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自IPCC发布第六次科学评估报告(AR6)[1]以来,除了世界气象组织(WMO)逐年发布的全球气候状况报告[2-4],美国国家大气海洋局(NOAA)和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以及中国气象局也分别发布了2022年全球气候报告[5-7]。这些报告结果一致表明,2015—2022年全球明显变暖,是有观测记录以来连续最暖的8年。近8年的全球变暖特征主要表现为:人类排放增加,日最低温度明显变暖,热浪增加,北极超暖,  相似文献   

2.
塔吉克斯坦百年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塔吉克斯坦百年气温资料,运用一元回归分析法、Kriging空间差值法、非参数检验方法的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突变检验法以及小波分析法,进行了气温变化的趋势分析。结果表明:1)在时间变化上,塔吉克斯坦过去百年平均气温总体呈现增加趋势,其中19011908年和19151908年和19151960年为变冷期,19091960年为变冷期,19091914年和19611914年和19612011年为变暖期;四季气温总体都有增温,同时也都呈现冷暖交替变化但最后变暖的趋势,其中冬季气候变暖趋势最为明显;四季的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都存在气温突变并在突变后呈现了显著的增温趋势;春季和夏季都有27a的准变化周期,秋季存在12a为准变化周期,冬季存在20a的准变化周期,年平均气温以24a为准变化周期;2)空间变化上,在19012011年为变暖期;四季气温总体都有增温,同时也都呈现冷暖交替变化但最后变暖的趋势,其中冬季气候变暖趋势最为明显;四季的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都存在气温突变并在突变后呈现了显著的增温趋势;春季和夏季都有27a的准变化周期,秋季存在12a为准变化周期,冬季存在20a的准变化周期,年平均气温以24a为准变化周期;2)空间变化上,在19011960年,塔吉克斯坦大部分地区都呈现降温趋势,在19611960年,塔吉克斯坦大部分地区都呈现降温趋势,在19612011年,大部分地区则呈现增温趋势,其中19312011年,大部分地区则呈现增温趋势,其中19311960年的降温最明显,19911960年的降温最明显,19912011年的增温趋势最明显。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被称为“世界第三极”,是除南、北两极地区之外全球最重要的冰川资源富集地,冰川面积49873.33千米2,冰储量约4561.39千米3,分别占中国冰川总面积的84%和冰储量的81.6%。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5阶段(CMIP5)的17个全球气候模式,确定了1.5℃温升(相对于1861-1880年)的发生时间,预估了全球升温1.5℃时,北半球冻土和积雪的变化,并对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在3种排放情景下(RCP2.6,RCP4.5,RCP8.5)分别于2027、2026、2023年达到1.5℃阈值。当全球升温1.5℃,北半球多年冻土南界北移1°~3.5°,冻土退化主要发生在中西伯利亚南部。多年冻土面积在全球升温1.5℃时,在RCP2.6、RCP4.5和RCP8.5排放情景下较1986-2005年分别减少约3.43×106 km2(21.12%)、3.91×106 km2(24.10%)和4.15×106 km2(25.55%);北半球超过一半以上的区域雪水当量减少,只在中西伯利亚地区略微增加;北美洲中部、欧洲西部以及俄罗斯西北部减少较显著,减少约40%以上。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面积在RCP2.6、RCP4.5以及RCP8.5排放情景下分别减少0.15×106 km2(7.28%)、0.18×106 km2(8.74%)和0.17×106 km2(8.25%)。青藏高原冬、春季雪水当量分别减少约14.9%和13.8%。  相似文献   

5.
文中对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一工作组(WGI)报告的第七章关于地球能量收支、气候反馈和气候敏感度中的重要内容进行了凝练,并简要总结该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结论。评估显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造成的有效辐射强迫(ERF)为2.72 [1.96~3.48] W/m2,其中,均匀混合温室气体的贡献为3.32 [3.03~3.61] W/m2,气溶胶的贡献为-1.1 [-1.7~-0.4] W/m2。净的气候反馈参数为-1.16 [-1.81~-0.51] W/(m2∙℃),云仍然是气候反馈整体不确定性的最大来源。平衡态气候敏感度(ECS)和瞬态气候响应(TCR)可用于评估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对强迫的响应,是衡量全球气候响应的有效手段。ECS和TCR的最佳估计分别为3.0 [2.0~5.0]℃和1.8 [1.2~2.4]℃。  相似文献   

6.
利用1961—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102个气象站夏季(6—8月)降水量资料,采用EOF、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内蒙古地区夏季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既有整体的一致性,也存在东、西部相反变化的差异。近50a来,内蒙古地区夏季降水有减少趋势,并存在68年周期变化;对内蒙古夏季降水与前一年1月到当年8月全球逐月海温求相关,选取影响内蒙古夏季(6—8月)降水的海温关键区(268年周期变化;对内蒙古夏季降水与前一年1月到当年8月全球逐月海温求相关,选取影响内蒙古夏季(6—8月)降水的海温关键区(2642°S,9342°S,93140°W)及相应的关键时段(当年1—5月)进行分析,内蒙古夏季降水与关键区海温有很好的负相关关系,关键区海温的异常可预示内蒙古夏季降水异常。  相似文献   

7.
2018年10月8日,IPCC发布了《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1]。2016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在通过《巴黎协定》时发出的邀请,IPCC于2016年10月份决定开始编写这份报告。2017年初,IPCC选择了来自40个国家的91位作者,启动了报告的编写。这份报告的全名为《IPCC在加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威胁、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努力消除贫困的背景下,关于全球升温高于工业化前水平1.5℃的影响和相关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路径的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  相似文献   

8.
<正>1云雾物理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1.1环北京春季大气气溶胶分布、来源及其与CCN转化关系的飞机探测利用2009年春季开展的"环北京云观测试验"观测的气溶胶和云凝结核(CCN)数据,研究了试验期间大气气溶胶的分布、来源特征及其与CCN的转化关系。结果表明,高浓度气溶胶基本分布在4500 m以下的区域,量级可以达到103 cm-3。4500m以上气溶胶呈显著下降趋势,量级仅为10 cm-3;气溶胶平均直径在0.160.19μm之间。4500m以下气溶胶平均粒子谱呈双(多)峰分布,而在4500m以上基  相似文献   

9.
正全球气候变暖已成共识。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全球几乎所有地区都在持续变暖。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显示,全球温度将进一步升高[1]。以1986—2005年为基准,预计全球地表温度在2016—2035年将升高0.3~0.7℃,2081—2100年升高0.3~4.8℃[2]。全球变暖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海洋温度及地球表面温度上升,  相似文献   

10.
<正>由于全球海平面的变化与海洋热容量的变化和海洋与陆地冰盖(或冰川)的融化密切相关,因此全球海平面变化是衡量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IPCC第五次科学评估报告继续强调,全球变暖和全球海平面上升密切相关[1]。但是,由于海洋观测资料的获取困难和气候模式的不确定性等因素,提出对全球变暖与海平面上升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近年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召开了海平面变化研讨会[2],给出了自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以来的进展,由于研究涉及的领域宽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3—2017年观测资料,分析了喀左县采用气球携带碘化银焰弹方法人工增雨雪的效果。结果表明:天气形势为蒙古气旋、短波槽、冷涡时,取得的人工增雨雪效果较好。气球焰弹增雪播撒的高度在2000—4000 m,增雨的播撒高度在3000—5000 m,以稳定层状云中的层云、雨层云、高层云最明显。在-10℃温度条件下,冰核生成率平均为6.3×1013个/g;喀左县每年降水量平均为505.87 mm,比全市各县平均448.33 mm增加57.54 mm,每年增雨折合水量为1.29×108 m3。气球焰弹增雨每年增加量为31.31 mm,增加降水7.007×107 m3;投入产出比为1∶97.1。气球携带碘化银焰弹增雨雪方法可为其他地区相关业务提供科学参考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1998年:南部北部近百年来最暖的一年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气候变暖问题目前已起社会公众及政府的高度重视。据统计,1880~1998年的119年间,全球变暖的趋势为053℃/100a,中国气温的上升趋势与之很接近,为050℃/100a[1]。通常规定,气候平均值以1961~1990年为基准。按此基准,1998年的距平值为:全球+056℃,北半球+064℃,热带地区...  相似文献   

13.
以南京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和降尺度植被生产力数据,分析了2000~2020年南京城市扩张进程及对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直接影响的时空变化,同时分析了气候变化与城市化的间接效应对直接影响的补偿作用。结果表明,南京地区在2000~2020年城区范围出现明显扩张,不透水面的覆盖面积由620.31 km2增长至2020年的1245.66 km2,增加了一倍以上。由于城市化强度提高,土地覆盖变化产生的直接影响导致南京城区GPP下降-345.98 g(C) m-2 a-1,而区域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的间接效应使城区GPP增加298.67 g(C) m-2 a-1,抵消了直接效应的86.33%。城区范围内间接影响的增加趋势和贡献率高于郊区,证明城市环境促进了城区剩余植被生长。在全球变暖和城市化继续发展的背景下,了解城市扩张如何影响植被生产力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全球变化挑战、推动构建生态文明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相似文献   

14.
全球变暖已经得到了公众、政府机构和科学家的广泛认知[1-3].但是,对于全球是否变暖以及这个变暖是否由人类活动造成,却依然不断受到质疑.这种质疑在2009年达到巅峰,同年出版的非政府间国际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NIPCC)报告[4],对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观点[5]提出全面的质疑.最新的一轮质疑是2012年1月27日《华尔街日报》刊登了Allegre等16位科学家的署名文章[6],认为近10年地球气候没有变暖,呼吁不要压制气候变暖怀疑论者的声音.这说明尽管全球变暖的证据日益增加、全球变暖的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承认,但是对全球变暖这个事实的论证却绝不是多余的.  相似文献   

15.
为了得到沙尘粒子和沙尘质量浓度的实时定量特征,利用Grimm180粒子仪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对沙尘暴进行了实时观测。通过分析Grimm180粒子仪在2018年5月20日和24日两次沙尘暴过程观测的数据得到:在浮尘、扬沙和沙尘暴期间,PM2.5的质量浓度值随时间变化不大,一般PM2.5浓度值<1500μg·m-3,而PM10在不同阶段的变化比较明显,数值在2000~6000μg·m-3。沙尘粒子谱和沙尘质量浓度谱的分布形状在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基本相同,当粒子直径>0.35μm时,粒子数浓度随直径的增大近似符合M-P分布。从浮尘到扬沙再到沙尘暴,小粒子区(D≤1μm)的占比越来越小,而中粒子区(1μm10μm)的粒子数越来越多并且占比越来越大。当粒子直径为0.35μm左右时,粒子数浓度达到最大值;当粒子直径在25~32μm时,沙尘质量浓度的值最大。在浮尘和扬沙阶段,PM2.5/PM10>25%;每分钟1 L体积内的沙尘粒子总数大约是4×105,最大沙尘质量浓度<20μg·L-1。在沙尘暴阶段,PM2.5/PM10<15%;每分钟1 L体积内的沙尘粒子总数>5×105,最大沙尘质量浓度>25μg·L-1。这些结论为准确地分析沙尘暴的定量特征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石家庄市采暖期与非采暖期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的污染特征及其人群健康效应,采集了石家庄市2017年1月—2019年12月每月10—16日PM2.5样品,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PM2.5中优先控制的16种多环芳烃的浓度,分析采暖期与非采暖期PM2.5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水平及组成特征,利用特征比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其来源进行定性判断,并采用健康风险评估模型以及预期寿命损失评估多环芳烃对人群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1)PM2.5及其中多环芳烃浓度平均水平在采暖期分别为106.00μg/m3、44.17 ng/m3,非采暖期分别为73.00μg/m3、40.17 ng/m3。16种多环芳烃中含量最高的是苯并[a]芘,其次为苯并[k]荧蒽、苯并[b]荧蒽、?。多环芳烃单体环数越高其致癌作用越强,不同环...  相似文献   

17.
全球变暖的科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全球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根据目前主要的3个全球温度序列,1910-2009年的变暖趋势为0.70 ~0.75℃/100a[1].粗略地讲,目前已经变暖了0.8℃.如果把气候变化的阈值限制为2℃,则今后只有1.2℃的上升空间,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严峻形势[2].根据全球气候系统的概念[3],全球变暖不仅仅是地面温度的上升,还包含了冰雪的融化、海平面的上升、多年冻土的退化及全球植被的变化等等.这些变化已经、正在或将来可能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8.
用 1 948~ 2 0 0 1全球陆地月降水资料 (PREC/L) ,研究了全球、北半球、南半球及欧亚、非洲、澳洲、北美、南美和南极大陆等 6个大尺度区域 6~ 8月的旱涝气候变化。结果表明 ,全球及北、南半球 6~ 8月的旱涝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2 0世纪 40年代末~ 70年代为全球洪涝多发期 ,80~ 90年代为全球干旱多发期。北半球的特征与全球较为一致 ;南、北半球 6~ 8月的旱涝没有明显的联系 ,但发生暖 (冷 )事件时 ,两个半球可能同时出现干旱(洪涝 ) ;全球、半球的旱涝与ENSO有明显的联系。另外 ,非洲大陆和欧亚大陆旱涝年的分布有十分明显的年代际特征 ,6个大区域 6~ 8月的旱涝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2003年春季陕西省层状云降水的雨滴谱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俊颉  贺文彬  李金辉  严采蘩  陈万奎 《气象》2012,38(9):1129-1134
文章给出了陕西省春季(2003年)层状云降水雨滴谱部分特征,这些特征与降水天气系统密切相关。降水产生于混合云,各层系统配置适当,有较厚冷层云和相接的暖层云,雨滴数浓度大可达103m-3,雨滴谱较宽可达0.32 cm。反之数浓度较小(102m-3,谱较窄(0.22 cm)。其中直径0.1 cm以下雨滴谱约占总浓度的80%以上,而对雨强的贡献小于20%。0.1~0.2 cm雨滴是雨强的主要分量,它平均占48%~77%。雨滴谱多数呈非单调下降分布,三参数分布n(Di)=n0Dαe-λD明显优于指数分布n(Di)=n0e-λD。  相似文献   

20.
薛媛  薛晓萍 《山东气象》2022,42(1):61-73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导致的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增强已成为全球性趋势。近年来全球多个区域存在旱涝并存、旱涝频发的趋势。研究表明,长期旱涝频发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温升高致使水循环在时间尺度上产生更强的非均匀性以及人为排放气溶胶粒子增多,短期旱涝急转的主要原因是大气环流形势、暖湿气流输送异常的耦合作用。现阶段对于极端降水和干旱事件同步频发的观测、诊断和模拟较少,不同气候地理条件下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引起区域降水强度变化的关键性因子等方面亟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