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仕宓尹志军  李海燕 《地质论评》2004,50(6):662-666,i006
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物性、微观孔隙结构和非均质性都会发生动态变化。建立反映储层性质动态变化的四维地质模型对于深化高含水期油田地质特征的认识、预测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提高油田开发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地质意义。论文立足于油田开发过程中储层的动态变化,以冀东高尚堡沙三段储层建模为例,综合不同开发阶段的井网及相应的取心、测井和实验测试资料,研究注水过程中储层参数的变化规律,应用随机建模方法建立了不同开发阶段的储层三维地质模型,对储层四维地质模型的建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在油田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红河油田属于低孔、超低渗岩性油气藏.红河油田长8储层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两种沉积微相,并且在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中储层参数变化范围大,非均质性强,用常规的单一沉积相控建模方法无法对储层参数空间分布的非均质性进行充分表征.为了精确描述其储层参数及展布特征,以红河油田92井区长812致密砂岩储层为例,在地质、岩心、测井等资料的基础上,应用基于精细岩相约束的储层参数建模方法建立了研究区三维地质模型,即先用沉积相发育模式约束建立沉积微相模型,再对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进行岩相细分,在沉积微相模型和不同岩相概率体的双重控制下建立岩相模型,然后以岩相模型为约束建立储层参数模型.结果表明,该方法建立的储层参数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地质认识符合较好,为该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了精确的地质模型,并为研究区下一步开发方案调整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红河油田属于低孔、超低渗岩性油气藏.红河油田长8储层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两种沉积微相,并且在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中储层参数变化范围大,非均质性强,用常规的单一沉积相控建模方法无法对储层参数空间分布的非均质性进行充分表征.为了精确描述其储层参数及展布特征,以红河油田92井区长812致密砂岩储层为例,在地质、岩心、测井等资料的基础上,应用基于精细岩相约束的储层参数建模方法建立了研究区三维地质模型,即先用沉积相发育模式约束建立沉积微相模型,再对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进行岩相细分,在沉积微相模型和不同岩相概率体的双重控制下建立岩相模型,然后以岩相模型为约束建立储层参数模型.结果表明,该方法建立的储层参数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地质认识符合较好,为该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了精确的地质模型,并为研究区下一步开发方案调整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4.
肖蔚 《江苏地质》2002,26(2):84-87
溱潼凹陷台南油田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极大地影响了油田的开发效率。运用变差函数方法,研究井间储层纵,横向变化的特点,用克立金法和条件模拟法建立台南油田储层地质模型。该模型在油田开发调整井部署,注采井设计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以黄骅坳陷王官屯油田官104断块为例,探讨辫状河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包括两个层次,其一为渗流屏障和连通体分析,其二为渗流差异分析。研究区主要微相类型有心滩、辫状河道与河道间。渗流屏障主要为泥岩屏障和成岩胶结屏障。通过渗流差异分析将官104断块枣Ⅲ、枣Ⅱ油组辫状河储层划分为四类流动单元。其中,Ⅰ类流动单元以中高孔、中高渗为主要特征,主要分布于心滩与辫状河道主体部位;Ⅱ类流动单元属中孔、中低渗储层,主要分布于辫状河道;Ⅲ类流动单元以中低孔、低渗透率为主要特征,分布于河道侧缘及河漫滩溢微相;Ⅳ类储层流动单元主要为渗透性极差的非储集层。通过综合分析,建立了工区储层流动单元的分布模型。这一研究对于优化油田开发调整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江气田沙溪庙组储层的岩石学、物性、储集空间类型、成岩作用等基本特征的研究,明确了本区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建立了优质储层的地质模型,并据此预测出本区优质储层的分布。中江气田沙溪庙组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具有富长石的特征。储层平均孔隙度为9.0%,平均渗透率为0.096 m D,属于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剩余粒间孔和粒间溶孔,其次为粒内溶孔。储层总体表现出沉积-成岩控储的特征,有利储层的地质模型是:较粗粒度,高长石、低岩屑,低碳酸盐胶结物,不同地区不同层段优质储层的分布均有不同。  相似文献   

7.
研究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非均质性的动态演化特征,对于查明剩余油分布规律意义重大。扶余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期,综合含水率已超过90%。为了科学有效地开发该油藏,调动剩余油潜力,有必要针对储层的宏观和微观非均质性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选取不同含水期密闭取心井的物性、薄片、电镜、压汞及粒度等分析化验资料,通过详实对比分析储层不同含水期的物性和非均质性变化特征,得到了储层高含水期非均质性相关参数的动态演化规律。研究表明,扶余油田储层非均质性随含水率上升而逐渐减弱,呈现出由低含水期的中孔、中渗储层向高含水期的中高孔、中高渗储层演化趋势;注水开发对孔隙半径影响较小;储层碎屑颗粒在低含水期以接触式为主,中高含水期转变为孔隙-接触式、接触-孔隙式接触,高含水期以孔隙式接触为主。  相似文献   

8.
刘振坤  陈飞  范洪军 《江苏地质》2021,45(2):177-188
海上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复杂,优势渗流通道砂体与隔夹层分布特征决定了剩余油分布,是剩余油主控地质因素。如何准确刻画与表征储层内部的优势渗流通道砂体及隔夹层,明确剩余油分布特征,认清油田调整挖潜的剩余潜力,是油藏描述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南海珠江口盆地西江油田(XJ油田)高含水期面临的优势渗流通道砂体认识不清以及隔夹层分布难以刻画的地质问题,探讨形成海相砂岩油田高含水期精细油藏描述的关键技术。基于“差异放大”理念的精细地层细分与对比技术,解决了精细地层格架建立困难的问题;“波形与属性结合”的优势砂体刻画技术明确了储层砂体的分布范围与空间叠置关系,为识别优势渗流通道砂体与认识渗流特征提供依据;“非均质性分级表征”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将储层内部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优势渗流通道砂体、隔夹层、储层渗流差异表征在地质模型中。在精细地质模型及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定量表征剩余油空间分布特征,为剩余油挖潜和调整方案的实施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阿尔及利亚Zarzaitine油田储层岩芯进行观察与描述,在沉积特征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芯的分析化验资料、测井和区域地质背景资料,根据沉积微相和电相之间的对应关系研究,划分出了各小层沉积微相。从沉积微相的分布特点,分析了该区储层(F4)沉积微相的空间演化规律,进而建立了该油田储层(F4)的三维地质模型。  相似文献   

10.
王丽君  严恒  方小宇 《江苏地质》2016,40(2):281-287
涠洲A油田目前处于开发中期,储层非均质性强、对含水规律和剩余油分布规律不清楚是该油田生产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后续开发方案的设计。为了更精确地描述储层分布及其物性在三维空间的展布特征,应用地震—测井—地质和开发生产资料,在综合地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一体化地质建模,分步建立了构造模型、沉积微相模型和微相控制下的储层物性参数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历史拟合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进行生产指标的预测,弄清了剩余油的分布特征,据此提出了下一步开发方案。涠洲A油田的成功应用表明,地震—测井—地质综合一体化建模技术可以为开发方案的制定、油田调整挖潜决策提供科学的地质模型。  相似文献   

11.
冲积扇储层具有典型的非平稳分布特征,传统的基于平稳假设的地质统计建模方法无法准确模拟其沉积微相。在充 分分析其沉积微相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以克拉玛依油田三叠系克下组冲积扇储层为例,综合现代沉积、密井网、露头等信 息,应用基于地质矢量信息的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建立了精细、合理的储层沉积微相三维模型。首先,综合现代沉积特征 与地下储层沉积微相解剖成果,应用“模式指导、规模约束”的方法,建立符合研究区沉积模式和定量规模的训练图像和 基于冲积扇沉积体系的矢量坐标系统,表征了训练图像的地质矢量信息,提出基于预模拟实现的模拟域地质矢量信息表征 方法,建立了待模拟地质体的三维矢量信息模型;最后,采用基于矢量信息的多点地质统计方法建立了冲积扇储层沉积微 相模型,并采用多种标准对模拟实现进行可靠性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冲积扇相带分布符合地质认识,沉积微相的形态、展 布特征、组合样式、规模与训练图像、地下沉积微相解剖认识相符。  相似文献   

12.
根据秦家屯油田登娄库组小I段油层大量分析化验数据,对储层的岩性、物性、孔隙结构及分布特征研究表明:该储层属中孔、中渗储层,油藏在宏观上受断层影响具有一定的不连续性,但在微观上却表现出较高结构成熟度、较低成分成熟度的特点。储层岩石为长石砂岩,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为主。研究成果为油田合理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大庆宋芳屯油田及模范屯油田开发地震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针对开发地震技术在大庆宋芳屯油田及模范屯油田的应用 ,并结合该区的地质特点 ,研究了开发地震小断层的精细识别方法、石油富集区圈定方法、根据油藏类型与储层地质特征分区储层横向预测方法和结合开发地震资料建立储层地质模型等方法。研究表明 ,开发地震技术对提高开发井的钻井成功率和油藏的科学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了深化对冲积扇储层内部结构和剩余油分布的认识,为开发后期井网调整和剩余油挖潜提供更准确的地质依据,以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为例,应用岩心、露头、测井及动态等资料,以层次分析、模式拟合的研究思路,对研究区储层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一套冲积扇储层构型解剖方法。经研究认为,研究区为冲积扇体的一部分,建立了该区冲积扇沉积模式。将冲积扇划分为4个相带:扇根、扇中内缘、扇中外缘和扇缘-湿地。扇根和扇中内缘砂砾岩体以连片状为主;扇中外缘以宽条带状为主;扇缘-湿地以窄条带状为主。将单一砂砾岩体叠置方式分为垂向叠置、侧向交错、侧向叠置、侧向分隔及侧向拼接5种叠置方式。利用密闭取心井资料,对储层精细解剖结果进行了验证,指出剩余油富集场所。在构型界面附近,剩余油富集。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择阜新盆地海洲矿野外露头砂体研究为例,对四个主砂体及一些辅助砂体进行了大比例尺实测及密集取样。根据储层建模的四项基本原则,以沉积序列、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物性特征及非均质性研究为基础,建立了60m、20m、10m、3m、1m(A型及B型)一维储层地质模型;再结合结构单元分析、沉积模式、成岩模式和物性模式,建立了扇上、扇端、扇前辫状河二维储层地质模型。所建立的模型是岩性与物性的统一,是原型地质模型或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6.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合水油田区域油气资源开发的需求,建模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合水油田油藏储层特征,为油气资源勘探提供科学依据。以鄂尔多斯盆地合水油田庄211井区为例,通过测井数据确定油藏储层孔隙度与渗透率参数,建立三维地质模型,通过变差函数,获取油藏储层物性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建立庄211井区的三维地质模型;该井区的储层具备复合韵律特征,利于形成油藏;该井区储层渗透率具备非均匀质特征;渗透率为1.4 mD左右时,油藏开发效果最佳,即储层有效厚度的渗透率下限是1.4 mD,储层有效厚度的孔隙度下限为9%;当渗透率为1.1、1.2 mD时,油藏最终采收率最高的水平段为1 000 m,渗透率为1.3、1.4、1.5 mD时,油藏最终采收率最高的水平段为800 m,为后期油气资源开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殷红 《江苏地质》2005,29(1):28-31
腰英台油田是东北地区新发现的油田,目前刚开始勘探开发,在勘探开发初期遇到不少问题。其中之一是开采时高含水:就油田的实际油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油水同出的可能原因,认为这是受油藏储层物性及构造幅度和实际油柱高度的影响,由于储层低孔、特低渗。实际构造幅度低,实际油柱高度大多低于油藏产纯油所需的油柱高度,致使油藏大都处于油水过渡带。故开采时多含水,油水同出。根据这一分析,认为进一步的油气勘探重点考虑西部水下冲积扇的有利部位。此处储层物性好,有利于接受更多油源。  相似文献   

18.
相控建模技术在羊二庄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羊二庄油田的明馆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高含水、高开发后期的剩余油分布比较复杂,第一次油藏描述中应用传统的确定性建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剩余油挖潜的需要.采用RMS相控建模软件,通过构造建模、沉积微相建模、储层物性建模,建立羊二庄油田三维可视化相控地质模型,并实现了与数模软件的无缝接口.  相似文献   

19.
Potiguar和Reconcavo盆地位于巴西东北部海岸附近,为早白垩世发育的断陷盆地,其中烃类储层主要是河流和湖相(三角洲和浊流)砂岩。其成岩要素有机械渗滤粘土、方解石、白云石和绿泥石,而且成岩要素在井间和油田规模内显示不同的分布模式。这种分布特征即成岩非均质性是根据薄片、岩芯、测井和岩石物性资料研究得出的。在井间规模内,砂体几何形态和成岩要素的关系是以储层非均质性为主要特征,表现为:(1)机械渗滤粘土(MI)主要分布在河流相储层中,并沿古河道方向分布,使储层产生强烈分隔性;(2)方解石胶结物出现在砂泥岩接触面附近(环边分布)或散布在砂岩层内(分散分布);(3)白云石胶结物主要沿砂岩交错层理的纹层分布,导致有效水平渗透率降低一个数量级;(4)自生绿泥石在细粒砂岩中引起渗透率降低,而在粗粒砂岩中影响较小,其结果导致储层渗透率结构发生重大改变。在油田规模内,成岩非均质性包括:(1)河流相储层中成岩特性呈层状分带;(2)三角洲相储层中碳酸盐胶结物向烃类聚集边界增加;(3)在浊积岩储层中,河道充填式和叶状体式沉积砂体中碳酸盐胶结物有固定的分布模式。把成岩要素的分布和影响结合到井间和油田规模的地质模型中对获得真正  相似文献   

20.
克拉玛依油田530井区上二叠统下乌尔禾组为一厚层状的砂质砾状结构火山碎屑冲积扇沉积。油藏的储层物性变化大,油水分布关系复杂。通过岩石薄片、铸体、扫描电镜、物性等资料,分析了储层的成岩演化特征和孔隙成因类型,定量分析原生孔隙、次生孔隙与储层孔隙度、沉积相带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试油和测井解释成果,综合分析油水分布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