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原应用于全国CO2排放强度目标分解的改进等比例方法基础上进行动态化改进,以适应省级CO2排放总量目标向地级市分解需求。以河北省地级市分解方案为例,结果表明:省内煤炭、钢铁等传统高碳产业城市应严格控制CO2排放增长,仅获得少量CO2相对剩余空间;而京津以南三市获得较多相对剩余空间,为雄安新区建设和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提供一定CO2排放增量空间。通过碳达峰控制时间判别,除唐山市和邯郸市应控制率先达峰外,大多数城市仍按照2030年前按时达峰管控,即可满足河北省2030年前整体达峰需求。最后,基于新老方法分解方案比较分析,动态改进等比例法在公平与效率的基础上,兼顾考量了城市自身发展趋势和控碳政策导向,与原方法分解逻辑和余量侧重有所不同。本方法可进一步优化以适应不同发展特征省份的碳排放目标分解需求。  相似文献   

2.
欧盟自1997年起就如何通过市场和行政手段“双轮驱动”控制碳排放总量进行不断探索,并逐步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及减排责任分担机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减排效果。文中梳理分析《责任分担条例》修正案中关于成员国减排目标更新的内容、目标分配的原则与方法、灵活性机制,归纳了欧盟采用行政手段控制碳排放交易系统未涉及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经验,并对中国如何构建充分考虑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的CO2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美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评析当前美国最主要的两类碳排放交易体系--自愿减排和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得到,自愿减排终因需求不足而难以维系,只有建立碳排放的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才能进行持续的碳交易,完成减碳目标。借鉴美国区域温室气体行动、西部气候倡议和加州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的经验,建议中国选择具有一定基础的省份或行业试行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初期排放配额的分配以免费发放为主,拍卖为辅,并严格控制碳抵消的数量和范围等,然后再逐步过渡到拍卖方式。  相似文献   

4.
基于30省区CGE模型,模拟分析了碳排放许可的强度分配标准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按行业属性设定强度分配标准会加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按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设定强度分配标准,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较小,但会对高排放行业造成较大的冲击。中央政府基于强度分配标准,参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将碳排放许可分配到各个省份,然后各个省份再参考行业特点将碳排放许可分配给机制覆盖行业的实体或排放源,这样的两阶段分配结构是较为现实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5.
我国“十二五”时期建立碳交易市场的政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国际碳市场的调研和定量分析,建议我国碳市场建设之初,应首先选择电力、钢铁等对碳价格敏感的高排放强度行业进入碳市场;尽早开展跨地区交易,便于有效降低总体减排成本;同时碳排放总量上限的设定应与 “十二五”时期的碳强度下降目标挂钩;并在市场建立之初设定碳价格下限等。  相似文献   

6.
基于国际碳市场建设的初始决策环境,从政治诉求、决策环境、经济基础、市场根基等4个维度的32个子指标构建了碳市场建立背景与条件指标体系,据此深入挖掘了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U ETS)、美国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RGGI)、美国西部行动倡议(WCI)等国际典型碳市场建立的背景与基础条件,并归纳出各国建立不同类型碳市场的必要条件,进而判断中国建立各类碳市场所具备的条件和不足之处。研究发现:跨界联盟型碳市场建立通常具备经济联系紧密、单个地区减排成本过高和地理位置临近等3个要点;国家型碳市场建立通常考虑到了国家强制减排责任、能源结构转型需求强烈和稳固的国家立法保障等方面;地区型碳市场的建立需满足地区减排诉求强烈与国家层面排放权立法缺失等条件;行业型碳市场建立的基础条件则包括温室气体排放集中度高、行业竞争力保护、重点行业排放需求增长和行业排放数据基础稳固等4个特征。当前,中国碳市场应重点考虑行业型与跨界联盟型碳市场并行的建设模式,进一步完善碳市场监管法律体系,加快各省市排放数据清单制作,加强地方碳市场能力建设培训,尽快完善国家型碳市场建立的基本条件,进而实现温室气体减排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7.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进一步阐述和明确了全球平均地表温升与累积CO2排放之间的近似线性关系。尽管在科学上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国际社会对2℃温升目标及所对应的全球累积碳排放空间(即全球碳预算目标)已达成一定的科学认知和政治共识。但如何将碳预算从目标要求转变为各国决策和实际行动,仍是政策制定者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此背景下,提出建立一个有效的碳预算综合管理框架,努力避免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气候系统危害,并利用其科学和政策的双重内涵,来推动谈判进程和加大行动力度,在新型气候治理模式下推动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碳配额分配是碳排放控制的关键,在实现国家“双碳”目标下探寻更利于高质量发展的省级分配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平等主义、历史责任、支付能力、排放效率和可行性分配准则,使用综合指标法设计了10种分配方案,并以高质量发展为标准,使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对这些方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各省份在不同分配方案下拥有多样化的碳配额,多数地区根据排放效率准则、支付能力准则、历史责任准则和可行性准则(方案F)获得最大配额。从国家层面看,方案F具有最佳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性能,是相对最优的选择。从区域层面看,各省在不同分配方案下有不同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表现,多数地区根据平等主义准则、排放效率准则和可行性准则(方案G)实现最优发展。排放效率指标的选取对分配方案的结果具有稳健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量核算边界、范围、方法不清的问题,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运输方式分解,建立统计口径清晰、可与国际对标的交通碳排放测算模型,测算2019年中国交通运输业和各运输方式的CO2排放量,分析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结构和不同运输方式的碳排放强度,为中国交通运输业制定碳减排路径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2019年中国交通运输业的CO2排放量为12.74亿t,仅次于美国(17.88亿t),占全国CO2排放总量的比重为12.42%,占世界交通运输CO2排放总量的比重为14.82%。中国交通碳排放结构较分散,作为碳排放主体的道路运输排放占比(79.15%)低于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85.19%~96.69%),而航空、水路、轨道交通的碳排放占比则高出许多,分别为9.13%、7.06%、4.39%。碳排放强度由大到小排序为航空、公路、铁路、水运。  相似文献   

10.
为加快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国正探索碳总量控制制度,而省域碳配额分配是落实总量控制目标的重要抓手。从分配准则、分配方法和分配结果3个环节对关于中国省域碳配额分配的研究开展综述。结果表明,兼顾公平和效率原则是各方研究共识,但对于公平原则的解读和测度尚存争议。指标法和优化法在省域碳配额分配中被广泛采用,前者能兼顾多方利益,后者能提升分配效率;混合法因具备多方法优势而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博弈法因缺乏透明度而较为罕见。既有分配结果对各省分配的减排责任与各省实情间尚有差距,并仅关注某一特定年份当期或者某一时间区间内累计的碳配额分配,缺乏对逐年碳配额分配的关注。建议后续研究进一步关注兼顾公平与效率、考虑区域异质性与消费端排放责任、采用多方法组合、兼容个案特殊性的跨期动态分配方法学的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11.
以人均国际航空CO2历史累计排放为基础,借用收入分配公平的研究思路,构造了碳洛伦兹曲线和碳基尼系数,以此来测度各国历史上国际航空碳排放权的不公平使用。对碳基尼系数计算分析表明,历史上国际航空碳排放存在巨大的不公平性,但随累计起始年的延后,不公平性被部分掩盖。国际航空碳排放权公平分配是构建国际航空全球减排机制的关键问题,本文提出的以责任-能力指数为基础构建的国际航空碳排放权分配方案,体现了公平原则。以实现“2020年碳中性”目标为例,运用本文构建的分配方案,计算出了各国2021年分配的碳减排量。  相似文献   

12.
2011年以来,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不断加快,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其中基准线法被确定为全国碳交易初始配额分配的主要方法。电解铝行业是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部门,尽早将该行业纳入碳市场对于行业减排、纵深推进全国碳市场交易以及应对国际碳边境调节机制政策均有重要意义。基于2018年电解铝行业直报的碳排放相关数据,确定了我国电解铝行业开展全国碳交易的基准线方案。结果显示,电解铝行业宜选取8.12~8.15 t CO2/t铝作为基准线取值,不需设置区域差异调整系数。同时为保证电解铝行业碳交易的顺利开展,还需尽快确定行业配额方案,进一步完善企业排放量的监测、报告和核查以提高核查填报数据质量,以及进一步研究电解铝行业碳排放核算的范围。  相似文献   

13.
基于民航业特点及中国民航发展阶段,提出中国民航参与国家碳市场的框架性方案,重点对中国航空CO2排放总量控制目标设计及目标分解方案进行了论述,并从公平性和经济成本角度对所提方案进行分析。分析的结论是:方案不会在中国航空企业之间造成实质性竞争扭曲,不同情景下行业购买碳配额的成本每年增加1.7亿~14.3亿美元,若考虑中国民航至少60%的成本转嫁能力,方案不会对中国民航发展造成严重制约。  相似文献   

14.
以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为背景,运用电力行业细分的递推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模拟我国统一碳市场下不同碳交易机制的实施效果及其经济影响。研究表明,全国统一碳市场有助于我国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并且可以缓解碳减排对经济增长造成的负面影响;相比基于碳排放量免费分配初始碳配额的“祖父法则”,基于碳强度基准免费分配初始碳配额的“标杆法则”可以降低碳交易价格、增加碳配额交易量并扩大碳市场规模;采取拍卖方式有偿分配初始碳配额时碳市场中各行业面临更大的减排成本,但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对碳市场未覆盖的行业和居民户征收碳税能有效控制其碳排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降低碳交易价格并促进我国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实现;全国统一碳市场在抑制火电行业发展的同时将不同程度地促进清洁能源发电部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客运交通已成为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城市客运交通的减排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利用北京市数据,综合考虑道路绿地和新能源汽车占比对城市客运交通碳排放的影响,建立了北京市客运交通碳排放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测算出北京市2011—2020年城市客运交通碳排放总量;根据碳达峰愿景设定了5种减排情景,并评估了不同情景在2021—2025年的减排效果。结果表明:私家车是城市客运交通碳排放的最主要贡献者;2019年城市道路绿地的年固碳量为同一时期公交车年碳排放量的28%;单情景下,北京市客运交通碳排放未能在2021—2025年间达到峰值,减排效果最佳的情景为“控制私人交通出行需求”;而北京市客运交通至少需要在两种减排情景的作用下才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相似文献   

16.
随着气候变化影响加剧,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加速,实现碳达峰已经成为全球气候行动的核心,各国也相继制定碳中和目标并开展行动。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部分已实现碳达峰的发达经济体也提出了各自的碳中和承诺。文中从“整体-阶段”及“焦点-公平”视角分析了欧盟和美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碳达峰的历程和特点,以及其碳中和目标和规划。研究发现,发达经济体在碳达峰过程中普遍经历了较长的爬坡期(58~136年)和平台期(4~20年),在碳达峰时,发达经济体的能源结构以油气为主,油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为57%~77%,其人均排放量、历史累计排放以及人均GDP也都处于较高水平,在碳达峰前后总体处于经济与碳排放脱钩状态。各发达经济体的碳中和路径均以能源转型为重点,采用了多元化的政策工具,并且注重低碳和负碳技术的革新。根据发达经济体的政策展望,在实现碳中和时,均难以将绝对排放量降为零,都需要通过碳移除手段进行抵消。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中国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是具有雄心的气候承诺,相较其他发达经济体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建议运用全面综合的政策工具支撑碳中和目标的有效落实,加快中国的气候立法,在兼顾公正转型的同时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注重可再生能源和能效方面的新技术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聚类分析的碳强度目标分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地区聚类分析得到了我国2020年碳强度目标分解方案。根据各地区在经济能力、排放水平和减排潜力上的相似程度,将我国30个省区分成6类。按照公平原则,经济最发达的第1、2类地区减排目标最高,分别为55%和65%,但是其减排潜力较小;按照效率原则,减排潜力较大的第3、5类地区减排目标最高,分别为48%和61%,但是其经济相对落后;综合分解方案显示减排潜力最大的第5类地区,以及属于工业与排放大省的第2、3类地区的减排目标最高,分别为54%、49%和49%。而在这3种分解方案下,经济能力、排放水平与减排潜力都较低的第4类与第6类地区减排指标最高不超过40%。经济能力与减排潜力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导致仅通过碳强度目标的分解无法较好地兼顾公平与效率,还需要建立配套的市场机制和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8.
自2011年来,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其中基准线法被确定为全国碳交易初始配额分配的主要方法。钢铁行业作为仅次于电力行业的第二大碳排放部门,加快对其开展基准线法碳交易的测算、设计和评价,对纵深推进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2018年钢铁企业直报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和单位产品碳强度这一关键指标,确定了中国钢铁行业开展全国碳交易的基准线方案。结果显示,钢铁行业碳交易基准线应包括炼钢及之前的6个工序,基准值宜采用效率较高的前70%至80%范围内的企业碳强度均值,在配额确定时无需考虑行业区域差异,但针对企业间碳强度差异较大的工序应设立从历史法到基准线法的过渡期。  相似文献   

19.
基于各国提交的165份国家自主贡献文件,以其中提出的减排目标为基准,尽可能充分地考虑了减排目标的范围不确定性、不同经济情景带来的碳强度减排目标不确定性、减排气体种类边界差异、碳排放达峰约束等因素,并通过蒙特卡洛模拟的方法对全球、各区域和主要经济体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不确定度及其来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到2030年...  相似文献   

20.
碳交易政策的经济影响: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广东省两区域动态模型,对广东省碳交易及其他政策措施进行定量评估,分析实施可调控总量的碳交易政策机制对广东省及参与交易部门的经济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按照减排情景到2015年广东完成19.5%的碳强度下降目标,相比基准情景,GDP将减少0.7%;按照强减排情景到2015年将完成20.5%的碳强度下降目标,相比基准情景GDP将减少0.9%;如果在强减排情景的基础上实施碳交易政策,GDP相对基准情景减少0.8%,到2015年实施碳交易政策可减少GDP损失约90亿元,说明广东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能够发挥支持经济发展和节能减碳双赢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