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和林格尔地震地震地质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6年4月6日0时54分,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境内,发生了6.3级地震。宏观震中位置和仪器震中基本一致(北纬40°14′,东经112°12′)。  相似文献   

2.
地震现象地震俗说地动,就是我们居住的地方忽然摇晃起来了。它与日蚀、月蚀、台风、暴雨、洪水、冰雹、寒流、霜冻……等一样,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地震五百万次,其中大部分是轻微震动,人感觉不出来,用仪器才能记录到。从历史记载看,人能感觉到的有五万次左右,破坏性大地震全世界每年只有十几次,而且大部分发生在大洋里或人烟稀少的山区,发生在陆地上人口稠密的地方就更少。  相似文献   

3.
龙陵地震震害与地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前言1976年5月29日20点23分与22点00分,在我国云南省龙陵县境内,连续发生了7.5和7.6级两个强烈地震,震中烈度为9度。由于这次地震之前曾经有过预报,因此伤亡极少,但是地面建筑物却遭到严重破坏。破坏比较严重的地区是龙陵县,特别是龙陵县东部的几个公社,如镇安、勐冒、朝阳、平达等公社。在上述公社境内,房屋破坏严重,地面开裂,出现大量的剥落(当地群众称之为山扒皮)、崩塌、滑坡、滚石和地裂缝。  相似文献   

4.
海城地震地质构造背景与发震构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前言 一九七五年二月四日,我国辽宁省海城县发生了一次7.3级强烈地震。由于这次地震预报和预防工作的成功极大地减少了伤亡损失,取得了预报和预防破坏性地震的一些很有意义的经验。它充分显示了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之后,我国地震工作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取得的新成就。 这次海城地震是我国东北有记载以来第一个七级以上的浅源地震。在宏观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先后两次对震区及其邻近地区进行了地震地质考察。  相似文献   

5.
考察郯城—庐江深断裂带中段的断裂新活动情况,对开展该区地震地质、矿产勘测和水工建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三百多年前,1668年7月25日,鲁中南的临沂—郯城地区发生了8.5级强震。这样强烈的地震为什么发生在这一地带?发震的地质条件有什么特征?未来百年内有再发震的可能吗?为寻找问题的答案,近两年来我们沿郯庐带中段进行了地质考查。  相似文献   

6.
唐山地震区域构造背景和发震模式的讨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6年7月28日3点42分在我国河北省唐山地区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地震的发生,是有它的区域构造背景和震区的构造条件的。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对认识地震的形成、孕育和发生是十分有意义的。唐山地震震中与深大断裂没有表现直接的联系,而是分布在不引入注目的北东向断裂上。其控制因素我们认为是包围震区的边界断裂起了重要作用。边界断裂的存在使被围限的北东向断裂得到了暂时的平衡,形成相对“闭锁”区段。当区域应力场急剧变化时,“闭锁”就被突破,产生大地震。  相似文献   

7.
云南川西地区地震地质基本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玶  汪良谋 《地质科学》1975,10(4):308-326
云南川西地区是多震的地方(图1),从公元前116年到1974年6月,据记载共发生M≥4.75级的地震481次,其中6≤M<7的99次,7≤M<8的14次,M≥8的3次。震源深度一般小于30公里,均为浅源地震。本区强震多发生在深大断裂带上,而且都有一定的地质标志可循,与近代地壳运动、板块构造在成因上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葛碧如 《地质科学》1976,11(1):97-102
我国是一个强地震较多的国家,几千年来发生了上千次强烈地震,劳动人民与地震灾害作斗争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在历代封建王朝和蒋介石卖国集团统治的旧中国,只留下了悲惨的灾情记载。1920年海源大震时山崩地裂,黑水横流,村镇埋没,死于地震灾害者达二十万人,然而反动统治者置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于不顾,借地震灾害敲诈勒索,大发横财。  相似文献   

9.
山西隆起区断陷地震带是指南起渭河、灵宝、运城盆地,北至大同、蔚县、怀来盆地等一系列新生代断陷盆地控制的地震活动带。此带历史上是一个强烈的地震活动区,在新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及其相互联系等方面有许多共同的特点,是华北地区一个独特的构造地震带。自1967年至1970年我们在这一地区开展了地震地质工作。通过实践,对该带地震活动特点及今后地震活动趋势获得了以下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地震地质工作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展而提出来的,在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下,自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本文是在整理中国地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由于地震地质的许多问题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我们只是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便和从事这一工作的同志们共同讨论。  相似文献   

11.
祁连山地质构造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向鼎璞 《地质科学》1982,(4):364-370
祁连山呈近北西向展布,长约1000余公里,宽100-250公里。本文据甘肃、青海等省的区调、科研资料及成果综合整理。  相似文献   

12.
龙门山地震带的地质背景与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龙门山位于青藏高原与扬子地台之间, 系由一系列大致平行的叠瓦状冲断带构成, 自西向东发育汶川茂汶断裂、映秀北川断裂和彭县灌县断裂,并将龙门山划分为3个构造地层带,分别为变形变质构造地层带(主要由志留系泥盆系浅变质岩和前寒武系杂岩构成)、变形变位构造地层带(主要由上古生界三叠系沉积岩构成)、变形构造地层带(主要由侏罗系至第三系红层和第四纪松散堆积构成)。 龙门山断裂带属地震危险区,3条主干断裂皆具备发生7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其中映秀北川断裂是引发地震的最主要断层,据对彭县灌县断裂青石坪探槽场地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断裂带上最晚的一次强震发生在93040a.B.P.左右,据此,可以初步判定,这3条主干断裂的单条断裂上的强震复发间隔至少应在1000a左右,表明龙门山构造带及其内部断裂属于地震活动频度低但具有发生超强地震的潜在危险的特殊断裂,以逆冲-右行走滑为其主要运动方式。 汶川地震属于逆冲走滑型的地震,地表破裂分布于映秀北川断裂带和彭县灌县断裂带上。根据近南北向的断裂(小鱼洞断层、擂鼓断层和邓家坝断层)和地表断距可将映秀北川断层的地表破裂带划分为两个高值区和两个低值区,两个高值区分别位于南段的映秀-虹口一带和位于中北段的擂鼓北川县城邓家坝一带;两个低值区分别位于中南段的白水河茶坪一带和北段的北川黄家坝至平武石坎子一带,两个高值区分别与小鱼洞断层和擂鼓断层相关。根据保存于破裂面上的擦痕,可将该地震破裂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为逆冲作用,晚期为斜向走滑作用,其与地壳增厚构造模式和侧向挤出摸式在青藏高原东缘的推论具有不吻合性。鉴于龙门山的表层运动速率与深部构造运动速率具有不一致性,初步探讨了龙门山地区的地表过程与下地壳流之间的地质动力模型,认为下地壳物质在龙门山近垂向挤出和垂向运动,从而造成导致龙门山向东的逆冲运动、龙门山构造带抬升和汶川特大地震。在此基础上,根据汶川地震所引发的地质灾害,对地震灾后重建提出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512汶川大地震震后,对四川省巴州区次生地质灾害应急调查表明,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是巴州区地质灾害形成的主导因素,降雨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巴州区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和滑坡,其中崩塌的危害性较大。现场调查表明,巴州区崩塌地质灾害类型以岩质崩塌为主,滑坡地质灾害类型以残积层滑坡为主,主要分布在构造侵蚀中低山和侵蚀剥蚀桌状低山地貌区。512汶川地震对潜在的崩塌危岩体的稳定性有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黄海海州湾钙结体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我所在黄海底质调查中发现,黄海海州湾海区、成内头海区和渤海海峡海区广泛分布着各种形态的钙结体。为了探明其特征,我们以海州湾海区为例,进行了钙结体的结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以及它们的分布状态的研究,并通过海区的地质构造背景、水动力状况、物质通量变化以及生物化学作用等控制因素的分析,对钙结体进行了物质来源和成因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丁文镜 《地质科学》1978,13(1):65-72
引言从1976年7月28日在唐山发生7.8级强震起,到同年12月底止,该震区已发生5.5级(Ms)以上强余震39次。它们集中分布在唐山断裂附近及其两端偏在压缩区的一侧。与其它大震的余震分布迥然不同,具有独特的形式。它究竟由何种因素支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不但有助于弄清11月15日在宁河发生的6.9级强震的性质,而且对于预测今后在唐山地区的余震活动也有帮助。由于单纯运用弹性力学理论解决的问题比较简单,所以作者引用一些破裂和光弹试验的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西昌地区岩浆活动特征及其与构造地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泛指的西昌地区包括北起冕宁—越西;南至会理—会东;东起昭觉—巧家;西达盐边—盐源的区域。该区域位于华南台块的最西缘,包括康滇台背斜的中北部、滇桂台向斜的西部边缘及盐源台缘拗陷。近年来,许多研究工作表明,一定类型的岩浆岩组合发育于一定类型的地壳结构的地区中,并与地质构造发育的阶段和构造的性质相联系。这种规律已普遍地被人们承认。西昌地区,尤其是安宁河谷两侧,广泛出露不同时代、不同产状、不同成分的岩浆岩,组成了岩浆杂岩带。  相似文献   

17.
吴继远 《地质科学》1980,15(2):125-133
灵山断褶带地处桂东南灵山、钦州和东兴等县,东北和西南两侧分别受六万大山和十万大山所夹峙,北端截于浦北县寨圩北西向断裂,南段延出国境以外,在我国长约240公里,宽约30公里。断褶带北东—南西向,主要由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以及酸性岩浆岩构成,断裂与褶皱发育,具明显的多期性和继承性。  相似文献   

18.
山东块断构造特征与地震带的初步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前言地质与地球物理调查研究的深入开展表明地球的岩石圈具有明显的板块构造特征,大陆可随板块运动破裂而漂移,又可随漂移而并合。这一假说推动了人们对大陆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台和地槽发展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9.
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玉科  李建国 《地质科学》1965,6(4):330-352
岩质边坡稳定问题是工程地质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課题,也是工程实践中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但是,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无论是国內国外都在进行探讨,还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了推动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和解决生产实践中所提出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工程地质观点,并结合力学概念作一初步探讨,不妥和错误之处,希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