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一项新研究表明:南极洲冰封的边缘正在溶解于日益变暖的海水中,而且在过去的10年里南极冰的消失速度有了显著的增大。南极冰盖是覆盖南极大陆绝大部分地区的厚厚冰层,其漂浮的边缘由延伸到周围海洋中的冰架构成,这些冰架对南极冰盖起到了固定作用,对于"接地部分"的冰起到了支撑作用,有助于减缓冰盖中的冰川流入海洋的速度。然而,不断变暖的海水一直在侵蚀这些冰架的底部,  相似文献   

2.
《浙江气象》2011,32(4):28-28
南极冰川正在高速流失 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和美国航天局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近日发现,南极冰川正在高速流失,部分冰川正以每天4—5m的速度流入海中。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气候学中,人们对地球上的气温变化趋势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有些专家认为,在人为排放物的影响下,世界上许多地区气温在升高,并有继续升高的趋势;另一些专家认为,近百年来,地球上的平均气温在下降。不管气温是上升或下降,均会在巨大的南极冰川状况上有所反映。南极冰川的体积  相似文献   

4.
《浙江气象》2011,(4):28
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和美国航天局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近日发现,南极冰川正在高速流失,部分冰川正以每天4~5 m的速度流入海中。  相似文献   

5.
卞林根 《气象》1984,10(4):26-28
二、南极气候带 南极大陆的地形十分复杂,大部分常年气象观测站却设在沿海地区,而内陆地区则很难建立考察站。近年来,通过国际合作,加强了对内陆气象资料的收集。但南极大陆仍是地球上气候带划分中资料最不足的地区之一。 南极大陆的气候大体上分成陆缘冰区、沿海区、内陆坡地带和高原地带气候(图4)。下面分别说明这些气候带。 (一)陆缘冰区的气候:南极大陆95%以上的机积常年为冰雪覆盖。冰雪表面的反射率的月际变化很小(表2),太阳辐射能有80%以上被反射掉。它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当缓慢。而陆缘冰区的海冰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则较复杂。海冰在不同  相似文献   

6.
卞林根 《气象》1984,10(3):15-16
南极洲是地球上第五大陆,面积为1400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的1.45倍。冬季南极大陆周围海域结冰时,其面积可增大一倍。南极的大气环流强烈地影响着中、低纬度地区的天气气候。但是在过去,观测技术的落后阻碍了对南极气象的研究。自从国际地球物理年以来,十几个国家花费巨额经费在南极大陆上建起了40多个气象站和其他常年科学考察站,为研究南极的气象状况奠定了基础。随着南极矿产资源的不断发现,许多国家提出联合开发的建议,这给气象学家带来了新的课题;因为若在南极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必会破坏原来的冰源,从而引起环境条件的改变和连锁反应,造成世界气候异常。了解和研究大气、海洋、陆地、冰雪和辐射之间的相互作用,南极是最理想的地方。因此,分析和研究南极的天气和气候及其变化规律具有实际意义。 笔者通过在南极莫森站一年的气象科学考察,结合从澳大利亚气象局收集的各国南极气象和海冰资料,对南极的气候进行了初步分析,本文的目的在于让我国有更多的人了解南极的天气气候。  相似文献   

7.
南极气候与大气环境研究本研究是国家科技攻关项目(85-905-2-5),周秀骥院士为项目主持人。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亚南极岛屿和环绕南极大陆的南大洋,是全球大气研究计划(GAR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及国际岩石圈-生物圈计划(IGBP)...  相似文献   

8.
NCAR的Andrew Monaghan等的研究认为,以前的全球气候模拟都过高估计了南极的变暖。该发现有助于改进气候模式,搞清楚南极大陆在本世纪是否会显著变暖这一有关全球海平面上升的热点问题。该文发表在2008年4月5日的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杂志上。他们首次将过去50~100年的南极气候记录与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在过去的100年中,南极大部分地区并未经历足以影响全球的变暖,并通过探测数据验证了气候模式对其他6个大陆气候的模拟。  相似文献   

9.
《气象知识》2019,(3):42-42
瑞士等多国学者利用5个模式给出了南极和格陵兰以外全球大约21.5万个冰川冰厚度的估计。研究表明,这些冰川的总体积为(158±41)×10^3千米^3因为其中大约15%位于目前海平面之下,这些冰相当于(0.32±0.08)米海平面变化。  相似文献   

10.
1999年 1 2月至 2 0 0 0年 1 2月 ,我有幸参加中国第 1 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 ,前往中国南极长城站 ,进行 1 999年至 2 0 0 0年度南极气象科学考察工作。在一年的工作中 ,使我亲身体会到了党和国家对南极科学考察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考察队员的亲切关怀 ,也使我充分认识到参加南极科学考察工作的重要性 ,能肩负这样的重任和使命 ,是十分光荣和自豪的。南极地区气象台站是世界天气监测网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长城站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 ,是我国独立在南极取得的连续和完整的气象资料 ,这些资料在我国的气象、海洋、地理地貌、冰川、生物、医学、环境…  相似文献   

11.
利用南极大陆沿岸中山站2008-2013年的地面臭氧连续观测数据和相关资料,对地面臭氧损耗事件(ODE)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春季南极中山站常发生臭氧损耗事件。在该事件发生期间,气象要素有明显的突变过程,包括气温明显下降,风向由偏东风转变为偏北风,风速随之下降。来自海冰区的偏北风增多,风速很小,使臭氧浓度维持在较低水平。地面臭氧损耗事件主要与南极沿岸海冰区的活性溴(BrO)浓度有关。春季南极大陆沿岸海冰冻融过程中形成的冰间水道和冰间湖,在低温的作用下会再次冻结,形成薄冰和霜花。卫星资料能够观测到薄冰区释放的活化海盐溴高浓度区,活性溴与臭氧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地面臭氧损耗事件。臭氧损耗现象是在未受到人为影响的自然状态下发生的,与中高纬度地区光化学反应导致臭氧消耗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气候瞬变模拟试验TraCE21k分析了末次冰消期南极底层水(Antarctic Bottom Water,AABW)的演变特征及物理机制.TraCE21k的全强迫试验复现了观测记录里现代大西洋AABW相对于冰期时变薄的特征,其强迫敏感性试验进一步指出冰期-现代AABW的差异主要由大气温室气体的升高及大陆冰川的退缩二者共同驱动.冰消期气候强迫下海洋和大气温度升高,南大洋海冰逐渐消融,后者直接调控了AABW强度和形态的演变.本文还从绝热翻转环流的观点出发,认为冰消期南大洋的气候变化潜在影响了北大西洋深层水的演变.  相似文献   

13.
南极地区气候系统变化: 过去、现在和将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极科学委员会(SCAR)下属的"南极与全球气候系统(AGCS)计划"专家委员会发布了"南极与南大洋气候系统(SASOCS)"白皮书,重点评估了过去50 a南极地区气候系统的变化并预估了未来100 a情景。白皮书总体认为,过去50 a南极气候系统变化表现出很强的区域特征。南极半岛地区升温明显,半岛及亚南极岛屿上的冰川均处于退缩状态;南半球环状模(SAM)转为正位相,西南极上空的暖湿气团入侵加强,南极冬季对流层有升温趋势,平流层变冷,极涡消退日期推迟;东南极外围的南极底层水变淡,Weddell海区的底层水有变暖趋势。虽有上述区域变化,整个南极地区在过去50 a中近地面气温并无明显升高,降水亦无明显增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冰面积也无明显变化,只在某些扇区变化强烈。模式预估结果为:到21世纪末南极内陆地区将增暖(3.4±1.0)℃, 海冰面积将缩小约30%。现有的冰盖模式尚不足以回答未来气候变暖情景下冰盖融化与海平面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有待更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南极科学委员会(SCAR)下属的"南极与全球气候系统(AGCS)计划"专家委员会发布了"南极与南大洋气候系统(SASOCS)"白皮书,重点评估了过去50 a南极地区气候系统的变化并预估了未来100 a情景。白皮书总体认为,过去50 a南极气候系统变化表现出很强的区域特征。南极半岛地区升温明显,半岛及亚南极岛屿上的冰川均处于退缩状态;南半球环状模(SAM)转为正位相,西南极上空的暖湿气团入侵加强,南极冬季对流层有升温趋势,平流层变冷,极涡消退日期推迟;东南极外围的南极底层水变淡,Weddell海区的底层水有变暖趋势。虽有上述区域变化,整个南极地区在过去50 a中近地面气温并无明显升高,降水亦无明显增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冰面积也无明显变化,只在某些扇区变化强烈。模式预估结果为:到21世纪末南极内陆地区将增暖(3.4±1.0)℃, 海冰面积将缩小约30%。现有的冰盖模式尚不足以回答未来气候变暖情景下冰盖融化与海平面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有待更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是”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98-927项目(南极地区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反馈作用研究)的第三专题,项目组织部门为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目的以南极考察站为基地。采用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观测仪器。对南极扰动电离层、极隙区/极盖区动力学、大气臭氧变化及冰雪与大气相互作用过程进行系统的监测和综合分析。研究南极大气和空间物理过程及其对全球变化的作用和响应模式。背景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亚南极岛屿和环绕南极大陆的南大洋,是全球大气研究计划1(GAR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及国际岩6圈一生物圈计划(旧BP)…  相似文献   

16.
2004年是我国自主组织南极考察20周年。受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委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与国家海洋局海洋预报中心及南极考察办公室合作,1985年在南极半岛建立了中国长城气象站 (89058,62°13′S,58°58′W,10 m)、1989年在南极大陆建立了中国中山气象站(89573,69°22′S, 76°22′E,14.9 m),在两站开展了常规地面气象观测和天气报发送、站区天气预报服务、气象卫星高分辨图像(HRPT)接收等业务;在中山站进行Brewer大气臭氧和紫外辐射(UV-B)等要素的观测;还进行南极考察航渡期间气象观测和预报服务。随着中国南极考察向南极冰盖内陆延伸,中国气象科学  相似文献   

17.
近20年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的气象业务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20年来,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的气象业务取得了长足进展。1985年在南极半岛建立了中国长城气象站;1989年在南极大陆建成了中国中山气象台;2001年与澳大利亚南极局合作在距中山站160km的南极冰盖上安置了LGB-69自动气象站(AWS)。在长城和中山两站开展了常规地面气象观测、站区天气预报服务、气象卫星高分辨率图像传输资料(HRPT)接收等业务;在中山站进行Brewer大气臭氧和紫外辐射(UV-B)等要素的观测;在赴南极考察的航渡期间进行气象观测和预报服务。南极常规气象业务已为研究南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积累了丰富资料,为航渡和站区考察项目的实施提供的气象服务保障,为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和研究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进一步提高南极气象业务水平,拓展气象业务和大气科学考察研究领域,是今后极地大气科学考察和研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数字     
<正>+3.6~-117.50mm澳大利亚学者针对南极Lambert-Amery冰川系统的模拟研究表明,过去500年间,该冰川系统对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降的贡献在+3.6~-117.5 mm。1850万美元日前,日本财团为刚启动的"海底2030"项目的前10年提供1850万美元,该项目为一个国际研究者联盟,计划在2030年前完成全球整个海底高分辨率地图的制作。该项目将在英国、德国、新西兰、美国和瑞典建立中心,编辑已有数据和协调填补空白区域。  相似文献   

19.
1引言南极地区是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地区。研究表明,南极地区近40a的温度上升了约0.6℃,但南极不同区域的气候变化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如南极半岛地区的增温趋势明显,而东南极大陆许多测站的温度呈降温趋势。因此分析区域性气候变化特征时,除  相似文献   

20.
保护臭氧层     
保护臭氧层七十年代中期到后期南极上空的臭氧层逐渐变薄并出现空洞,之后这臭氧洞于每年春季重新出现,并逐渐扩大。到1985年,美国“云雨7号”气象卫星探测到南极上空臭氧洞的面积达到相当于美国大陆的大小;1986年在北极上空附近也发现了臭氧洞,其范围和格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