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四川盆地褶皱构造接触应变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次运用接触应变理论分析研究了四川盆地褶皱构造接触应变现象,守质,地球物理研究提出四川盆地及邻区岩石圈结构模式和岩石圈楔入构造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主要从构造应变场的概念出发,对河北省的构造变形进行板内构造的变形学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板内变形速度、板内变形量、板内变形时间及板内应变速率等问题。将印支晚期以来河北省的构造应变场划分为六期,利用271件火山岩和岩浆岩常量元素化学全分析资料进行了Sugisaki(1976)研究创立的石英指数公式计算,进而确定出板缘变形速度。构造应变场的基础仍然是纷繁复杂的构造变形(断层和褶皱),构造现象的客观分析和正确认识对构造应变场研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4.
进行有限应变测量是构造地质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如何通过平面二维应变计算三维应变椭球就成为有限应变测量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现行的由任意三个互不平行的平面上进行计算三维应变椭球需要首先要进行相容性和误差调整,造成了计算过程的复杂性。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利用数学方法,将相容性调整和应变椭球系数的计算合二为一,从而简化三维应变的计算。 相似文献
5.
在由软岩层和硬岩层组成的多地层的系统中随着体应变的逐渐增大,褶皱形状的改变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由于地层的缩短作用,硬岩层典型地继续形成同轴褶皱的几何形状(Ramsay术语中的IB类,1967。)若以较高的幅度进一步缩短可能引起褶皱的形状因压扁作用而变形。 相似文献
6.
对地质构造进行定量半定量研究是地质工作者近几十年来一直努力的方向,构造数值模拟是有效的定量研究方法之一。褶皱是一种典型的构造类型,对褶皱构造进行定量半定量研究也一直是构造地质学家们所致力解决的研究课题。本文结合近年来单层褶皱构造数值模拟研究进展,以及笔者近几年来对单层褶皱所进行的数值模拟实验研究,主要论述了单层褶皱变形的影响因素,单层褶皱变形过程中的最大主应力与水平应变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等。数值模拟技术为褶皱变形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在构造地质领域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米仓山区盖层褶皱构造变形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构造研究,首次提出米仓山区构造模式是在印支期到喜马拉雅期秦岭造山、四川成盆的山-盆耦合作用动力学和区内岩石力学性质差异分层结构的地质背景下,经历主波长-接触应变褶皱之后,通过断展褶皱作用以先成褶皱包络面和盖层底部角度不整合面为褶皱变形面形成的一个巨型不协调背斜构造。充实并运用主波长理论公式估算了褶皱作用期间的有关参数。建立了区域构造两类四型五阶段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8.
9.
笼箱盖—拉么铜锌多金属矿床位于穹状隐伏花岗岩株顶部的岩篷的侵入接触构造体系中。本区侵入接触构造体系可划分为六种类型:①侵入接触-断裂带构造;②叠加褶皱接触带构造;③接触热动力变质形成的揉皱构造;④多层接触-圈闭构造;⑤多期次侵入接触带构造;⑥隐伏岩株顶部的网状裂隙构造。侵入接触构造体系的形成在时间上经历了印支—燕山构造运动,在空间上主要围绕岩株顶部的南北向断裂分布,是构造、地层、岩浆岩、蚀变和矿化等多种要素的组合。笔者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侵入接触构造-矿化模式图。 相似文献
10.
纵弯叠加褶皱地区岩石有限应变特征是所受历次变形的综合结果.远离叠加区应变型式的伸长方向与褶皱轴向一致而缩短方向与褶皱轴垂直,叠加区应变型式不规则,且应变椭球伸长量和缩短量之差值较小. 相似文献
11.
12.
徐耀通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2,16(4):325-336
构造地球化学障就是在构造地球化学场中元素浓度梯度极大值所在的地质构造地段.其本质是构造地球化学环境发生突变.而使元素活动性急剧降低从而发生元素构造地球化学分异和沉淀作用的地质构造地段.本文运用构造地球化学障成矿理论对丰山矿田的断裂构造地球化学障,褶皱构造地球化学障、接触带构造地球化学障及其成矿作用作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3.
余姚—丽水断裂带是浙东南地区活动时间长、延伸远、发育比较宽的一条NE—NNE展布的断裂构造带,在浙江嵊州地区上火山岩系磨石山群和下火山岩系永康群中构造形迹表现十分明显。余姚—丽水断裂带由一系列NE—NNE向控制区内白垩纪盆地形成与发展的正断层,以及NE—NNE走向、自北西向南东逆冲的叠瓦状断层和轴迹呈NE—NNE向的褶皱组成。通过对其构造活动特征及控制新老地层的时序关系研究,结合区域构造活动规律和时空演化关系等综合分析认为: 正断层形成时间较早,控制白垩纪盆地的形成和发展,与早白垩世岩石圈伸展减薄形成的拉张作用密切相关; 叠瓦状逆冲断层及斜歪褶皱、紧闭同斜褶皱等褶、断构造组合形成于晚白垩世之后,其动力学机制可能与古太平洋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效应有关。研究成果为深入探讨浙东地区燕山期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素材和资料。 相似文献
14.
下扬子北缘滁州——巢湖前陆褶皱冲断带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滁州——巢湖前陆褶皱冲断带位于扬子地块北东缘 ,受区域内上太古界、上元古界、上古生界顶部的深、中、浅三个构造层次滑脱带控制而形成的多层次逆冲 -滑脱系统组成的薄皮式构造 ,构成它的基本构造格架。平面上具明显的分带性 ,自腹陆向前陆盆地依次分为后缘带、根带、中带、锋带 4部分 ,它们在构造样式、变形机制、与沉积盆地关系、岩浆活动、成矿作用方面都各具特征。由于中生代斜向碰撞作用 ,形成显著的斜向压缩变形图象 相似文献
15.
16.
武山铜矿地处长江断裂南侧的九江—瑞昌构造带中心部位,发育于横立山—黄桥向斜的北翼。不整合面及武山岩体接触带是矿体赋存的主要部位;上泥盆统五通组含砾石英砂岩和中石炭统黄龙组白云质灰岩之间的层间断裂带、中石炭统黄龙组和下二叠统栖霞组灰岩的层间断裂带控制块状多金属硫化物体的成生与富集,而武山岩体与石炭系、二叠系灰岩、灰岩捕虏体的接触带则形成夕卡岩型矿体;在武山岩体和石英砂岩接触部位则难以形成工业矿体。在研究断裂构造、接触带构造、褶皱构造和围岩组成特征基础上,预测在标高-1 100 m之上,武山岩体与灰岩的接触带中仍有较好的找矿前景,而在武山岩体与泥盆系、志留系巨厚碎屑砂岩的接触部位则矿化较差。 相似文献
17.
18.
宣汉双石庙地区纵弯褶皱叠加特征及应力场、应变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川东北双石庙地区横跨褶皱特征作了详细论述,对其早晚两期褶皱形成时应变力场特征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并对岩石有限应变进行了Fry法研究、分析,指出了单个褶曲为平面应变,且核部应变程度大于翼部,复合地区应变程度大于非复合地区等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