文献
11.
12.
利用钻孔岩心数据等资料及层序地层学的有关理论、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瓦窑堡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学和聚煤作用的研究。识别出区域不整合面、河流下切谷、地层颜色、岩性突变界面等4个层序界面,并划分出了3个三级层序及相应的低位、湖侵及高位体系域。从时间上看含煤性以层序3最好,层序2次之,层序1较差,煤层主要形成于三级层序的湖侵体系域,其次为高位体系域,厚煤层(5煤层)主要发育于三级层序最大湖泛面附近。综合研究区沉积环境、层序地层、岩相古地理等研究成果,得出了主要煤层(5煤层)形成于湖侵过程中湖湾沼泽、三角洲平原间湾沼泽和曲流河泛滥平原沼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单县矿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及成煤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原理,通过岩心、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对研究区上古生界进行了不同周期地层基准面旋同研究,识别出短期、中期、长期及超长期4种规模的地层旋回.通过对比分析,建立了该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研究表明,研究区成煤作用出现于基准面旋回的特殊位置(A/S接近于1),当叠置在长期基准面旋回下降半旋同和中期基准面旋回下降半旋同晚期足成煤的最有利时期.根据盆地充填演化和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叠加可以将研究区成煤作用分为早期成煤作用和晚期成煤作用,依次分析了不同时期成煤作用的地层基准面变化和盆地沉积充填演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华北晚古生代含煤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含煤盆地。笔者通过对盆内49个典型剖面,50个辅助剖面的环境分析,以及层序地层学研究,将其划分为Ⅰ—Ⅲ级层序及Ⅳ级准层序,共4级地层单元。Ⅳ级准层序相当副层序。一个Ⅳ级准层序内所含的煤体称为煤层。全区自晚石炭世至晚二叠世早期所限定的7个成煤期内,共圈出煤组7个,煤层20层以上,以B3,D2,G71煤层最具工业价值。B3煤层分布于盆地北部,G71煤层分布于盆地南部,D2煤层全盆地均有分布。煤层聚积受多种因素控制,而构造活动及海平面升降则是第一位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5.
16.
为了深入认识木里煤田煤系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踏勘及钻井等资料分析,对木里煤田西部地区聚煤期早-中侏罗世含煤岩系进行了层序古地理特征及聚煤作用分析。结果表明:木里煤田西部地区中-下侏罗统可划分为4个3级层序;中侏罗世早-中期(即层序2-层序3沉积期)是整个木里煤田西部的主要聚煤期,沉积相多以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浅湖相为主,物源主要来自于NE向;其中以中侏罗世早期的聚煤环境最好,形成了聚乎更聚煤中心;中侏罗世中期成煤环境相对变差,煤层厚度变薄层数增多,聚煤中心西移至雪霍立、哆嗦公玛。沉积相及古地理特征对聚煤作用具有显著的影响和控制,这一认识对木里煤田西部煤及煤系矿产勘查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