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海洋观测技术三十年发展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回顾了我国海洋观测技术发展三十年的基本情况、主要成就,结合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计划的实施,展望我国海洋观测技术今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汪兆椿 《海洋预报》1994,11(3):38-41
《全球海洋观测系统》的缘由汪兆椿(国家海洋局,北京)《全球海洋观测系统》是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世界气象组织等发起的一项为全面长期探索海洋的运动规律,及其内在变化机制,以期长期监测海洋的计划,英文缩写GOOS。这个系统是在已经分别开展或即将实施的...  相似文献   

3.
1990年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和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提出全球海洋观测系统计划,希望通过10~15年各成员国的努力,建立一个永久性的海洋观测系统,对包括海岸带和沿海地区的全球海洋进行实时监测,为认识海洋、合理开发利用海洋,保护海洋提供科学依据。为了推动全球海洋观测系统的建设,1993  相似文献   

4.
陈荣发 《海洋测绘》2003,23(1):57-57
20 0 2年 1 0月 ,在向阳红 1 4号调查船执行任务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 ,成功地在西北太平洋海域投放了 3个ARGO剖面浮标 ,这标志着新一代海洋实时观测系统建设在我国起步。日前在杭州举行的“ARGO大型科学观察测验实施汇报暨学术研讨会”上获悉 ,我国已正式成为国际ARGO计划的成员国 ,并成立了“中国ARGO计划协调小组” ;建立了“ARGO资料中心” ,除了接收和处理我国布放的浮标数据外 ,还及时收集了国际ARGO计划成员国在全球海洋中已经布放的约 5 0 0个浮标的资料 ;创建了“中国ARGO网页” ,成为…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我所从事海洋自动观测系统研制的经验,论述了研制新型台站自动预测系统的必要性、可能性的迫切性,明确了对台站海洋观测资料的基本要求,进而对台站自动观测系统的基本构成与技术性能如如何实施研制发表了原则性意见,供制定台站自动观测系统的技术方案与实施计划参改。  相似文献   

6.
发展海洋观测高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概述了海洋观测高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论述了海洋观测技术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社会需求和市场前景,指出了发展海洋观测高技术的风险和困难。  相似文献   

7.
如何正确认识Argo计划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Argo是英文“ Array for Real - timeGeostrophic Oceanography(地转海洋学实时观测阵 )”的缩写。它是“全球海洋观测业务系统计划(GOOS)”中的一个针对深海区温盐结构观测的子计划 ,但在对 Argo计划作考虑时 ,人们往往又会把注意力只集中在此计划所用的设备上 ,即自动剖面观测海水温、盐度的漂流设备。本文对此设备与Argo计划的关系进行分析 ,并提出我国应该积极参加 Argo计划的理由。1 自动剖面观测海水温、盐度的  漂流设备 (简称剖面浮标 )   (1 )这是一种仪器设备 ,它有多种型号 ,可以从任何航行的船只上投放 ,也可以从飞机…  相似文献   

8.
我国海洋观测预报系统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毅 《海洋预报》2008,25(1):31-40
本文通过对大量国内外文献的搜集、研读、比较,结合笔者具体工作体会,全面概述了我国海洋观测预报系统的发展历程、取得的主要成就及社会服务功能、与发达国家和国际海洋观测预报业务以及计划的差距;提出了我国海洋观测预报业务未来发展的路线,树立正确海洋观测预报系统的框架,制定完善立体和多学科观测体系的规划,促进和加快新型预报模式的研发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海洋立体观测与探测是获取海洋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海洋科学研究、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海洋立体观测网络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观测数据质量与数量的显著提升,进一步推动了海洋信息处理技术从“模型为主”逐步迈向“数据与模型双驱动”的新范式。在这一过程中,人工智能(AI)与海洋信息的交叉融通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海洋立体观测和探测 2 个方面,讨论经典方法的局限性,回顾 AI 辅助下海洋物理场重建、水下目标检测与水下目标定位的研究新进展,重点阐述 AI 辅助的海洋立体观测与探测研究中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及潜在的解决思路,并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近海环境自动监测技术的若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海洋开发的迅速发展和海洋可持续利用问题的提上议程,人们对近海环境自动监测技术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本文分析了这种客观需求的拉动下,90年代国外在海洋力学同步观测方面,在悬浮泥沙综合测量方面,在海洋污染连续监测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同时介绍了我国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海洋领域.海洋监测技术主题(818)”中相应开展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1.
随着Linux技术逐步走向成熟,嵌入式Linux技术在海洋自动观测系统中的应用将全面提高海洋观测系统整体性能,降低系统开发成本,进一步推进我国海洋自动观测系统产权自主化的建设。文章就如何研制适用于海洋自动观测系统的嵌入式Linux系统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文中对目前我国物理海洋要素观测传感器技术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在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下,我国的物理海洋观测传感器技术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与国际上先进的传感器技术水平相比,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感器仍有较大差距。随着未来海洋观测需求的不断发展,小型、轻重量、低功耗、高精度、高灵敏、智能化新型传感器必将是今后5~10年研究与开发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罗贤 《海洋信息》1994,(5):13-14
在卫星遥感领域,美国宇航局(NASA)除致力于地球观测系统的多传感器、多学科、多门类综合观测地球的计划实施外,还积极推行专用地球探测卫星计划。这些专用遥感卫星是NASA探测地球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宽视场海洋观测传感器(Sea WIFS) SeaWIFS的目的是用于全球海洋水色测量,是海岸带水色扫描仪(CZCS)的后续。SeaWIFS将由轨道科学协会(OSC)发射。其数据卖给NASA。  相似文献   

14.
国际海洋观测技术发展趋势与中国深海台站建设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洋观测呈现"多元化、立体化、实时化"的发展趋势,地区和国家的海洋观测系统在关键海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理念的创新,区域海洋观测系统被广泛应用并得到不断完善。国际海洋观测台站如英国爱尔兰海区域、美国卡罗来纳州海区和加拿大维多利亚海底实验观测网的多元化观测系统(VENUS)都是值得借鉴的例子,他们把多元化、立体化的实时测量数据与海洋物理、生态和生物化学模式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海洋环境的可预报性。同时,美国、英德法等国和日本实施的一系列海底观测系统,使海洋观测更加完备化。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我国积极推进的海洋观测研究网络工程中的第一个深海台站——西沙海洋观测研究站在2008年已经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该台站实现了长时效的多参数海洋环境实时监控。西沙观测系统主要包括自动气象站、岛屿外缘坐底式海底和海底边界层观测子系统、生物捕获器、西沙上层海洋环境观测子系统和海洋光学监测子系统等。由于海洋环境结构复杂、工作环境恶劣以及资源缺乏等因素的影响,海洋观测一直是高风险的工作。最后希望通过比较国内外观测系统,中国海洋观测事业能够学习国外先进的思路和技术,自身取得更大进步。  相似文献   

15.
ARGO全球海洋观测网与我国海洋监测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建平  朱伯康 《海洋技术学报》2001,20(2):15-17,T001,T002
本文主要介绍了最近国际上继“热带海洋大气观测网”(后),正在建立的又一个更大规模的全球海洋观测网,即“地转海洋学实时观测阵(ARGO)”的建设及进展情况。并浅析了该网对我国大气、海洋科学研究的科学意义,以及我国加入该观测网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马荣华  范儒彬 《海岸工程》2020,39(4):309-318
阐述了广州海洋观测网建设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对海洋观测网建设在海洋防灾减灾、海岸工程建设及海水养殖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分析说明。总结广州市海洋观测网建设现状和成果,并利用已有观测数据对2017年台风天鸽帕卡期间广州海域水文气象特征、2015—2017年枯水期咸潮入侵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 现有观测数据对台风和咸潮活动均具有较明显的反应,且对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更有效地利用已有观测数据,将观测数据价值最大化,对观测网建设及运行过程中观测工作机制及业务化流程、数据质量控制、观测站布设合理性以及数据应用分析这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广州海洋观测网的优化、改进措施及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我国海岸线长达1800000多公里,沿海岛屿6000多个,海滨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场所,也是多种海洋灾害经常发生的地点,因此在海滨建设海洋站进行海洋环境的观测,监测工作,对于开发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环境,发展海洋经济有重要意义。海洋站从事的海滨观测监测工作是我国海洋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我局开展海洋综合管理,公益服务的基础,是我国海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海洋站的现状作了分析,提出了海洋站今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分析、比较地球同步气象卫星、ARGOS和INMARSAT三种卫星通信系统的不同特点和适用范围,接着介绍九十年代发展迅速的移动卫星通信技术,最后论述卫星通信在提高海洋观测系统性能上的作用,建议我国有关部门进一步应用卫星通信技术,使海洋观测系统跃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9.
1 国际 Argo计划国际 Argo计划提出施放 3 0 0 0个剖面浮标组成一个海洋观测网 ,以便实时观测全球海洋上层的温、盐度结构。每个浮标之间距离约为 3 0 0 km。浮标将被设置在 2 0 0 0 m水深附近漂移 ,且每隔 1 0天上浮一次 ,把测量的温、盐度剖面资料和位置信息通过卫星传送到设在陆上的接收站。然后 ,浮标再次下沉到预定的深度进行新一轮循环。浮标的使用寿命为 4年。这些浮标的工作原理与大气无线电探测器相似。2 实施 Argo计划的意义利用 Argo浮标进行全球次表层观测 ,并结合覆盖全球海洋表面的卫星观测 ,将会提高业务预报和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20.
美国综合海洋观测系统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莉 《海洋信息》2006,(2):30-30
2004年美国海洋政策委员会和国家海洋研究领导理事会将综合海洋观测系统(IOOS)定为优先事项,强调部门问的合作在观测系统成功实施中的重要性。IOOS是美国地球综合观测系统的一部分,是美国对全球海洋观测系统的贡献,也是对地球观测系统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