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安地震台地电阻率异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曲线拟合和去趋势提取完整年变周期的方法,结合海安地震台台站周围震中距小于300km的MS4以上地震,分析了海安地震台2008~2012年地电阻率观测资料。结果表明,海安地震台地电阻率在中强地震发生前均出现不同形式的破年变变化,并且地震均发生在破年变变化恢复后一个月内,此结论可为今后江苏及邻近地区中强地震提供中短期预报依据,尤其是发震时间的判断。同时,这一震兆异常也为研究同一构造上的地电阻率异常与地震的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2021年12月22日常州ML4.6地震前,江苏省南京、江宁、高邮地震台以及海安地震台的顾庄和桑周观测点NS向地电阻率傅里叶滑动去年变曲线均存在显著震前异常。为验证异常可靠性,统计江苏及周边地区地电阻率异常震例,拟合江苏地电阻率最大可探测距离Δmax和震级M的经验公式:lgΔmax=1.0861+0.2624M,获得可引起地电阻率异常变化的显著地震的界定公式:M>(lgΔ-1.0861)/0.2624;对5个站点周边的显著地震和常州ML4.6地震前存在异常的NS向地电阻率去年变曲线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地电阻率异常变化和显著地震有较好的相关性:在地震活动平静期,地电阻率曲线相对稳定,而在显著地震活动前则出现相对明显的异常变化,且下降变化居多,在较强地震活动前下降异常尤为显著,如2016年10月20日射阳ML4.8地震、2021年11月17日南黄海ML5.5和12月22日常州ML4.6地震。因此,南京、江宁、高邮地震台和...  相似文献   

3.
汶川MS8.0、 海地MW7.0地震 电磁信号小波能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小波变换方法处理了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后成都、 江油台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及汶川地震、 2010年海地MW7.0地震前后DEMETER卫星记录的电离层磁场观测数据, 研究了地电阻率和电离层磁场的小波能谱及其相对变化.结果表明: ① 对应汶川大震前成都台N58°E测道地电阻率中期下降变化和短期上升变化的时段, 地电阻率小波能谱相对变化显著增大, 江油台N10°E测道地电阻率在主震前记录到了临震异常, 在临近主震前后, 电离层磁场特别是x分量的能谱及相对变化显著增大, 展现了与汶川大震明显对应的地电阻率、 电离层磁场变化的似同步异常; ② 在海地地震前夕, 电离层磁场x, z分量的能谱也出现了显著增大的现象, 类似于汶川大震前后电离层磁场的能谱增大变化.   相似文献   

4.
以江苏省江宁地震台、新沂地震台和海安地震台为例,归纳了江苏省地电阻率年变化特征的类型,并对地电阻率年变化差异性的原因做了探讨。通过反演计算指出地电阻率年变化差异性的原因主要是由各观测场地地下电性结构造成的,分析这种不同有益于解决在场地选择中如何得到一个规则年变的场地,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地震预报的数据处理。  相似文献   

5.
海安地震台1975年建台,40年来,对测震、地电阻率、地磁和电磁波测项获得高质量连续观测资料,统计发现,海安地震台电磁异常是江苏中部,特别是南黄海地区的重要地震前兆。  相似文献   

6.
山东苍山地震前,新沂地震台电阻率有明显的中短期异常与之很好地对应,并有进入临震异常的标志。分析了电阻率的变化与苍山地震的对应性及预报概况。  相似文献   

7.
南黄海海域6.1级地震发生前,对海安台N30°W,N70°W、N60°E三组测向和南京台EW向测向地电阻率负异常时段进行了31日低通滑动平均滤波计算,发现异常突出,并超过二倍中误差,经分析认为对地电阻率所出现的中长期异常时段,不能轻易否定,必须不断跟踪分析。  相似文献   

8.
以临汾台地电阻率观测资料为依据,着重对临猗地震前后的异常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这次地震地电阻率前兆异常形态与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地电阻率长趋势变化及其预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深入研究地电阻率1年尺度以上趋势变化的区域性和同步性,本文从地电阻率与水位、水准的关系以及地电阻率固体潮现象的角度,通过理论、实验、实例分析了地电阻率趋势变化产生的原因.分析结果显示,地电阻率趋势变化与观测系统或水位(非构造水位)无关,而与周围构造变化有关,且趋势上升和下降分别反映了周围应力场的压性和张性变化.在此基础上,以高邮台和成都台为例,从地电阻率与周围地震的关系分析了地电阻率趋势变化的场兆特征,结果表明地电阻率在上升趋势转折时更具有短期的预测意义.本文结果可以为研究地电阻率的长期趋势变化现象提供参考; 未来地震的预测需在综合各台站观测结果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判定区域应力场的方向和相对幅度,从而给出有意义的地震前兆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10.
分析北京延庆台1988年以来地电阻率观测资料的可靠性,讨论归一化变化速率方法,用以处理该台地电阻率长程观测数据;结合北京及邻近地区近三十年来发生的7次中强地震,研究该台地电阻率异常与地震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延庆台地电阻率观测对附近的中等以上地震和远距离大震有一定的映震能力,可为今后该台附近及邻近地区的地震提供中、短期预测预报参考依据;同时该台在中国大陆及周边远距离大震前也观测到了时间上对应的地电阻率异常。  相似文献   

11.
本文总结了射阳MS 4.4地震前新沂台地电阻率、短水准资料的变化,认为:①在震前,新沂台地电阻率、短水准资料存在较为明显的地震异常;②前兆异常变化与预测地震的发震时刻、震级对应性较强。通过数据跟踪,认为造成预测地点错误的主要原因,是震前对地电阻率的对比分析结果认识不足以及对新沂台地电阻率N45°E向资料变化认识不足或错误。如能再结合测震学参数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地点可能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唐山地震昌黎等七个台的地电阻率日均值时间序列进行了关联维计算.取每年为一个时间段,其目的在于探索分数维对地震各个阶段的反应,以便达到利用分数维进行地震预报的目的。计算结果表明大部分地电台的地电阻率在地震前有明显的降维特征。通过地震前后七个台的地电阻率分数维的变化,得到了地震前后前兆场的分布特征,这一结果对于未来震源区的判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江宁台附近地铁可能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干扰较大,通过提取江宁台井下地电阻率夜间数据来分析其变化并探讨机理。结果表明:①江宁台井下地电阻率具备一定地表浅层抑制干扰能力,主要干扰源为地铁;②夜间1~3时数据突跳与地铁不定期维护有关;③井下地电阻率观测NS(AB=1000m)和NS(AB=200m)2018年10月开始出现快速下降变化后,江宁台周围地震强度明显增强,认为该变化与S340公路金属护栏无关;④井下地电阻率长趋势下降变化与周围深井水位变化一致,反映了周围区域应力调整的变化;⑤井下地电阻率观测EW(AB=200m)在安徽无为ML 4.1地震前出现的"U"型变化与新建S340公路无关;⑥江宁台井下地电阻率共观测到5次"U"型变化,认为与地震有关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天水地震台附近地区2次小地震的地震前兆,发现地电阻率、自然电位、地下水位、水温、水氡、地温、地应力在震前都有变化。  相似文献   

15.
基于通州地表地电阻率在1976年唐山M7.8地震前有明显前兆异常以及通州新建井下小极距地电阻率在2020年古冶M5.1地震和2021年滦州M4.3地震前出现的异常变化,从台站周边构造环境、地震特征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认为通州台地电阻率对唐山地区中强地震的中短期映震能力比较强。同时分析结果也显示在目前观测环境条件下,井下小极距地电阻率再现了通州台地电阻率对周边地区中强地震具有较强地映震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地电阻率年变化与气象因素及水位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消除ds 观测资料中的年周期变化,对宝坻、塘沽地震台的地电阻率观测资料与台站附近地区的气压、气温、相对湿度、水位及海水水位的同期资料进行了相关处理分析, 并对地电阻率年周期变化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产生地电阻率与气象要素年周期变化的外因是同一源场作用的结果。 而地电阻率变化的内因,则是基于地下咸水层厚度的改变及地壳应力场的变化。 采用最小二乘法由气象参量和水位变化拟合出地电阻率模型值, 并计算出观测值与拟合值的残差,以消除电阻率观测资料中的年周期变化。结果表明, 近年来华北地区发生的 6级左右地震前,在宝坻、塘沽地震台的观测资料中均存在明显的短期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江苏新沂地震台的短水准、地电阻率两种前兆资料的变化情况,研究了其与郯庐断裂带南段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新沂台前兆资料的变化能发现郯庐断裂带南段的强烈活动,对该断裂带上3.0级以上的地震有一定程度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汶川MS8.0地震前, 位于震源区内的成都台NE测线地电阻率显示了数年大幅度趋势下降异常, 其年变化甚至严重畸变到消失的程度, 它和多年来我国7级以上大地震记录到的异常形态有极大的相似性, 被认为是最清晰的异常之一. 然而, 长期的观测表明, 成都台NE测线地电阻率与测区潜水水位年变化呈正相关. 因此, 关注异常发展过程中测区水位变化, 成为汶川MS8.0地震震例地电阻率异常科学总结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通过对成都台建台以来NE测线地电阻率的全程分析, 确认与汶川MS8.0地震有关的地电阻率异常变化属于全程变化的第三阶段(1999—2008年). 分析了第三阶段同步观测的地下水位数据, 并进行了地电阻率和地下水位趋势变化的综合分析. 最终确认与汶川MS8.0地震有关的地电阻率异常经历了前、 后两个时段: 前期2004年2月—2006年2月, 小幅趋势上升, 幅度约为1.9%; 后期2006年2月—2008年2月, 趋势下降, 幅度达-6.8%, 如此大幅度快速下降现象, 是成都台建台30多年来从未见到的. 基于前人开展的试验工作的启示, 推测与此下降相应的测区底层(h>96.6 m)介质电阻率减小量可达22.3%左右. 其量级之大, 须用承载标本试验中岩石破裂前微裂隙广泛发育和排列趋同化导致的地电阻率变化来解释, 由于成都台位于汶川地震震源区内的特殊位置, 可以作为汶川地震孕震物理过程研究中的重要约束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9.
安维光 《地震》1993,(2):21-31
本文研究了代县台地电阻率在正常年变背景上出现有叠加地震的短临异常。认为它们与代县台周围150km范围内发生的四次5.1—6.1级地震有关。通过研究再次表明地电阻率方法预报地震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应用归一化变化速率(NVRM)方法,研究了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周边800km范围内25个地电阻率台站2012—2018年的连续观测数据,分析了震中区周围的地电阻率时、空演化过程.结果显示:(1)25个台站中共有14个台站在震前出现了地电阻率变化,结合本次地震震源机制等分析其时空变化,认为邻近地震破裂带的临夏、通渭、武都和宝鸡台地电阻率在震前出现了下降—折返回升型的变化,符合前人已总结的强地震前地电阻率的变化过程.(2)地震发生前震中区周围大区域内出现了地电阻率负异常变化,且以震中区为中心呈条带分布,异常区的长轴方向与地震断裂带走向或地震烈度分布的长轴方向几乎垂直,与地震主压应力轴方向吻合.本文认为九寨沟M_S7.0强震发生之前,震中区周围出现的区域性地电阻率异常空间丛集现象是很好的中期和短临前兆;地电阻率震前异常动态演化、各向异性等特征对认识本次强震发震断层活动以及震源区应力场分布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