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
城市化视域下加强我国农村土地征收法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全我国农村土地征收法治是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有力保障.运用法治的理念分析城市化视域下我国农村土地征收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由于现行农村土地征收法治的缺憾,导致我国农村土地征收法治存在法律制度规定上的冲突、农民集体利益代表的缺失、农村集体法定土地他项权利较少、农地产权价值分配错位等问题.因此,我国农村土地征收法治需要对现有的法律制度进行完善,进一步健全农地产权制度、公益性土地征收与非公益性土地征购制度、农地补偿制度、农地征收程序、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制度,探索多样性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等. 相似文献
4.
5.
工程基准价降低11.66%节省整治项目资金5256.43万元11月2日至5日,内蒙古国土资源储备交易登记中心完成通辽市6个旗县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二期工程87个标段比价公开招标。近200家企业参加比价竞标,76个标段分别被报价最低、方案最优的企业获得。11个标段因投标单位资质等原因转入下期进行。76个中标标段基准工程价为45082.86万元, 相似文献
6.
7月28日,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巴彦淖尔项目区开工仪式在五原县胜丰镇美联村二社隆重举行。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内蒙古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 相似文献
7.
我国当前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阐述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点越来越弱化。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亟须创新,但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当前符合公有制框架下的土地制度创新模式主要有专业协会型、专业合作社型、股份合作型及股份投包型四种。前两种为当前的基本模式,后两种为未来的最适模式。随着农业生产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土地制度模式会越来越完善,也会有新的农业土地制度模式出现。 相似文献
8.
9.
土地是农业发展最原始的生产资料,为农村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是农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性生产生活资料,"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根本与关键都在于土地。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方法,推动农村土地使用权改革,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对促进统筹城乡综合 相似文献
10.
农村土地整治是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提出的一项政策创新,土地权属调整是土地整治工作的核心,是顺利开展土地整治工作的基础。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土地整治权属调整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分析权属调整的模式,并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内蒙古土地整治权属调查的成果进行了评价。最后提出了加强权属调整工作的建议,以期为实际工作中解决权属调整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因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选取的河南省18个地市62个县区的81个村庄作为调查对象,运用抽样调查的研究方法,从实证角度对河南省农地流转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做出客观评价.研究发现,河南省农地流转市场处于萌芽阶段,市场发育较为缓慢.非正式的关系网络在农地流转中起着重要作用,农地流转的市场价格还没有反映出拥有土地权利的价值;而土地权属不清、社会保障不健全、缺乏持久的人员流动机制和中介组织匮乏是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因此,应从明晰土地产权、加强政府立法和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形成有效的人员流动机制等入手,推动河南省农地的规范、有序流转.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全区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专项推进工作会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召开,会议通过现场考察、汇报交流等形式,认真总结分析了全区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大家剖析问题,不护短,为推进下一步工作,共献良策,就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土地整治重大工程任务,达成共识,增强了信心.会议务实、高效、鼓劲,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3.
根据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编制省区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总体方案的有关要求,以及提高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全面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现实意义,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依托黄河流域和西辽河流域的水土资源优势在呼和浩特市、通辽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开展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实行了第一步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强化土地所有权,稳定土地承包权,放活土地使用权是农民加快步伐达小康的重要途径。土地作为不机再生的稀缺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生产要素和资产的双重功能。土地不仅仅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一种商品。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好处很多。即用经济手段促使农民少占耕地,主动要取保护措施;可以改变人均占有耕地、分散经营的弊端,形成规模经营等。各地应因地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全国两会,民革中央共报送提案36篇,其中4篇直接涉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的法制建设问题。民革中央在《关于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中相关法律的提案》中提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存在法律缺位、法律之间不一致、效力不足、内容不合理等问题,应加快制定、修改、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抵押担保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成员资格界定等相关 相似文献
16.
17.
2010年1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指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以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搭建平台、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统筹规划、聚合资金、整体推进,以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设成4亿亩高标基本农田为重点,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这一精神明确了国土资源部门今后一段时期土地整治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本文提出内蒙古自治区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土地整治实施管理工作应提升的几个方向:理顺管理流程,完善政策法规;强化行业监管,加大基础工作建设;加强领导和强化组织管理;加强公众参与,建立后期管护机制。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主办,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和贵州省地理学会承办,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省有机农业协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国土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协办的 “2012年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7月16~20日在贵阳市隆重召开。来自全国20多个省 (市、自治区)的代表共150余人参会,大会交流论文105篇。 相似文献
19.
中国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解析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34
山区土地开发及其导致的资源环境问题是农业社会人地关系紧张的体现,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转移减轻了山区农村土地的人为扰动,由此驱动土地利用发生转型,引发一系列自然和社会经济效应。按照“土地利用转型—驱动力—效应—响应”的分析框架,剖析中国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的特征和规律,提出山区农村土地整治的响应措施。研究表明:① 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体现出土地利用形态在长期变化过程中的趋势性转折,显性形态转型即由农业社会的耕地扩张和林地收缩演变为城镇化进程中的耕地收缩和林地恢复性增长,隐性形态转型即伴随上述过程发生的土地边际化及生态功能恢复;② 社会经济因素主导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过程,劳动力转移引发土地人为扰动减轻是直接驱动力,务农机会成本上升、恶劣的生存环境等引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是更为根本的驱动力;③ 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降低了土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并提高了其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其社会经济效应应聚焦山区农村发展与农户生计安全层面,并亟需实证研究的支撑;④ 当前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是自然恢复和生态优化的良性过程,有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山区农村土地整治要顺应其土地利用转型规律,目标导向从耕地数量增加转向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福祉协同提升。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状况的了解是研究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据。本文是基于gis软件,利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数据,对杭锦旗的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进行分析,为未来杭锦旗土地调配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