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军曹鱼人工育苗饵料投喂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幼鱼(初始体重10g左右)的日摄食节律及不同摄食水平条件下鱼体的化学组成、特定生长率和食物转换率,以此确立人工育苗过程中军曹鱼幼鱼的适宜投饵时间和和投饵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军曹鱼幼鱼具有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摄食主要在白天进行,以早晨(06:00—08:00)和傍晚(18:00—20:00)最为活跃,形成一天中的2个摄食高峰,夜间基本不摄食。由此可见军曹鱼幼鱼的摄食节律属白天摄食偏晨昏性类型。在饥饿、3%、6%、9%和饱食(指日投饵干重占试验鱼初始体重的百分比)摄食水平条件下,军曹鱼幼鱼鱼体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随摄食水平的增加呈增长趋势,在6%摄食水平组脂肪含量出现大幅下降,在3%—饱食摄食水平时蛋白质含量变化不明显。军曹鱼幼鱼的湿重、干重和蛋白质特定生长率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呈减速增长趋势,两者间的关系表现为对数函数形式:SGRw=3.876 ln(RL 1)-3.716,SGRd=5.107 ln(RL 1)-5.24,SGRp=5.561 ln(RL 1)-5.609,9%和饱食摄食水平组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差异;脂肪特定生长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而线性增长:SGRL=1.731RL-7.702。食物湿重、干重、蛋白质和脂肪转换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9%摄食水平组有最大值,约为最大摄食水平的70%。因此,军曹鱼幼鱼投饵应在白天进行,适宜投饵时间为早晨和傍晚2个摄食高峰期,这个生长阶段的军曹鱼幼鱼当投喂鳗鱼配合饲料时其适宜投饵水平约为最大摄食水平的70%。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的细胞遗传学特征,采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秋水仙碱胸腔注射,取头肾细胞经空气干燥法制片,分析了军曹鱼染色体核型。结果表明,军曹鱼核型为:2n=48=48t,染色体总臂数(NF)为48。  相似文献   

3.
利用40个黄颡鱼微卫星分子标记对吉林省月亮湖野生黄颡鱼(YL,30尾)、四川野生黄颡鱼(SC,30尾)、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花江段黄颡鱼(SH,18尾)、湖北省荆州市长湖野生黄颡鱼子代(YY,30尾)及其亲本(QQ,30尾)、天津市换新国家级原良种场黄颡鱼1号(TJ,30尾)6个黄颡鱼群体的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多态信息含量(PIC)和有效等位基因数(Ae)等进行了遗传检测,根据基因频率计算遗传相似系数和Nei氏标准遗传距离,x2检验估计Hardy-weinberg平衡,采用近交系数(FST)和基因流(Nm)分析群体的遗传分化及其来源.同时,使用PHYLIP3.63软件绘制基于Nei氏标准遗传距离的UPGMA进化树.6个群体共检测到5042个扩增片段,长度在150-650bp,40个基因座扩增出等位基因数从1-8个不等,共计143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基因座扩增得到3.575个等位基因.结果显示:(1)6个黄颡鱼群体的多态性指标均适中,PIC在0.00-0.79之间,平均值为0.40、0.37、0.35、0.39、0.35和0.19,有效等位基因数(Ae)1.00-5.44个不等,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依次为2.05、2.30、1.93、2.07、1.93和1.47,无偏期望杂合度(He)在0.00-0.83之间,平均值为0.45、0.46、0.36、0.46、0.41和0.23;(2)遗传相似系数YY与QQ遗传相似度最高(0.9947),TJ与SC遗传相似系数最低(0.4846),聚类结果与地理分布呈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舟山近海棘头梅童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微卫星DNA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6对可在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 lucidels)中扩增的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微卫星引物对浙江舟山近海的棘头梅童鱼群体进行PCR扩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扩增产物.6对引物在群体中共扩增出46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得到5.308 0个有效等位基因,各位点的PIC值为0.412 6~0.893 5(平均值0.670 8),PC1C4和PC8F5为中度多态性位点,PC4H12、PC5E11、PC10F10及PC10G6为高度多态性位点,这些位点可以做为棘头梅童鱼群体遗传学研究的有效的分子遗传标记.6个位点的连锁分析显示,各位点间不存在明显的连锁关系.各位点在群体中的观测杂合度(Ho)为0.454 5~0.916 7(平均值0.659 1),期望杂合度(He)为0.468 0~0.901 9(平均值0.699 7),与其他海水鱼类比较,浙江近海的棘头梅童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偏低.对各位点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检测表明,PC4H12、PC10F10及PC10G6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偏离了平衡,综合现有的资源调查资料,遗传多样性的降低与近年来棘头梅童鱼资源的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5.
分离了鼠尾藻14个微卫星标记并用这些标记分析了鼠尾藻青岛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开发的14个标记在青岛群体中共检测到45个等位基因,各标记位点等位基因数在2和6之间,平均3.2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2.1个,群体香农信息指数、观测杂合度、基因多样性指数、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799、0.449、0.466和0.406。青岛鼠尾藻种群体遗传多态性中等偏高。青岛4个鼠尾藻采集点的56个鼠尾藻个体在聚类图上无明显聚群和谱系。开发的标记将促进鼠尾藻遗传资源评价、保护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不同地理条件下斑节对虾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水平, 选用14对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特异引物对广东湛江、海南三亚、海南琼海的斑节对虾天然群体共计90尾个体进行微卫星标记分析, 每对引物检测出的等位基因数为2~4不等, 平均2.7。3个群体(湛江、三亚、琼海)平均有效等位基因分别为1.9081、1.9715和2.0185, 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3864、0.3926和0.4078, 总的平均期望杂合度(0.4605 )明显高于观测杂合度(0.4046), 表明3个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为中等, 且存在杂合度缺失的现象。种群分化指数和遗传距离分析表明, 在不同群体间已产生了遗传分化, 但是分化较小; 三亚群体和琼海群体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 而与湛江群体的亲缘关系最远。分子方差分析表明, 群体间的遗传变异指数为8%, 群体内个体间的遗传变异指数为92%, 基因分化主要发生在群体内, 而不是群体之间。  相似文献   

7.
缢蛏群体微卫星分析中样本量对遗传多样性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微卫星标记进行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群体遗传研究时,群体的样本量多少对遗传多样性指标准确性有影响。实验设置了11个样本量梯度,并对观测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表观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和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样本量与观测等位基因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性,与杂合度和内氏遗传多样性指数呈中度相关。当样本量小于20时,遗传多样性指标均呈现迅速增加的趋势;当样本量大于30,杂合度和内氏遗传多样性指数趋于稳定。建议在利用微卫星进行群体遗传结构评估时,最适参数为期望杂合度和内氏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小样本量为30。  相似文献   

8.
广东沿海杂色鲍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验选取的7个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养殖群体分别来自广东汕头、汕尾、惠东、湛江和徐闻,深圳野生驯养,利用7对微卫星引物对上述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的分析。结果显示:7个位点产生的等位基因数从7~13个不等,共检测到68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9.71个。有效等位基因数的范围为3.8~8.1,平均观测杂合度范围为0.422~0.906,平均期望杂合度范围为0.748~0.917。7个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变化范围为0.657~0.883,PIC值均在0.500以上,表现为高度多态性。与两个野生驯养的养殖群体相比,其他5个养殖群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多样性降低。AMOVA分析显示,4.79%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之间,95.21%的变异来自于群体内的个体之间。研究表明,广东沿岸的杂色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7个群体之间呈现一定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9.
测定了军曹鱼(Rachyceruton canadum)的胃、幽门盲囊、肠等消化组织中淀粉酶在不同pH值下的活力及在最适pH值下底物体积分数、盐度对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胃、幽门盲囊、前中肠、后肠的淀粉酶的最适pH值分别是6.0,7.0,5.8和7.0;其最适底物体积分数分别为0.056%.0.056%,0.048%和0.064%;其最适盐度为28。  相似文献   

10.
采用FIASCO方法构建了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CA)_n微卫星富集文库,对214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筛选获得60条含有微卫星的序列,其中可设计引物的序列共38条。38对微卫星引物在37个中国鲎个体中PCR检测发现,只有9个位点具有多态性,其等位基因数为5—14个,每个位点平均具有8.1个等位基因。9个位点之间不存在连锁。利用该9个具有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分析了中国沿海9个中国鲎地理群体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表明:中国沿海的中国鲎种群遗传多态性水平仍较高, 9个地方群体间无遗传差异,它们之间未见显著分化,且有着较高的基因流;推测人为的迁移是造成遗传无分化的主要原因。我们建议中国鲎已绝迹的海域可从其他海域引入中国鲎个体来恢复地方群体资源。  相似文献   

11.
利用在南海东沙群岛北部至西北海域为工程目的所采集的海底地形测量、底质取样、海底底流测量资料,以及以往的区域地质、地球物理资料,采用沉积学、构造学和海洋水动力学综合研究方法,对该区海底沙波形成及稳定性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该区海底沙波是在目前水动力环境下所形成,为今生,海底表层沉积物为晚更新世地层受到冲刷改造的再沉积。沙波形成主要受潮流底流的水动力作用控制,并与构造抬升有关。沙波具有一定的活动性,主要由SE向NW方向移动,且活动性逐渐减弱。北区段海底沙波稳定,中区段海底沙波较稳定,它们对海底工程建设不会造成影响;而南区段海底沙波较为活动,当沙波发生较大规模移动时,对海底工程建设会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13年3-4月、6-7月、9月和11-12月4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南沙海域浮游虫戎亚目的种类组成、优势种、栖息密度和群落结构特征;并探讨季风转换对其影响及其与管水母的关系。研究海域内共鉴定浮游虫戎亚目12科26属63种。生态类群结构属于热带大洋性。优势种较少;共出现7种;其中;孟加拉蛮虫戎(Lestrigonus bengalensis)为唯一的年度优势种;优势地位显著。物种组成存在季节性变化;分为春季、夏季与秋-冬季3个群落。虫戎年均栖息密度为18.30×10-2 ind/m3;高数量区主要分布于近岸水域;数量季节变化不明显;但平面分布季节差异明显。虫戎年均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阈值各是1.23、1.28、0.33、0.48。虫戎物种组成随季风转换左右近岸低盐水影响程度而变化;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密度平面分布随季风转换所驱动的表层环流结构改变而变化。虫戎群落分布与管水母间的相关性证实研究海域两类群物种间的寄宿关系。这种关系促使孟加拉蛮虫戎在沿岸低盐水影响下更易形成高优势度;而表现出类似近岸海域优势种优势地位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race heavy metals in the world ocean has greatlyimProved in the past decades. But most of the data are of vertical profiles of certain stations(Bruland, l980; Paul et al., l992; RObert et al., l990) and large--scale study of temporaland spatial variability of trace heaVy metals in the ocean is rather few. In fact, affected by ver-tical mixing by upwelling or convection, biogenic removal, atmospheric fallout and continentalinput frorn rivers, the dist…  相似文献   

14.
南海表层水中的溶解态Cu,Pb,Zn,Cd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于1998年“南海海洋环境调查”外业工作期间在南海的各个站位,按照严格的防沾污措施采集了106个表层海水样品.采用溶剂萃取-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对样品中的痕量重金属Cu,Pb,Zn,Cd含量进行了分析测试.测得各重金属的平均值如下:Cu 0.100 μg/dm3,Pb 0.060μg/dm3,Zn 0.086 μg/dm3,Cd 0.007μg/dm3,接近世界大洋水的浓度水平.各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海区周边含量高于中央,浓度有自近岸向远海逐渐减小的趋势.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各重金属夏季相关性优于冬季,Cu与Cd存在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并且首次在南海表层水发现Cu,Cd与营养盐的相关关系.将重金属浓度值作数理统计分析,得到它们在南海的基线值.  相似文献   

15.
南海北部沿岸污损生物中的苔藓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传燕 《台湾海峡》1992,11(1):61-68
作者于1979年9月至1989年8月,先后在广东、海南及广西沿岸港湾进行污损生物和人工鱼礁附着生物周年挂板试验,并调查沿岸港湾浮标、船只、码头、水产养殖设施及其他水下设施的污损生物,获苔藓虫3871号标本,经分析鉴定为88种,隶属3目30科。它们多数是高盐暖水种和广分布种。有少数河口低盐种,遍布于中国沿岸的有26种,黄、渤海已发表的有29种,东海31种,仅南海沿岸水域28种。南海北部沿岸苔藓虫终年都能繁殖附着,附着高峰期为冬春季节的低温月份。  相似文献   

16.
Kingklip Genypterus capensis inhabit deep continental shelf and slope waters off southern Africa and are now largely harvested as a bycatch in trawl and longline fisheries for Cape hakes Merluccius spp.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growth, vertebral count and otolith morphology indicate that kingklip may consist of three stocks. In this study, allozyme markers are used to test whether the two southern stocks, the putative Cape and South Coast stocks, are genetically distinguishable. Standard electrophoretic methods detected Mendelian polymorphisms at six (23%) of 26 enzyme-encoding loci in five samples extending from about 29°S on the West Coast to about 25°E on the South Coast. No deviations from Hardy-Weinberg proportions were observed in the samples or in the pooled sample. Gene diversities (heterozygosity) ranged from HS = 0.039 to 0.042 among samples, and averaged 0.041.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mong localities was remarkably small, FST = 0.003, and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from zero. A Bayesian analysis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based on detecting departures from Hardy-Weinberg proportions and gametic phase equilibria between loci, indicated with a high likelihood that the five samples were drawn from a single genetic population. In combination, thes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occurrence of a single population off South Africa. However, the most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strategy is to set harvest quotas individually on the Cape and South Coast stocks.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18—2019年在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珊瑚礁海域采集的礁栖鱼类黑缘尾九棘鲈(Cephalopholis spiloparaea)样本, 对其群体结构、性腺成熟度、摄食强度、肥满度、年龄与生长等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 通过对比分析了南海这两个珊瑚礁海域中黑缘尾九棘鲈生物学特征的地理差异。结果表明: 在南沙海域和西沙海域中黑缘尾九棘鲈的平均体长分别为105.5±10.5mm和110.4±13.1mm, 两海域间的体长和体质量分布均具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 南沙海域与西沙海域样本体长和体质量关系的异速生长因子b值分别为2.881与2.797; 耳石样本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范围为0.58~1.44a, 两个海域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 由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计算所得的生长参数显示, 南沙海域的黑缘尾九棘鲈比西沙海域的体型相对较小、生长速度相对较快; 两海域黑缘尾九棘鲈的性腺成熟度均以Ⅱ期为主, 且西沙海域样本性腺成熟比例高于南沙海域; 摄食等级以1级为主, 两个海域间的摄食等级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 与西沙群岛海域相比, 南沙群岛海域的黑缘尾九棘鲈群体表现出肝体比较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南沙海区万安盆地构造演化与成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基于地震、钻井和区域地质资料,运用回剥法和平衡剖面技术定量研究了万安盆地的构造沉降和伸展程度,重建盆地的构造演化史并探讨其成因机制。模拟结果表明,万安盆地构造沉降曲线为多段式,其南北部构造沉降差异明显,且沉降中心逐渐向南发展的趋势。晚始新世-渐新世(37.8~23.03 Ma BP)盆地中、北部快速沉降,存在两个沉降中心;早中新世(23.03~16.0 Ma BP)盆地南部也发生快速沉降,整个盆地存在3个沉降中心;中中新世(约16.0~11.63 Ma BP)沉降作用减弱,盆地进入裂后热沉降期。万安盆地的伸展和形成演化呈现北早南晚的特征,与南海海底扩张密切相关,同时受控于万安断裂带交替地右旋-左旋走滑作用,是伸展和走滑双重作用的结果。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可细分为4个阶段:初始裂谷期、主要裂谷期、走滑改造期和裂后加速沉降期。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