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浙江省不同强度降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浙江省1961~2010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在对不同等级降水日数进行趋势分析的基础上,运用Mann-Kendall检验、等值线分布等方法对显著降水事件进行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探讨浙江省不同等级降水日数的时间演变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50 a来,浙江省总降水日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相当于每10 a减少4.82 d,其中小雨日数占总雨日的73.00%。在时间变化上,总雨日和小雨日均在1980年代中后期发生突变,转为急剧下降趋势,且小雨日的减少趋势略超前于总雨日。在空间分布上,年降水日数和小雨日数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在台州、宁波出现了高值中心,低值区域主要分布在浙江东北部,而浙西南地区变化平缓;空间趋势分布表现为全省一致的减少趋势,东部沿海下降趋势显著,而内陆地区下降缓慢。浙江省年雨量及其气候倾向率的分布,均表现出较明显的"东—西"向差异,和地形高低有一定关系。年雨量整体表现为增加趋势。以上研究说明,在近50a来,浙江省发生极端天气事件的概率明显增加,干旱或洪涝的趋势或风险加大。  相似文献   

2.
利用1972—2007年石家庄市17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分析了近36 a石家庄市不同等级降水日数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石家庄市年总雨日数和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均呈减少趋势,暴雨日数减少趋势最不明显;年总雨日数发生了突变,突变年份为1992年;20世纪90年代后,降水有向极端化发展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石家庄市年总雨日数和不同等级降水日数自西北、东南向中部地区逐渐减少,西北部山区和东南部平原存在两个多雨日中心和多暴雨中心;各站年总雨日数和小雨日均呈显著减少趋势,北部、西北部和东南部地区减少趋势相对更显著,其他等级降水事件日数大多数观测站也呈减少趋势,但减少速率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3.
石家庄不同等级降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72—2007年石家庄市17个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分析了近36 a石家庄市不同等级降水日数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石家庄市年总雨日数和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均呈减少趋势,暴雨日数减少趋势最不明显;年总雨日数发生了突变,突变年份为1992年;20世纪90年代后,降水有向极端化发展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石家庄市年总雨日数及不同等级降水日数自西北、东南向中部地区逐渐减少,西北部山区和东南部平原存在两个多雨日中心和多暴雨中心;各站年总雨日数和小雨日均呈显著减少趋势,北部、西北部和东南部地区减少趋势相对更显著,其它等级降水事件日数大多数观测站也呈减少趋势,但减少速率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4.
广东汛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8,他引:7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63~2002年广东地区23个台站的逐日降水量和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广东汛期降水主要时段(4~9月)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广东汛期降水量在近40年的时间里存在着微弱上升趋势,广东地区汛期降水存在较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汛期降水量自南向北、由东到西北逐渐减少,并存在5个分区,即北部区、西南部区、中部区、西部区和东部区;广东地区全汛期和前、后汛期在EOF主要的模态变化上基本一致,而在其他模态的变化上与后汛期的变化更为接近。这是由于广东地区跨度大,地形对广东汛期降水空间分布的影响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5.
6.
根据1951~2000年中国夏季月降水资料,用经验正交函数方法(EOF)分析了中国夏季降水分布特征和旱涝情况。  相似文献   

7.
广东年、季降水量时空变化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选取广东省86个气象观测站1966~2007年42年的逐月降水资料,应用EOF分析方法对广东省年、季降水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年、季降水量距平第1特征向量场分布全省位相比较一致,反映全区一致偏少(多)的主要特性,雨季雨量变化的地域差异比干季大,粤西变化梯度大于粤东,山脉对这种变化分布特征的影响十分明显;上半年降水量多寡的空间变化对年雨量的多寡空间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上半年雨量的空间变化特征基本上决定了年雨量的空间变化特征。汛期降水的多寡对该年旱涝特征具有决定性影响,但也有例外。  相似文献   

8.
华东地区夏季不同等级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白静漪  管兆勇 《气象科学》2014,34(4):365-372
采用华东地区78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资料,根据日降水量的5个等级划分,应用线性趋势分析、相关分析等分析了不同等级降水频率和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夏季不同等级降水频率在整个华东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区域平均的降水频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小雨、微量降水、中雨、大雨、暴雨。(2)平均的夏季总降水量呈南多北少的分布,各等级降水对总降水量的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暴雨、大雨、中雨、小雨,暴雨对夏季总降水量的贡献在某些年份可达50%以上。(3)区域平均的夏季降水日数呈下降趋势,但总降水量却有明显的增大趋势。(4)区域平均的某等级降水频率正异常时,华东地区各地该等级降水频率,亦多表现为正异常,尤其中雨以上等级降水频率异常符号在整个华东地区更为一致。(5)华东区域微量降水和小雨发生频率分别与其他等级降水存在显著的反相关关系,而中雨、大雨、暴雨三者发生频率之间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基于EOF的江西省秋季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1980—2020年秋季江西省83个气象观测站逐月降水数据,利用EOF方法分析了该地区秋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江西省秋季降水场主要有4种类型,分别为全区型、北湿(干)南干(湿)型、西湿(干)东干(湿)型、中心湿(干)南北干(湿)型,累计贡献率为86.7%。1980—2020年,全区型和中心湿(干)南北干(湿)型降水呈增加趋势,而北湿(干)南干(湿)型和西湿(干)东干(湿)型降水呈下降趋势。其中全区型降水分布的年份占比75.6%,主要受大尺度大气环流的影响。北湿(干)南干(湿)型降水分布的年份占比17.1%,这是由于赣北地区受地形抬升作用,降水较多,而中南部在背风坡,降水较少,同时秋季赣北处于副热带高压边缘,且受到台风外围的影响,易发生降水,使得南北降水呈反相位变化。  相似文献   

10.
西藏地区旱涝等级划分及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利用西藏22个站点1969-1998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d指数旱涝等级方法。按夏季(5-9月),初夏(5-6月),盛夏(7-8月)时段进行了旱涝等级划分。采用EOF分析方法对全区22个站点旱涝等级展开分解,得出西藏地区的旱涝时空分布特征,主要类型和周期,而且对西藏地区夏季(5-9月)的旱涝做了预测。  相似文献   

11.
1960~2011年中国日降水集中程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0~2011 年的日降水资料,计算降水集中指数(Concentration Index,CI),分析中国区域降水集中程度的空间分布及时间变化特征,得到以下主要结论:CI 指数可有效描述我国日降水集中程度;我国CI 指数介于0.575 与0.750 之间,平均为0.652,总体呈现出东部大、西部小,夏季大、冬季小的特征;44.17%站点的CI 指数表现出增加趋势,55.83%的站点表现出减少趋势,其中10.36%站点的变化趋势通过95%信度水平的显著性检验,CI 指数显著增大的站点主要分布在西北、华中和西南地区,显著减小的站点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东南沿海及青藏高原东部等地区;3~5 年是各子区域CI 指数变化的主要周期,与对应区域降水量的变化周期较一致;1970 年左右和2000 年左右是显著周期性变化出现较集中的时间段。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61-200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全国各测站逐日夏季降水资料,分析了200 hPa西风急流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我国夏季降水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①EOF展开的第一个模态所揭示的时空分布特征反映了北半球副热带西风急流围绕着夏季平均急流轴的南北变动,其对应的时间系数主要表现出西风急流围绕着夏季平均急流轴的南北变动存在着年际变化;在EOF分析的第二模态的空间分布图中,在60-150°E范围内西北-东南向呈现出Rossby波列分布,且有明显的线性增加趋势;在EOF分析的第三模态的空间分布图中,主要反映的是大气长波波状传播的特性.②东亚夏季西风急流位置的南北变动对我国夏季旱涝具有重要影响:夏季西风急流异常偏北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异常偏少,河套、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偏多;夏季西风急流异常偏南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异常偏多,河套、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偏少.  相似文献   

13.
广西春夏季旱涝的等级划分及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广西80多个站点1961~2006年的逐月降水资料,采用Z指数定义方法,对广西春夏季的旱涝进行等级划分.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方法对春夏季旱涝等级的时空分布进行研究,给出了四个旱涝典型场的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全区性偏涝或偏旱是春夏季早涝分布的最主要型态;春季和夏季的前4种分布形态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两个季度的第一、第二分布形态都是全区一致型和南北反向型;春季近5年时间系数多为正值,说明近年来全区春季表现为偏旱;1990年以后,夏季第一特征向量时间系数只有3年为正值,其余均为负值,说明近16年广西夏季降水较多,以偏涝为主,年代际变化也较明显.  相似文献   

14.
西北地区不同类型云的时空分布及其与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83年7月~2001年9月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 D2的月平均资料,对西北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云的云量和云水路径的时空分布及其与降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原气候区是各种云出现最多的地区,特别是积状云的云量明显高于其他两区,但这些云的云水路径值低;西北地区大多数云云量的高值区出现在天山山区、北疆地区、陕西东南部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高云和部分中云云量空间分布特征与降水有着较好的一致性:沿着天山—昆仑山—祁连山一带以及陕南和/或陇南地区是高值区,低值区在塔里木盆地—内蒙古西部戈壁沙漠—黄土高原西北部一带;绝大多数云类春夏季节云量维持较高,秋冬季节云量较少。云水路径值较大的层状云类的云量多寡与降水多寡相一致;积状云类和层积云类云量多少与降水没有一定的关系,在降水偏少时,这类云的云量大多与降水正常时相近,有些云的云量甚至比降水偏多时还要多。  相似文献   

15.
我国旬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EOF方法分解我国近44a的旬降水场,得知:我国旬降水的6种主要空间型出现的集中时段各不相同,各型均以年际和年内的短周期变化为主,且有各自的长期变化趋势。EOF展开空间型的时间系数间存在显著的统计相关。  相似文献   

16.
卜松  李英 《大气科学》2020,44(1):27-38
利用CMORPH降水资料,将热带气旋(TC)登陆后的降水分为路径左侧降水(L型)和右侧降水(R型)两类,并针对登陆华东地区TC的 L型和R型降水的大气环流场、环境水平风垂直切变以及台风环流内的动热力条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4年间登陆华东地区的20例TC中包括12例L型和8例R型。总体来看,大气环流因子对于登陆华东TC降水分布起主要作用。L型降水TC高层南亚高压主要呈纬向带状分布,在登陆过程中路径左侧维持偏东风高空辐散气流,中层西风槽偏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偏南,环境水平风垂直切变指向西南。R型降水TC高层南亚高压断裂,呈经向分布。TC路径左侧风场较均匀,右侧东南风高空辐散气流明显。副高的位置偏北呈块状,同时环境水平风垂直切变指向东北,有利于路径右侧降水。台风环流内,低层冷暖平流输送以及水汽辐合与降水落区也有较好对应关系。L型TC低层暖平流的输送使TC西南象限低层增暖,大气稳定度降低。同时水汽辐合区也主要位于西南象限,有利于TC路径左侧降水。而R型TC副高位置偏北可将南侧的东南暖湿气流向台风环流更西部输送,东北象限维持暖平流,有利于路径右侧降水发生。  相似文献   

17.
1991年我国夏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桂英 《气象》1993,19(5):39-44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东部雨季OLR与降水变化特征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柳苗  李栋梁 《高原气象》2007,26(2):249-256
利用美国NOAA系列气象卫星观测的1974年6月—2003年12月(其中1978年3~12月缺测)2.5°×2.5°经纬网格月平均射出长波辐射(OLR)资料,以及青藏高原上84个测站同期月总降水量资料,采用EOF方法,取前3个载荷向量及主分量讨论其空间和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雨季(5~9月)降水量的高值中心与OLR的低值中心基本重合,OLR可以较好地反映降水情况。(2)近30年雨季高原台站平均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高原平均OLR有减小趋势,两者在时间变化上有较好的反相关性。(3)在雨季,高原OLR东南部低,西北部高;降水量的分布则相反,是东南多西北少,OLR低值中心与降水高值中心相对应,在高原主体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35以上(通过α=0.05显著性水平检验)。(4)降水与OLR在整体空间特征中呈相反趋势,结合主分量(PC1~PC3)的变化,可以得到高原北部降水减少,南部增加;而OLR则相反,北部增大、南部减小。OLR与降水的空间异常特性呈相反变化分布,这进一步揭示了在高原雨季OLR与降水两者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降水量与不同强度降水日数变化对干旱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山东省82个地面气象站1961~2004年日降水量,统计了历年的降水量、不同强度降水日数;利用累积距平及t检验法分析了干旱受灾面积、降水量和不同强度降水日数的长期变化趋势并进行了突变检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干旱气象灾害对降水量和不同强度降水日数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干旱受灾面积、年降水量及中等强度以上降水日数的转折年大都出现在1976年,微量降水日数、0.1~4.9 mm/d降水日数及总雨日数的转折年出现在1988年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转折年后年降水量及不同强度的雨日数异常偏少年份频繁出现;干旱受灾面积与降水量和不同强度降水日数呈显著的负相关,降水量或不同强度的降水日数异常偏少都将导致干旱的发生。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降水量和5.0~99.9 mm/d以上降水日数异常偏少年份增多是极端干旱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干旱面积扩大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