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陡峻边坡崩塌主要受控于岩体节理裂隙和结构面的组合,是西南地区频发的地质灾害之一。基于对李家屋脊崩塌区的工程地质条件的调查,阐述了崩塌危岩体的变形特征,进而对其成因机制和破坏模式进行了分析,对危岩体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对其治理给出了防治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
3.
贵州崩塌灾害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崩塌是山区较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贵州是碳酸盐岩坚硬岩类广布的山区,崩塌灾害经常发生,本文就贵州省崩塌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分布特点进行了研讨,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2001年4月25日,西藏芒康县金沙江支流西曲河右岸镜山山体出现大规模崩塌,崩塌体在西曲河内堆成长50m,顶宽80m,底宽150m,高约14m的“堵河坝”,形成堰塞湖淹没了西曲河左岸的国道318线,严重影响了进藏物资的运输。 相似文献
5.
丽水地区两起山体崩塌交通事故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山区交通事业的发展,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加剧,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增加,其中突发性的山体崩塌往往造成车毁人亡的恶性事故,作通过对今春发生在“丽浦公路”和“金温铁路”线上的两起山体崩塌实地考察和背景资料分析,初步地质构造复杂,多组断层交汇和刚性的地层岩性,是山体崩塌的地质基础,建设施工破坏边坡和降雨,是山体崩塌的诱发因子,最后提出,在交通设计,施工和验收中必须加强防患地质灾害,进行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6.
鹰嘴岩崩塌体为典型的逆向岩层崩塌,属于拉裂式崩塌,该崩塌的形成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大气降雨等因素的控制。由于崩塌体上部岩层和下部岩层坚硬,中间存在软弱夹层,构成了三明治式的地层岩性组合形式,这种地层岩性组合是造成鹰嘴岩崩塌体失稳的重要因素,另外,当大气降雨渗入危岩体裂隙,加速了崩塌的发生。本文对鹰嘴岩崩塌体地质环境条件及该崩塌体的成因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鹰嘴岩崩塌体目前处于不稳定状态,随着现存危岩体上裂缝的不断发展变化,鹰嘴岩崩塌体有再次发生崩塌的危险。 相似文献
7.
太行山大峡谷位于山西省壶关县境内的南太行山区,历经亿万年的沧海桑田形成了以峡谷群、峰林石柱、河流瀑布、溶洞等为典型景观的大型高山峡谷景观系统,大峡谷现已建设成为“国家地质公园”和“5A”景区。同时,太行山大峡谷因地处我国第二、三阶梯的地表突变带,构造活动强烈,地表侵蚀严重,在山地特殊气候作用下崩塌灾害频发,时常损毁道路桥梁、破坏生活设施,并危及居民和游客安全,制约景区建设发展。本文立足大峡谷景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查明大峡谷内发育崩塌达318处,以高位小型岩质崩塌为主,主要分布于海拔700~1100 m之间,崩落高度平均120 m左右,最高可达300 m以上;崩塌多发育在断层带附近和软弱岩层处,沿峡谷两侧呈带状分布,以倾倒式和坠落式的破坏方式为主,具有明显的“群发、多发、复发”的特点。基于对大峡谷景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体结构、地表营力及人类活动等崩塌孕灾环境的分析,依据发育区位和致灾效应将崩塌划分为陡壁崩落带、梯状崩石链、碎裂崩滑带和水岸崩塌带4种类型;结合崩塌运动轨迹和对承灾体的效应归纳出崩落滚石型、崩链型、碎裂溃散型、落石涌浪型4种典型成灾模式,并分析提出景区安全防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和地球上最深的峡谷,喜马拉雅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横断山脉雄踞于大峡谷西、北、东三方,地形呈北高南低走势;该地区地层岩性复杂、断裂构造发育、地震活动性强且震级高、风化卸荷作用强烈、气候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频发,本文主要探讨大峡谷高位岩质崩塌的影响因素。在卫星遥感解译工作的基础上,利用机载雷达高清航拍手段,通过详细地表地质调查,系统分析了该河段的大地构造背景、地形地貌特征、岸坡地质建造、岸坡地质结构和发震断裂分布等地质条件,从内、外营力作用、岸坡外形、内部结构以及应力状态等方面阐述了高陡岸坡的变形与破坏过程。研究认为,雅鲁藏布大峡谷高位岩质崩塌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河谷形态、岩性特征、构造条件、地震活动性、地壳隆升与河流下切、高地应力、风化卸荷和气候条件等。崩塌发育是多种因素耦合的结果,最主要的内在因素是岸坡形态与地质结构,最主要的诱发因素是区域破坏性地震的反复作用。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成因类型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通过收集编录中国1920~2013年间160例重大滑坡泥石流灾害事件基本数据,结合笔者多年来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的体验,按引发因素初步划分了中国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类型。崩塌滑坡灾害成因分为降雨引发型、地震激发型、自然演化型、冻融渗透型、地下开挖型、切坡卸荷型、工程堆载型、水库浸润型、灌溉渗漏型和爆破振动型等10种,初步描述了每种类型的作用机理、破坏模式、运动特征和危害方式,列举了典型案例。泥石流灾害成因分为沟谷演化型、坡地液化型、滑坡坝溃决型、工程弃碴溃决型、尾矿坝溃决型、冰湖坝溃决型和堆积体滑塌侵蚀型等7种,描述了每类的引发因素、启动模式、运动特征和危害方式,列举了典型案例。这个分类方案拟为重大地质灾害成因的快速研判和应急响应决策技术支持系统的研发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以国道108线广(元)南段某特大型滑坡为例,介绍该复式滑坡的形态结构特征、成因机制,阐述了滑坡极体内Ⅰ、Ⅱ、Ⅲ级滑面(带)特征,分析了该滑坡前期工程治理失败的原因。针对该滑坡体内多级滑面(带)的形成特点及结构特征,提出了以重力式挡墙支护浅、表层滑体,抗滑桩锚固深层滑体,滑体后缘高陡边坡采用锚杆支护等,并结合后缘地表排水、前缘利用泄水孔排泄地下水及土工织物护岩防冲刷等综合防治措施,提高了滑坡的稳定性,确保了工程顺利进行,不仅保证了工程质量,而且缩短了工期,节约了治理费用。 相似文献
12.
国道108线广元段由于地质地貌条件复杂、重载作用及施工质量未能保证,桥梁裂缝病害较为普遍。文章简要介绍了沿线工程地质条件,按裂缝病害的成因将其分为3种类型:即桥台填土上部不密实引起的裂缝病害、桥台填土整体不密实引起的裂缝病害及地基土不均匀引起的裂缝病害。分别提出3种加固对策:即压浆、预应力对穿锚索锚梁及高压旋喷技术对上述病害进行治理。通过工程实例证明了这3种措施的有效性,为公路桥梁类似裂缝灾害提供了实践经验。这3种治理措施的优点为工艺简单、成本较低。但是桥梁病害的治理往往为隐蔽工程,施工难度较大、检测困难。对于压浆和高压旋喷加固工程,必须进行取芯检测,而预应力对穿锚索锚梁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水平孔的倾斜度,保证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川东地区属高陡构造发育区,伴随四川盆地经历了华南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第四纪3大伸展聚敛构造旋回;具有明显的顺层挤压滑脱与垂向分层特点。围绕下寒武统、下志留统、下三叠统膏泥岩滑脱层可划分为上、中、下3套构造层;在各滑脱层之下,围绕各自所发育的有效烃源岩层,形成各自独立的含油气系统。川东高陡构造主要为印支期形成,燕山期发展,喜马拉雅期改造定型,其构造变形机制总体表现为“断层转折、楔入反冲与双重构造”模式特征。下构造层沿下寒武统滑脱层,形成叠瓦构造、双重构造和楔入反冲构造;中构造层沿下志留统滑脱层,形成断层转折褶皱、对冲构造和反冲构造;上构造层沿下三叠统滑脱层,形成断层传播褶皱、对冲构造和反冲构造。区内天然气资源丰富,主要集中于中构造层,具有下构造层继承性低隆起构造高部位的寒武系—震旦系白云岩与礁滩发育区聚集,中部构造层沿不整合面的潜伏构造围斜部石炭系白云岩与志留系砂体发育区聚集,中部构造层的潜伏构造背斜与向斜区二叠系与下三叠统礁滩与白云岩发育区聚集成藏特点,对应其有利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北缘灯影组深埋白云岩优质储层形成与保存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叠合盆地深埋碳酸盐岩优质储层的形成和保存机理是一个复杂而又有争议的议题。大量的地质地球化学证据表明,四川盆地北缘灯影组深埋白云岩在灯四段和灯二段末期先后发生了两期古岩溶作用,在灯影组内形成了大小不等的晶洞和次生孔隙。在后期的深埋-隆升过程中,表生期的岩溶孔洞被不同世代的矿物充填,先存的孔洞被不同程度的改造和破坏,随埋藏深度的增加先存孔洞的体积变小;同时CO2、有机酸、H2S和多期外来酸性热液流体的溶蚀改造又形成了部分新的次生孔洞;油气藏主要赋存于残余的表生岩溶孔洞和新生次生溶孔内。研究表明,灯影组深埋白云岩优质储层的形成和保存不仅受表生岩溶作用、古岩溶地貌和沉积微相的影响和控制,而且还受深埋隆升过程中多期流体充注、溶蚀-沉淀和石油热裂解的复合控制。其中,表生岩溶作用是影响优质储层形成的最为关键性因素,古岩溶地貌和沉积微相控制了优质储层的时空分布,表生岩溶作用影响的深度最深达500m左右。多期侵蚀性流体的溶蚀和石油热裂解所引起的超压使先存表生岩溶孔洞能得以保存。 相似文献
15.
四川泸定昔格达组以半成岩为主,工程地质特性复杂,在高陡斜坡中常发生浅层蠕滑变形,在强降雨作用下失稳后可转化为泥石流。本文以四川省泸定县海子坪环环村滑坡为例,基于遥感解译、地面调查、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滑坡发育特征、潜在失稳模式和滑坡-泥石流运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环环村滑坡主要发育于昔格达组内,以深度3~5 m的浅层变形为主,整体处于蠕滑变形阶段。滑坡平面上分为强变形区(A区)和弱变形区(B区),体积分别约为5.5×104 m3、5.8×104 m3,在不同降雨条件下,存在仅有A区下滑和A区牵引B区一起下滑并转化为沟道泥石流2种致灾模式。当仅有A区失稳下滑时,最远运动距离可达1325 m,最大堆积厚度为5.2 m,最大运动速度41.6 m/s,滑坡破坏沟口居民区及道路。当A区和B区同时失稳下滑时,最远运动距离可达1345 m,最大堆积厚度为7.7 m,最大运动速度为44.3 m/s,滑体最远能够冲至河流对岸,形成高约3 m的滑坡坝。研究结果对于深化浅层滑坡-泥石流远程致灾效应的认识和防灾减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某高陡边坡崩塌落石运动特征分析及其防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长白山天池观光长廊段边坡于1998年8月1日发生崩塌,导致重大的伤亡事故,天池地区旅游业遭到重创。为对其治理,以该段边坡为例,对其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阐述了边坡岩体特征、边坡形态、岩石物理力学特性以及雨水、风化等内外营力的综合影响是崩塌产生的原因。根据崩塌落石运动与边坡高程相关的特征,对其运动速度和运动轨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缓坡段拦截"和"陡坡段遮挡"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国道318线二康路K2794滑坡监测历时25年,经历了滑坡治理施工前、治理施工中和治理施工后监测3个阶段,为滑坡的治理设计和施工提供了较好的辅助数据,保证了施工设计方案的科学和施工的安全。介绍了其监测设计、监测方法、监测仪器的选择以及监测布置方案等内容,该项目的实施为其他类似滑坡监测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8.
受龙门山断裂构造带及“5·12”特大地震震后效应影响,北川县地质环境表现出异常的复杂性及脆弱性,区内每逢汛期地质灾害频发。在野外孕灾地质条件调查的基础上,收集历年地质灾害资料,总结了区内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总体特征。基于GIS平台,对崩塌和滑坡地质灾害进行了孕灾地质条件分析,研究了崩滑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条件(高程、高差、坡度、平剖面曲率、地势起伏度、沟壑密度、距水系距离)、地层岩性条件(工程地质岩组)、地质构造条件(断层)、地震后效应(地震烈度)、斜坡结构以及人类工程活动(距道路距离)等孕灾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地质构造、土地利用类型、斜坡结构、坡度及剖面曲率是孕育滑坡最主要的地质条件,给出了各孕灾条件中致使滑坡发育的优势区间; 崩塌则受控于工程地质岩组,与距河流距离以及地震烈度也有一定关系。综合考虑北川县内主要孕灾条件,全县可分为5大孕灾地质条件区,并对每个区内的灾害孕灾特征及发育规律进行了详细阐述。进一步认识北川县崩滑灾害孕灾地质背景条件,能更好地助力于地方防灾减灾体系提升,也可为其他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项目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位于湖北省西缘的黄陵穹隆具有基底加盖层双层结构,其暴露的基底主要以黄陵花岗岩为代表。该穹隆对长江三峡的形成演化、四川-江汉盆地一带构造格局的形成,以及三峡大坝的安全性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控制和影响作用。本文通过对黄陵花岗岩的裂变径迹特征分析,结合野外实测阶地地貌数据,获得了黄陵穹隆65Ma以来的隆升速率、隆升高度和剥蚀速率等方面的数据:1)65-7Ma,隆升速率为24.6-7.4m/Ma,隆升高度为1426.8-429.2m;2)7Ma至今,平均隆升速率为204.1m/Ma,隆升高度为1428.7m。而0.73-0.01Ma以来隆升速率由0.058m/Ka增加为1.033m/Ka,平均隆升速率为0.134m/Ka,显示出早期隆升较慢,后期加快的趋势。65Ma以来,至少总的剥蚀厚度为2455.5m-1457.9m,其中7Ma以来剥蚀的厚度为1028.7m,剥蚀速率为0.147mm/a。研究结果约束了长江三峡的形成时间和过程,证实了三峡是一年轻的河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